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兩年半的時間,在人生百年中僅是一個小小的片段,然而投身脫貧攻堅戰役的點點滴滴,在我人生的冊頁上濃墨重彩,不能忘懷。
——甕安縣檢察院:鄧太華
2018年6月,易地扶貧搬遷安置的號角響起,我被派遣到江口壩社區,負責全縣11個鄉鎮790戶共3568人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作為駐村工作隊隊長,要帶好來自16個單位、部門共40人組成的工作隊開展工作,圓滿完成江口壩安置點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幫扶工作,我深深感覺到身上的責任和壓力。
790戶3568人不是一個小數,要讓易地搬遷群眾能儘快適應新的環境並能安心住下來,我們面臨著一道道的難題。如果問題解決不好,將影響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的整體推進,就無法達到「搬得來、穩得住、能致富」的目標效果。工作隊與社區兩委反覆磋商,尋求解決辦法,形成了「穩居住促搬遷,重培訓強技能,增崗位保就業,引企業助增收」的工作思路。
我們對駐村工作隊實行網絡化管理,將40個工作隊員劃分為40個網格。每遷入一戶,網格員從帶他們熟悉所住的樓棟開始,幫抬家具,搞衛生,處理水電小暇疵,教他們正確使用家電,送米送油送小孩入學,幫助他們打理微田園等,讓他們真搬實住,通過兩個半月的工作,實現全員入住,順利通過了上級驗收。
2018年來,我們依託園區內大型企業開展了就業崗前培訓,又依託黔南州扶貧局、黔南州婦聯、甕安縣人社部門、縣扶貧辦、縣職校、縣婦聯等組織開展了創業就業技能培訓。截至目前,共開展電工、焊工、家政、育嬰師、養老護理等創業就業技能培訓13次,培訓後進入扶貧車間、園區企業、公益性崗位等,507名因照顧老人、小孩或身體原因不能外出務工就業的勞動力實現就近穩崗就業,同時通過與甕安縣就業局與沿海發達地區企業對接,搭建就業平臺,目前江口壩安置點無零就業家庭,戶均就業1.8人以上,主要收入來源是務工收入,實現勞動力的轉型,避免了因穩不住而導致「回流」,如今江口壩社區衛生院、圖書室、老年人活動中心、幼兒園、健身娛樂場所一應俱全,老百姓安居、安心、安穩,真正實現讓搬遷群眾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樂、困有所幫、弱有所扶。
過去的兩年半時光,一樁樁動人的故事匯成主弦律上一個個跳動的音符,感人至深,歷歷在目。
790戶牽連著40名網格員的心,上千的故事,不勝枚舉,與其說是我的扶貧故事,不如說是戰友們腳踏實地的印痕。一個個足跡都展現了戰友們親民、愛民、為民的拳拳之心,更是戰友們與搬遷群眾魚水般的情。每一次走訪、每一次幫扶、每一次歡笑都將化作美好的記憶,永遠珍藏心裡。
來源 | 甕安縣人民檢察院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