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樓山上茶花香,礦泉水廠生產忙;坐看門前茭白綠,一年一景奔小康。」坐擁三穗縣第二高峰高樓山,山上群山列屏,植被茂密,泉水長流,這就是黔東南自治州三穗縣臺烈鎮小臺烈村的美景。
從一窮二白的貧困村,發展成遠近聞名的「富裕村」,這幾年,小臺烈村在政策的支持、村幹的推動、村民的努力下茁壯成長。
我叫歐再寶,是三穗縣臺烈鎮小臺烈村黨支部書記,今年52歲,畢業於貴州農業科學院生物系。離開學校後,我一直在外地打工,尋求種養殖經驗。我於2010年返鄉創業。 2014年,小臺烈村、寨拷村合併成現在的小臺烈村,是一個大村。這一年,村支兩委班子也進行了調整,我被任命為新一屆村支書。 新任職務,有些憂愁。看著村上零產業,如何如何扭轉這種狀況,是擺在我和新的村「兩委」面前的第一道難關。 作為本地人,對村民村情也十分了解,也是助力我工作的第一步。通過與村「兩委」和駐村工作隊的商討研究,我決定引進隔壁頗洞村成功的「黨社聯建」模式,在小臺烈村開展「黨社聯建+東西部協作+致富能人+貧困戶」的模式發展產業,形成人才回流,引導群眾脫貧致富。
方向決定出路,有了現成的成功模板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我放心大膽地把村「兩委」的想法和駐村工作隊的建議寫進工作日程,通過招商引資把優質資源引進來。 誰知,這看似順利的工作進度,卻遭到了「攔門虎」。 我們村上祖祖輩輩都是靠種田維持生活,土地流轉了,村民吃什麼?這下,我進退兩難。為了讓村民了解我們的意圖,我一次次上門向村民解釋清楚,村民看到我的堅決之後,決定放手讓我試一試。 憑著「扶貧堅決不落下一個」的信念支撐下,建起了81頭的肉牛養殖、5畝的石蛙養殖、20畝的冷水魚養殖、800畝的油茶落地、每小時生產300桶水的水廠落戶、茭白流轉200畝水田低效改造……這些喜人的成績見證了我和所有幫扶幹部的幸勞和汗水。
與此同時,我們村通過實施搬遷扶持、教育扶持、生態保障、醫療衛生保障、兜底保障等「六個一批」扶貧措施,不漏一戶,不落一人。在2019年4月,小臺烈村146戶564人全部脫貧出列,與全縣一起同步「雙清零」。 現如今的小臺烈村,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整治有效,到處都是一幅「望得見山、看得見水」的田園鄉村美麗畫卷。
通訊員 潘宗旭
整理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蔣鴻琪
編輯劉娟利
見習編輯潘曉飛
編審田旻佳 王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