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邊做事,一邊傳道,既要會做事,又要會傳道。我是虎哥,《虎成論金》讓中國人更懂金融!
從2017年開始,總書記多次講到一句話:「放眼世界,我們面對的是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作為一個特別喜歡研究、總結規律的人,虎哥想借總書記的話,談談對經濟發展規律的思考。
虎哥在學習資本主義發展史的時候發現,所有發達國家,走過的路幾乎是一模一樣的,一共分為四個階段,今天中國正處於第三階段。了解這些規律,有助於我們正確地認識中國和世界,尤其是了解中國在經濟發展史上的位置。
1、經濟發展的四階段論
以下是虎哥總結的經濟發展四階段論。
所有發達國家,荷蘭、英國、美國、德國、日本等等都經歷過的,相同的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以紡織為主的輕工業,第二階段是以鋼鐵為主的重工業,第三階段則以高科技產業為主導。而高科技產業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的表現形式各不相同:17世紀荷蘭表現出來的是流程化造木船;19世紀英國的表現方式是,鐵路、輪船;20世紀美國的表現方式為,汽車飛機、航天科技等等。第四階段是金融業,也叫現代服務業,所有的世界霸主都曾經是世界金融中心,如阿姆斯特丹、倫敦、紐約...無一例外。今天的中國正處於第三階段,我們正在補高科技的短板。
我們先以英國為例,論述這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英國的紡織工業崛起
英國的紡織業不是自然而然產生的,而是有意保護的結果,這一過程持續了一百多年,才有了後來的工業革命。1666年,英國頒布《安葬法》,禁止使用外國產的裹屍布;1699年羊毛法案,禁止殖民地的羊毛產品進入本土市場;1700年禁止印度的棉布在英國本土銷售,英國人穿亞洲的絲綢和棉布都是違法行為。
大家要知道,印度紡織品的生意是英國人在經營的,但是這些紡織品卻絕對不允許被賣到英國,最後都賣到了歐洲大陸。100多年後,1814年,印度向英國出口棉織品,徵收的關稅依舊高達80%。印度從英國進口的棉、絲,徵收的關稅為3.5%。英國經過一百多年的技術積累,棉布產量、質量、生產效率最終超過了印度。1786年,英國100支棉紗的價格為每磅38先令,1790年是30先令,1800年是9.5先令,1807年是6.75先令,這個價格足以在世界棉紗市場上將其他國家排擠出去,英國開始稱霸世界紡織品市場。
第二階段,重工業
因為紡織品市場需求的擴大,英國在美洲種植棉花,在本土紡織,在殖民地銷售製成品,全球市場因此形成。紡織品的需求刺激了生產、運輸過程的機械化,蒸汽機開始用於紡織過程,進而又刺激了煤炭、鐵礦等重工業的發展,相關新技術和發明越來越多。煤在開採過程中開始使用鑿井機、曳運機、蒸汽抽水機等等;煉鐵開始採用焦炭和鼓風機,煉鐵的效率和質量都得到了提高。鋼鐵業標誌著工業革命的爆發,這是一次由紡織業帶動的重工業革命。
第三階段,高科技產品
1820年,世界第一艘蒸汽鐵船在英國誕生,這是英國領先於時代的標誌,也是海戰武器代差的開始。過去造船靠的是什麼,能工巧匠,現在已經變成了依靠工業體系。沒有英國的工業體系,就沒有鋼鐵供應、也沒有高效率的蒸汽機,單純靠工人已經造不出大鐵船,英國於是取得了在世界範圍內無可匹敵的強勢地位。為了維護棉紡織品的世界市場,19世紀內,英國至少發生了77場對外戰爭,平均1.3年就有一次。這些戰爭的目的就是獲得原料市場,進行貿易壟斷,打開傾銷市場等等。
第四個階段,金融業是歸宿
從1688年光榮革命到1780年,在這100多年的時間裡,儘管英國紡織業飛速發展並成為世界經濟中心,但金融中心一直是前霸主阿姆斯特丹。19世紀20年代,工業革命爆發之後,倫敦才成為世界金融中心。英國的金融霸主地位一直維持到一戰(1918年)。1890年左右,美國成為世界第一經濟大國,但直到二戰後,世界金融中心才正式轉移到美國。金融發展始終滯後於實體經濟的發展。
2、經濟發展的秘密,被隱藏起來了
如果經濟發展有清晰的路徑和規律,為什麼全世界還有那麼多的窮國家?
這個問題也困擾了虎哥很久,因為經濟原理講出來並不深奧,任何人只要去研究發達國家的經濟史,都能總結出這四個階段。可是為什麼很多國家學不會呢?虎哥的結論是——經濟發展的秘密,被有意無意地隱藏起來了。
1873年馬克思明確說過:「資產階級在法國和英國奪得了政權……現在問題不再是這個,或那個原理是否正確,而是它對資本有利還是有害,方便還是不方便」(馬克思,《資本論》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7頁)。
果然,在1890年,馬歇爾出版的《經濟學原理》,拋棄了亞當·斯密以來,所有政治經濟學的學術傳統,完全不談生產關係,不談財富分配,而是通過談純粹經濟學,為資本主義唱讚歌。於是他被資產階級政府吹捧為亞當·斯密後最偉大的經濟學家。事實上他對經濟學的貢獻根本沒有辦法和馬克思相提並論,甚至還比不上他的學生凱恩斯。
經濟學本身是一門從歷史和現實出發,解釋世事的社會科學。亞當·斯密的《國富論》論證了「分工可以提高效率」而成為經典。弗裡德裡希·李斯特的《政治經濟學的國民體系》,則從英國、殖民地的教訓中得出結論:德國要發展經濟,必須要建立統一的國內市場,對外實行貿易保護,進行國民教育,建立金融體系,扶持本國企業,等自己的工業能力強大後,再進行「自由貿易」。這成為美國、德國等國家成功崛起的經典依據,中國在某種程度上也是走的這一條路。
可是,從馬歇爾之後,經濟學開始從假設出發,先列出一大堆限定條件,調整其中的一個變量,從數學上看結論有什麼變化,認為這就是經濟。問題是真實的世界從來不是這麼運轉。馬歇爾本人也說,一流的學者從「人」出發做研究,研究歷史和現實,像斯密、李斯特、馬克思等都是如此。但是很多像馬歇爾一樣資質平庸的學者,他們沒有能力研究歷史和現實,於是他就創造了簡便的數學方法,他自己也說這是無奈的選擇,結果經濟學誤入歧途。
虎哥認為,這些發達國家非常清楚,自己當初是如何從窮變富的。因為這些歷史並不是很久遠,資料數據都是可以查詢的。甚至都不需要推理演繹,直接去觀察總結就可以了。
可是80年代後,金融資本當道,窮國如何變富的研究逐漸式微,經濟學的教材也不再關注這類話題。我認為原因只有一個:這類研究不是資本所需要的。金融資本需要迅速增值,一切學說都要為此服務。所以就有了「新自由主義」、「華盛頓共識」等這些用來坑害發展中國家的理論。
一百多年前的李斯特把這種情況總結為:「一個人當他已經攀上了高峰,就會把逐步攀高時所使用的那個梯子一腳踢開,免得別人跟著他上來......任何國家,如果靠保護關稅和海運的限制政策,在工業和海運事業上,達到了這樣的高度發展,因此在自由競爭下,再沒有別的國家能同它對抗。當這個時候,我們代他設想,最聰明的辦法莫過於,把爬上高枝時所用的梯子扔掉,然後對別的國家苦苦宣傳自由貿易的好處,用著那種過來人後悔莫及的語氣告訴他們,他過去走了多少多少彎路,犯了多少多少錯誤,到現在才發現了這個真理(弗裡德裡希·李斯特,《政治經濟學的國民體系》,商務印書館,2011年,第343-344頁)」。虎哥認為這段話道出了事情的本質。
回到1989年,陷入債務危機的拉美國家亟需國際援助。美國政府夥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制定了救助拉美的條件,共10條政策,被稱之為華盛頓共識。
我們來看看這些條件都是怎麼寫的:
第一、加強財政紀律,壓縮財政赤字,降低通貨膨脹率,穩定宏觀經濟。
第二、把政府開支重點轉向,經濟效益高的領域和有利於改善分配的領域。
第三、降低稅率。
第四、利率市場化。
第五、匯率市場化。
第六、貿易自由化。
第七、放鬆外資限制。
第八、國企私有化。
第九、放鬆政府管制。
第十、保護私人財產。
這些政策實施的後果是災難性的。不但沒有讓窮國變富,反而讓他們陷入了發達國家的圈套無法自拔。大量關係國計民生的產業落入了外資之手,然後對方憑藉壟斷坐地起價。整個南美洲多年經濟發展的果實,完全被這些跨國資本竊取了,並且再無翻身之日。1997年,這套政策又被用在東南亞國家的身上。
3、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的經濟道路
中國已經向世界證明了,有一條不同於經濟學教科書的路,這是百年未有的經濟變局!
最近100多年,只有亞洲四小龍實現了崛起,但它們的崛起又有特殊的背景。新加坡和香港都是城市經濟,一個是交通咽喉,一個背靠大陸做轉口貿易,都沒有太強的普適性。臺灣和韓國都是美國直接保護和扶持下的經濟體。80年代為了打擊日本,美國系統地扶持兩地的半導體產業。只有中國是憑藉一己之力,在歐美的技術封鎖下,成長為今天的世界經濟巨頭,這是百年未有的大變局。這條發展路徑非常清晰,今天中國也正在經歷前述四階段中的第三個階段。
01、七八十年代發展以紡織品為首的輕工業,為世界生產廉價的輕工業品
紡織品的世界市場需求龐大,可以吸納大量的勞動力。這個產業可以把人們從農業經濟中解放出來,融入市場經濟。和英國、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200年前一樣,中國就是這樣起步的,七八十年代,幾乎每個大城市都有紡織廠。
02、對內創造統一的國內市場,對外豎起壁壘保護弱小產業
改革開放前的中國,每個地區都有一套獨立的生產體系:如化肥廠、啤酒廠、農機廠、冰箱廠等等。不同地區之間商品流通是不自由的。最常見的是,外地的啤酒來本地銷售,每瓶要多收5毛或一塊錢。這些政策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逐步去除。中國的貿易保護是一直存在的,我們有獨立、自主的關稅體系。即便是2001年我們加入了WTO,也是有條件、有步驟地放開一些領域。貿易保護的目的很明確:當我們的企業能和外資正面競爭時,再逐步取消關稅。隨著國內輕工業成熟,對鋼鐵、機器設備等重工業的需求會越來越大。這個時候,必須相應地鼓勵、發展本土的重工業,所以中國建成了完整的工業體系。
03、創建國際市場,發展高科技產業
世界市場、全球市場從來都不是免費的,需要政府去創造和維護。中國過去一直是在搭美國的便車。從一帶一路開始,我們需要自己創造市場時,才知道這一切有多難。金融問題、法律問題、安全問題,當地政府的違約、換屆,環境保護、民族文化、宗教、國際壓力等等,都需要中國政府去協調處理。
中國在高科技領域發展迅速,所以美國才會積極打壓,以保持它的霸主地位。其實中國這麼多年一直都是這麼過來的。1949年11月,美國牽頭成立了「輸出管制統籌委員會」,因為總部設在巴黎,簡稱「巴統」。委員會成員列出它們符合標準的上萬種高科技產品,明確禁止對社會主義國家出口,其中對中國的出口限制比對蘇聯還嚴格。蘇聯解體後,巴統失去了繼續存在的意義。但是,1996年7月,在美國的主導下,又成立了一個新條約:《瓦森納協定》。同樣是針對中國的高科技技術產品的禁運,包括9類軍民兩用的技術和22類軍品技術。到今天為止,這份協定仍舊在起作用,但每當中國攻克了某項科學難題,對方就會從瓦森納協定的清單上刪除這類產品。
04、整個經濟發展過程中,必須有強有力的中央政府主導
在不同階段制定不同的政策,同時維護社會穩定,這是所有發達國家成長過程中的共性。不同的是,中國是和平崛起。虎哥認為這是一條可複製之路,這個發展秘籍正在以「中國模式」之名向外擴展,這是百年未有之經濟大變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