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這山這水讓我找到了生活的樂趣丨天柱縣江東鎮...

2021-01-20 天眼新聞

2019年4月1日,經組織部批准,我被選派到江東鎮半山村擔任網格員,負責蔣家組和蔣家衝組。

初到半山村的一大早,我搭乘同事的車來到江東鎮人民政府臨時辦公房,在這裡我見到了其他5位網格員,扶貧路上我們聚在一起,有說不完的苦,道不盡的樂,寫不完的故事。

在半山村,初來乍到,人生地不熟且語言不相通,除了熟悉的鳥叫聲,一切都是那麼陌生。老支部書記楊志舉為我當嚮導,我們冒著似火驕陽,翻山越嶺逐戶走訪。在走訪過程中,我不時拿出手機拍照,記錄著走訪路線,以便下次的走訪。

政府投入幾十萬元資金,在半山村大坪組修建了太陽能提水泵房,為高坡、老屋、舒家等村民小組提供安全乾淨的自來水。幫扶幹部和單位為貧困戶送去了米、油、鞋、衣服等物品。網格員帶頭發展產業,自己出資,開闢荒山,在坡上種植辣椒120畝。附近村民到我們的辣椒基地務工,解決了他們的就業問題。政府給低收入家庭提供公益性崗位。半山有護林員16人、保潔員11人。此外,政府還發放各種補貼或救助,生態補償(公益林補償)、產業直補、耕地力補貼、臨時救助等,保證農戶收入穩步提高。

串戶路修建圖

產業發展

有人說網格員是千手觀音,我說網格員是萬能超人,其實一點也不為過。從明白欄到人臉識別再到扶貧雲等,無所不通。網格員是泥水匠,我們不但會拆、還會砌。為了按時完成工作任務,網格員親自上陣,幫助農戶砌廁所、修串戶路、打院壩。網格員是園丁,挖土復墾不嫌累,驗收復綠忙不停。網格員是電工,修電視、修電腦是強項,群眾隨喊隨到不花冤枉錢。網格員是勸說家,輟學生勸返很是行。

總之,農村是個廣闊的天地,網格員在那裡大有作為。

幫助村民務農

到半山一年多來,我有了非同尋常的經歷,現在即將要離開半山了,感謝半山的山、半山的水。是這些山和水在我心情低落的時候讓我找到了生活的樂趣。我不會忘記松樹林裡的菌子,紅山水庫裡的魚,還有半山坡上的楊梅、李子、枇杷、金竹筍,是它們讓我品嘗到人間的山珍滋味,更感謝江東黨委政府對我工作的肯定,授予我「先進個人」的稱號。

【人物小傳】

龍厚賢,天柱縣江東鎮半山村網格員。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潘德玉 整理

編輯 謝靜靜

編審 尹長東 李玲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像老前輩一樣絕不退縮 迎接挑戰丨天柱縣高釀鎮木...
    我叫吳順,是天柱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辦公室工作人員。2018年4月,我從竹林鎮濱江村調整到高釀鎮木杉村擔任同步小康駐村第一書記。為了儘快熟悉村情,我每天跟著村、組幹部起早貪黑,走村串寨訪民情。木杉村沿山而建,且木杉和瑤江還有6個村民小組屬於高坡村寨。為提高扶貧走訪工作效率,我和駐村幹部龍邦禮同志商量後,各買了一輛摩託車方便日常工作。
  • 「我的扶貧故事」村民送來錦旗,是感念更是鞭策丨天柱縣白市鎮坪內...
    我叫林遠真,是天柱縣民政局的一名工作人員,也是白市鎮坪內村駐村第一書記。2019年4月15日傍晚,天柱縣白市鎮坪內村下著滂沱大雨,村民楊通玉冒雨來到村委會,手捧一面「駐村幫扶辦實事,情系百姓暖人心」的錦旗,要送給我和同事王瑞輝。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給我上了「難忘的一課」丨天柱縣竹林鎮地興...
    我叫吳恆黃,2019年6月,被單位安排到偏僻的貴州黔東南天柱縣竹林鎮地興村任第一書記。6月10日,我懷著信心和忐忑到達崗位。剛到竹林鎮地興村,我不知從哪裡做起,但我對第一書記的職能還是比較清楚,省裡面培訓的「一宣五幫」我也熟記於心。
  • 「我的扶貧故事」幫扶路上,我收穫了至真至純的快樂丨天柱縣竹林鎮...
    「潘書記,看你整的這事?你不把這錢帶走,今後再也不要踏進我的家門。」菜溪村村民彭澤青對我怒吼著。我叫潘繼炎,是天柱縣發改局的一名幹部,我講的故事是發生在天柱縣竹林鎮菜溪村春耕時的小故事。2018年5月29日,農忙時節,我組織縣發改局和濱江村聯合黨支部到菜溪村貧困戶彭澤青家巖崗磨的責任田栽秧。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扶出一個「乾媽」來丨天柱縣竹林鎮慄木村...
    我叫伍宏仁,現為天柱縣市場監管局工作人員,2019年1月下派天柱縣竹林鎮慄木村任脫貧攻堅指揮所網格員。我在村裡有一戶80歲高齡的結對幫扶貧困戶潘某姬,背駝的很厲害,同時患有慢性病。她共有4個兒子,其中第三的兒子今年快40歲了至今還未婚。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感恩的話語讓我很欣慰丨天柱縣坌處鎮相柳村...
    我叫楊奕鈺,2017年擔任天柱縣坌處鎮相柳村駐村幹部兼同步小康工作組成員,後來又擔任網格員,與村支書、第一書記、村主任、村助理共同擔上了一份責任,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為首要,我有責任和義務挑好這個擔子。
  • 「我的扶貧故事」用滿腔熱血在扶貧路上前行|天柱縣邦洞街道龍章村...
    我叫劉飛平,是天柱縣旅遊服務中心的一名工作人員,作為2019年第三批駐村的網格員,我來到了邦洞街道龍章村。核實才知蔣良美籍貫在湖南,於2003年與黃透根共同生活。因蔣良美身份證丟失,一直未辦理遷戶,這16年來,蔣良美無法坐車外出,無法享受醫療保險服務,無法在生病住院時享受政策扶持。
  • 「我的扶貧故事」等閒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丨天柱縣藍田...
    我叫潘軍,是黔東南州天柱縣藍田鎮東風村第一書記。2018年3月,我背起行囊正式入駐東風村。  剛到東風村,迎面而來的不是催人奮進的「東風」,而是讓人心裡犯難的陣陣「歪風」。這是我的辭職書......」  「沒有二十萬,哪怕是天王老子來,村委會建設都不能開工......」  「搞什麼產業喲!還不如打工強.......」  撲面而來的困難,給了我一個下馬威,我心裡打起了退堂鼓,心想怎麼來到這個「鬼地方」駐村。
  • 「我的扶貧故事」如今的村裡一年四季皆美景丨天柱縣坌處鎮中和村...
    我叫胡國錦,2015年擔任貴州黔東南天柱縣坌處鎮中和村同步小康第一書記,幾年來與村幹和網格員一起走村入戶,宣傳政策,幫助村裡和群眾解決困難問題,有艱辛、有苦楚,但更多的是充實和滿足。老一輩的人都知道,這是歷史遺留問題。幾十年前,中寨村還屬於鄉一級,是鄉政府所在地,四鄰八鄉的還來中寨趕集,於是應運而生在沿街搭建有許多賣粉面、賣雜貨的房屋、鋪面,曾經輝煌一時。
  • 「我的扶貧故事」從「扶貧小白」成為「行家裡手」丨甕安縣珠藏鎮...
    起初,對於剛參加扶貧工作的我,很多扶貧政策不熟悉、不了解,加上有些群眾不配合,且我所在的司法所僅有我一個人,如何扶貧?怎樣扶貧又兼顧本職工作?這樣的情況拷問著我......作為扶貧幹部,我深知肩上責任重大。記得第一次開展走訪,我全程處於「懵」的狀態,與幫扶對象交流更是「相顧無言」。
  • 「我的扶貧故事」白俊燃:「扶貧小白」成長記
    我叫白俊燃,是甕安縣司法局珠藏司法所負責人,也是珠藏鎮甕朗壩社區的一名網格員。2019年5月,我正式成為一名駐村扶貧幹部,從此我對大山深處有了牽掛。說到扶貧,對於剛剛參加農村工作的我,只是一個門外漢,談不上扶貧經驗。對於剛參加扶貧工作的我,很多扶貧政策不熟悉、不了解。
  • 「我的扶貧故事/我的脫貧故事」喻思遠:山凹凹裡有「親戚」|柏連雲...
    山凹凹裡有「親戚」望謨縣邊饒鎮坎邊村指揮長 喻思遠從望謨縣邊饒鎮政府駐地到坎邊村,兩旁綠樹青山,途經一段段山凹凹,梯田、山谷,河水輕淌、鳥鳴蟲叫……天氣晴好時,朵朵白雲懸掛藍天——那是我最喜歡的一段山路,也是我的扶貧路。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路上無怨無悔丨桐梓縣松坎鎮巖椅村支部書記...
    我叫李小力,現任桐梓縣松坎鎮巖椅村支部書記。2014年我放棄創業機會,回到我的家鄉巖椅村,開始在村裡工作,從小生長在這片土地,一直以來,我都希望我們家鄉可以越來越好,我立志帶領巖椅村群眾摘掉貧困「帽子」。
  • 「我的脫貧故事」板凳帶我闖富路|天柱縣遠口鎮黃田村村民蔣亮燕
    我叫蔣亮燕,是貴州黔東南州天柱縣遠口鎮黃田村村民。20年前,一場意外事故導致我左腿截肢,落為二級殘疾。此後,我用板凳代腳,種田、種地、做家務,硬將自己的人生綁在了一根板凳上,堅強地生活了20年,鄉鄰們親切稱我為「板凳姐」。
  • 「我的扶貧故事」在幫扶的道路上奮鬥出新生活、新希望丨荔波縣...
    我叫潘銀慧,2018年3月來到黔南州荔波縣玉屏街道辦事處水瑤新村開展駐村幫扶工作。剛開始駐村,我和其他隊員一樣,有過迷茫、困惑,但通過兩年多的駐村工作,我和我的包保戶共同成長,收穫了很多的喜悅與感動。聽到這句話時,我便感覺到揪心的痛,出生農村的我,夢想翅膀折斷的痛我在初中時便體會過。我堅定地跟她說:「別著急,姐姐幫你想辦法,相信姐姐,相信脫貧攻堅隊!」事後,我便將此情況向單位領導作了匯報,在我和脫貧攻堅隊多方聯繫和協調下,得到了愛心人士18000元的資助,何思瑤順利的進入了大學的校門,同時幫助她申請了助學貸款和助學金,解決了後顧之憂。
  • 「我的扶貧故事」因為接地氣 我與群眾「打成一片」丨興仁市屯腳鎮...
    說我接地氣,這點我還是非常認同的,我記得我剛來時,鄉親們認為我是個麥子和稻穀都分不清的人,我就對父老相親說;「我家上面三代都是農民,鄉親們不要把我看得很特殊。」「孫書記,你給我們治完山,還要給我們治河喲!」村裡的老頭兒餘思雲笑呵呵的說到。
  • 「我的扶貧故事」一駐三年,我與打金結下了不解之緣|羅甸縣木引鎮...
    岑桂剛(左)幫助危改群眾拆除舊房我所在的打金村地處麻山腹地,與紫雲自治縣大營鎮接壤,土地面積16.72平方公裡,境內山高坡陡,耕地破碎。263戶1214人分散居住在7個村民小組11個自然寨,苗族人口佔80%,全村的農田僅224畝,還都是集中在平橋組冗林壩區一個地方。
  • 「我的扶貧故事」我幫扶的貧困戶過上了幸福的生活丨普安縣九峰...
    我叫陳瑜,是普安縣九峰街道九峰學校的教師。2019年5月,響應國家脫貧攻堅政策號召,毅然決然地加入到普安縣的扶貧大軍之中,結對幫扶普安縣九峰街道九峰村謝光雲戶。所以他十多歲就開始一個人外出務工,後來還在務工的地方找到了人生的另一半,並生了兩個孩子。走訪貧困戶都說家是幸福的港灣,但謝光雲可以說是沒有家的,因為他在九峰村沒有房子,在外面務工也是租房子住,一家人居無定所已經十多年了。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一張張笑臉是我最大的收穫丨遵義新蒲新區...
    我叫陳泳如,是遵義市新蒲新區財政局工作人員,2017年12月,我被新蒲新區組織部選派到蝦子鎮蘭生村開展扶貧幫扶工作。走訪群眾帶著組織的信任和妻子的囑咐,2017年嚴冬時節,我和其他兩名隊員一起來到蝦子鎮蘭生村。這裡山高、坡陡、谷深。於是,我暗下決心,在幫扶期間,一定要充分發揮自己所學,改善這裡的基礎設施條件,幫助村民們喝上「放心水」,住上「小康房」,走上「平坦路」。
  • 「我的扶貧故事」黃智龍:小鳳 往前走是希望
    為了深入展示貴州監獄打贏脫貧攻堅戰的艱苦奮鬥歷程,大力宣傳監獄系統幹部職工在脫貧攻堅戰中的精彩故事,激勵廣大幹部職工進一步堅定脫貧攻堅的信心,為堅決奪取脫貧攻堅戰最後勝利營造輿論之聲,貴州監獄在「兩微一網」同步推出: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我的扶貧故事】【我的脫貧故事】系列報導,講述扶貧工作中的感人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