冬季寒冷,草木凋零,萬物「收、藏」,都在為來年春天積蓄力量。中醫講究順應自然,冬季養生可以注意以下幾點:
1、飲食:冬季飲食以滋陰補陽為主,適量進食溫補食品,以抵禦寒冬。如紅棗、桂圓、核桃、豆類、羊、牛肉類等。中醫講究陰陽調和,陽可以理解為一種「動力」,而陰則是物質基礎,總之「陽」是需要以「陰」為依託的,補陽需要同時滋陰。
雖然需要進補,但也不提倡大吃大補,食補過量的後果,輕則上火、重則造成腸胃不適、通便不暢等,對於一些特殊人群甚至會造成更大的不良後果。中醫講究因人而異,對於不同體質的人,適合清補、溫補、小補、大補等等,需要根據自身的情況適當調整。
另外,俗話說「冬吃蘿蔔夏吃薑」,從飲食角度來說,蘿蔔有「通氣」的作用,應該是冬季進補容易過量,造成一些腸胃不適。這時候吃點蘿蔔有助於通暢腸胃吧。為什麼冬季進補又要通呢?不是白補了嗎?可能古人也早就發現「新陳代謝」的道理了,只是用另一種方式表達出來,畢竟要把舊的去掉,新的才能補得進來。反正生活中的感受,冬天吃點蘿蔔確實很是舒暢。
對於身體虛弱的人來說,冬季是進補的好時候,俗話說「冬不養精,春必病溫」,當然,對於身體虛弱的人除了飲食以外,適當的吃一些保健中藥來調理也是很好的,比如現在很火的「固元膏」。
2、起居:《內經》說「早臥晚起,必待日光」,就是說人的起居需要適應天時的變化而「閉、藏」,否則容易傷「水」,中醫把五臟「腎」歸屬於五行中的水,而冬季傷水就會影響春季「木」之生發。這裡並不需要過於糾結五行「金木水火土」的科學性,因為古人在長期的生活中發現並總結出很多經驗,他們不知道用什麼表達概括,姑且用這些符號代替;也不許需要質疑中醫五臟的合理性,因為也是古人在他們對人體的了解基礎上進行的總結,可能與現代醫學不同,但這些經驗都是很可靠的。
總之,冬季寒冷,人的生活應該適應季節的變化。現在有空調、暖氣,早已不是古代的生活條件了,也不可能完全按照古代人的作息規律來生活,主要是要保證「防寒保暖」的要點。至於「人是自然的一部分,需要遵循自然規律」這些高深的理論當然也是有道理,所以也應該適當調整作息時間。
3、保健:冬季的寒氣易侵入人體,容易導致人體氣、血不順暢,從而使許多舊病復發和加重,有如一些中風、腦出血、心肌梗死等疾病,發病率升高,死亡率上升,一些年齡較大的人群需要格外注意。應該保持適當的運動,「冬天動一動,少鬧一場病」。
中醫的知識博大精深,說兩天兩夜也說不完,歡迎大家留言指正,一起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