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餘桂蘭,今年56歲,是織金縣委黨校的一名計算機教師,也是織金縣萬名幹部下基層的一員。
2018年,正逢我退休之際,一個讓我自己也沒想到的選擇,為我退休前的職業生涯增添了不一樣的色彩——延緩退休時間,主動請纓奔赴脫貧攻堅一線戰場。
為什麼?面對許多同事家人的疑惑,我通常只是微笑著回答,「我還不老,我還幹得動。」
2018年9月底,我帶上簡單的背包行囊出發了,來到織金縣白泥鎮倮木村爛壩組,開始了我的駐村生活。 剛到白泥鎮倮木村爛壩組時,由於多年都是在縣城從事教育工作,對基層工作一點經驗也沒有的我一籌莫展,不曉得如何開展農村工作。
但是,我在心裡默默鼓勵自己:「你把他人放在心上,他人就把你裝在心裡,踏踏實實幹好每件事最重要」。於是,我暗下決心,先跟村民們成為朋友開始。 我靜下心來,開始與不同的村民們打交道,白天和農戶下田、上坡幹農活,給有需要幫忙的農戶打穀子、剝玉米;晚上埋頭鑽研脫貧攻堅相關業務知識,用一本本工作手冊,詳細記錄了每戶貧困戶人口信息、收入和脫貧需求等情況,幫助貧困戶解決難題。
在駐村扶貧的過程中,我從一件件小事中,積累了做好基層群眾工作的經驗,還自己也歸納總結出了一些「小妙招」。 在人居環境衛生改造上,我以身作則,發揮示範帶頭作用。在我看來,要脫貧就得先脫貌,連衛生都搞不好,還談什麼致富脫貧呢?於是,為了調動起村民的積極性,我每天早晨六點半,就開始出門打掃衛生,從村頭掃到村尾。特意選在村民們都早起幹農活的這個時間點,就是想用我的實際行動帶動和感化群眾一起改善村居環境,最後,隨著長時間的堅持,大家都紛紛自覺打掃起來。現在,我所負責的這個組的老人小孩都養成好的習慣,家家戶戶床褥疊放整齊,院子掃得乾乾淨淨。 在促進團結鄰裡,解決村民們的日常糾紛問題上,我換位思考,真情實意為群眾服務。幫忙村民辦理繳納醫療保險、幫助村民家打掃衛生、自費為貧困戶購買鞋架、為貧困群眾送去新掃把和新衣服……一點一滴,一家一戶,我以身作則,不計回報幫助村民,真情實意為群眾服務。
回憶起駐村的點點滴滴,我有說不完的話,一直以來我都把「踏實」兩個字放在心頭,踏踏實實幹事,認認真真服務,讓我的駐村生活沒有留下遺憾。 駐村扶貧,幫助他人,奉獻自己,是一件幸福的事。 功夫不負有心人,我的駐村工作因為有了村民們的大力支持,開展得很順利,我對於所包保的白泥鎮倮木村爛壩組農戶情況爛熟於心。 如果要問我駐村扶貧最大感受是什麼,我想我的答案會是:累並快樂著。 一方面,要想駐好村必須要深入貧困農戶家,跟他們拉家常,同吃同勞動,了解他們的需求,才能做到精準扶貧,只有跟他們朝夕相處,他們才跟你說心裡話說實話,才能找到切實可行的幫扶辦法,深入貧困戶。我自己心裡很清楚,要把這件事做好,必須花費全身的力量,這是不容易的,是勞累的。
然而,另一方面,整個駐村的過程,我是十分快樂的。從蹲駐以來,我最大的收穫就是得到了村民們的認可,村裡從咿呀學語的孩童到頭髮花白的老人,都和我成了無話不說的好朋友,甚至是「家人」。從村頭走到村尾,村裡的小孩子見到我都會禮貌地喊一聲「餘老師好」,村裡的父老鄉親們還會熱情地邀請我到家裡吃飯,這一幕幕溫暖的畫面,也成了我駐村最大的收穫。 如今,白泥鎮倮木村爛壩組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每當看到村裡一條條乾淨整潔的道路,村民們站在房前屋後、田間地頭燦爛的笑臉,我都為自己的這一次駐村選擇感到無比地欣慰和自豪。 在接下來的駐村日子裡,我會倍加珍惜這份難得的、充滿真情的經歷,我將繼續和爛壩組的群眾們站在一起,披星戴月,快樂地走在脫貧攻堅的路上,用自己的雙眼和雙手,記錄下脫貧攻堅中更多的幸福故事。 整理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陳澤爾
編輯 韋依
編審 楊儀 施昱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