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攻堅不言苦,奉獻無止境|赫章縣羅州鎮丫口村黨...

2021-01-08 天眼新聞

我叫蔡猛,是貴州省畢節市赫章縣羅州鎮團委負責人,2019年7月根據脫貧攻堅工作需要,我主動申請兼任羅州鎮丫口村黨支部書記。

丫口村位於羅州鎮西部,所轄4個村民小組,325戶1562人,主要居住彝、漢、布依三個民族。當時有貧困戶83戶370人,貧困發生率為23.68%,是羅州鎮五個深度貧困村之一。  我到丫口村後看到這裡海拔高、山高坡陡、土地破碎,在產業項目選擇常常遇到瓶頸。「平地不超過100畝,基本全是坡耕地,很難利用土地資源發展種植業。以前也搞過辣椒大蒜等產業,但是經濟效益都不高,投入成本也很大。」村主任告訴我。  為了統一思想鼓足幹勁,我上任後帶領村幹部外出考察學習產業發展3次,帶領本村部分貧困戶外出考察學習2次。以丫口村黨支部為引領,成立「赫章縣富民安康種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主動向畢節市移動公司申請價值10萬元物資,有效用於發展辣椒種植項目。標準化連片種植辣椒200畝、種植短平快蔬菜(白蘿蔔)200畝。

我向赫章縣檢察院申請產業發展資金15萬元,標準化示範種植桑樹150畝,合理利用丫口村閒置學校搭建蠶房,指導貧困戶試養蠶4批次、黨支部領辦合作社養蠶1批次。幫助指導翰林社區、平原村試養蠶3批次,松林村1批次,收穫一級繭1251斤,銷售總金額35044元,為羅州鎮來年大規模養蠶做了鋪墊。  農村環境衛生髒亂差一直是丫口村的一個瓶頸,我嚴格把關,使用上級幫扶資金幫助貧困戶顯著改進生活條件。解決「三分離」短板7戶,硬化院壩1220平方米,硬化連戶路1967.5米,牆壁粉刷17497.36平方米,總共涉及農戶129戶,投入幫扶資金1039161.18元。   同時,在人居環境綜合整治方面下大力氣、動真功夫。實行村幹部包組、保潔員包路段,黨員、組長、十大員包農戶的模式,充分發揮「黨建+積分」激勵效應,人居環境衛生明顯改善。

在疫情防控期間,扛著黨旗、戴著黨徽、拿著流動大喇叭,走在泥濘的山路上喊話、宣傳、到戶貼發宣傳單,做到了守土有責、守土盡責,以實際行動踐行著共產黨員的初心和使命。

在丫口村脫貧攻堅的戰場上,我竭力完成各項攻堅任務和短板補齊工作,任勞任怨。換來的是丫口村群眾滿滿的受益、生活水平的綜合提升。   如今,看著群眾的日子過得越來越紅火,生活越來越富裕,我更加堅信申請駐村的選擇是正確的,所有的努力都沒有白費,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

在今後的工作中,我將進一步加強學習、感恩奮進,不負領導信任,不負群眾期望,用我自己艱辛的付出,換丫口村群眾滿滿受益。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王星 整理

編輯李貝多

編審王璐瑤 肖慧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讓「老安」過上新生活|赫章縣羅州鎮海源村駐村...
    我叫張正鑫,是羅州鎮人民武裝部專武幹事,2017年受組織安排,加入到羅州鎮海源村扶貧駐村工作組。 自加入駐村工作組以來,我在「村支兩委」幫助下逐步對每戶貧困戶的家庭情況進行了解,對每戶情況進行分析並一一記錄在工作筆記中。
  • 「我的脫貧故事」幫扶幹部助我脫貧丨赫章縣羅州鎮海源村村民安富文
    我叫安富文,家住赫章縣羅州鎮海源村雙塘組。我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確切地說以前是一個實實在在的貧困農民,但是現在不是了,我家過上了小康生活。現在能過上今天的好日子,首先要感謝黨的好政策,再感謝地方的好政府,最後要感謝幫扶我家的人張正鑫。
  • 赫章縣羅州鎮:春暖花香溢,村民種「花」忙
    陽春三月,春暖花開,近日,記者走進赫章縣羅州鎮松林村,一眼望去,到處都是忙碌的身影,村民們有的在量間距,有的在撒種子,有的在施肥……穿梭在田間地頭裡,充滿著歡聲笑語。為加快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步伐,充分發揮中藥材種植產業在脫貧攻堅中的優勢,羅州鎮因地制宜,通過政府引導,示範帶動,採用「公司+村集體+合作社+貧困戶+基地」的模式,發展規模化中藥材產業,種植紅花助推脫貧攻堅。
  • 「我的扶貧故事」紮根山村情系農家丨赫章縣銀光村第一書記王正書
    我叫王正書,2016年3月成了赫章縣可樂鄉銀光村第一書記,之後又擔任了海子村和農場社區的第一書記。這次看到我的便民聯繫卡,張的家人抱著試試的的心理給我打的電話。我了解清楚情況之後,立即和他家人溝通,準備好所需資料,帶他到縣人民醫院體儉,順利辦好了智力殘疾二級殘疾證,並及時幫他申請了護理補貼。自從小卡片發出去之後,經常會接到陌生電話,有時在中午,有時在半夜,無一例外,都是需要幫助的老百姓。
  • 「我的扶貧故事」用實際行動踐行初心丨赫章縣水塘堡鄉新民社區第...
    我叫甘桂花,是畢節市赫章縣水塘堡鄉新民社區第一書記。   我到任的第一件事就是了解民情,找準工作的切入點。針對這種思想狀況,我決定從精神扶貧入手,把扶貧的著力點放在扶志和扶智上。一方面,利用農民講習所這個陣地,召開社區幹部、組幹部和黨員會議,大力宣傳黨的精準扶貧政策,號召居民發揮主觀能動性,發揮扶貧主力軍作用。另一方面引導村民外出務工,不能外出的上公益專崗、向林業局申請護林員等措施,引導居民樹立精準脫貧一靠自己二靠政策三靠幫扶的思想觀念。
  • 「我的扶貧故事」脫貧攻堅趕路人|赫章縣興發鄉新營村駐村幹部吉荷
    >  脫貧路上誰都不得偷懶  田間地頭,村頭寨尾  國家政策一路宣講  披著星星  頂著月亮  你是扶貧的趕路人  尋產業,謀發展  田地裡有花也有糧  聽,那採花姑娘山歌悠揚  貧困勞動力收入有保障  看,阿西裡西草原上的牛羊  是扶貧戰士為貧困戶種下的希望
  • 「我的扶貧故事」我與「倔」老頭兒的故事|赫章縣鐵匠鄉共同社區駐...
    我叫趙明,是赫章縣鐵匠鄉文化站站長、鐵匠鄉共同社區駐村幹部。2018年,我到赫章縣鐵匠鄉共同社區開展駐村幫扶工作,目前,社區的貧困戶已經脫貧清零。在幫扶脫貧的過程中,我發現每個家庭的情況不一樣,遇到的困難和挑戰也不一樣。
  • 「我的扶貧故事」駐村就要全心全意為群眾服務丨赫章縣德卓鎮德卓...
    我叫張開琴,是赫章縣第一小學的一名教師,2019年的7月16日,我來到了赫章縣最邊遠的德卓鎮德卓社區駐村。  來到德卓鎮後,這裡的情況讓我震驚,狹窄的老街凌亂不堪,這種感覺,就像穿越了時空隧道,倒回了10年前,甚至是20年前……我和一起下沉的李瑜老師分在德卓社區。開過誓師大會,我便迫不及待地和我的貧困戶見了面。
  • 「我的扶貧故事」越困難越要守得住丨赫章縣白果街道犀牛塘村黨...
    我叫林建宇,赫章縣白果街道犀牛塘村黨支部書記。作為一名共產黨員,我想用實際行動來回饋這片熱愛的土地和群眾。2020年是全面打贏脫貧攻堅的決戰階段,而犀牛塘村是白果街道最為貧困的村之一。年初還有未脫貧貧困人口39戶151人。
  • 「我的脫貧故事」用知識衝破貧困的禁錮丨赫章縣古達鄉民進村村民...
    我叫周雲蕾,今年22歲,家住赫章縣古達鄉民進村,現在在畢節一所幼兒園上班。 我家有3口人,爸爸、妹妹和我,我的媽媽在我只有兩歲的時候去世了。  爸爸的醫療費,妹妹和我的讀書費用,一家人的生活費,在爸爸倒下後,生活的重擔讓我和妹妹感到無比絕望,不知該怎麼辦。我作為姐姐,想到了放棄繼續讀書,出去打工賺錢供妹妹讀書,為爸爸治療……是黨和政府給我們帶來轉機,讓無助的妹妹和我看到了生活的希望。
  • 「我的扶貧故事」來到這裡我們便是一家人|赫章縣結構鄉多魁村駐村...
    我叫顧尚雍,赫章縣結構鄉多魁村駐村幹部。   剛開始去駐村時,有朋友問我:「你們這些幹部在村裡扶貧都幹了些什麼,有效果嗎?」,說實話,我心裡也是困惑。轉眼間,駐村已經一年又三個月,如今,我可以很肯定而驕傲地回答他們:「我們做了很多實事,成效當然顯著!」  2019年7月,我寫了一份申請,主動請戰到脫貧攻堅戰場,來到有著「赫章小西藏」之稱的結構鄉,看到被崇山峻岭包圍的多魁村我才知道,這裡是多麼的偏僻和艱苦。
  • 「我的脫貧故事」我一定要努力學習,將來回報社會丨赫章縣輔處鄉...
    我叫陳海,今年22歲,現就讀於黔南幼兒師範高等專科學校,是一名大二學生,家住赫章縣輔處彝族苗族鄉茶花村半坡組。我父親共有兄弟四人,家裡各方麵條件都不好,父輩分家時,只能擠在一起住。2015年我家獲得危房改造工程補助資金12300元,2017年房子終於裝修完成,我有了屬於自己的房間,放置了書桌,那一刻我感受到從未有過的幸福。   從我記事起,爸爸一年只有農忙季節才在家,其餘的時間都是外出務工貼補家用,但因為只有小學文化,只能到處打零工。一年到頭,也沒掙著幾個錢。
  • 「扶貧故事」紅棗的故事
    中國科協信息中心策劃推出「決勝小康 奮鬥有我」系列廣播,講述科技扶貧路上的動人故事,傳遞科技工作者全力拼搏、接續奮鬥的堅定信心,匯聚薪火傳、展未來,砥礪前行、乘風破浪的磅礴力量!科協改革進行時陸續為您刊發相關內容,敬請關注。
  • 「我的扶貧故事」從「三尺講臺」到「田間地頭」的蛻變丨赫章縣...
    我叫劉龍衛,是赫章縣德卓鎮的壩塘村駐村幹部。我原本是一名普普通通的鄉村教師,以為三尺講臺便是人生的終點站。2019年7月受單位選派下沉德卓駐村。至於做什麼?完全一頭霧水。對於德卓,唯一的認知也僅限於同事間的閒聊。
  • 「我的脫貧故事」從艱難到富裕丨赫章縣水塘堡鄉水潮村村民劉國軍
    我是赫章縣水塘堡鄉水潮村塘邊組村民劉國軍。在脫貧攻堅工作之前,我一家七口人擠在不足五十平米的瓦房裡,生活來源主要靠十幾畝玉米和土豆,我和妻子在周邊打零工勉強維持生活。  三個女兒擠在儲藏土豆的房間裡,擁擠的房間中,只能放下一張床和一張桌子,一根搭在房間的竹子成為了三個女兒的衣櫃,除此之外再無其它東西,寒冷的冬天裡,瓦片嘎嘎作響,寒風吹進房間,三個女兒雖然蓋著厚厚的被子,卻還是抵擋不了凌厲的寒風,只能擠在一起互相取暖。
  • 【我的扶貧故事 我的脫貧故事】吳家俊:在脫貧攻堅一線奉獻青春
    【我的扶貧故事 我的脫貧故事】吳家俊:在脫貧攻堅一線奉獻青春 2020-11-25 20:1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我的扶貧故事」退伍不褪色,扛起脫貧責任的兵支書|赫章縣安樂溪...
    我叫林登軍,是一名退伍老兵,現在是赫章縣安樂溪鄉大茶村黨支部書記。大茶村地處赫章縣西部山區,有群眾208戶1046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5之書2戶235人。這裡自然條件差,經濟落後,平時百姓收入主要就靠外出務工和廣種薄收的傳統種植業。
  • 「我的扶貧故事」為了一片鄉愁丨畢節市赫章縣達依鄉謝微
    順著赫章縣後河而上,駕車十餘公裡,有一個綠水青山的鄉鎮叫做達依鄉。這裡山清水秀,屬特殊的喀斯特地貌,土壤並不肥沃,群眾只能種點低效的農作物,散養點豬和雞。作為一名土生土長達依女孩,謝微見證了達依鄉的成長,目睹了達依鄉的辛勞。
  • 「我的扶貧故事」因地制宜給建議,大家才能「心往一處想,勁往一外...
    2020年2月,我懷著忐忑的心情從貴州省農科院旱糧研究所研究所來到了赫章縣當起了科技特派員,從此,履行科技特派員的職責,強化科技服務意識,踏上了科技扶貧路。  我根據自身專業特長,積極開展調查研究,秉持著吃苦耐勞、勤於思考、以群眾利益為出發點、為當地群眾提供了很多信息和技術服務,通過現場講解、親自示範、入戶面授、集中培訓等形式多樣的培訓,結合服務所在地赫章縣六曲河鎮的實際情況,緊緊圍繞種植小麥、高粱、和中藥材等產業進行科技服務工作,幫扶農戶和合作社發展產業,開展技術諮詢和技術培訓。
  • 「我的脫貧故事」黨的扶貧政策讓我翻了身丨劍河縣岑松鎮南高村...
    因土地少,得不到多少收成,家裡已窮的叮噹響,女兒雷學星又考上了縣高中,像我們這樣的家庭已經無力承擔她的費用,一時間,我對生活失去了信心。就在我一籌莫展時,黨的扶貧政策拯救了我們家。2014我家被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後,得到國家的很多幫扶政策,首先是我看病合作醫療報銷比例高,大大減輕了家庭的經濟負擔,後來又納入低保戶基本生活得到保障。不僅如此,女兒上高中和大專都得到國家教育精準扶貧資助減輕了我很多負擔、享受危房改造、透風漏雨改造、衛生廁所整治讓我的住房安全有保障,還得到養雞產業分紅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