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雞圈內更多深入交流,請搜索並添加主編個人微信號:13654186220(微信,電話同步)
蛋殼顏色是廣大養殖場非常關注的生產指標之一,蛋殼顏色變淺發白也是經常遇見的難題。那麼,蛋殼顏色來自哪裡又是怎樣形成的?影響蛋殼顏色的因素有哪些呢?接下來我們就來一探究竟。
蛋殼顏色是輸卵管子宮部中的蛋殼腺分泌和沉積的色素,是蛋殼外面釉質層的構成成分之一。
研究證實,褐色蛋殼的色素最主要的是原卟啉-Ⅸ(Ⅸ為羅馬數字,同9),其它色素還有膽綠素-IX、糞卟啉-III(III為羅馬數字,同3)等。
殼腺中的原卟啉-Ⅸ源自血液循環系統中的游離紅細胞或者來自正在衰老的紅細胞所釋放血紅素的代謝產物;也有人認為原卟啉-Ⅸ首先在殼腺中合成,隨後從這被分泌出來並沉積到蛋殼層中,是以甘氨酸、琥珀醯輔酶A為原料合成的。而普遍認為膽綠素-IX是由衰老紅細胞的血紅素分解而成。
原卟啉-IX形成黃色、粉紅色、淺紅色、淡黃色或褐色;而膽綠素及其鋅螯合物將產生藍色和綠色;這三種色素按不同的比例,就可形成從紫藍色到橄欖綠的不同顏色。白殼蛋也含有這種色素,但是其含量要低得多。
具體的形成過程和機理這裡就不贅述了,我們主要看看影響蛋殼顏色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哪些因素導致了蛋殼顏色發淺變白。
人們普遍認為影響蛋殼顏色的因素主要有:遺傳、應激、疾病、年齡、環境及營養等,其中遺傳因素是佔有主要地位,而非遺傳因素中,應激和疾病又是最重要的,就是說造成雞蛋變淺發白最主要的原因是應激和疾病,很大意義上說,只要雞在健康狀態下蛋殼顏色就是品種所遺傳的正常顏色!
1.遺傳因素
褐殼蛋雞的蛋殼顏色遺傳力接近0.50,也有人認為可高達0.58~0.76。遺傳力表明某一性狀受到遺傳控制的程度,它介於0與+1之間,數值越高就說明該形狀受遺傳影響越大,而數值越小則表明受環境影響越大,可以看出,蛋殼顏色受遺傳的影響是非常大的。
褐殼蛋雞品種較多,其商品代主要是由不同品系雜交而成的,表現出由棕色到淺褐色之間的不同顏色,而綠殼和粉殼品種內各品種間蛋色差異不大。褐殼雞蛋消費市場對蛋殼顏色要求越來越高,育種公司對此的選育工作也越來越重視。
2.應激因素
由於大部分色素位於角質層中,因此,凡是能夠幹擾蛋殼腺表皮細胞合成角質層的因素,均能影響蛋殼色素的沉積程度,尤其是在蛋殼沉積的最後3~4小時,因為正是在產蛋周期的這段時間,角質層的合成和積累是最快的。
在生產中的轉群、防疫、外界驚擾、溫度(如高溫、氣溫突變等)等,都會對雞產生應激作用,各種應激因素都能影響雞對鈣的吸收利用,或幹擾色素在蛋殼上的沉積。在生產中的轉群、防疫、外界驚擾、溫度(如熱應激、氣溫突變)等,都會對雞產生應激作用,從而使蛋殼顏色變淺發白。
3.疾病因素
引起輸卵管病變的疾病都能導致蛋殼顏色變淺發白,傳支、流感(AI)、新城疫(ND)、和大腸桿菌、滑液囊支原體感染等的病原體對生殖系統的黏膜有特異的親合力,都能導致輸卵管黏膜包括殼腺膜受到損傷。
另外,腸炎症候群、腺肌胃炎等消化道疾病也能造成蛋殼顏色變淺發白,主要是使營養消化吸收受阻所致。
4.年齡因素
一般來說,隨著母雞年齡的增長,蛋殼顏色會越來越淺,主要原因是隨著母雞年齡增長,所產雞蛋體積增大,同樣數量的色素需要分布在更大的蛋殼表面上。
5.營養因素
營養對蛋殼顏色的影響相對於其他因素較小,能影響蛋殼形成和色素合成與沉積的營養素如蛋白質、維生素與礦物質元素等對蛋殼顏色有一定影響,特別是影響蛋殼強度的營養素,因為褐殼蛋的蛋殼顏色與蛋殼強度等一些蛋殼特性呈正相關。
鈣、磷供應不足或吸收受阻,或比例不平衡,都會使蛋殼質量降低(破殼蛋、薄殼蛋、軟蛋增多)的同時使顏色變淺;微量元素鋅、鐵、銅和錳對於色素在蛋殼中的沉積起到很重要的作用。維生素A、維生素B6等維生素也對蛋殼顏色有一定影響。
但是日糧中含鈣過多,會導致在蛋殼和殼上膜內沉積過多的鈣,無論剛開產或老年雞群補鈣以期提高蛋殼的質量,卻常常會使蛋殼鈣化過度而掩蓋正常的色澤,使蛋色變淡,色調變差。
影響蛋殼顏色的其它因素還有:環境因素(如高溫、光照不恆定強度太強等)、藥物因素(服用尼卡巴嗪、磺胺類藥、呋喃類藥等藥物)等。
養殖場很重視蛋殼顏色也無可厚非,因為蛋殼顏色較深的雞蛋確實是深受市場和消費者歡迎,但也不可過分關注,因為蛋殼顏色對養殖效益的影響要小於產蛋率、高峰時長、死淘率等指標的影響。
當然,針對蛋殼顏色,我們也可以適當採取一些措施:
可以選擇市場反應蛋殼顏色較好的品種,如羅曼褐;
加強環境控制(溫度、溼度、光照等),為雞提供一個舒適、衛生的生活環境,盡力減免應激和疾病的發生;
營養上,在平衡全價的前提下,可以通過強化維生素(如:VB6、VA、 VD3)、微量元素(如添加甘氨酸鐵、蛋氨酸鋅、甘氨酸錳等有機微量元素)等改善蛋殼顏色;
在蛋雞飼糧中同時添加2%陳皮、0.3%紅辣椒粉或0.1%的雞血藤也可改善蛋殼顏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