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責任槓肩上 扶貧放心上|三穗縣桐林鎮捧相村駐村...

2020-12-13 天眼新聞

脫貧攻堅,是一項重大的政治任務,也是一項偉大的民生工程。

我叫楊啟治,是三穗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派駐縣桐林鎮捧相村的一名駐村幹部。駐村兩年多的時間裡,我從對基層工作一無所知,到現在的得心應手,從來時的「愣頭青」,變成群眾的「知心人」。

2018年,我有幸參加這場脫貧攻堅戰,這對於我來說一場挑戰,也是磨練好機遇。兩年的時間,我從醫務工作者變著脫貧攻堅一線工作者,從網格員變成駐村幹部。身份變了,不變的是我對這份工作的忠誠與堅守。

駐村第一步,做好民情民意的調查,我把自己所負責的桐林鎮捧相村盤曉一組34戶116,其中有9戶貧困戶的基本情況逐一記錄在我的本子上。匯報、總結、篩選,將最有困難和最需要解決的問題,一一與村兩委共同商討,想出最佳決策。

圖為楊啟治(左一)走訪群眾

在走訪期間,我得到最多的問題就是:「貧困戶的標準是什麼」「我們的收入如何提高」「你們駐村能夠給我們帶來什麼」......,面對種種提問,我內心也在深思,在駐村期間需以身作則。

扶貧先扶智,要在思想上改變群眾。在這期間,我經常走村串戶,告訴我的每一戶,要靠自己勤勞吃「幸福飯」,而不是靠國家「等靠拿」。

與此同時,我圍繞農村住房安全專項治理中的「三改一化」、危房改造、易地扶貧搬遷、透風漏雨、老舊房屋拆除等;醫療保障中的「三重醫療保障」、合作醫療補助、住院報銷比例補助、家庭醫生籤約服務;教育保障中的各項資助政策、兜底資助、「圓夢」計劃、西子助學等政策開展各項工作。

圖為楊啟治(左)給幫扶戶送家電

從2018年到2020年,在結對幫扶過程中,我感受到貧困戶的生活變化到心裡變化,從脫貧到致富,從扶貧政策的制定到落實。

我的扶貧故事雖不是精彩,但我都在一步一個腳印,將我的工作落實到位,把責任槓肩上,將扶貧放心上。

整理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蔣鴻琪

編輯 張婷

編審 田旻佳 韋一茜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目標就一個 帶領群眾奔小康丨三穗縣桐林鎮捧...
    我叫龍小軍,是黔東南州三穗縣桐林鎮捧相村第一書記,2018年經過組織選派到捧相村,開始我的駐村工作。時光荏苒,回顧這三年的駐村工作,算是有苦有甜。  為了儘快適應我的工作,在為駐村前,我就先對我的6戶結對幫扶貧困戶做好了前期的調查工作,每家每戶的基本情況、困難情況,我均逐一了解清楚,有針對性的實施幫扶政策。在這期間,有4戶發展種養殖產業實現脫貧,同時助力他們銷售農特產品。另外兩戶,一戶外出務工;一戶為特困供養人員,2018年6戶結對幫扶貧困戶全部脫貧。
  • 「我的扶貧故事」村民的笑容是對我們工作的最大肯定|三穗縣桐林鎮...
    我叫劉開發,是三穗縣桐林鎮坦洞村的一名駐村網格員。今天,我想要給大家分享一個在網格內的扶貧故事。床上比較凌亂,房間堆滿了雜物。這戶人家給我的印象太深了。  詳細了解他的情況後,為了幫助他「拔窮根」,我積極與村脫貧攻堅指揮所反覆研究,因戶施策,對症下藥。首先幫助從房屋下手,申請了15000元進行房屋維修加固,實施「三改一化」、串戶路、安裝路燈等改造。現在,家中有自來水、房子不透風漏雨、庭院硬化了、有乾淨衛生廁所。
  • 「我的扶貧故事」在第二故鄉練就「繡花」之功|三穗縣桐林鎮東山村...
    沿著一條鄉村硬化路,走進貴州省黔東南州三穗縣桐林鎮東山村,一座座紅色磚房、文化牆色彩鮮豔、整潔的村莊映入眼帘。三穗縣桐林鎮東山村我叫李彥瑤,是東山村芭蕉灣一二組的網格員。在這裡,我與芭蕉灣49戶結下深厚情緣。回想起剛到東山村,村上村幹就先給我敲了「警鐘」,「小李啊,你可以要多費心思嘞,這裡的工群眾作是出了名的難做。」
  • 「我的扶貧故事」精耕細作讓家鄉開出幸福之花丨三穗縣臺烈鎮小臺...
    「高樓山上茶花香,礦泉水廠生產忙;坐看門前茭白綠,一年一景奔小康。」坐擁三穗縣第二高峰高樓山,山上群山列屏,植被茂密,泉水長流,這就是黔東南自治州三穗縣臺烈鎮小臺烈村的美景。從一窮二白的貧困村,發展成遠近聞名的「富裕村」,這幾年,小臺烈村在政策的支持、村幹的推動、村民的努力下茁壯成長。我叫歐再寶,是三穗縣臺烈鎮小臺烈村黨支部書記,今年52歲,畢業於貴州農業科學院生物系。離開學校後,我一直在外地打工,尋求種養殖經驗。我於2010年返鄉創業。
  • 「我的扶貧故事」常懷扶貧志 做好扶貧人|貴定縣雲霧鎮塘滿村駐村...
    我叫嚴輝,今年27歲,是貴定縣雲霧鎮塘滿村的一名駐村幹部。參加工作之初,我在貴定縣移民局主要從事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為能更快適應農村工作,我與村支書、組長們討教經驗,持續加強駐村工作學習,穩步推進我網格幫扶的79戶165人。
  • 「我的扶貧故事」初心鐫刻扶貧路 情灑駐村新化司丨錦屏縣新化鄉...
    我叫龍正煊,是錦屏縣新化鄉新化司村同步小康駐村第一書記。密寨村是新化鄉唯一的一個深度貧困村,2014年貧困發生率為28.78%。因底子薄、條件差、思想落後,當時還有貧困戶37戶139人。以傳統種養殖為主,經濟發展緩慢,是典型的傳統農業村。基礎設施和農業設施相對欠缺、黨組織戰鬥力不強等一串串現實難題擺在我面前。如何做好駐村工作?如何實現農民增收?如何在2018年脫貧出列?「摸清底數」是科學決策、精準施策的基礎,是我住到村裡後需要做的第一件事。
  • 「我的扶貧故事」貧困戶的「心願」丨正安縣班竹鎮上壩村駐村幹部...
    脫貧攻堅駐村工作開展以來,我被派到正安縣班竹鎮上壩村任駐村工作隊隊員,並結對幫扶了5戶貧困戶,鄒孔祿就是其中之一。李俊松入戶登記群眾信息「我叫李俊松,是上壩村駐村工作隊隊員,今後就是我就是你的幫扶人。」
  • 「我的扶貧故事」丨把「駐」村變「住」村|遵義市匯川區松林鎮新莊...
    我叫陳名航,是遵義市匯川區市場監督管理局毛石分局派駐松林鎮新莊村的駐村第一書記。  我從2015年2月開始駐村以來,今年已是第6年。  結合袁宗林一家的生活實際情況,我主動對接,為他家落實易地扶貧搬遷政策。2019年初,袁宗林一家搬到了匯川區最大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小區學堂堡社區。   如今,孩子就近上學,家人看病無憂,袁宗林也在社區的幫助下找到了工作,一家人的生活越過越好。
  • 「我的扶貧故事」我在麻山扶貧的那些事|羅甸縣木引鎮木引村駐村...
    在徵得妻子同意後,2020年8月25日晚,我們收拾起大包小包的行李,帶著剛滿月的孩子一起奔赴我所駐的木引鎮木引村,開啟全家上陣的駐村生活。簡萬祥(右)幫助群眾實施串戶路汽車沿著蜿蜒的公路慢慢前進,我的思緒隨著後退的山色悄悄回放。時間過得真快,轉眼駐村就是兩年。兩年,是一次次的入戶走訪,是一戶戶的政策落實,是一件件的小事辦好。
  • 「我的扶貧故事」熱情飽滿做好扶貧工作丨三穗縣瓦寨鎮白家村網格...
    我叫李國棟,是貴州黔東南三穗縣瓦寨鎮白家村的一名網格員。2018年9月18日,全縣派駐一千多名網格員下村開展脫貧攻堅工作,同大多數人一樣,面對突如其來的工作任務,內心多少有點彷徨。這期間,我不斷學習脫貧攻堅相關政策,始終以熱情飽滿的工作態度來做好扶貧工作。
  • 「我的扶貧故事」駐村那些事丨鳳岡縣天橋鎮天橋村駐村第一書記楊衝
    我叫楊衝,是國家稅務總局鳳岡縣稅務局幹部。2019年5月,一道請纓、一紙命令,我便與天橋村這個邊遠鄉鎮村落結下了「扶貧」緣分。駐村前,我曾在心裡做過無數遇到困難後的假設,加上自己又是生長在農村,對農村熟悉得再不能熟悉的我出發了,帶著滿滿信心。 然而,當我卷上鋪蓋入駐這個山村之初,我驚覺到自己其實對於農民、農村、農業是如此的知之甚少,頓有「井底之蛙」感覺! 想像中村裡慈祥的老奶奶哪裡去了?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工作為我的人生添彩|雷山縣永樂鎮大寨村駐村...
    我叫楊承龍,是貴州省黔東南州雷山縣自然資源局幹部,2017年8月被選派到永樂鎮大寨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我們駐村工作組從建強支部戰鬥堡壘著手,配合鎮黨委幫助大寨村配強兩委班子,使班子煥然一新,形成了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的團結氛圍。 大寨村產業路我們通過深入田間地頭走訪排查,和群眾談家常、聊致富、開院壩會,詳細了解群眾需求和薄弱環節。
  • 「駐村生活」情系東村扶貧
    駐村生活幫助木耳基地復工生產。我來頭道鎮東村扶貧雖然僅有一年多,但說實話,這一年裡大多時間都是腳踩實地忙碌著的。村裡19戶貧困戶,出了這家門去那家門,家家的事都是一件跟著一件,我們扶貧隊員還真有點像消防員。村民們的自來水壞了長期缺水得修吧,哪家貧困戶今年弄點啥項目能增收,村集體產業能有多少發展後勁,村民分紅怎麼分更合理……每次看到我們第一書記周書記那頭白髮,就可想而知,駐村扶貧要操多少心啊。
  • 「我的扶貧故事」踏石留印 抓鐵有痕丨鎮遠縣羊坪鎮興隆村駐村工作...
    我叫劉喆,是貴州省黔東南州鎮遠縣衛生監督局的一名幹部。2018年5月,我被派駐到鎮遠縣羊坪鎮興隆村任駐村工作隊隊長,至今已有兩年半時間。興隆村是「邊卡角」村,有8個村民小組,全村有294戶1177人,有貧困戶70戶246人。
  • 江幹區三穗縣聯動精準助推消費扶貧
    近年來,隨著杭州市江幹區與三穗縣東西部扶貧協作工作的持續深入開展,三穗鴨、三穗鹹鴨蛋這些獨具三穗特色的農特產品,已成功搭乘東西部扶貧協作的快車,紛紛走上杭州市民的餐桌並受到青睞。貴州千裡山生態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不久前接到的杭州市江幹區訂購的25噸三穗鴨,目前已全部運抵杭州,很快將送到消費者手中。
  • 「我的扶貧故事」做扶貧連心人|黎平縣龍額鎮德過村駐村幹部唐紹文
    我叫唐紹文,2017年6月被組織安排到貴州省黔東南州黎平縣龍額鎮德過村駐村。德過村是龍額鎮20個深度貧困村之一,位於龍額鎮駐地東北19公裡,地處坡旁山谷,海撥430米,東抵雷洞鄉戲勞村銀南寨,西接龍額鎮亞罕村,南與廣西高培村交界,北同水口鎮滾正村毗鄰。
  • 「我的扶貧故事」駐進鄉親們心坎上丨匯川區松林鎮新莊村駐村第一...
    我叫陳名航,2015年2月起,我到了深度貧困村松林鎮新莊村駐村,今年是我駐村的第6年。   初到村上,看著眼前的狀況:省級貧困村、山高坡陡、交通閉塞、生產條件差、經濟基礎薄弱……如何做好這個第一書記,我的心裡有些不知所措。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帶給我光榮和欣慰丨鎮遠縣都坪鎮坳背村駐村...
    我叫楊建,是黔東南自治州鎮遠縣衛生健康局的一名工作人員。2017年8月,我被派駐到鎮遠縣都坪鎮坳背村參加扶貧工作,2019年10月成為駐村工作隊隊員,有幸投入到一線脫貧攻堅戰鬥中,我感到無比的驕傲和自豪。
  • 「我的扶貧故事」從「扶貧小白」成為「行家裡手」丨甕安縣珠藏鎮...
    我叫白俊燃,是甕安縣司法局珠藏司法所負責人,也是珠藏鎮甕朗壩社區的一名網格員。2019年5月,我正式成為一名駐村扶貧幹部。從此,我對大山深處有了牽掛。起初,對於剛參加扶貧工作的我,很多扶貧政策不熟悉、不了解,加上有些群眾不配合,且我所在的司法所僅有我一個人,如何扶貧?怎樣扶貧又兼顧本職工作?這樣的情況拷問著我......作為扶貧幹部,我深知肩上責任重大。記得第一次開展走訪,我全程處於「懵」的狀態,與幫扶對象交流更是「相顧無言」。
  • 一項使命、一份信念、一種幸福——我的駐村扶貧故事
    在深入推進大扶貧戰略行動中,銅仁市稅務系統扶貧幹部俯下身、沉下心、扶真貧,無論是產業扶貧、教育扶貧還是整村脫貧,一個個鮮活生動、可歌可泣的故事恰似一束束星光,匯聚光芒與能量,照亮脫貧攻堅之路。請您跟隨這些鏡頭與文字,用心閱讀脫貧攻堅之路上那些閃光的人和事……還記得那是一個雨後的上午,我受區局黨委的委派,第一次來到萬山區下溪鄉青龍村接任駐村第一書記,「乾淨、整潔、熱情、淳樸」,是這個村子給我的第一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