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白俊燃,是甕安縣司法局珠藏司法所負責人,也是珠藏鎮甕朗壩社區的一名網格員。2019年5月,我正式成為一名駐村扶貧幹部。從此,我對大山深處有了牽掛。起初,對於剛參加扶貧工作的我,很多扶貧政策不熟悉、不了解,加上有些群眾不配合,且我所在的司法所僅有我一個人,如何扶貧?怎樣扶貧又兼顧本職工作?這樣的情況拷問著我......作為扶貧幹部,我深知肩上責任重大。記得第一次開展走訪,我全程處於「懵」的狀態,與幫扶對象交流更是「相顧無言」。因為走訪貧困戶沒有那麼容易,我年紀輕,群眾不信任,還有不理解不支持的情況。我問什麼問題,群眾答得很片面、敷衍,有時候我甚至還害怕自己會被趕走。
白俊燃(左一)走訪「老周」家
勤走訪、厚臉皮、用心用情用功......漸漸地,我找到了幫扶工作的竅門,扶貧得扶「智」與「志」,只有大家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只有做群眾的貼心人,他們才能放下戒心和我們深入交流。於是,在近兩年的幫扶相處中,我與群眾成為了「一家人」。老周是建檔立卡貧困戶,是我開展扶貧工作後走訪的第一戶,也是地地道道的莊稼人,全家三口人。2014年他家被評為貧困戶,致貧原因是老周的兒子周偉因發生車禍造成肢體三級殘疾,讓原本不富裕的家庭更加雪上加霜,這也成為制約他家發展的瓶頸。後來,我們工作隊通過精準幫扶,為其申請了低保。但是一個家庭僅靠低保維持生活也只能勉強解決溫飽問題,沒有多餘的積蓄,更別說脫貧致富。為了提質增效,我經常與老周促膝長談,宣講脫貧攻堅政策,引導他通過發展種養殖業增收致富;與此同時,我與廣東省惠州市錦好醫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取得聯繫,點對點輸入,為老周的兒子解決了就業問題,現在每月有3500元的工資。同時,在大家聯繫幫助下,老周成為了護林員,每年有10000元的工資收入,閒暇時,他還在鎮內在打零工。幫扶以來,老周一家也勤學勤勞動。為了打消他的顧慮,我一次次耐心地給他算經濟帳,還給他家聯繫了農技員。老周將培訓、看書學到的種植養殖技術應用於生產,種植了油菜、馬鈴薯、玉米、高粱等,還養了1頭豬、41隻雞。現在家庭年人均收入達到了10000萬元以上。老周說:「我們不能光靠政府,我們自己也要賺錢。黨的政策這麼好,還有這麼多人幫助我們、關心我們,我們不能讓你們失望。」在國家的政策、項目、資金等支持下,老周一家用自己勤勞的雙手書寫出自己的「脫貧故事」,活出了自己的精彩。
白俊燃(中)為「老周」宣講政策
扶貧工作千頭萬緒,我與脫貧攻堅同頻共振。近兩年來,我參與了扶貧工作的大小事情,在我們當地幹部與群眾的共同努力下,珠藏鎮貧困群眾收入水平大幅提高,基本生產生活條件明顯改善,達到了經濟快速發展與大規模減貧同步。「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鬥的起點」。經歷過駐隊扶貧「大熔爐」的鍛造,讓我從一個「扶貧小白」,成長為「行家裡手」。因「脫貧攻堅」我們相遇,走著走著,我也遇見了一個更好的自己,唯有珍之重之,不懈為之努力,方能不負韶華,這段經歷將載入我的人生史冊,不斷激勵著我闊步前進......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盧泰銘 整理
編輯 王小婷
編審 王璐瑤 楊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