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白俊燃:「扶貧小白」成長記

2020-12-16 瀟湘晨報

每一個熱血青年,都有一個夢想;在短淺人生裡,做一件有意義的事情,遇見那個你最想成為的自己。

我叫白俊燃,是甕安縣司法局珠藏司法所負責人,也是珠藏鎮甕朗壩社區的一名網格員。2019年5月,我正式成為一名駐村扶貧幹部,從此我對大山深處有了牽掛。

說到扶貧,對於剛剛參加農村工作的我,只是一個門外漢,談不上扶貧經驗。對於剛參加扶貧工作的我,很多扶貧政策不熟悉、不了解。一邊,我所在的司法所僅有我一個人,如何扶貧,怎樣扶貧,又怎樣兼顧本職工作,面對這樣的形勢,不禁拷問著我。

勤走訪、厚臉皮、用心用情用功......漸漸地,我找到了幫扶工作的竅門,扶貧得扶「智」與「志」,只有大家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群眾才能放下戒心和我們深入交流。於是,在近兩年的幫扶相處中,我與他們成為了「一家人」。

老周是建檔立卡戶,是我開展扶貧工作後走訪的第一戶。

他也是地地道道的莊稼人,全家三口人,記得我第一次徒步來到老周家,了解到,2014年他家被評為建檔立卡戶,致貧原因是老周的兒子周偉因發生車禍造成肢體三級殘疾,讓原本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這也成為制約他家發展的瓶頸。

後來,我們工作隊通過精準幫扶,為其申請了低保,但是一個家庭僅靠低保維持生活也只能勉強解決溫飽問題,沒有多餘的積蓄,更別說脫貧致富。

為了提質增效,我經常與老周促膝長談,用心用情幫助他們,從宣講脫貧攻堅政策,引導該戶通過發展種養殖業增收致富,與此同時,我四處聯繫企業為該戶尋找工作,與廣東省惠州市錦好醫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取得聯繫,點對點輸入,為周偉解決了就業問題,現在周偉每個月有3500元的工資,幫扶以來,老周一家勤學勤勞動,為了打消他的顧慮,我一次次耐心地給他算經濟帳,還給他家聯繫了農技員,今年他家將培訓、看書學到的種植養殖技術應用於生產,種了200斤油菜、200斤馬鈴薯、400斤玉米、700斤高粱、500斤蔬菜,養了1頭豬、41隻雞,老周是護林員,每年有10000元的工資收入,同時在鎮內在打零工,妻子陶克會在家種養殖,家庭年人均收入逐步攀升。

在國家的政策、項目、資金等支持下,發奮努力,儘快脫貧,立志思變,用自己勤勞的雙手,按下幸福生活的「重啟鍵」,創造出美好生活。老周一家書寫出自己成功的「脫貧故事」,活出了自己的精彩, 增加了收入、改善了生活水平。而這些鮮明的變化則提升了老周家的幸福感,也讓他們家覺得自己以後的日子更加有了奔頭。

扶貧工作千頭萬緒,我與脫貧攻堅同頻共振,近兩年來,我參與了扶貧工作的大小事情,在我們當地幹部與群眾的共同努力下,珠藏鎮貧困群眾收入水平大幅提高,基本生產生活條件明顯改善。我也成為了鄉村振興的見證者、開創者和建設者。

一年多的時光,經歷過駐隊扶貧「大熔爐」的鍛造,讓我從一個「扶貧小白」,成長為行家裡手。因「脫貧攻堅」我們相遇,走著走著,便遇見了一個更好的自己。

【來源:甕安縣融媒體中心】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從「扶貧小白」成為「行家裡手」丨甕安縣珠藏鎮...
    我叫白俊燃,是甕安縣司法局珠藏司法所負責人,也是珠藏鎮甕朗壩社區的一名網格員。2019年5月,我正式成為一名駐村扶貧幹部。從此,我對大山深處有了牽掛。起初,對於剛參加扶貧工作的我,很多扶貧政策不熟悉、不了解,加上有些群眾不配合,且我所在的司法所僅有我一個人,如何扶貧?怎樣扶貧又兼顧本職工作?這樣的情況拷問著我......作為扶貧幹部,我深知肩上責任重大。記得第一次開展走訪,我全程處於「懵」的狀態,與幫扶對象交流更是「相顧無言」。
  • 李卓:一名扶貧小白的成長自述
    「致富不致富,關鍵看幹部」打贏脫貧攻堅戰,離不開各級黨員幹部的辛勤付出與努力,而作為一名扶貧小白的我,在這一年的扶貧之路上經歷了種種磨難與心酸,但如今回首,卻滿是成長的感動與溫馨。從「愛哭鼻子」到「愛擔擔子」。
  • 「我的扶貧故事」「薏小白」扶貧記|興仁市百德鎮硐坪村第一書記曾蔚
    這裡凝聚著全機關連續26年的幫扶情誼,承載著幾代人大人的夢想,流淌著上百名省人大機關扶貧幹部的青春和汗水。、曾蔚帶領駐村工作隊查看薏仁米生長情況。連續26年的幫扶,我們唯一的目標,就是幫助一方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
  • 胥霞:扶貧小白「上路」記
    作為一名基層幹部,我們應該緊跟黨的步伐,堅定不移向著第一個百年目標奮進,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役,將扶貧工作落到實處,更將扶貧政策落到千家萬戶,讓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不是空想。「半路出家」的扶貧小白結對幫扶對象。按照國家和省、市、縣對貧困戶、貧困村進行識別和建檔立卡的工作要求,單位嚴格執行幫扶政策,併科學制定了幫扶計劃。
  • 從「小白」到「精兵」 一名「95」後扶貧專幹的扶貧故事
    央廣網西安10月21日消息 扶貧,從來不只是一代人的使命,而是需要通過幾代人接力完成的偉大事業。「50後」「60後」「70後」「80後」接連衝上扶貧一線。如今,在西安高新區扶貧隊伍中,已經出現了「95」後身影。
  • 扶貧故事丨「扶貧小白」的「四種身份」
    徐貽利用白天時間調研,下鄉入戶,晚上則認真研讀中央、省市的一些扶貧文件,掌握最新的扶貧政策。通過下鄉入戶、走訪調研,徐貽整理了過去幾年沿河城市建設情況,也理清了開展扶貧工作的思路。狠抓落實,做產業扶貧的「聯絡員」「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 「形式+內容+情感」,扶貧劇如何在石頭上開花?
    地域跨度廣、涉及人數多、細分故事豐富,能夠做到短時間內集中展現多元故事的「單元劇」成為了合適的選擇。《青山不負人》上演了安家坪第一書記吳非飛和鄰村幹部秦楠努力發展富硒產業,卻工作家庭兩難顧,「脫貧不易脫身難」的故事;《古村情》中,百年老村茂臺屯第一書記靳浩宇破解「誰是真貧辨別難」的問題,扶貧工作既要「精準識別」又要「一個都不能少」;《七月的火把》裡,扶貧幹部梁啟通過努力打破了扶貧工作中「愚昧意識根除難」的問題;《信任》單元裡,因為一篇報導擋了曉起村「財路」的李愛民
  • 【最美扶貧幹部】從扶貧小白到扶貧專幹——村裡的「明星」幹部
    2018年7月初,吳逸凡主動請纓來到臨川區羅針鎮鵬坊村駐村扶貧。他全身心投入扶貧工作中,吃住在村,把自己從當初一個扶貧「小白」,變成一個扶貧專幹。把了解貧困戶的生活、生產情況等工作做為工作中心,在走訪群眾過程中踐行「停下來、坐下來、聽一下、記下來」工作原則,實現精準幫扶。
  • 「我的扶貧故事」從「小白」到「精兵」,95後網格員淬鍊別樣青春|...
    扶貧,從來不是一代人的使命,而是需要通過幾代人接力完成的偉大事業。「60後」「70後」「80後」接連衝在扶貧一線。如今,我們「95後」也衝鋒在扶貧隊伍中。我叫鄭嘉黎,今年24歲,2019年10月,我考入貴州黔東南州三穗縣雪洞鎮人民政府工作,現在不僅是黨政辦的一名工作員,也是桃元村網格員、幫扶幹部、人口普查員……鄭嘉黎(左二)向貧困戶宣傳扶貧政策我所負責的是桃元村街上組網格,有15戶貧困戶,23戶非貧困戶,共166個人。
  • 「扶貧故事」紅棗的故事
    中國科協信息中心策劃推出「決勝小康 奮鬥有我」系列廣播,講述科技扶貧路上的動人故事,傳遞科技工作者全力拼搏、接續奮鬥的堅定信心,匯聚薪火傳、展未來,砥礪前行、乘風破浪的磅礴力量!科協改革進行時陸續為您刊發相關內容,敬請關注。
  • 【講講法院人的扶貧故事】扶貧地秤顯真情,真心幫扶暖人心 ——記...
    【講講法院人的扶貧故事】扶貧地秤顯真情,真心幫扶暖人心 ——記洮南市那金鎮裡仁村駐村幹部王立軍 2020-12-20 18:2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我的扶貧故事」下足繡花功夫幹好精準扶貧|遵義市新蒲新區禮儀...
    然而,就在這30多個平方公裡的土地上,仍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區域是農村,雖然沒有貧困村,但貧困人口如何穩定脫貧仍是我心頭始終牽掛的首要工作,我認為越是在經濟發展條件較好的地方,精準扶貧就越要下足繡花功夫。在禮儀街道工作的1000多個日日夜夜,我始終堅信「只要下足功夫,在脫貧攻堅戰場上就沒有攻不下的堡壘」。
  • 「我的扶貧故事」初心在我心,我在扶貧路上一路前行|從江縣谷坪鄉...
    2019年11月被派駐到黔東南州從江縣谷坪鄉留架村開展脫貧攻堅幫扶工作,回首逝去這一年,歲月匆匆,扶貧路上我和隊友、村民歷盡艱辛,收穫了我一生最為寶貴的財富——愛與感動。那時開始,我再也不在他們面前「高談闊論」,而是用心去親近他們,以實事實績去贏取他們的心。漸漸地我與留架村越來越多的村民從熟悉的路人變成了知心朋友,在交流中,我把自己人生經歷和對生活的看法分享給了他們,從思想層面改變他們固有的認識,慢慢的促使他們將目光放到外面的世界,將目標放到長遠的未來,扶貧之路上,我沿著正確的方向踏出了第一步。
  • 王學瑩:從扶貧小白到工作骨幹
    為了實現這一偉大夢想,在基層扶貧一線上,始終活躍著一批又一批用汗水澆灌收穫、以實幹篤定前行的扶貧人。東營市河口區義和鎮扶貧辦職員王學瑩就是其中的一員,在她剛剛參加工作的一年多時間裡,很快就由一名扶貧小白成長為工作骨幹,她的足跡更是遍布義和鎮的角角落落。扶貧小兵的迷茫:要做什麼,從何做起2018年9月,剛參加工作的王學瑩被分配到了義和鎮扶貧辦,這也是她第一次接觸基層扶貧工作。
  • 「我的扶貧故事」黃智龍:小鳳 往前走是希望
    為了深入展示貴州監獄打贏脫貧攻堅戰的艱苦奮鬥歷程,大力宣傳監獄系統幹部職工在脫貧攻堅戰中的精彩故事,激勵廣大幹部職工進一步堅定脫貧攻堅的信心,為堅決奪取脫貧攻堅戰最後勝利營造輿論之聲,貴州監獄在「兩微一網」同步推出: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我的扶貧故事】【我的脫貧故事】系列報導,講述扶貧工作中的感人故事。
  • 「扶貧故事」用環保人的堅守與執著幹好扶貧工作
    央廣網西安12月14日消息 在單位,他是業務能手、環保衛士,用心守護著長武的藍天與白雲;在村上,他是駐村隊長、扶貧標兵,用情謀劃著群眾的脫貧與增收。他就是鹹陽市生態環境局長武分局駐亭口鎮亭北村駐村工作隊隊長魏軍鵬。  「我也是農村出來的,我總想著能幫助群眾幹點事」。
  • 「我的扶貧故事」責任槓肩上 扶貧放心上|三穗縣桐林鎮捧相村駐村...
    我叫楊啟治,是三穗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派駐縣桐林鎮捧相村的一名駐村幹部。駐村兩年多的時間裡,我從對基層工作一無所知,到現在的得心應手,從來時的「愣頭青」,變成群眾的「知心人」。2018年,我有幸參加這場脫貧攻堅戰,這對於我來說一場挑戰,也是磨練好機遇。
  • 「我的扶貧故事」在扶貧路上的幸福教育者|水城縣比德鎮比德小學...
    這是我從教12年以來的感悟。我叫祝國海,是水城縣比德鎮比德小學的一名教師。  作為教育者,課堂內外我努力地走進學生和家長的心裡,而有幸參與脫貧攻堅戰,也依然踐行著教師的擔當。  我是農村的孩子,我的家鄉比德鎮民族組地處偏遠,山高路陡,自然環境惡劣,正是因為脫貧攻堅不落一村一戶一人的精準脫貧攻堅戰,才使得馬路修到家門口、水管飲水到食堂、舊屋換成亮新居,實現「兩不愁,三保障。」
  • 「我的扶貧故事」巴臺村給了我歷練成長的機會丨獨山縣百泉鎮巴臺...
    2017年5月18日,我作為縣派駐村第一書記、同步小康駐村幹部,被安排到百泉鎮巴臺村開展駐村工作。時光荏苒,日月如梭,到如今駐村已有3年多時間了。一路走來感觸頗深,收穫很多;我始終以工作職責要求自己,傾注了真情,使出全身力氣參與駐村扶貧工作,與廣大村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 「我的扶貧故事」熱情飽滿做好扶貧工作丨三穗縣瓦寨鎮白家村網格...
    我叫李國棟,是貴州黔東南三穗縣瓦寨鎮白家村的一名網格員。2018年9月18日,全縣派駐一千多名網格員下村開展脫貧攻堅工作,同大多數人一樣,面對突如其來的工作任務,內心多少有點彷徨。這期間,我不斷學習脫貧攻堅相關政策,始終以熱情飽滿的工作態度來做好扶貧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