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精耕細作讓家鄉開出幸福之花丨三穗縣臺烈鎮小臺...

2020-12-21 天眼新聞

「高樓山上茶花香,礦泉水廠生產忙;坐看門前茭白綠,一年一景奔小康。」坐擁三穗縣第二高峰高樓山,山上群山列屏,植被茂密,泉水長流,這就是黔東南自治州三穗縣臺烈鎮小臺烈村的美景。

從一窮二白的貧困村,發展成遠近聞名的「富裕村」,這幾年,小臺烈村在政策的支持、村幹的推動、村民的努力下茁壯成長。

我叫歐再寶,是三穗縣臺烈鎮小臺烈村黨支部書記,今年52歲,畢業於貴州農業科學院生物系。離開學校後,我一直在外地打工,尋求種養殖經驗。我於2010年返鄉創業。  2014年,小臺烈村、寨拷村合併成現在的小臺烈村,是一個大村。這一年,村支兩委班子也進行了調整,我被任命為新一屆村支書。  新任職務,有些憂愁。看著村上零產業,如何如何扭轉這種狀況,是擺在我和新的村「兩委」面前的第一道難關。   作為本地人,對村民村情也十分了解,也是助力我工作的第一步。通過與村「兩委」和駐村工作隊的商討研究,我決定引進隔壁頗洞村成功的「黨社聯建」模式,在小臺烈村開展「黨社聯建+東西部協作+致富能人+貧困戶」的模式發展產業,形成人才回流,引導群眾脫貧致富。

方向決定出路,有了現成的成功模板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我放心大膽地把村「兩委」的想法和駐村工作隊的建議寫進工作日程,通過招商引資把優質資源引進來。  誰知,這看似順利的工作進度,卻遭到了「攔門虎」。  我們村上祖祖輩輩都是靠種田維持生活,土地流轉了,村民吃什麼?這下,我進退兩難。為了讓村民了解我們的意圖,我一次次上門向村民解釋清楚,村民看到我的堅決之後,決定放手讓我試一試。   憑著「扶貧堅決不落下一個」的信念支撐下,建起了81頭的肉牛養殖、5畝的石蛙養殖、20畝的冷水魚養殖、800畝的油茶落地、每小時生產300桶水的水廠落戶、茭白流轉200畝水田低效改造……這些喜人的成績見證了我和所有幫扶幹部的幸勞和汗水。

與此同時,我們村通過實施搬遷扶持、教育扶持、生態保障、醫療衛生保障、兜底保障等「六個一批」扶貧措施,不漏一戶,不落一人。在2019年4月,小臺烈村146戶564人全部脫貧出列,與全縣一起同步「雙清零」。   現如今的小臺烈村,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整治有效,到處都是一幅「望得見山、看得見水」的田園鄉村美麗畫卷。

通訊員 潘宗旭

整理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蔣鴻琪

編輯劉娟利

見習編輯潘曉飛

編審田旻佳 王琳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熱情飽滿做好扶貧工作丨三穗縣瓦寨鎮白家村網格...
    我叫李國棟,是貴州黔東南三穗縣瓦寨鎮白家村的一名網格員。2018年9月18日,全縣派駐一千多名網格員下村開展脫貧攻堅工作,同大多數人一樣,面對突如其來的工作任務,內心多少有點彷徨。這期間,我不斷學習脫貧攻堅相關政策,始終以熱情飽滿的工作態度來做好扶貧工作。
  • 「我的扶貧故事」責任槓肩上 扶貧放心上|三穗縣桐林鎮捧相村駐村...
    我叫楊啟治,是三穗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派駐縣桐林鎮捧相村的一名駐村幹部。駐村兩年多的時間裡,我從對基層工作一無所知,到現在的得心應手,從來時的「愣頭青」,變成群眾的「知心人」。2018年,我有幸參加這場脫貧攻堅戰,這對於我來說一場挑戰,也是磨練好機遇。
  • 扶貧故事丨家鄉脫貧是我最大的心願
    短短一個月的時間,冷緒中跑遍了新景鎮、黑水鎮、沙子街道、夾石鎮及長依村、梨園村、新景村、石界村等20多個鎮村,深入走訪慰問了21戶貧困戶,同鎮村的群眾們話家常、聊致富、談規劃,了解群眾的所需、所想和所急。
  • 「我的扶貧故事」在第二故鄉練就「繡花」之功|三穗縣桐林鎮東山村...
    沿著一條鄉村硬化路,走進貴州省黔東南州三穗縣桐林鎮東山村,一座座紅色磚房、文化牆色彩鮮豔、整潔的村莊映入眼帘。三穗縣桐林鎮東山村我叫李彥瑤,是東山村芭蕉灣一二組的網格員。在這裡,我與芭蕉灣49戶結下深厚情緣。回想起剛到東山村,村上村幹就先給我敲了「警鐘」,「小李啊,你可以要多費心思嘞,這裡的工群眾作是出了名的難做。」
  • 「我的扶貧故事」村民的笑容是對我們工作的最大肯定|三穗縣桐林鎮...
    我叫劉開發,是三穗縣桐林鎮坦洞村的一名駐村網格員。今天,我想要給大家分享一個在網格內的扶貧故事。這戶人家給我的印象太深了。  詳細了解他的情況後,為了幫助他「拔窮根」,我積極與村脫貧攻堅指揮所反覆研究,因戶施策,對症下藥。首先幫助從房屋下手,申請了15000元進行房屋維修加固,實施「三改一化」、串戶路、安裝路燈等改造。現在,家中有自來水、房子不透風漏雨、庭院硬化了、有乾淨衛生廁所。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目標就一個 帶領群眾奔小康丨三穗縣桐林鎮捧...
    我叫龍小軍,是黔東南州三穗縣桐林鎮捧相村第一書記,2018年經過組織選派到捧相村,開始我的駐村工作。時光荏苒,回顧這三年的駐村工作,算是有苦有甜。  為了儘快適應我的工作,在為駐村前,我就先對我的6戶結對幫扶貧困戶做好了前期的調查工作,每家每戶的基本情況、困難情況,我均逐一了解清楚,有針對性的實施幫扶政策。在這期間,有4戶發展種養殖產業實現脫貧,同時助力他們銷售農特產品。另外兩戶,一戶外出務工;一戶為特困供養人員,2018年6戶結對幫扶貧困戶全部脫貧。
  • 扶貧故事丨窮山溝裡開出幸福花
    中國二冶榮獲「包頭市精準扶貧攻堅工程良好幫扶單位」,於樹傑榮獲「包頭市精準扶貧良好進駐村幹部」稱號。正月裡,開的什麼花?開的是黨給我們的幸福花;二月裡,開的什麼花?開的是老於帶領我們的脫貧致富花……午後,坐在大瓦房陽光充足的炕頭上,81歲的貧困戶和改變拉著駐村第一書記於樹傑的手,臨時唱起了自己改編的《五月散花》。
  • 「形式+內容+情感」,扶貧劇如何在石頭上開花?
    關注電視行業,分享精彩劇評「只要意志堅定,什麼樣的石頭都能開出花來」。11月23日,貴州省政府新聞辦宣布紫雲縣、納雍縣等九個縣退出貧困縣序列,這標誌著國務院扶貧辦確定的全國832個貧困縣全部脫貧摘帽。今年2月,江蘇廣電總臺接到了國家廣電總局部署的任務,積極組建項目組,迅速推進劇本籌備、拍攝、後期等各項工作,歷時9個月,這部由江蘇省廣電總臺牽頭製作出品,幸福藍海影視文化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江蘇稻草熊影業有限公司、騰訊影業文化傳播有限公司、霍爾果斯新媒誠品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北京愛奇藝科技有限公司、西安白露風河文化公司等出品的時代報告劇《石頭開花》正式和觀眾見面,「當年立項、當年拍攝、當年播出」的奇蹟再現
  • 「我的脫貧故事」住進新房子 迎客心歡喜丨三穗縣滾馬鄉德明村十二...
    我叫楊再祿,今年44歲,是三穗縣滾馬鄉德明村十二組村民。搬遷前,我們一家四口全擠在40平米的老舊破木屋,因為只有兩間房,一間做臥室,一間做廚房,每次生火做飯,都會被濃煙嗆鼻,逢年過節都不好意思邀請親朋好友來做客。  為了存錢重修房子,我早早就外出打工。
  • 「我的扶貧故事」在扶貧路上的幸福教育者|水城縣比德鎮比德小學...
    我是農村的孩子,我的家鄉比德鎮民族組地處偏遠,山高路陡,自然環境惡劣,正是因為脫貧攻堅不落一村一戶一人的精準脫貧攻堅戰,才使得馬路修到家門口、水管飲水到食堂、舊屋換成亮新居,實現「兩不愁,三保障。」
  • 「我的扶貧故事」丨黎平縣敖市鎮八開村第一書記陸文良
    我叫陸文良,男,1979年8月出生,中共黨員,現任貴州黔東南州生態環境局黎平分局黨組成員、汙染減排辦公室主任、駐敖市鎮八開村同步小康第一書記。因原單位駐村第一書記王海任,長期堅持駐村幫扶,2019年7月因勞累成疾,最終病倒在一線扶貧工作崗位上,不能繼續履職駐村工作,必須新派一名第一書記頂崗履職。看望留守老人2019年是黎平縣脫貧摘帽之年,基礎設施需要按時完成,保障措施必須落實到位,各項工作時間緊、任務重。
  • 聽海大人說,「我和我的家鄉」的故事……
    海大同學們敘說自己與家鄉的好故事我和我的家鄉丨航天小城煥新顏 海南省文昌市在彭陽的大山裡,勤勞淳樸的回漢人民迎來了千百年來從未奢想過的幸福新生活。我和我的家鄉丨回到佳支依達 四川省峨邊彝族自治縣在峨邊全縣精準識別省定貧困村106個,貧困人口7977戶28491人後,多少扶貧幹部衝在一線,一路披荊斬棘、砥礪前行,又有多少返鄉青年投身基層,一路宵衣旰食、風雨兼程。「團結出戰鬥力、創新出源動力、落實出生產力」,脫貧攻堅的「洪荒之力」被徹底激發,如今全縣貧困村均達標退出,7751戶27885名貧困人口穩定脫貧,市級初審綜合貧困發生率下降至0。
  • 「我的扶貧故事」從「揭不開鍋」到「豐衣足食」丨道真自治縣棕坪...
    我叫陳藝,今年23歲,現在雲南師範大學讀研二,我家是道真自治縣棕坪鄉照山村茶臘園組的貧困戶。2014年,那時我還是一名初三的學生,我家四姊妹都在上學,家裡全靠父母做臨工來維持,已經到「揭不開鍋」的地步,還好有了精準扶貧政策,我家被確認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黨和政府對我家特別得照顧,讓我們享受了教育扶貧和農村最低生活保障。
  • 江幹區三穗縣聯動精準助推消費扶貧
    近年來,隨著杭州市江幹區與三穗縣東西部扶貧協作工作的持續深入開展,三穗鴨、三穗鹹鴨蛋這些獨具三穗特色的農特產品,已成功搭乘東西部扶貧協作的快車,紛紛走上杭州市民的餐桌並受到青睞。貴州千裡山生態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不久前接到的杭州市江幹區訂購的25噸三穗鴨,目前已全部運抵杭州,很快將送到消費者手中。
  • 「暖新聞·江西2020」彭志良:勤勞澆灌開出幸福花
    大江網/大江新聞客戶端訊 朱丹祺、曾詩敏報導:「看著這群牛一天天長大,我覺得生活又有了奔頭。」日前,在峽江縣仁和鎮彭家村,彭志良一邊忙著給20頭牛餵草,一邊對記者說。今年34歲的彭志良,以前是一名貨車司機,妻子在家照顧兩個兒子,家庭幸福。
  • 「我的扶貧故事」漫漫扶貧路 切切家鄉情丨丹寨縣揚武鎮黨委書記康...
    參加工作20餘年我都在揚武鎮度過,時代賦予我們機會,讓我們得以參與到脫貧攻堅這偉大的事業中,幾多耕耘、幾多艱辛,收穫滿滿,看到家鄉一天天發展變化、看到老百姓生活一天天變好,我深深體會到是脫貧攻堅改變了這裡千百年來的面貌,摘掉了貧困的「帽子」。
  • 「我的扶貧故事」踏踏實實幹實事|織金縣白泥鎮倮木村駐村幹部餘桂蘭
    2018年9月底,我帶上簡單的背包行囊出發了,來到織金縣白泥鎮倮木村爛壩組,開始了我的駐村生活。   剛到白泥鎮倮木村爛壩組時,由於多年都是在縣城從事教育工作,對基層工作一點經驗也沒有的我一籌莫展,不曉得如何開展農村工作。
  • 「我的脫貧故事」小小的人兒「搬」出大大的幸福丨龍裡縣醒獅鎮...
    我叫史義菊,今年56歲,是易地扶貧搬遷戶,現居住在龍裡縣醒獅鎮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我的脫貧故事,可能並沒有別人那麼精彩,但我也想感謝黨和政府,讓我住進了新房子,過上了平平凡凡又幸福的日子。得益於易地扶貧搬遷好政策,2016年,村幹部和我的包保責任人上門宣傳,讓我們搬到鎮上去,政府還有補助,孩子馬上上學了也方便,終於可以搬出這個山高坡陡、交通閉塞的地方,和家人商量後,我們籤下了搬遷合同。
  • 「我的扶貧故事」白俊燃:「扶貧小白」成長記
    我叫白俊燃,是甕安縣司法局珠藏司法所負責人,也是珠藏鎮甕朗壩社區的一名網格員。2019年5月,我正式成為一名駐村扶貧幹部,從此我對大山深處有了牽掛。說到扶貧,對於剛剛參加農村工作的我,只是一個門外漢,談不上扶貧經驗。對於剛參加扶貧工作的我,很多扶貧政策不熟悉、不了解。
  • 【我的扶貧故事 我的脫貧故事】劉昌權:在其位謀其政 任其職盡其責
    【我的扶貧故事 我的脫貧故事】劉昌權:在其位謀其政 任其職盡其責 2020-12-21 15:1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