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一個人在家帶孩子肯定也有困難,要不,我帶著你們一起去駐村吧,下班的時候還可以和你搭把手一起帶,等你產假結束了,再想辦法。」
在徵得妻子同意後,2020年8月25日晚,我們收拾起大包小包的行李,帶著剛滿月的孩子一起奔赴我所駐的木引鎮木引村,開啟全家上陣的駐村生活。
簡萬祥(右)幫助群眾實施串戶路
汽車沿著蜿蜒的公路慢慢前進,我的思緒隨著後退的山色悄悄回放。時間過得真快,轉眼駐村就是兩年。兩年,是一次次的入戶走訪,是一戶戶的政策落實,是一件件的小事辦好。兩年來,作為一名脫貧攻堅一線的幹部,在這場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同步小康的戰役中,堅持守好陣地,奮力衝鋒陷陣,雖然沒有幹出感天動地的大事業,但曾經歷的一件件小事,卻歷歷在目。 我與群眾「吵架」 我叫簡萬祥,是羅甸縣融媒體中心的一名記者,2018年11月,按照組織的安排來到木引鎮木引村,成為一名同步小康駐村工作隊員。木引村地處麻山腹地,距縣城54公裡,全村國土面積14.29平方公裡,總人口509戶2173人。到村後,工作隊安排我擔任木引二組的網格員,與村主任方景福同志搭檔負責這個小組的脫貧攻堅工作。可能是當記者的時候下鄉入村較多,而我又是一個來自邊遠山區的農村孩子,對新的工作環境適應還較快。
簡萬祥參與環境衛生整治
沒想到的是,在駐村不久的一次群眾會上,我和一個群眾卻「吵」了起來。當天群眾會的主題是由群眾提名低保戶名單,經過群眾的舉手表決,同意將木引二組胡亮友戶2人納入當年的低保保障名單。會議接近尾聲的時候,一老頭來到會場,開始義憤填膺的道:「我不同意,你們搞這個不合,你們這些幹部,哪樣貧困戶、扶貧政策,全部是拿給和你們關係好的、全部拿給你們的親戚朋友。」面對突如其來的「攪局者」,我也很氣憤,我們的工作都是嚴格按照程序,擬納入的低保戶也符合條件,頓時嚴厲的質問他:你說的情況有沒有證據,有證據你就拿出來,沒有就不能亂說一通。面對我的質問,老頭啞口無言,不滿的離開了。 當時和我一起開會的方主任告訴我,剛才的老人叫方成慶,他家屬於非建檔立卡戶,由於對政策的不理解,對村兩委和工作隊的工作有牴觸情緒,而且類似的情況還有。
簡萬祥在工作
當天晚上,我久久不能入睡,反覆思考著群眾會上「吵架」的事情,有自身工作方法的原因,也有群眾對政策不理解的因素。第二天一早,我就來到方成慶老人家,和他交心談心,談家長裡短、談扶貧政策,最終得到他的理解。在接下來的時間,我每天對網格內進行逐家逐戶的走訪,了解群眾家庭情況,宣傳黨的方針政策;同時不定期組織召開群眾會,宣傳政策,聽取大家對我們工作的意見和建議。慢慢的,大家都知道木引二組來了一個扶貧幹部,叫小簡,說話中聽。 我幫群眾背豬 脫貧攻堅工作,群眾不僅只看你說得怎麼樣,還要看你做得怎麼樣。作為一名扶貧幹部,我們也許不能做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但卻可以為群眾做好一件件的小事,把扶貧政策落實下去,幫群眾解決所需所盼的困難和問題。 2019年,豬瘟疫肆虐,很多群眾養的豬都遭了秧,我網格內就有好幾家養豬的農戶。為了減少群眾損失,前期都買了生豬保險,但是對感染瘟疫死亡的豬要進行拍照、稱重和掩埋處理。在走訪排查中了解到,方成光家養殖的幾頭豬都感染了。方成光的兒子在外務工,他和老伴在家帶孫子和孫女,平時種點莊稼,養幾頭豬,一年到頭就看著這幾頭豬增加點收入。 為了讓他挽回點損失,我叫上村副主任陳國江一起去收集保險申報的材料。拍好照片、稱好重量後,需要把死豬拿到山上掩埋處理。因為沒有運輸的工具,決定用背簍背。將豬抬進背簍,我理所應當的準備背豬,方成光卻硬是拉著不讓,說怕弄髒了我的衣服,還說:「讓你一個幹部幫我背豬,不像話。」我告訴他,幹部不就是幹事情的嗎,這是應該的。最終讓我背豬,也順利的幫他申報了保險。
簡萬祥(右)入戶走訪
脫貧攻堅要求「一達標兩不愁三保障」,就要求扶貧幹部要用好用活各種政策,解決群眾增收問題、教育問題、飲水問題和住房問題等。只要是群眾所期所盼,不管大事小事,就是我們該幹的事。 我幫群眾賣雞 產業發展是脫貧攻堅的重頭戲,木引村依託龍頭企業天純公司帶動,有效利用麻山腹地的零碎地塊、連片荒坡發展了優質李、藍靛等產業,有效增加了群眾收入。 2019年11月,木引村駐村第一書記餘偉向派駐單位省高院爭取,協調了一個烏蒙鳳雞幫扶項目。項目如何落地,如果分散發到貧困戶手中,由於場地限制、技術參差不齊,成效不高。 工作隊召開會議商定,拿給木引三組的胡厚明統一養殖。因為他那裡有場地,本人有養殖經驗,又踏實肯幹,於是決定由他出場地、糧食和人力,最後分紅,利益聯結貧困戶。在胡厚明的精心管理養殖下,到2020年5月份,1000多羽烏蒙鳳雞已經可以售賣。如果按市場價每斤25元、平均每隻2.8斤算,1000多隻烏蒙鳳雞產值預計可達7萬多元。 一天,村委會副主任王龍在聊天中告訴我,烏蒙鳳雞的銷售並不理想。烏蒙鳳雞不是本地品種,當地人不知道它的價值所在。如果賣不出去,每天投入的糧食成本很高,最終的收益就要大打折扣,胡厚明每天都在發愁。 思來想去,我決定發揮自己作為一名新聞記者的特長,利用媒體的力量幫他賣雞。和胡厚明溝通後,拿起相機來到他的養殖場,拍攝視頻和圖片素材,連夜製作了一個宣傳廣告。向單位領導匯報後,宣傳視頻在山水湖城玉都羅甸、聚焦羅甸公眾號,抖音號等平臺全方位發布。廣告發布的第二天一大早,胡厚明就打來電話:「小簡,已經有人打電話來諮詢買雞的事情了。」第一書記餘偉看到視頻後,積極向省高院食堂進行推薦,在多方努力下,胡厚明養殖的1000多羽烏蒙鳳雞按市場價全部銷售。
簡萬祥組織群眾開會
利用媒體宣傳幫助群眾賣雞,是一次嘗試,也是一種啟示。作為一名駐村的新聞記者,在日常工作之餘,我也沒有忘記老本行,時常拿著相機記錄脫貧攻堅中的點點滴滴,宣傳脫貧攻堅進程中發生的喜人變化,採寫了《鄉村新景象,村民跳起了廣場舞》、《引企入鎮穩就業,搬遷群眾喜滋滋》、《搬遷的生活不一樣,這裡的節目很精彩》等反映村民生活變化、易地移民搬遷、產業就業等方面的新聞作品,參與拍攝製作了反映全縣脫貧攻堅專題片《牢記初心使命撕掉貧困標籤》。 今年已是脫貧攻堅的收官之年,羅甸縣順利退出貧困縣序列,我所在的木引村也實現貧困人口清零,作為一名扶貧幹部,能夠參與這一場脫貧攻堅戰,倍感自豪。兩年的駐村工作,有心酸,也有喜悅,更有收穫滿滿。當妻子臨產時才從村裡趕到時,我心有愧疚;但當看到群眾脫貧致富時,我由衷欣喜;在兩年的工作中,我也更深刻的認識農村、體會基層工作的苦與樂。總之,未負所託,不虛此行,再接再厲。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梁曉琳
編輯 徐然
編審 王璐瑤 施昱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