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從「扶貧小白」成為「行家裡手」丨甕安縣珠藏鎮...

2020-12-16 天眼新聞

我叫白俊燃,是甕安縣司法局珠藏司法所負責人,也是珠藏鎮甕朗壩社區的一名網格員。2019年5月,我正式成為一名駐村扶貧幹部。從此,我對大山深處有了牽掛。起初,對於剛參加扶貧工作的我,很多扶貧政策不熟悉、不了解,加上有些群眾不配合,且我所在的司法所僅有我一個人,如何扶貧?怎樣扶貧又兼顧本職工作?這樣的情況拷問著我......作為扶貧幹部,我深知肩上責任重大。記得第一次開展走訪,我全程處於「懵」的狀態,與幫扶對象交流更是「相顧無言」。因為走訪貧困戶沒有那麼容易,我年紀輕,群眾不信任,還有不理解不支持的情況。我問什麼問題,群眾答得很片面、敷衍,有時候我甚至還害怕自己會被趕走。

白俊燃(左一)走訪「老周」家

勤走訪、厚臉皮、用心用情用功......漸漸地,我找到了幫扶工作的竅門,扶貧得扶「智」與「志」,只有大家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只有做群眾的貼心人,他們才能放下戒心和我們深入交流。於是,在近兩年的幫扶相處中,我與群眾成為了「一家人」。老周是建檔立卡貧困戶,是我開展扶貧工作後走訪的第一戶,也是地地道道的莊稼人,全家三口人。2014年他家被評為貧困戶,致貧原因是老周的兒子周偉因發生車禍造成肢體三級殘疾,讓原本不富裕的家庭更加雪上加霜,這也成為制約他家發展的瓶頸。後來,我們工作隊通過精準幫扶,為其申請了低保。但是一個家庭僅靠低保維持生活也只能勉強解決溫飽問題,沒有多餘的積蓄,更別說脫貧致富。為了提質增效,我經常與老周促膝長談,宣講脫貧攻堅政策,引導他通過發展種養殖業增收致富;與此同時,我與廣東省惠州市錦好醫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取得聯繫,點對點輸入,為老周的兒子解決了就業問題,現在每月有3500元的工資。同時,在大家聯繫幫助下,老周成為了護林員,每年有10000元的工資收入,閒暇時,他還在鎮內在打零工。幫扶以來,老周一家也勤學勤勞動。為了打消他的顧慮,我一次次耐心地給他算經濟帳,還給他家聯繫了農技員。老周將培訓、看書學到的種植養殖技術應用於生產,種植了油菜、馬鈴薯、玉米、高粱等,還養了1頭豬、41隻雞。現在家庭年人均收入達到了10000萬元以上。老周說:「我們不能光靠政府,我們自己也要賺錢。黨的政策這麼好,還有這麼多人幫助我們、關心我們,我們不能讓你們失望。」在國家的政策、項目、資金等支持下,老周一家用自己勤勞的雙手書寫出自己的「脫貧故事」,活出了自己的精彩。

白俊燃(中)為「老周」宣講政策

扶貧工作千頭萬緒,我與脫貧攻堅同頻共振。近兩年來,我參與了扶貧工作的大小事情,在我們當地幹部與群眾的共同努力下,珠藏鎮貧困群眾收入水平大幅提高,基本生產生活條件明顯改善,達到了經濟快速發展與大規模減貧同步。「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鬥的起點」。經歷過駐隊扶貧「大熔爐」的鍛造,讓我從一個「扶貧小白」,成長為「行家裡手」。因「脫貧攻堅」我們相遇,走著走著,我也遇見了一個更好的自己,唯有珍之重之,不懈為之努力,方能不負韶華,這段經歷將載入我的人生史冊,不斷激勵著我闊步前進......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盧泰銘 整理

編輯 王小婷

編審 王璐瑤 楊韜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白俊燃:「扶貧小白」成長記
    每一個熱血青年,都有一個夢想;在短淺人生裡,做一件有意義的事情,遇見那個你最想成為的自己。我叫白俊燃,是甕安縣司法局珠藏司法所負責人,也是珠藏鎮甕朗壩社區的一名網格員。2019年5月,我正式成為一名駐村扶貧幹部,從此我對大山深處有了牽掛。
  • 「我的扶貧故事」純樸百姓情暖我心田|甕安縣珠藏鎮清香村第一書記...
    我叫季陵,2016年4月,受組織安排,我來到甕安縣珠藏鎮清香村任第一書記。這是我自2011年以來,第三次參加同步小康駐村工作。作為農民的兒子,能再次回到農村,我倍感親切,又深感責任重大。清香村距縣城約90公裡,屬省級一類貧困村。
  • 「我的扶貧故事」傾力幫扶,回饋家鄉丨貴州省農科院植保所科技特派...
    我是貴州省農科院植保所農藥殘留研究室主任郭婷婷,2016年,為積極響應號召,我回到家鄉黔南州甕安縣,成為了一名省級科技特派員。甕安是生我養我的地方,二十年前我從這裡走出去,現在也該回報家鄉了。初回家鄉,我便走訪了甕安縣的大部分鄉鎮,並根據各個鄉鎮的實際情況,推薦了適合的新品種和種植技術,另外,我利用自己的專家資源開展巡診服務,解決產業發展中的技術難題。
  • 「我的扶貧故事」我的「土」經驗,效果還不錯丨甕安縣建中鎮白沙村...
    我叫孫健,是黔南州甕安縣行政審批局綜合保障科工作人員,也是甕安縣建中鎮白沙村的一名駐村工作隊員。  自從下沉以來,我深感責任重大,每時每刻都在認真學習黨和國家的各項路線、方針、政策,全面貫徹落實各級精準扶貧相關安排。
  • 「我的扶貧故事」不懈努力才能贏得群眾的認可丨甕安縣永和鎮紅巖...
    我叫李躍富,2019年6月,經組織安排,我成為了甕安縣永和鎮紅巖村駐村工作隊網格員。經過一個半小時的山路盤旋,我來到了將要開展農村基層工作的第一站紅巖村。沒有農村工作經驗,如何開展駐村工作,我茫然不知所措, 後來,在紅巖村田支書的引導下,我們來到了我的網格包保組(十二塔)開展工作,初步熟悉了我所接替的網格:19戶80人,其中建檔立卡戶7戶28人。李躍富為群眾送去生活物資到了網格內,全是陌生的面孔,我開始了一家一戶走訪。在田支書的引導下,在筆記本上最短的時間把網格內的19戶農戶的家庭情況摸了個透。
  • 「我的扶貧故事」用真心換真情丨甕安縣永和鎮木孔村扶貧幹部肖盛豔
    「徐叔,這兩天油菜栽完沒得,餵的雞下蛋多不,要賣的話給我講,我給你宣傳,大家都想買農村土雞蛋.....」肖盛豔到群眾家走訪我叫肖盛豔,是甕安縣永和鎮木孔村一名扶貧幹部,這是我每天進村入戶與群眾打交道的日常和親切的問候。  不管炎炎夏日、冷冷寒冬,不論晴天雨天,田間地頭,山上山下,房前屋後,鄉間小道,總有我們的身影和走過的足跡,還有揮灑的汗水味道。
  • 「我的扶貧故事」強班子 理思路 謀發展|織金縣珠藏鎮銀山村第一...
    「作為一名黨員,我希望到農村去磨練自己,為脫貧攻堅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這是我在畢節市生態環境局織金分局工作時,向單位領導主動請纓申請駐村時的自薦語。我叫張貴朝,2018年3月,我如願以償來到珠藏鎮銀山村任駐村第一書記。
  • 扶貧故事丨「扶貧小白」的「四種身份」
    徐貽利用白天時間調研,下鄉入戶,晚上則認真研讀中央、省市的一些扶貧文件,掌握最新的扶貧政策。通過下鄉入戶、走訪調研,徐貽整理了過去幾年沿河城市建設情況,也理清了開展扶貧工作的思路。扶智先行,做教育扶貧的「建設員」「治貧先治愚,扶貧先扶智」。習近平總書記曾在多個場合強調教育扶貧的重要意義,下一代要過上好生活,首先要有文化。
  • 「我的脫貧故事」「大手」牽「小手」,才有詩和遠方︱甕安縣銀盞鎮...
    我叫劉坤麗,是甕安縣銀盞鎮銀盞社區的建檔立卡戶。「大手牽小手,才有詩和遠方。」以前總是不太明白這句話的含義,後來自己親身得到了國家出臺的相應扶貧政策幫助,我才徹底明白了句中的「大手」「小手」的意義。  「大手」是國家體恤百姓、帶動國民走向幸福生活的「精準扶貧」政策;「小手」是想跟上國家發展速度一起努力的國民。   2015年,我是貴州省甕安縣銀盞鎮銀盞社區大林組剛考出去的一名大學生。
  • 「我的扶貧故事」甕安縣銅鑼村交水坳組的「蛻變」
    我叫黃明忠,是甕安縣投資促進局局長、甕安縣江界河鎮銅鑼村脫貧攻堅工作隊隊長。從2018年1月開始下沉到江界河鎮銅鑼村開展脫貧攻堅工作,交水坳組是銅鑼村發展相對滯後的村組。3年來,在我和隊友的努力下,這裡發生了一系列的「蛻變」。交水坳的「蛻變「。
  • 扶貧故事|鄧太華:江口壩脫貧攻堅的點點滴滴
    ——甕安縣檢察院:鄧太華 2018年6月,易地扶貧搬遷安置的號角響起,我被派遣到江口壩社區,負責全縣11個鄉鎮790戶共3568人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作為駐村工作隊隊長,要帶好來自16個單位、部門共40人組成的工作隊開展工作,圓滿完成江口壩安置點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幫扶工作,我深深感覺到身上的責任和壓力。 790戶3568人不是一個小數,要讓易地搬遷群眾能儘快適應新的環境並能安心住下來,我們面臨著一道道的難題。如果問題解決不好,將影響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的整體推進,就無法達到「搬得來、穩得住、能致富」的目標效果。
  • 貴州省甕安縣文聯十年先進腳踏實地堅毅前行
    對標對表《中國文藝工作者職業道德公約》,在文聯機關大力倡導做「文人中的幹部,幹部中的文人」,做「管理的行家,藝術的裡手」。樹立「進了文聯門,便是文聯人」「一朝文聯人,終身文聯情」的理念,著力建設學習型、服務型、創新型機關,著力將文聯建設成為文藝工作者的「溫馨和諧之家」。
  • 「我的扶貧故事」陳仕群:儘管荊棘遍布 也阻擋不了前行的腳步
    我叫陳仕群,是甕安縣發展和改革局一名工作人員。2018年9月,我成為建中鎮保護村駐村工作隊駐村隊員,負責保護村大元子組的脫貧攻堅工作。保護村大元子組共有40戶群眾,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18戶,摸清每一戶貧困戶的情況是首要任務。
  • 「我的扶貧故事」我的真心,留在了營定街村丨甕安縣營定街村駐村...
    我叫張凱,是貴州省黔南州甕安縣水務局的一名普通工作人員,也是平定營鎮營定街村的一名駐村工作隊員。2018年1月,甕安縣發起脫貧攻堅新年攻勢,增派第三批下沉駐點幹部,我有幸成為其中的一員。   我的老家在甕安縣的一個小山村,在農村長大的我從小就目睹了農村經濟、文化的落後,感受了農村生活的艱辛,我一直都想用自己的雙手為農村貧困群眾做點力所能及的事。
  • 從「門外漢」到「行家裡手」
    從「門外漢」到「行家裡手」 ——記鳳陽縣臨淮關鎮姚灣村第一書記、扶貧工作隊長趙鵬 2021-01-14
  • 扶貧故事 | 夫唱妻隨,並肩扶貧!這是愛情最美的樣子
    「我申請去貴州了,接下來家裡的老人和孩子要辛苦你。行嗎?」這是羅剛出發前問妻子的一句話。他發現當地老百姓對中醫診療還不了解,在一次去甕安縣魚河衛生院義診時,一位右上肢酸痛難忍的老奶奶過來就診,因為當地衛生院沒有開展中醫診療,她一開始不怎麼相信針灸,對中醫是陌生和抗拒的,經過羅醫生治療後,疼痛立刻得到了緩解,她激動地拉住羅醫生的手,不停地說謝謝,許久都不願鬆開。
  • 「我的扶貧故事」「薏小白」扶貧記|興仁市百德鎮硐坪村第一書記曾蔚
    這裡凝聚著全機關連續26年的幫扶情誼,承載著幾代人大人的夢想,流淌著上百名省人大機關扶貧幹部的青春和汗水。、曾蔚帶領駐村工作隊查看薏仁米生長情況。連續26年的幫扶,我們唯一的目標,就是幫助一方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
  • 「我的扶貧故事」用青春書寫無悔華章丨黃平縣紙房鄉向心村駐村...
    紙房鄉位於黃平縣城西北部,距縣城直線距離38公裡,公路裡程67公裡,是兩州一地區三縣交界處,東界遵義地區餘慶縣白泥鎮,南接本縣平溪鎮,西與黔南州甕安縣猴場接壤,北與遵義地區餘慶縣龍溪鎮相鄰。對於紙房,我很陌生。
  • 「形式+內容+情感」,扶貧劇如何在石頭上開花?
    2020年,作為「脫貧攻堅」的收官之年,如何在這個關鍵節點上讓最廣泛的受眾看到更豐富的脫貧故事,感受到這場持久戰的成果,成為了每一個大眾傳播者的責任。電視劇作為最貼近大眾的影像表達方式,也成為「脫貧攻堅」重要的記錄方式。選擇何種方式打造扶貧劇,成為了主創團隊首先要解決的問題。
  • 「扶貧故事」紅棗的故事
    中國科協信息中心策劃推出「決勝小康 奮鬥有我」系列廣播,講述科技扶貧路上的動人故事,傳遞科技工作者全力拼搏、接續奮鬥的堅定信心,匯聚薪火傳、展未來,砥礪前行、乘風破浪的磅礴力量!科協改革進行時陸續為您刊發相關內容,敬請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