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筆尖藝術唐卡 繪就脫貧致富路

2021-01-14 央廣網

央廣網同仁1月3日消息(記者張雷 通訊員喇文軍 王夢鐲) 唐卡作為藏族文化中一種獨具特色的繪畫藝術形式,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市作為唐卡的故鄉,不但讓精美的唐卡傳承了優秀的傳統藝術,更讓它走出窮鄉僻壤,為當地的貧困群眾叩開了脫貧致富的大門。

同仁,藏語稱為「熱貢」,意為「金色的谷地」,夢想成真之地。這裡是青海省唯一的一座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更是飲譽中外的熱貢藝術之鄉。桑傑加的書畫院坐落在同仁市文旅扶貧產業園裡。

桑傑書畫院院長桑傑加告訴記者:「我在尖扎縣昂拉鄉的一戶家庭,看到4個孩子蓋一床被子,當時特別心酸,就想將來有機緣的話,一定要創辦一個自己的畫院,讓這些孩子學到一門技能,讓他們能不要這麼辛苦,不要這麼貧窮。」

這個願望桑傑加用了近三十年的時間得以實現。2016年,在距同仁市區7公裡處,桑傑加在家鄉吾屯村成立了自己的畫院——熱貢桑傑畫院。畫院成立伊始,他就招收了一百名貧困家庭學員。

伴隨著熱烈的掌聲,桑傑畫院泥塑培訓班正式開班,作為一名出色的唐卡畫師,他的畫院並沒有局限於唐卡,而是把刺繡、雕塑、泥塑等一併融匯到畫院當中,根據學員的意願進行自由選擇。文旅產業是同仁市主要的扶貧產業之一,這裡「家家有畫室,人人會作畫」。濃厚的文化氛圍成就了無數唐卡藝術大師,也讓這個名不見經傳的村落成為熱貢藝術傳承發展的搖籃。

而在脫貧攻堅伊始,同仁市有29個貧困村,人均年收入不足3000元,屬於青海省「三區三州」深度貧困地區的重點縣。

黃南州同仁市扶貧開發局副局長梁曉華介紹:「同仁市山大溝深,貧困程度非常深。2015年精準扶貧開始的時候,全市有3萬多貧困人口,當時農牧民總人口6萬人,貧困人口佔到了50%左右。」

如何讓50%的貧困人口如期脫貧?當地政府先後將貧困群眾送到遼寧、山東等地學習裁縫等技能,但由於語言、觀念、地域文化的差別均以失敗告終。最終在2017年主要依託熱貢藝術,打造「文化+扶貧」產業園,設立20多個扶貧車間,通過培訓,讓貧困群眾擁有一技之長,獲得可持續脫貧致富的能力。

桑傑畫院學生卡先加告訴記者:「慢慢地學會了一門技能,就開始畫唐卡,家裡經濟就開始好轉了。我不但能獨立,還能幫助家裡,現在也有自己的房子。」

在同仁市,有大、中型畫院20多家,家庭作坊式的畫院100多家,其中龍樹畫院規模最大。這家畫院採取「龍頭企業+農戶+基地」的模式,籤約400餘名唐卡畫師,帶動400戶貧困戶從事熱貢藝術事業,戶均年增收5—10萬元。

龍樹畫院學員桑吉措對記者說:「以前是沒有女生學習唐卡的。現在我師傅說,破格收一些女學生,讓她們也能有收入。所以我希望以後能多收一些女徒弟,讓她們去學習畫畫,這樣她們也能有一個經濟來源。」

經過幾年發展,文化產業+扶貧、非遺傳承+扶貧,同仁市走出了一條文化產業為主的增收新路。2019年,同仁市農牧區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0423.07元,為全省當年農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90.6%,高於省定標準。貧困發生率基本「清零」,低於3%的省定標準,2019年底正式宣布脫貧摘帽。

相關焦點

  • 「筆尖上的修行—香格裡拉唐卡藝術展」在迪慶州博物館開展
    近日,由迪慶州文化和旅遊局主辦,迪慶州博物館和香格裡拉唐卡畫院承辦的「筆尖上的修行—香格裡拉唐卡藝術展」在迪慶州博物館開展,向觀眾展示唐卡藝術豐厚的歷史文化積澱和精湛技藝。開展儀式上,香格裡拉唐卡畫院院向迪慶州博物館捐贈黑唐繪畫作品,迪慶州博物館為其頒發捐贈證書。
  • 用畫筆 繪出文化扶貧之路——記同仁縣熱貢龍樹畫苑畫師完德尖措
    作為唐卡藝術的傳承人,完德尖措教學員描繪的不僅是一幅幅精美的畫作,更是學員的脫貧致富之路。靠畫唐卡脫貧致富,第一步就是要傳授貧困戶唐卡繪製技藝。完德尖措十多年如一日,培養了358名熱貢唐卡藝人,學徒遍布全國,中央美院、山東藝術學院、中央民族大學的一些畢業生慕名前來拜師學藝,其中還有女徒弟和殘疾人學員。「以前只有男人能學唐卡,女人就只能在家務農。招收女徒弟的話,一家人裡兩個人都可以作畫,收入翻番。」完德尖措說道。
  • 從藝術角度解讀唐卡的奧秘|十四幅《度母》唐卡真跡,傳世之作!
    畫面色彩被暗褐色煙塵所罩,使得這幅唐卡顯得厚重而沉穩。上方左右角繪如意狀雲朵。主尊正下方繪摩尼寶珠,左右為山石樹木。這幅唐卡繼承了傳統的構圖方式,畫技巧細膩高超,用色變化多端,極盡渲染。人物修長而甜美,動態如舞蹈。山石、樹木寫實如工筆重彩畫,使得這幅作品顯得精緻而豐富。
  • 馮亞珂:一支「小畫筆」繪就脫貧致富路
    本報記者 劉琴報導「我最初的夢想是成為一名畫家,用畫筆和顏料繪就一幅幅美麗的畫,如今我用磚頭、創新思維繪就了一幅看得見,摸得著的畫,畫的名字叫『鄉村振興』。」河南省嵩縣三合村手繪小鎮創始人馮亞珂 走出去的「山裡娃」堅持回到大山創業三合村地處伏牛山深處,是一個深度貧困村,土壤貧瘠、山高路遠
  • 山東巨野:一支畫筆繪出脫貧致富路
    新華社濟南7月8日電題:山東巨野:一支畫筆繪出脫貧致富路新華社記者閆祥嶺盛夏時節,山東省巨野縣洪廟村農民書畫基地一處畫室裡,周莊村的貧困戶王善花三支畫筆交替使用,很快,一朵栩栩如生的牡丹花就「盛開」在紙上。
  • 文旅扶貧的青海樣本
    近年來,隨著大美青海旅遊人氣的不斷上漲,青海各大景區成為遊客心目中的網紅景區,富有地方特色的青海文創產品吸引了國內外客商眼球。文化旅遊產業的發展讓農牧民實現家門口就業,百姓的錢包也鼓起來。茶卡鹽湖從原先僅生產原鹽到鹽湖景區,將青海的美麗風光傳播出去的同時,藉助生態文化旅遊開創了一條扶貧新路。  茶卡鹽湖景區在發展的同時,促進當地產業迅速發展,當地農牧民通過製作鹽雕、開民宿、旅拍攝影等多種方式,實現脫貧致富。其中,旅遊帶動服務業年收入達5.2億元,原本的貧困村實現「農村變景區、農舍變賓館、農民變導遊」的華麗轉身,讓農牧民享受到旅遊發展紅利。
  • 咱們家裡能不能掛唐卡?唐卡為什麼在拍賣會上屢屢創出高價?
    咱們家裡能不能掛唐卡,首先就咱們國家來說,它屬於藏傳佛教特有的一種藝術形式。但是唐卡中大部分的繪畫題材還是集中在我們比較常見的佛像中。從供方的角度來說,一張唐卡和一個佛像是沒有區別的。唐卡為什麼在拍賣會上屢屢創出高價?
  • 精品唐卡賞析 | 十八世紀 金剛鬘九會三十七尊壇城唐卡
    74公分、寬55公分此幅唐卡屬漢藏融合,整體風格繼承了西藏勉塘畫派,但佛像的造型風格及畫面背景明顯吸收了中原藝術元素,從而呈現出漢藏藝術融合的鮮明特點。畫面上表現的佛像其造型風格一如清早期宮廷造像的樣式,而背景中的山、水、花草樹木、鳥獸和建築等造型樣式也明顯來源於內地的自然風物和傳統表現形式,這些都共同展現了內地及宮廷唐卡藝術鮮明的地域特點。畫工精湛。畫面人物和景物精描細繪,造型精準規範,形象生動,其技法表現猶如清代早期北京宮廷造像一樣,遠非乾隆宮廷唐卡畫工可比。景物的描繪尤其突出,可謂精微細緻,一絲不苟。
  • 桑傑本的唐卡藝術精神與思想
    唐卡已逾千年,是中華文化的絢麗瑰寶——藏族獨具特色的宗教繪畫 藝術形式,題材涉及宗教、歷史、政治、人文、科技等方面,具有鮮明的民族特點和獨特的藝術風格,是藏族人的精神圖騰。2006 年, 唐卡被列入我國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 當唐卡遇見古城,註定驚豔!
    唐卡是一種獨具特色的繪畫藝術形式風格強烈,製作考究那麼當千年古城和千年技藝的唐卡相遇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呢?日前,古城文創項目泉州「海絲」唐卡百米長卷繪製工作正如火如荼進行,今天上午,記者走進源和1916創意產業園區,提前一睹「芳容」。
  • 唐卡藝術起源於中國象雄文化
    其實,這個「唐」字只是藏語的一個音譯而已,而且最早期的名稱也不是「唐卡」,而是叫「唐各」。    關於唐卡的起源,眾說紛紜;大致有四個不同的觀點:    有義大利學者說:『』唐卡是隨印度佛教由印度傳來的一種繪畫形式『』。也有學者提出了這樣的觀點: 「唐卡這種藝術形式本身並非來自印度, 而是發源於與蕃漢交往密切的敦煌,唐卡受中原繪畫的影響而產生『』。
  • 西寧這座博物館門票雖貴,卻擁有世界上最長的唐卡,深受遊客喜愛
    這次來青海的西寧旅行,來到了青海藏文化博物院,對藏文化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並不是單純意義上看到藏族的一些風景和一些習俗,而是通過一些文物,通過講解,更加加深了對藏文化的了解。作為藏文化發祥地之一的青海省,這座青海藏文化博物院世界上唯一一座全面收藏、保護、展示和研究藏文化的綜合型博物館,它建成於2006年,與北館青海藏醫藥文化博物館一起構成了整個建築體系。
  • 別只會說「唐卡好看」了!看完後你就知道唐卡為什麼好看
    熱貢唐卡構圖形式多樣,基本繼承了傳統藏畫藝術構圖飽滿,畫面充實的特點,主尊多居於中央。由內容決定形式的特點久而久之衍生出了其獨有的敘事構圖法。這種構圖法能在有限的構圖空間內提供最多的信息量,從而給觀看者形成一個較為完整的認識和印象。
  • 唐卡——古代藝術的又一瑰寶
    很多人對唐卡可能不是很了解,光聽名字,可能以為是唐朝的卡片?不過唐卡可是和唐朝的卡片一點關係都沒有。唐卡是藏文音譯,只用彩緞裝裱後懸掛供奉的宗教捲軸畫。他是藏族文化中佛教的一個特色繪畫藝術形式。繪畫的內容涉及面很廣,歷史、文化、政治、生活都有所涉及,不過現存的古代精美唐卡大多都是藏傳佛教和本教的作品。唐卡十分珍貴,光從繪畫顏料的用料上來說,就包括金、銀、珍珠、瑪瑙、珊瑚、松石、孔雀石、硃砂等礦石以及其他各種珍貴的原材料。06年,唐卡列入了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其後唐卡收藏出現了十分明顯的升溫態勢,基本上每年價格翻倍。
  • 青海同僚——您有所不知的神秘國度,熱貢藝術的天堂
    晴空萬裡,麥浪翻滾,青海最美的季節。汽車經過吾屯下寺,隆務河在右邊,日頭高,白髮鋪在經簡,白塔和法輪上,這是一個清澈而純淨的世界啊。因此,停下來,駐足在濃墨重彩的熱貢傳說中。村子裡靜悄悄的,有風掀開了門帘,熱貢藝人安靜而專注,沒有一句話,也沒有一種呼吸,只有一支筆在畫布上描繪著膜拜和敬仰之聲。
  • 青海特色手工藝品製作技藝亮相鄭州推介會
    策劃:青海省人民政府門戶網站責任編輯:李濱 青海特色手工藝品製作技藝亮相鄭州推介會 來源:青海省人民政府網  2013-04-27 12:39 發布時間:2013-04-27 12:39 編輯:李濱
  • 在樹葉上畫唐卡真美,它本就是傳統藝術,公開葉脈的製作方法
    用葉脈作畫其實也是一種傳統延續下來的工藝,利用樹葉的優美外形和自然肌理,把藝術在其上婉轉表達,人工與樹葉的自然美融會一體,營造出別具韻味、靈秀自然的藝術境地,給人以唯美的視覺享受。善繪道釋人物的明代畫家丁雲鵬則用菩提葉作《羅漢圖》多幀,所繪羅漢線條流暢,「絲髮之間,而眉目間態畢現」,為佛教藝術珍品。
  • 《奔跑吧·黃河篇》凸顯青海產業特色,再現浙江援青故事
    在近日播出的第二期裡,《奔跑吧·黃河篇》繼續深入青海當地,跑男團從媒體人的角度,以完成一篇專題報導為主線,由水清如鏡的龍羊湖出發,到「拉麵之鄉」化隆縣,再到「中國民族射箭運動之鄉」尖扎縣,循著當地人的脫貧之路,伴著浙江援青幹部人才的真誠分享,將獨屬於青海的「致富經」躍然屏幕之上。
  • 花兒 唐卡 堆繡……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精品系列展北京開展
    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精品系列展「青海西寧花兒與少年」本月在恭王府博物館開展。本次展示月活動以「河湟遺韻·西陲安寧」為策展主題,來自西寧湟中、湟源、大通的400餘件靜態非遺展品和8000餘件文創產品,全面展示西寧賢孝、青海花兒、湟中堆繡、湟中農民畫、河湟皮影、湟中陳家灘傳統木雕、湟源陳醋釀造技藝、河湟刺繡、宗喀唐卡等近30項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項目。
  • 「藏繡之鄉」不在西藏,而在青海貴南,藏繡作品遠銷國外
    因緣際遇,某一天,我去了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貴南縣沙溝鄉德茫村,遇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青海藏繡的傳承人:拉毛葉忠。去德茫村的路很不好走,一條泥土路,塵煙滾滾,開了很久。是個深秋,車窗外一片荒蕪,滿眼土色。朋友說:「2019年5月,貴南縣才退出貧困縣序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