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甕安縣銅鑼村交水坳組的「蛻變」

2020-12-18 金臺資訊

我叫黃明忠,是甕安縣投資促進局局長、甕安縣江界河鎮銅鑼村脫貧攻堅工作隊隊長。

從2018年1月開始下沉到江界河鎮銅鑼村開展脫貧攻堅工作,交水坳組是銅鑼村發展相對滯後的村組。3年來,在我和隊友的努力下,這裡發生了一系列的「蛻變」。

交水坳的「蛻變「。

蛻變一:戶戶通自來水,不再愁水喝

「梁組長,你們這個地方為啷個叫交水坳呢,有啷個說法不得?」「我們這幹山坡坡,十年九旱,水井頭的水不夠吃,老百姓長期都心焦沒得水喝,以前叫『焦水坳』,現在寫成『交水坳』了!」2018年1月,我下沉到江界河鎮銅鑼村開展脫貧攻堅工作,與交水坳組村民組長梁龍國初次見面時談起交水坳組名的來源,既有趣又心酸。

原來,交水坳這個地方山高水低,是典型的喀斯特巖溶地貌,地面雨水容易流入地下溶洞,常年缺水。喝不上水是群眾的頭等大事,我決定從水抓起,立即組織村民開會組建「找水隊」,帶著村民爬坡下坎鑽溶洞,找到水源後,立即向縣飲水專班申報項目並組織實施,動員群眾投工投勞……半年時間過去,母豬洞的水從低位水池抽到高位水池,流到每家每戶。老廠水庫的水也接到了寨子上,作為備用水源。「這哈兩股水,上了雙保險,焦水坳群眾吃水不焦啦!」群眾的獲得感言溢於表。

蛻變二:扶貧先扶志,不再等靠要

「黃局長,你去李照均家,要有心理準備,小心去了回來吃不下飯!」村文書鄧慶梅對初來乍到的我說。來到李照均家,映入眼帘的是家徒非四壁,兩間屋子只有柱頭沒有牆壁,屋頂的瓦片遮不住月亮,房前屋後鋪滿雞糞,屋子髒亂得下不了腳,飯桌上也有雞糞,雞在床上生蛋……他家的髒亂差果然「名不虛傳」。這麼一塊硬骨頭,怎麼啃?扶貧扶懶先扶志,解決思想問題是關鍵。

「你這衛生!怕幾年沒有掃過地了喲,雞到處窩屎,也不趕一下」「我哪點得時間掃嘛!」「你家房子太老火了,我們工作隊準備幫你把房子動個「大手術」,但是工人施工期間你要適當幫下忙,如果可以的話中午煮頓飯給工人吃。」「嘿,你們要整就整,我不得空搞。」如此的對話,枚不勝舉。我沒有灰心,也沒有放棄,成了李照均家的常客,不厭其煩地做他的思想工作、示範掃地、守著督促其不打掃衛生就不讓煮飯吃、也爆過粗口……可謂是招數用盡,但好在一切的付出沒有白費。現如今,李照均變得非常勤快,今年收穫玉米5000餘斤、養肥豬1頭、雞130餘只、打零工收入3500餘元、公益性崗位保潔員工資收入3600元。

我問李照均:「你恨我不?」他笑著說:「怎麼會喲,你對我這麼好!」

蛻變三:老有所依,燃起生活希望

劉忠林是我的網格戶,時年63歲,孤身一人長期漂泊在湄潭、石阡等地趕鄉場賣草藥,收入僅能果腹,居無定所。我在走訪中得知情況後,經多次勸說,劉忠林在2018年返鄉,享受到危房改造政策及「五保」,國家出資3.5萬元新建住房60平米,每月能領取938元特困供養金。

「黨的政策好!像我這種個子人(獨居未婚),房子給我修好了,每個月還有啷個多錢打到本本上,吃也有,穿也有。感謝你們啦!」現如今,劉忠林家中窗明几淨,笑容時刻洋溢在他臉上。

交水坳的「蛻變」。

蛻變四:靠勤勞雙手,帶頭脫貧致富

我在走訪中發現,交水坳的群眾富不起來,並不都是懶惰,大多是因為致富路子沒找對。「李照書,你家4個人,收入算下來低得很呢,人均收入只有3500多塊。你患過肺結核,身體不好,又出去打不了工,是不是多養點豬或牛,這樣才能增收,不然你這點收入敷不走呢。」「我身體像這樣,做不得重活路,養豬又愛得病……」脫貧攻堅,激發群眾內生動力是關鍵,助民增收,發展產業是核心。我與李照書幾經商討後,李照書決定養牛,養牛病少,不用餵糧食,牛價這些年一直穩中有升。說幹就幹,籌款、買牛,夫妻倆開著小三輪,四處幫人免費砍苞谷稈拉回家作飼料……2018年存欄7頭,2019年存欄12頭,2020年售賣6頭得款73000餘元後仍存欄14頭。現在,受李照書帶動,交水坳及周邊村民組共有7戶養牛,存欄60餘頭。

蛻變五:冰釋前嫌泯恩仇,鄰裡關係近如親

「黃局長,你來了,有個事情我要向你反映,看政府管不管,梁某某把我家水管砍斷了,我兩個月沒得自來水吃了,他如果不給我把管子接好,我就找他打架。」交水坳組群眾曾某某說。

交水坳26戶人家,共93人,人雖不多,但鄰裡關係複雜、歷史遺留矛盾糾紛多。作為網格員,我每到一家,都耐心與群眾拉家常,傾聽群眾訴說,然後當「說客」和「調解員」。針對上述曾梁兩家固執己見,絕不吃虧的情況,我自己掏錢出力從中調和,買水管、彎頭、找工人,半天的時間,水管接好了。水通的那一刻,曾某某說:「黃局長,你像這樣做,我們真是不好意思,你放心,今後我們再也不扯皮了,再扯呀對不起你!」

現在,交水坳很多以前有矛盾的群眾已冰釋前嫌,一心一意謀發展。村民譚厚中說:「黃局長來到交水坳,作了很多貢獻,但化解了很多寨鄰的矛盾這個最難得!」

蛻變六:人居環境整治,組貌煥然一新

「我家房子還是七八年修的,幾十年了,都沒粉刷得起,工作隊來了,我家變了樣,修了衛生間,院壩也打起了,還安了路燈,共產黨好啊,你們這些幹部好!」65歲的劉忠華感慨地說。

十八大以後,國家越加重視三農工作,群眾收入整體大幅提升,群眾對居住環境的改善以及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也越加迫切。我把群眾的心聲放在心上,積極主動向上爭取「危改」「三改」「三化」等政策,在交水坳組實施新建住房1戶、危房改造整治7戶、改廚3戶、改廁8戶、改圈3戶,院壩硬化6戶、入戶路硬化13戶、安裝路燈19盞。如今,糞水橫流、蚊蠅亂飛、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已成為過去式,交水坳人居環境面貌煥然一新。

「這哈,我們這些,樣樣都變好了,喊我搬到城裡頭去我都不願去咯!」「馬上國家又要搞鄉村振興了,我們交水坳一定會變得更美麗,真的希望你們工作隊不要撤,你們這些幹部不要走!」

3年來,交水坳及這裡的人們實現「蛻變」,鄉風文明、鄰裡和睦、村容整潔、生態宜居、產業興旺,群眾幸福感滿滿!(黃明忠供稿供圖)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我的「土」經驗,效果還不錯丨甕安縣建中鎮白沙村...
    我叫孫健,是黔南州甕安縣行政審批局綜合保障科工作人員,也是甕安縣建中鎮白沙村的一名駐村工作隊員。  自從下沉以來,我深感責任重大,每時每刻都在認真學習黨和國家的各項路線、方針、政策,全面貫徹落實各級精準扶貧相關安排。
  • 「我的扶貧故事」婁子坳,難說再見|仁懷市美酒河鎮婁子坳村駐村第...
    全村10平方公裡,有婁子坳、金家山、稍基灣、沙坎、鍾家坡、陳家溝等九個村民組,一聽地名,就大慨知道這個地方的地理情況。山高坡陡,土地貧瘠,出行艱難,被當地人稱為「三背村」(背煤、背材、背水)。我是農村出生的人,一直在農村工作,和群眾打交道還算不陌生。
  • 「我的扶貧故事」不懈努力才能贏得群眾的認可丨甕安縣永和鎮紅巖...
    我叫李躍富,2019年6月,經組織安排,我成為了甕安縣永和鎮紅巖村駐村工作隊網格員。經過一個半小時的山路盤旋,我來到了將要開展農村基層工作的第一站紅巖村。沒有農村工作經驗,如何開展駐村工作,我茫然不知所措, 後來,在紅巖村田支書的引導下,我們來到了我的網格包保組(十二塔)開展工作,初步熟悉了我所接替的網格:19戶80人,其中建檔立卡戶7戶28人。李躍富為群眾送去生活物資到了網格內,全是陌生的面孔,我開始了一家一戶走訪。在田支書的引導下,在筆記本上最短的時間把網格內的19戶農戶的家庭情況摸了個透。
  • 「我的扶貧故事」從「扶貧小白」成為「行家裡手」丨甕安縣珠藏鎮...
    我叫白俊燃,是甕安縣司法局珠藏司法所負責人,也是珠藏鎮甕朗壩社區的一名網格員。2019年5月,我正式成為一名駐村扶貧幹部。從此,我對大山深處有了牽掛。起初,對於剛參加扶貧工作的我,很多扶貧政策不熟悉、不了解,加上有些群眾不配合,且我所在的司法所僅有我一個人,如何扶貧?怎樣扶貧又兼顧本職工作?這樣的情況拷問著我......作為扶貧幹部,我深知肩上責任重大。記得第一次開展走訪,我全程處於「懵」的狀態,與幫扶對象交流更是「相顧無言」。
  • 「我的扶貧故事」純樸百姓情暖我心田|甕安縣珠藏鎮清香村第一書記...
    我叫季陵,2016年4月,受組織安排,我來到甕安縣珠藏鎮清香村任第一書記。這是我自2011年以來,第三次參加同步小康駐村工作。作為農民的兒子,能再次回到農村,我倍感親切,又深感責任重大。清香村距縣城約90公裡,屬省級一類貧困村。
  • 「我的扶貧故事」修好通組路 搭建連心橋丨甕安縣天文鎮天文社區駐...
    我叫宋建軍,是甕安縣信訪局工作人員。2019年5月,經組織安排,我下沉到甕安縣天文鎮天文社區背沙土組擔任駐村網格員。  背沙土組是一個地勢偏僻、石漠化較嚴重、交通不便的小山村。全組77戶263人,建檔立卡貧困戶有6戶14人,農戶大多外出務工或居住,人均可支配收入在1萬元左右,是一個人數較多、基礎較薄弱的村民組。  在走訪過程中,我發現這個小山村所面臨的最尷尬的難題是:一條長約1公裡的通組路在2018年硬化了三分之二,還有約330米仍是泥土路,由於各種原因沒有這條路的建設指標。
  • 「我的扶貧故事」白俊燃:「扶貧小白」成長記
    我叫白俊燃,是甕安縣司法局珠藏司法所負責人,也是珠藏鎮甕朗壩社區的一名網格員。2019年5月,我正式成為一名駐村扶貧幹部,從此我對大山深處有了牽掛。說到扶貧,對於剛剛參加農村工作的我,只是一個門外漢,談不上扶貧經驗。對於剛參加扶貧工作的我,很多扶貧政策不熟悉、不了解。
  • 「我的扶貧故事」用真心換真情丨甕安縣永和鎮木孔村扶貧幹部肖盛豔
    「徐叔,這兩天油菜栽完沒得,餵的雞下蛋多不,要賣的話給我講,我給你宣傳,大家都想買農村土雞蛋.....」肖盛豔到群眾家走訪我叫肖盛豔,是甕安縣永和鎮木孔村一名扶貧幹部,這是我每天進村入戶與群眾打交道的日常和親切的問候。  不管炎炎夏日、冷冷寒冬,不論晴天雨天,田間地頭,山上山下,房前屋後,鄉間小道,總有我們的身影和走過的足跡,還有揮灑的汗水味道。
  • 「我的扶貧故事」我的真心,留在了營定街村丨甕安縣營定街村駐村...
    我叫張凱,是貴州省黔南州甕安縣水務局的一名普通工作人員,也是平定營鎮營定街村的一名駐村工作隊員。2018年1月,甕安縣發起脫貧攻堅新年攻勢,增派第三批下沉駐點幹部,我有幸成為其中的一員。   我的老家在甕安縣的一個小山村,在農村長大的我從小就目睹了農村經濟、文化的落後,感受了農村生活的艱辛,我一直都想用自己的雙手為農村貧困群眾做點力所能及的事。
  • 「我的扶貧故事」陳仕群:儘管荊棘遍布 也阻擋不了前行的腳步
    我叫陳仕群,是甕安縣發展和改革局一名工作人員。2018年9月,我成為建中鎮保護村駐村工作隊駐村隊員,負責保護村大元子組的脫貧攻堅工作。保護村大元子組共有40戶群眾,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18戶,摸清每一戶貧困戶的情況是首要任務。
  • 「我的脫貧故事」「大手」牽「小手」,才有詩和遠方︱甕安縣銀盞鎮...
    我叫劉坤麗,是甕安縣銀盞鎮銀盞社區的建檔立卡戶。「大手牽小手,才有詩和遠方。」以前總是不太明白這句話的含義,後來自己親身得到了國家出臺的相應扶貧政策幫助,我才徹底明白了句中的「大手」「小手」的意義。  「大手」是國家體恤百姓、帶動國民走向幸福生活的「精準扶貧」政策;「小手」是想跟上國家發展速度一起努力的國民。   2015年,我是貴州省甕安縣銀盞鎮銀盞社區大林組剛考出去的一名大學生。
  • 「我的扶貧故事」初心依舊,步履不停丨甕安縣永和鎮萍水村駐村幹部...
    我叫柏曉波,來自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甕安縣氣象局。2017年9月,我作為一名入黨積極分子,主動請纓申請參加駐村工作。  參加全縣脫貧攻堅秋季攻勢下沉駐點千人大會後,我就和其他部門的4名同志一同到了甕安縣永和鎮萍水村。
  • 「我的扶貧故事」傾力幫扶,回饋家鄉丨貴州省農科院植保所科技特派...
    我是貴州省農科院植保所農藥殘留研究室主任郭婷婷,2016年,為積極響應號召,我回到家鄉黔南州甕安縣,成為了一名省級科技特派員。甕安是生我養我的地方,二十年前我從這裡走出去,現在也該回報家鄉了。初回家鄉,我便走訪了甕安縣的大部分鄉鎮,並根據各個鄉鎮的實際情況,推薦了適合的新品種和種植技術,另外,我利用自己的專家資源開展巡診服務,解決產業發展中的技術難題。
  • 「我的扶貧故事」「五個要點」助扶貧|羅甸縣茂井鎮桃園新村工作隊...
    「王朝義老弟,到交合作醫療的時間了,今年合醫收繳的標準是每人220元,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政府補助每人100元,只需要交120元就可以了。」「哎呀,今年我家不交了,去年交了,一年都未生病,隊長,今年我家也不太生病的,不要費心了……」一組(上寨)貧困戶王朝義戶,家庭人口3人,妻子常年在江蘇省南通市海門市三星鎮務工。
  • 扶貧故事|鄧太華:江口壩脫貧攻堅的點點滴滴
    ——甕安縣檢察院:鄧太華 2018年6月,易地扶貧搬遷安置的號角響起,我被派遣到江口壩社區,負責全縣11個鄉鎮790戶共3568人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作為駐村工作隊隊長,要帶好來自16個單位、部門共40人組成的工作隊開展工作,圓滿完成江口壩安置點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幫扶工作,我深深感覺到身上的責任和壓力。 790戶3568人不是一個小數,要讓易地搬遷群眾能儘快適應新的環境並能安心住下來,我們面臨著一道道的難題。如果問題解決不好,將影響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的整體推進,就無法達到「搬得來、穩得住、能致富」的目標效果。
  • 【精準扶貧 鄉村振興】農區變景區 村民變股東 銀杏鋪就桐子坳村...
    吃上「旅遊飯」,摘下「貧困帽」的龍根保向媒體團成員講述脫貧故事。12月4日上午,由中央網信辦指導,湖南省委網信辦、湖南省扶貧辦、湖南省文旅廳、湖南日報社主辦,華聲在線承辦的「精準扶貧 鄉村振興」全國網媒湖南行媒體團走進永州市雙牌縣茶林鎮桐子坳村,探尋這裡旅遊扶貧、鄉村振興的發展之路。 桐子坳村被譽為「中國銀杏第一村」,全村範圍內共有大小銀杏樹3000餘棵,其中百年以上樹齡的古銀杏217棵,擁有天子山近萬畝原始次生林自然風光。
  • 扶貧故事 | 夫唱妻隨,並肩扶貧!這是愛情最美的樣子
    「我申請去貴州了,接下來家裡的老人和孩子要辛苦你。行嗎?」這是羅剛出發前問妻子的一句話。羅剛把這個故事講給了遠在廣州的太太聽,李莉娟說,感受到羅剛內心那份滿足很為他開心,一個醫生最幸福的時候就是被病人信任的時刻。李莉娟一邊盡心照顧家庭,一邊關注著羅剛的工作和生活。羅剛在扶貧工作中,也感覺到當地醫院對於中醫康復人才隊伍建設非常重視,但當地對前沿的中醫適宜技術接觸不多,也開展得少。
  • 「我的扶貧故事」擔當在身步履鏗鏘 恰似春風溫暖萬家
    法院幫扶幹警們耳聞攻堅拔寨的衝鋒號角,面臨夙興夜寐的扶貧工作,依然以法院人堅韌的身姿,踏下一個個鏗鏘有力的步伐,留下一段段溫暖人心的故事。責任如山勇擔當 一枝一葉總關情清晨天空泛起了一絲魚肚白。他常常和大家一起下組開展工作,給年輕同志支招。法院新參加工作的任敏利說道:「馮組長既和藹又低調,對我們都很好。我每次遇到難題就找他,他總能給我很中肯的建議。無論哪個攻堅班遇到調解不了的矛盾糾紛,他都親自到現場調解,宣傳相關法律法規,老百姓都相信馮組長。」別看馮組長沒什麼架子,對目裡戰區的法院幫扶幹警們的紀律要求卻頗為嚴格。
  • 「我的扶貧故事」這山這水讓我找到了生活的樂趣丨天柱縣江東鎮...
    2019年4月1日,經組織部批准,我被選派到江東鎮半山村擔任網格員,負責蔣家組和蔣家衝組。初到半山村的一大早,我搭乘同事的車來到江東鎮人民政府臨時辦公房,在這裡我見到了其他5位網格員,扶貧路上我們聚在一起,有說不完的苦,道不盡的樂,寫不完的故事。
  • 貴州省甕安縣文聯十年先進腳踏實地堅毅前行
    自2011年以來,甕安縣文聯連續10年被評為貴州省文聯繫統「先進集體」。10年來,甕安縣文聯在中國文聯、省、州文聯的精心指導下,在甕安縣委、縣政府的領導下,在社會各界的鼎力相助下,在廣大文藝工作者、文藝愛好者的不懈努力下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守正創新、堅毅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