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來到這裡我們便是一家人|赫章縣結構鄉多魁村駐村...

2020-12-14 天眼新聞

 

我叫顧尚雍,赫章縣結構鄉多魁村駐村幹部。   剛開始去駐村時,有朋友問我:「你們這些幹部在村裡扶貧都幹了些什麼,有效果嗎?」,說實話,我心裡也是困惑。

轉眼間,駐村已經一年又三個月,如今,我可以很肯定而驕傲地回答他們:「我們做了很多實事,成效當然顯著!」  2019年7月,我寫了一份申請,主動請戰到脫貧攻堅戰場,來到有著「赫章小西藏」之稱的結構鄉,看到被崇山峻岭包圍的多魁村我才知道,這裡是多麼的偏僻和艱苦。群山中依稀看到多魁村幾處民房以及一個煤礦,道路也不是那麼的寬闊平坦,他們的生活並不是想像中的那樣安閒舒適。  駐村以來,通過對貧困戶家庭住房安全、飲水保障、主要收入來源、生活中面臨的重大困難等基本情況的詢問了解,我才真切體會到脫貧攻堅這場戰役是何等的重要和偉大。  記得第一次去村民楊德品家走訪時,他的身體很瘦弱,正在編竹簍。家裡基本沒有任何像樣的家具和電器,所有的衣服全部散落的扔了一床,裡屋也顯得凌亂不堪。   當天我便把他的家裡的打掃了一遍,心想著下次帶個簡易柜子來。在後來的一次走訪中給他帶去了電視和衣櫃,走的時候,楊德品拉著我的手不斷道謝,「像家人一樣吶,我都不知道說些什麼才好。」

從楊德品家出來後,我感覺渾身都是一股幹勁兒,他們的淳樸感動了我,我暗下決心,一定要盡我所能地去幫助他們,即使每天只做那麼一件小事。  記得第一次去王玉亮家,我只拿了個本子和筆還有一些走訪記錄,天空陰雨綿綿,走到他家門口的時候,兩個老人吸引了我的目光。  「家裡幾口人?現在在那兒做什麼?你們二老身體怎麼樣?兒子結婚了嗎?……」當我得知兩個老人的兒子外出浙江務工,家裡只有60多歲的老兩口。   看著兩個步履蹣跚的老人,穿著破舊不堪的衣服,彎著腰在爐火旁做飯,我把這些都看在眼裡記在心裡。後來再去他家時帶去了在鄉裡爭取的床鋪和被子,不管自己能給他們多少,但我會儘自己的一點綿薄之力,儘量讓老人老有所養老有所依。

一次,王玉亮來村裡辦事,和我聊起了天。「村裡的條件確實越來越好,如今大家用水、用電不用發愁了,院壩也硬化了,路也修到家門口來了。你們還送吃的穿的用的,每天還能烤著火爐拉家常,這都是託共產黨的福啊,原想著窩囊在山旮旯裡一輩子,這下好,碰上好時代了,生活又有盼頭了。」  那一刻,作為一個脫貧攻堅的見證者和參與者讓我覺得駐村工作期間的每一步都是如此的重若丘山,也成了我人生中一份寶貴的經歷,同樣更顯得彌足珍貴。  如今,看到多魁村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得到改善,全家圍著火爐吃著飯,發出的陣陣歡聲笑語,那是幸福的聲音,是溫馨的畫面,是我們扶貧工作者為之奮鬥的真實寫照。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王星 整理

編輯 韋依  編審 田旻佳 肖慧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駐村就要全心全意為群眾服務丨赫章縣德卓鎮德卓...
    我叫張開琴,是赫章縣第一小學的一名教師,2019年的7月16日,我來到了赫章縣最邊遠的德卓鎮德卓社區駐村。  來到德卓鎮後,這裡的情況讓我震驚,狹窄的老街凌亂不堪,這種感覺,就像穿越了時空隧道,倒回了10年前,甚至是20年前……我和一起下沉的李瑜老師分在德卓社區。開過誓師大會,我便迫不及待地和我的貧困戶見了面。
  • 「我的扶貧故事」我與「倔」老頭兒的故事|赫章縣鐵匠鄉共同社區駐...
    我叫趙明,是赫章縣鐵匠鄉文化站站長、鐵匠鄉共同社區駐村幹部。2018年,我到赫章縣鐵匠鄉共同社區開展駐村幫扶工作,目前,社區的貧困戶已經脫貧清零。在幫扶脫貧的過程中,我發現每個家庭的情況不一樣,遇到的困難和挑戰也不一樣。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工作為我的人生添彩|雷山縣永樂鎮大寨村駐村...
    我叫楊承龍,是貴州省黔東南州雷山縣自然資源局幹部,2017年8月被選派到永樂鎮大寨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我們駐村工作組從建強支部戰鬥堡壘著手,配合鎮黨委幫助大寨村配強兩委班子,使班子煥然一新,形成了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的團結氛圍。 大寨村產業路我們通過深入田間地頭走訪排查,和群眾談家常、聊致富、開院壩會,詳細了解群眾需求和薄弱環節。
  • 「我的扶貧故事」脫貧攻堅趕路人|赫章縣興發鄉新營村駐村幹部吉荷
    >  脫貧路上誰都不得偷懶  田間地頭,村頭寨尾  國家政策一路宣講  披著星星  頂著月亮  你是扶貧的趕路人  你來了  我也來了  我們都來了  我們是脫貧攻堅的趕路人  我們心向黨旗和群眾  不忘初心
  • 「我的扶貧故事」讓群眾臉上掛滿笑容 這便是我駐村的意義丨七星關...
    一開始,對駐村工作我是懵懂且好奇的,甚至有些期待。還記得剛到朱昌鎮白泥村時,村支書看到我打趣地說,小姑娘你畢業了嗎? 朱雲燕走訪村民  我想,在脫貧「戰場」上,「90後」確實是比較年輕的力量,作為一名剛參加工作的「90後」,剛踏入職場便來到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心中不免也有些許擔憂。  當我第一次走訪入戶完畢,回程的路上我不禁陷入沉思,也陷入不安。
  • 「我的扶貧故事」丨把「駐」村變「住」村|遵義市匯川區松林鎮新莊...
    我叫陳名航,是遵義市匯川區市場監督管理局毛石分局派駐松林鎮新莊村的駐村第一書記。  我從2015年2月開始駐村以來,今年已是第6年。  用了半年時間,我把全村795戶居民的情況摸了個一清二楚,一一梳理群眾問題臺帳,為開展精準扶貧工作提供了第一手資料。  袁宗林一家是村裡的建檔立卡戶,他家6口人中兩個有殘疾,一家人擠在兩間土房子裡,門板當床、幾個塑膠袋團在一塊當枕頭、被褥髒得看不清顏色。
  • 「我的扶貧故事」我在麻山扶貧的那些事|羅甸縣木引鎮木引村駐村...
    在徵得妻子同意後,2020年8月25日晚,我們收拾起大包小包的行李,帶著剛滿月的孩子一起奔赴我所駐的木引鎮木引村,開啟全家上陣的駐村生活。  我與群眾「吵架」   我叫簡萬祥,是羅甸縣融媒體中心的一名記者,2018年11月,按照組織的安排來到木引鎮木引村,成為一名同步小康駐村工作隊員。木引村地處麻山腹地,距縣城54公裡,全村國土面積14.29平方公裡,總人口509戶2173人。
  • 「好人故事「匯」」李紹山:用生命堅守初心的駐村書記
    分享身邊好人好事,走進身邊的文明,大家好,歡迎來到好人故事「匯」。今天為大家帶來的,是畢節市赫章縣白果街道月亮洞村駐村第一書記李紹山的故事。2020年5月15日清晨,赫章縣白果街道月亮洞村委會的高音喇叭突然失去聲音,駐村幹部車陽松也沒有聽到「車哥,快來吃早餐」的呼喚聲。月亮洞村群山靜默,萬物寂靜……時間定格在上午9點47分。
  • 「我的扶貧故事」駐村幫扶 青春無悔丨鎮遠縣都坪鎮天印村駐村第一...
    我叫張金堂,2016年4月,由於我具有農村工作經驗、熟悉農村工作,被選派到鎮遠縣都坪鎮天印村任駐村第一書記。   對於我來說,駐村已不是第一次,此前我也曾在其它鄉鎮幹過同步小康駐村工作。背上行囊,安排好家中事務,我立即到天印村報到,積極投入到脫貧攻堅的緊張工作中,這一幹又是三年……  記得當時我剛來到天印村時,全村沒有一條水泥路
  • 「我的扶貧故事」讓「老安」過上新生活|赫章縣羅州鎮海源村駐村...
    我叫張正鑫,是羅州鎮人民武裝部專武幹事,2017年受組織安排,加入到羅州鎮海源村扶貧駐村工作組。 自加入駐村工作組以來,我在「村支兩委」幫助下逐步對每戶貧困戶的家庭情況進行了解,對每戶情況進行分析並一一記錄在工作筆記中。
  • 「我的扶貧故事」責任槓肩上 扶貧放心上|三穗縣桐林鎮捧相村駐村...
    我叫楊啟治,是三穗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派駐縣桐林鎮捧相村的一名駐村幹部。駐村兩年多的時間裡,我從對基層工作一無所知,到現在的得心應手,從來時的「愣頭青」,變成群眾的「知心人」。2018年,我有幸參加這場脫貧攻堅戰,這對於我來說一場挑戰,也是磨練好機遇。
  • 「我的扶貧故事」常懷扶貧志 做好扶貧人|貴定縣雲霧鎮塘滿村駐村...
    我叫嚴輝,今年27歲,是貴定縣雲霧鎮塘滿村的一名駐村幹部。參加工作之初,我在貴定縣移民局主要從事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為能更快適應農村工作,我與村支書、組長們討教經驗,持續加強駐村工作學習,穩步推進我網格幫扶的79戶165人。
  • 「我的扶貧故事」用心幫扶奏響「脫貧曲」丨普定縣補郎鄉補郎村駐...
    我是一個音樂學專業畢業、學音樂教育的女孩。從來沒有想過自己能跟扶貧工作搭上邊,但是現在:普定、補郎、農村、扶貧就是我生活的關鍵詞。 還記得第一次作為駐村幹部來到補郎村時,我的心情緊張而又激動。於是,我決定下班後到黃大哥家裡給他大女兒補習功課。做完作業小姑娘想看電視家裡卻沒有,我就帶上故事書,給她講故事,教誨她做人的道理,並鼓勵她好好學習,為父母爭光,將來做一個對國家和社會的有用之人。 我深知「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低保和危改之類的政策並不足以改變生活現狀。於是駐村工作組和村委便鼓勵黃大哥的妻子申請了扶貧小額免息貸款,來發展養殖業增加家庭收入。
  • 「我的扶貧故事」駐進鄉親們心坎上丨匯川區松林鎮新莊村駐村第一...
    我叫陳名航,2015年2月起,我到了深度貧困村松林鎮新莊村駐村,今年是我駐村的第6年。   初到村上,看著眼前的狀況:省級貧困村、山高坡陡、交通閉塞、生產條件差、經濟基礎薄弱……如何做好這個第一書記,我的心裡有些不知所措。
  • 「我的扶貧故事」貧困戶的「心願」丨正安縣班竹鎮上壩村駐村幹部...
    脫貧攻堅駐村工作開展以來,我被派到正安縣班竹鎮上壩村任駐村工作隊隊員,並結對幫扶了5戶貧困戶,鄒孔祿就是其中之一。李俊松入戶登記群眾信息「我叫李俊松,是上壩村駐村工作隊隊員,今後就是我就是你的幫扶人。」
  • 「駐村生活」情系東村扶貧
    駐村生活幫助木耳基地復工生產。我來頭道鎮東村扶貧雖然僅有一年多,但說實話,這一年裡大多時間都是腳踩實地忙碌著的。村裡19戶貧困戶,出了這家門去那家門,家家的事都是一件跟著一件,我們扶貧隊員還真有點像消防員。村民們的自來水壞了長期缺水得修吧,哪家貧困戶今年弄點啥項目能增收,村集體產業能有多少發展後勁,村民分紅怎麼分更合理……每次看到我們第一書記周書記那頭白髮,就可想而知,駐村扶貧要操多少心啊。
  • 「我的扶貧故事」從「三尺講臺」到「田間地頭」的蛻變丨赫章縣...
    我叫劉龍衛,是赫章縣德卓鎮的壩塘村駐村幹部。我原本是一名普普通通的鄉村教師,以為三尺講臺便是人生的終點站。2019年7月受單位選派下沉德卓駐村。至於做什麼?完全一頭霧水。對於德卓,唯一的認知也僅限於同事間的閒聊。
  • 「我的扶貧故事」駐村那些事丨鳳岡縣天橋鎮天橋村駐村第一書記楊衝
    駐村前,我曾在心裡做過無數遇到困難後的假設,加上自己又是生長在農村,對農村熟悉得再不能熟悉的我出發了,帶著滿滿信心。 然而,當我卷上鋪蓋入駐這個山村之初,我驚覺到自己其實對於農民、農村、農業是如此的知之甚少,頓有「井底之蛙」感覺! 想像中村裡慈祥的老奶奶哪裡去了?
  • 「我的扶貧故事」攻堅不言苦,奉獻無止境|赫章縣羅州鎮丫口村黨...
    我叫蔡猛,是貴州省畢節市赫章縣羅州鎮團委負責人,2019年7月根據脫貧攻堅工作需要,我主動申請兼任羅州鎮丫口村黨支部書記。丫口村位於羅州鎮西部,所轄4個村民小組,325戶1562人,主要居住彝、漢、布依三個民族。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展笑顏就是我駐村幫扶的意義|六枝特區牛場鄉...
    我叫劉安湖,今年47歲,2016年11月,我從六枝特區菸草專賣局來到牛場鄉大箐村擔任同步小康駐村第一書記,開始了我與大箐村的故事。大箐村地處牛場鄉東部三岔河流域分水嶺上,2014年,大箐村建檔立卡貧困戶共有145戶643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