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同仁1月3日消息(記者張雷 通訊員喇文軍 王夢鐲) 唐卡作為藏族文化中一種獨具特色的繪畫藝術形式,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市作為唐卡的故鄉,不但讓精美的唐卡傳承了優秀的傳統藝術,更讓它走出窮鄉僻壤,為當地的貧困群眾叩開了脫貧致富的大門。
同仁,藏語稱為「熱貢」,意為「金色的谷地」,夢想成真之地。這裡是青海省唯一的一座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更是飲譽中外的熱貢藝術之鄉。桑傑加的書畫院坐落在同仁市文旅扶貧產業園裡。
桑傑書畫院院長桑傑加告訴記者:「我在尖扎縣昂拉鄉的一戶家庭,看到4個孩子蓋一床被子,當時特別心酸,就想將來有機緣的話,一定要創辦一個自己的畫院,讓這些孩子學到一門技能,讓他們能不要這麼辛苦,不要這麼貧窮。」
這個願望桑傑加用了近三十年的時間得以實現。2016年,在距同仁市區7公裡處,桑傑加在家鄉吾屯村成立了自己的畫院——熱貢桑傑畫院。畫院成立伊始,他就招收了一百名貧困家庭學員。
伴隨著熱烈的掌聲,桑傑畫院泥塑培訓班正式開班,作為一名出色的唐卡畫師,他的畫院並沒有局限於唐卡,而是把刺繡、雕塑、泥塑等一併融匯到畫院當中,根據學員的意願進行自由選擇。文旅產業是同仁市主要的扶貧產業之一,這裡「家家有畫室,人人會作畫」。濃厚的文化氛圍成就了無數唐卡藝術大師,也讓這個名不見經傳的村落成為熱貢藝術傳承發展的搖籃。
而在脫貧攻堅伊始,同仁市有29個貧困村,人均年收入不足3000元,屬於青海省「三區三州」深度貧困地區的重點縣。
黃南州同仁市扶貧開發局副局長梁曉華介紹:「同仁市山大溝深,貧困程度非常深。2015年精準扶貧開始的時候,全市有3萬多貧困人口,當時農牧民總人口6萬人,貧困人口佔到了50%左右。」
如何讓50%的貧困人口如期脫貧?當地政府先後將貧困群眾送到遼寧、山東等地學習裁縫等技能,但由於語言、觀念、地域文化的差別均以失敗告終。最終在2017年主要依託熱貢藝術,打造「文化+扶貧」產業園,設立20多個扶貧車間,通過培訓,讓貧困群眾擁有一技之長,獲得可持續脫貧致富的能力。
桑傑畫院學生卡先加告訴記者:「慢慢地學會了一門技能,就開始畫唐卡,家裡經濟就開始好轉了。我不但能獨立,還能幫助家裡,現在也有自己的房子。」
在同仁市,有大、中型畫院20多家,家庭作坊式的畫院100多家,其中龍樹畫院規模最大。這家畫院採取「龍頭企業+農戶+基地」的模式,籤約400餘名唐卡畫師,帶動400戶貧困戶從事熱貢藝術事業,戶均年增收5—10萬元。
龍樹畫院學員桑吉措對記者說:「以前是沒有女生學習唐卡的。現在我師傅說,破格收一些女學生,讓她們也能有收入。所以我希望以後能多收一些女徒弟,讓她們去學習畫畫,這樣她們也能有一個經濟來源。」
經過幾年發展,文化產業+扶貧、非遺傳承+扶貧,同仁市走出了一條文化產業為主的增收新路。2019年,同仁市農牧區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0423.07元,為全省當年農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90.6%,高於省定標準。貧困發生率基本「清零」,低於3%的省定標準,2019年底正式宣布脫貧摘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