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用滿腔熱血在扶貧路上前行|天柱縣邦洞街道龍章村...

2020-12-26 天眼新聞

我叫劉飛平,是天柱縣旅遊服務中心的一名工作人員,作為2019年第三批駐村的網格員,我來到了邦洞街道龍章村。   為儘快熟悉我包保的網格區,村支書黃孟英帶領我走遍了網格區36戶農戶的家庭,一家家老百姓熱情友善的笑臉給了我充足的動力,讓我相信脫貧攻堅一定會取得全面勝利。

讓我印象深刻一戶群眾叫黃透根,他家是典型的吊腳樓木質房屋。我在他家走訪中發現他家櫥窗破破爛爛,無法遮風擋雨,看到這樣的生活環境,我內心感到一陣心酸,隨即向指揮所匯報了情況,與村兩委溝通。  最後,幫扶幹部和黃透根共同出資讓他家換上了嶄新的櫥窗,而黃透根看到他家的變化,深受感觸,對自己家又進行了重新的翻新裝修,現在他家已經煥然一新。   隨後,在對他家進行人口戶籍核實時,發現黃透根一家3口人,但是戶口本上只有戶主黃透根、兒子黃萬成的名字,其配偶蔣良美卻一直無法上戶。核實才知蔣良美籍貫在湖南,於2003年與黃透根共同生活。因蔣良美身份證丟失,一直未辦理遷戶,這16年來,蔣良美無法坐車外出,無法享受醫療保險服務,無法在生病住院時享受政策扶持。

為了解決蔣良美「黑戶」的問題,我們詳細詢問了蔣良美戶籍信息,卻由於蔣良美年事已高,湖南口音濃重,又不會寫字,而始終無法得知蔣良美的具體戶籍地址。村裡面誰都說不清蔣良美到底從哪兒來的。我立即向村指揮所匯報情況,隨後向邦洞街道進行報告說明,街道派出所立即遣人來登記情況。  通過一輪又一輪艱難的溝通和比劃,終於得知了蔣良美的戶籍所在地,而蔣良美沒有身份證,無法乘車前往湖南辦理遷戶手續,村支書黃孟英主動提出開車送蔣良美前往湖南,同時派出所的同事全程陪同辦理。抵達湖南後,我們才得知由於蔣良美已經失蹤16年,湖南早已經對蔣良美進行了死亡登記並銷戶。蔣良美在湖南找到家人後計劃重新上戶,但由於手續繁瑣,短期內無法回來。  這時,意外又發生了,戶主黃透根在得知蔣良美要一個星期後才能回來時,按奈不住,一個人偷偷坐車前往湖南準備去接蔣良美,但是黃透根也不識字,又不會坐車,身上又沒帶錢,更是不知道蔣良美家到底怎麼走,只在手機馬上沒電時才通知我們說他坐上了去湖南的班車,而到底是什麼班車,他也描述不清楚,最後通話時,他說他走錯路了,現在在一個橋上,其餘一概不知。  當我得知黃透根因為找不到去湖南的路失聯時,完全慌了,我馬上聯繫了天柱縣汽車站幫忙查詢黃透根的乘車信息,又層層上報,請邦洞街道出動力量查詢黃透根的位置,更是讓蔣良美家人去戶籍所在地的車站找人。噩耗不斷傳來,天柱汽車站查不到黃透根的任何乘車信息,天眼工程無法對黃透根的位置進行定位,蔣良美所在的洪江市汽車站、黔城鎮汽車站,甚至直通天柱的會同市汽車站、懷化市汽車站都找不到黃透根的蹤跡。  四天過去,我們的搜尋毫無進展,在我終於受不了這份煎熬要崩潰絕望的關頭,凱裡市救助站打來了「救命」的電話,說湖南省洪江市救助站最近收留了一個叫黃透根的男子,經過查詢,確實是我們最近正在尋找的貧困戶黃透根。那一刻,我喜極而泣,得知我的貧困戶沒事後,我的這顆心終於放下了。  黃透根被救助站送回來後,我才得知他手機沒電後,在野外自己燒火過了一夜,第二天被周邊的老百姓發現了送到了洪江市救助站。而蔣良美的身份證也辦下來了,新的戶口本也拿到了手,醫療保險也落實了,甚至還領到了這些年的養老保險金。  整理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潘德玉

編輯 韋依

編審 楊儀 施昱凌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這山這水讓我找到了生活的樂趣丨天柱縣江東鎮...
    2019年4月1日,經組織部批准,我被選派到江東鎮半山村擔任網格員,負責蔣家組和蔣家衝組。初到半山村的一大早,我搭乘同事的車來到江東鎮人民政府臨時辦公房,在這裡我見到了其他5位網格員,扶貧路上我們聚在一起,有說不完的苦,道不盡的樂,寫不完的故事。
  • 「我的扶貧故事」初心在我心,我在扶貧路上一路前行|從江縣谷坪鄉...
    2019年11月被派駐到黔東南州從江縣谷坪鄉留架村開展脫貧攻堅幫扶工作,回首逝去這一年,歲月匆匆,扶貧路上我和隊友、村民歷盡艱辛,收穫了我一生最為寶貴的財富——愛與感動。   助學扶貧,用知識消除貧窮。知識改變命運,消除貧窮最徹底的方法,就是讓年輕一代藉助知識的力量走出去、帶回來,從根本上改變貧窮的「基因」。青少年是求學成長的關鍵期,選擇正確的方向並付出努力,他們就將擁有一個光明的未來!
  • 「我的扶貧故事」一路奔跑的「女漢子」|仁懷市蒼龍街道扶貧站負責...
    2017年的我,24歲,那時大學剛畢業沒多久,就被分到蒼龍街道扶貧站工作。剛進去時,老前輩們就告訴我,扶貧工作要當家事來做,當事業來做,而不是完成任務,你還小,如果承受不住壓力,可以馬上寫申請調其他部門。我毫不猶豫地說:「我可以。」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給我上了「難忘的一課」丨天柱縣竹林鎮地興...
    我叫吳恆黃,2019年6月,被單位安排到偏僻的貴州黔東南天柱縣竹林鎮地興村任第一書記。6月10日,我懷著信心和忐忑到達崗位。  第二天,我帶著撲殺生豬隊上戶,李大叔是位老黨員,養了兩頭母豬。我說明來意,講了本村已有疑似豬瘟病例,還講了動物防疫法相關規定,必須撲殺病豬才能遏制疫情擴散、政府要作一定補償等。  李大叔:「我這豬根本沒病,從來也不發過病,你們扶貧幹部動員我們餵豬,現在又要殺豬,這是什麼政策,你們是何居心!」
  • 「我的扶貧故事」村民送來錦旗,是感念更是鞭策丨天柱縣白市鎮坪內...
    我叫林遠真,是天柱縣民政局的一名工作人員,也是白市鎮坪內村駐村第一書記。2019年4月15日傍晚,天柱縣白市鎮坪內村下著滂沱大雨,村民楊通玉冒雨來到村委會,手捧一面「駐村幫扶辦實事,情系百姓暖人心」的錦旗,要送給我和同事王瑞輝。
  • 「我的扶貧故事」像老前輩一樣絕不退縮 迎接挑戰丨天柱縣高釀鎮木...
    我叫吳順,是天柱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辦公室工作人員。2018年4月,我從竹林鎮濱江村調整到高釀鎮木杉村擔任同步小康駐村第一書記。為了儘快熟悉村情,我每天跟著村、組幹部起早貪黑,走村串寨訪民情。為提高扶貧走訪工作效率,我和駐村幹部龍邦禮同志商量後,各買了一輛摩託車方便日常工作。吳順在田間地頭幫助群眾務農時間久了,只要到村裡入戶開展工作,老鄉總是笑呵呵地與我們打招呼,我們相視而笑,感到特別親切。
  • 「我的扶貧故事」下足繡花功夫幹好精準扶貧|遵義市新蒲新區禮儀...
    然而,就在這30多個平方公裡的土地上,仍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區域是農村,雖然沒有貧困村,但貧困人口如何穩定脫貧仍是我心頭始終牽掛的首要工作,我認為越是在經濟發展條件較好的地方,精準扶貧就越要下足繡花功夫。在禮儀街道工作的1000多個日日夜夜,我始終堅信「只要下足功夫,在脫貧攻堅戰場上就沒有攻不下的堡壘」。
  • 「我的扶貧故事」幫扶路上,我收穫了至真至純的快樂丨天柱縣竹林鎮...
    你不把這錢帶走,今後再也不要踏進我的家門。」菜溪村村民彭澤青對我怒吼著。我叫潘繼炎,是天柱縣發改局的一名幹部,我講的故事是發生在天柱縣竹林鎮菜溪村春耕時的小故事。2018年5月29日,農忙時節,我組織縣發改局和濱江村聯合黨支部到菜溪村貧困戶彭澤青家巖崗磨的責任田栽秧。
  • 「扶貧故事」紅棗的故事
    中國科協信息中心策劃推出「決勝小康 奮鬥有我」系列廣播,講述科技扶貧路上的動人故事,傳遞科技工作者全力拼搏、接續奮鬥的堅定信心,匯聚薪火傳、展未來,砥礪前行、乘風破浪的磅礴力量!科協改革進行時陸續為您刊發相關內容,敬請關注。
  • 「我的扶貧故事」智力扶貧重在「用智」 丨貞豐縣永豐街道巖魚村第...
    我叫羅俊松,是貴州大學的一名教師,也是貞豐縣永豐街道巖魚村第一書記。  2018年3月的中旬,作為高校派出的駐村第一書記,我被分配到巖魚村。  走在路上碰見時,「書記好!」「到家裡坐坐,喝點水!」「你們辛苦了!」,這些讓人舒心、寬慰的話語,成為常態了、無所不在了!  一個貧困村要在「脫貧、致富、奔小康」的道路上走好、走踏實,必須激發其內生動力,必須走產業發展之路,必須找到適合本村的特色產業。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路上的「月亮佳人」|鐘山區委非公工委辦公室...
    這些年,我給自己隨身定製了進村四件套:從山上撿來樹枝修整的打狗棒、可攜式的小電筒、趕場時買的雨鞋、方便手提的暖水壺,就是希望自己心向明月,當一名扶貧路上的「月亮佳人」,為建功新時代不斷發力,貢獻力量。   駐村幫扶的幹部都知道,金盆多狗。每家每戶都有狗,兇猛。去田間地頭路很爛,雨天一腳泥可以淹沒至腳踝。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路上辛苦也幸福|興義市泥凼鎮坡尾小學教師...
    我叫邢孝仙,是興義市泥凼鎮坡尾小學的一名教師。2014年3月,我又多了一重身份——「幫扶人」,幫扶興義市泥凼鎮經堂村電灣組的李顯國。回顧這幾年的精準扶貧工作,那些溫暖的事兒歷歷在目。2014年6月,在我的鼓勵下,李顯國和妻子同泥凼鎮的水泥工一起四處幫人刷牆、扎鋼筋、做防水、砌隔牆等,每天250元,每個月大概可以收入5000元左右,家庭收入得到了很大的改善。2015年3月,我幫其申請「特惠貸5萬元」用於養殖業,8月,李顯國和朋友合夥養豬50頭,李顯國妻子在養豬場當飼養員,每月有2500元的工資收入。
  • 「形式+內容+情感」,扶貧劇如何在石頭上開花?
    《最後的土房》單元,背包服務隊扶貧隊長彭莉臨危受命,接過大石村「打通最後一公裡」易地搬遷的動員工作,一顆真心全部用在為村民解決問題上,最終撬動釘子戶鄭守德,成為解決「易地搬遷離鄉難」問題的典範;《山那邊》裡為了遭受天災的石喊村能夠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吃不了辣椒的第一書記關向明,為了融入當地,硬生生把自己變成了「辣椒先生」,點出在扶貧面前「城市幹部融入難」是必須要戰勝的難題
  • 扶貧錦旗分外紅——天柱縣渡馬鎮灣場村精準扶貧側記
    天柱縣渡馬鎮灣場村黨支部書記蒲曾軍受全村人民委託,定製「七面錦旗」送給縣發改局等相關幫扶單位,便是表達這樣一份百姓對扶貧幹部的濃濃深情。2019年2月,天柱縣發起決戰脫貧攻堅的衝刺,全縣幹部下沉一線加入扶貧戰役。縣發改局石平建、劉芳與5名鎮級幹部及3名村幹,組成灣場村脫貧攻堅指揮所,他們的入駐給灣場村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 「我的扶貧故事」在柴米油鹽中服務百姓的生活|貴定縣法院政治部...
    我叫向麗蓉,是貴定縣法院黨組成員、政治部主任。2018年,根據組織安排,我擔任貴定縣金南街道辦事處樂芒村扶貧工作隊隊長,成為了一名扶貧幹部。在兩年多的駐村工作經歷中,我深深體會到,作為扶貧幹部,與貧困戶的每一次接觸,落實國家的扶貧政策,讓群眾感受到的都是切切實實的溫暖。
  • 「我的扶貧故事」等閒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丨天柱縣藍田...
    我叫潘軍,是黔東南州天柱縣藍田鎮東風村第一書記。2018年3月,我背起行囊正式入駐東風村。  剛到東風村,迎面而來的不是催人奮進的「東風」,而是讓人心裡犯難的陣陣「歪風」。這是我的辭職書......」  「沒有二十萬,哪怕是天王老子來,村委會建設都不能開工......」  「搞什麼產業喲!還不如打工強.......」  撲面而來的困難,給了我一個下馬威,我心裡打起了退堂鼓,心想怎麼來到這個「鬼地方」駐村。
  • 「我的扶貧故事」用真心照亮扶貧路丨安龍縣錢相街道冗達村幫扶...
    而在這個莘莘學子翹首以盼錄取通知書的夏日,毛代表的大女兒毛友婭的眼裡卻沒有期待的目光,支支吾吾地和我說:「謝伯伯,我不想去上學,想去打工幫補家用,減輕爸媽的負擔。」這是我2016年10月16日走訪毛代表家時的場景,至今仍歷歷在目。站在包保對象毛代表簡陋的家門前,我心裡很不是滋味,我知道這次的幫扶任務很重。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路上「摔」出了群眾的笑臉丨普安縣興中鎮...
    我叫楊興明,2018年1月,作為普安縣第二批脫貧攻堅駐村隊員,被縣委組織部選派到興中鎮辣子樹村駐村。談起我的扶貧故事,千言萬語,湧上心頭,不知從何說起。辣子樹村海拔高,氣溫低,經常雨霧迷濛,道路溼滑,一不小心,就要摔跤,那故事就從摔跤說起吧……動員輟學生入學,我摔了第一跤。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路上無怨無悔丨桐梓縣松坎鎮巖椅村支部書記...
    我叫李小力,現任桐梓縣松坎鎮巖椅村支部書記。2014年我放棄創業機會,回到我的家鄉巖椅村,開始在村裡工作,從小生長在這片土地,一直以來,我都希望我們家鄉可以越來越好,我立志帶領巖椅村群眾摘掉貧困「帽子」。
  • 扶貧故事 | 廣州發展:像釘子一樣「釘」在扶貧路上
    扶貧故事 | 廣州發展:像釘子一樣「釘」在扶貧路上 2020-12-16 17:5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