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我在麻山扶貧的那些事|羅甸縣木引鎮木引村駐村...

2020-12-21 天眼新聞

「你一個人在家帶孩子肯定也有困難,要不,我帶著你們一起去駐村吧,下班的時候還可以和你搭把手一起帶,等你產假結束了,再想辦法。」

在徵得妻子同意後,2020年8月25日晚,我們收拾起大包小包的行李,帶著剛滿月的孩子一起奔赴我所駐的木引鎮木引村,開啟全家上陣的駐村生活。

簡萬祥(右)幫助群眾實施串戶路

汽車沿著蜿蜒的公路慢慢前進,我的思緒隨著後退的山色悄悄回放。時間過得真快,轉眼駐村就是兩年。兩年,是一次次的入戶走訪,是一戶戶的政策落實,是一件件的小事辦好。兩年來,作為一名脫貧攻堅一線的幹部,在這場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同步小康的戰役中,堅持守好陣地,奮力衝鋒陷陣,雖然沒有幹出感天動地的大事業,但曾經歷的一件件小事,卻歷歷在目。  我與群眾「吵架」   我叫簡萬祥,是羅甸縣融媒體中心的一名記者,2018年11月,按照組織的安排來到木引鎮木引村,成為一名同步小康駐村工作隊員。木引村地處麻山腹地,距縣城54公裡,全村國土面積14.29平方公裡,總人口509戶2173人。到村後,工作隊安排我擔任木引二組的網格員,與村主任方景福同志搭檔負責這個小組的脫貧攻堅工作。可能是當記者的時候下鄉入村較多,而我又是一個來自邊遠山區的農村孩子,對新的工作環境適應還較快。

簡萬祥參與環境衛生整治

沒想到的是,在駐村不久的一次群眾會上,我和一個群眾卻「吵」了起來。當天群眾會的主題是由群眾提名低保戶名單,經過群眾的舉手表決,同意將木引二組胡亮友戶2人納入當年的低保保障名單。會議接近尾聲的時候,一老頭來到會場,開始義憤填膺的道:「我不同意,你們搞這個不合,你們這些幹部,哪樣貧困戶、扶貧政策,全部是拿給和你們關係好的、全部拿給你們的親戚朋友。」面對突如其來的「攪局者」,我也很氣憤,我們的工作都是嚴格按照程序,擬納入的低保戶也符合條件,頓時嚴厲的質問他:你說的情況有沒有證據,有證據你就拿出來,沒有就不能亂說一通。面對我的質問,老頭啞口無言,不滿的離開了。   當時和我一起開會的方主任告訴我,剛才的老人叫方成慶,他家屬於非建檔立卡戶,由於對政策的不理解,對村兩委和工作隊的工作有牴觸情緒,而且類似的情況還有。

簡萬祥在工作

當天晚上,我久久不能入睡,反覆思考著群眾會上「吵架」的事情,有自身工作方法的原因,也有群眾對政策不理解的因素。第二天一早,我就來到方成慶老人家,和他交心談心,談家長裡短、談扶貧政策,最終得到他的理解。在接下來的時間,我每天對網格內進行逐家逐戶的走訪,了解群眾家庭情況,宣傳黨的方針政策;同時不定期組織召開群眾會,宣傳政策,聽取大家對我們工作的意見和建議。慢慢的,大家都知道木引二組來了一個扶貧幹部,叫小簡,說話中聽。  我幫群眾背豬  脫貧攻堅工作,群眾不僅只看你說得怎麼樣,還要看你做得怎麼樣。作為一名扶貧幹部,我們也許不能做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但卻可以為群眾做好一件件的小事,把扶貧政策落實下去,幫群眾解決所需所盼的困難和問題。  2019年,豬瘟疫肆虐,很多群眾養的豬都遭了秧,我網格內就有好幾家養豬的農戶。為了減少群眾損失,前期都買了生豬保險,但是對感染瘟疫死亡的豬要進行拍照、稱重和掩埋處理。在走訪排查中了解到,方成光家養殖的幾頭豬都感染了。方成光的兒子在外務工,他和老伴在家帶孫子和孫女,平時種點莊稼,養幾頭豬,一年到頭就看著這幾頭豬增加點收入。   為了讓他挽回點損失,我叫上村副主任陳國江一起去收集保險申報的材料。拍好照片、稱好重量後,需要把死豬拿到山上掩埋處理。因為沒有運輸的工具,決定用背簍背。將豬抬進背簍,我理所應當的準備背豬,方成光卻硬是拉著不讓,說怕弄髒了我的衣服,還說:「讓你一個幹部幫我背豬,不像話。」我告訴他,幹部不就是幹事情的嗎,這是應該的。最終讓我背豬,也順利的幫他申報了保險。

簡萬祥(右)入戶走訪

脫貧攻堅要求「一達標兩不愁三保障」,就要求扶貧幹部要用好用活各種政策,解決群眾增收問題、教育問題、飲水問題和住房問題等。只要是群眾所期所盼,不管大事小事,就是我們該幹的事。  我幫群眾賣雞  產業發展是脫貧攻堅的重頭戲,木引村依託龍頭企業天純公司帶動,有效利用麻山腹地的零碎地塊、連片荒坡發展了優質李、藍靛等產業,有效增加了群眾收入。  2019年11月,木引村駐村第一書記餘偉向派駐單位省高院爭取,協調了一個烏蒙鳳雞幫扶項目。項目如何落地,如果分散發到貧困戶手中,由於場地限制、技術參差不齊,成效不高。  工作隊召開會議商定,拿給木引三組的胡厚明統一養殖。因為他那裡有場地,本人有養殖經驗,又踏實肯幹,於是決定由他出場地、糧食和人力,最後分紅,利益聯結貧困戶。在胡厚明的精心管理養殖下,到2020年5月份,1000多羽烏蒙鳳雞已經可以售賣。如果按市場價每斤25元、平均每隻2.8斤算,1000多隻烏蒙鳳雞產值預計可達7萬多元。  一天,村委會副主任王龍在聊天中告訴我,烏蒙鳳雞的銷售並不理想。烏蒙鳳雞不是本地品種,當地人不知道它的價值所在。如果賣不出去,每天投入的糧食成本很高,最終的收益就要大打折扣,胡厚明每天都在發愁。   思來想去,我決定發揮自己作為一名新聞記者的特長,利用媒體的力量幫他賣雞。和胡厚明溝通後,拿起相機來到他的養殖場,拍攝視頻和圖片素材,連夜製作了一個宣傳廣告。向單位領導匯報後,宣傳視頻在山水湖城玉都羅甸、聚焦羅甸公眾號,抖音號等平臺全方位發布。廣告發布的第二天一大早,胡厚明就打來電話:「小簡,已經有人打電話來諮詢買雞的事情了。」第一書記餘偉看到視頻後,積極向省高院食堂進行推薦,在多方努力下,胡厚明養殖的1000多羽烏蒙鳳雞按市場價全部銷售。

簡萬祥組織群眾開會

利用媒體宣傳幫助群眾賣雞,是一次嘗試,也是一種啟示。作為一名駐村的新聞記者,在日常工作之餘,我也沒有忘記老本行,時常拿著相機記錄脫貧攻堅中的點點滴滴,宣傳脫貧攻堅進程中發生的喜人變化,採寫了《鄉村新景象,村民跳起了廣場舞》、《引企入鎮穩就業,搬遷群眾喜滋滋》、《搬遷的生活不一樣,這裡的節目很精彩》等反映村民生活變化、易地移民搬遷、產業就業等方面的新聞作品,參與拍攝製作了反映全縣脫貧攻堅專題片《牢記初心使命撕掉貧困標籤》。  今年已是脫貧攻堅的收官之年,羅甸縣順利退出貧困縣序列,我所在的木引村也實現貧困人口清零,作為一名扶貧幹部,能夠參與這一場脫貧攻堅戰,倍感自豪。兩年的駐村工作,有心酸,也有喜悅,更有收穫滿滿。當妻子臨產時才從村裡趕到時,我心有愧疚;但當看到群眾脫貧致富時,我由衷欣喜;在兩年的工作中,我也更深刻的認識農村、體會基層工作的苦與樂。總之,未負所託,不虛此行,再接再厲。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梁曉琳

編輯 徐然

編審 王璐瑤 施昱凌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一駐三年,我與打金結下了不解之緣|羅甸縣木引鎮...
    我叫岑桂剛,2017年9月,單位選派我到黔南州羅甸縣木引鎮木引村駐村,2018年2月組織安排我到木引鎮打金村擔任同步小康駐村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隊長。駐村後,我和駐村隊員、村「兩委」幹部一起,主動想辦法出點子,深入各自然寨召開群眾會、院壩會聽聽群眾想法,廣泛徵求意見,組織召開村民代表大會、黨員大會共商村級發展大計。
  • 「我的扶貧故事」服務群眾熱心人 脫貧攻堅排頭兵|羅甸縣木引鎮木...
    我叫方景福,是黔南羅甸縣木引鎮木引村村委會主任。  2019年6月6日凌晨,羅甸縣突降暴雨,降雨量最高達137毫米,木引鎮木引村也不同程度受災。凌晨3點,我的手機突然響了,三組村民楊昌和焦急地說:「方主任,水要衝進我家了。」
  • 「我的扶貧故事」駐村那些事丨鳳岡縣天橋鎮天橋村駐村第一書記楊衝
    駐村前,我曾在心裡做過無數遇到困難後的假設,加上自己又是生長在農村,對農村熟悉得再不能熟悉的我出發了,帶著滿滿信心。 然而,當我卷上鋪蓋入駐這個山村之初,我驚覺到自己其實對於農民、農村、農業是如此的知之甚少,頓有「井底之蛙」感覺! 想像中村裡慈祥的老奶奶哪裡去了?
  • 「我的扶貧故事」付真情、出真招,做好時代答卷人丨羅甸縣紅水河鎮...
    我是羅甸縣紅水河鎮冗袍村脫貧攻堅駐村工作隊長黨海夏。2018年3月,我從羅甸縣發改局下沉到羅甸縣紅水河鎮冗袍村駐村,開啟了我的扶貧之旅。第一天來紅水河鎮冗袍村,坐了近兩個小時的車,路彎道也很大,越往前走,只看到山越高越大。
  • 「我的扶貧故事」永葆軍人本色 奮力建功新時代丨羅甸縣龍坪鎮八總...
    我叫王思進,是羅甸縣綜合行政執法局一名工作人員,現任羅甸縣龍坪鎮八總村的駐村工作隊員,同時也是一名村支書。2005年12月我響應祖國號召報名參軍,成為百萬解放軍中的一員。2017年9月,為更好地踐行一名黨員的初心使命,我毅然成為了羅甸縣脫貧攻堅駐村工作隊員中的一員,投身到羅甸縣龍坪鎮八總村的扶貧工作當中。 初到八總村,我和隊友們用了近3個月的時間來摸清村情村況,一戶戶上門了解農戶意願,做好前期工作。而我被分派到八總村裡沙組。
  • 「我的扶貧故事」責任槓肩上 扶貧放心上|三穗縣桐林鎮捧相村駐村...
    我叫楊啟治,是三穗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派駐縣桐林鎮捧相村的一名駐村幹部。駐村兩年多的時間裡,我從對基層工作一無所知,到現在的得心應手,從來時的「愣頭青」,變成群眾的「知心人」。2018年,我有幸參加這場脫貧攻堅戰,這對於我來說一場挑戰,也是磨練好機遇。
  • 「我的扶貧故事」村裡來了個「小馬」|羅甸縣沫陽鎮大井村駐村工作...
    我叫馬睿,羅甸縣沫陽鎮大井村駐村工作隊員。在駐村這段時間,流過血流過淚,特別是對於一個不遠千裡來到羅甸工作的我,愛人與我長期兩地分居,有過後悔當初的選擇,想到過放棄,但想到了要來駐村時,局領導對我說的作為人社人,不管在任何崗位,都得有不怕苦、不怕難的擔當,又想到大井的群眾更需要我。這讓我更加堅定的知道遇到困難不能退縮,我堅持下來了,在經歷了每一次次的挫折與困難後,我成長了許多,從群眾不理解到主動和我對接,我的工作得到了群眾的認可。
  • 「我的扶貧故事」常懷扶貧志 做好扶貧人|貴定縣雲霧鎮塘滿村駐村...
    我叫嚴輝,今年27歲,是貴定縣雲霧鎮塘滿村的一名駐村幹部。參加工作之初,我在貴定縣移民局主要從事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為能更快適應農村工作,我與村支書、組長們討教經驗,持續加強駐村工作學習,穩步推進我網格幫扶的79戶165人。
  • 「我的扶貧故事」「五個要點」助扶貧|羅甸縣茂井鎮桃園新村工作隊...
    我叫曾強念,是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羅甸縣委政法委的幹部。2018年2月26日,按照縣委脫貧攻堅工作部署,組織派我到茂井鎮五家墳村(現為桃園新村)駐村開展脫貧攻堅工作。當晚收拾好行李後,27日一早我就到達了茂井鎮五家墳村村委會,開始了我的駐村生活。當年3月,縣委組織部下文由我擔任駐村工作隊隊長,6月我任駐村第一書記。
  • 「我的扶貧故事」丨把「駐」村變「住」村|遵義市匯川區松林鎮新莊...
    我叫陳名航,是遵義市匯川區市場監督管理局毛石分局派駐松林鎮新莊村的駐村第一書記。  我從2015年2月開始駐村以來,今年已是第6年。  初到新莊村,看著眼前的狀況——省級貧困村、山高坡陡、交通閉塞、生產條件落後、經濟基礎薄弱……如何當好這個第一書記,我心裡很忐忑,有些不知所措。   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我深知這一道理。為儘快進入工作狀態,我進村後的第一件事,就是走村串戶到群眾家拉家常、摸情況。
  • 「我的扶貧故事」腳下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澱多少真情|羅甸縣茂井...
    貧困戶黃元壽口中的「小廖」就是我,羅甸縣教育局2019年6月派駐到茂井鎮茂井村的扶貧幹部廖修進。脫貧攻堅進入到攻堅拔寨階段以來,我聽說教育局需要替換駐村幹部,就毅然決然地報名參加到了這場波瀾壯闊的工作中來。我是農村的孩子,更想到廣闊的農村天地幹出一番作為。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工作為我的人生添彩|雷山縣永樂鎮大寨村駐村...
    我叫楊承龍,是貴州省黔東南州雷山縣自然資源局幹部,2017年8月被選派到永樂鎮大寨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我們駐村工作組從建強支部戰鬥堡壘著手,配合鎮黨委幫助大寨村配強兩委班子,使班子煥然一新,形成了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的團結氛圍。 大寨村產業路我們通過深入田間地頭走訪排查,和群眾談家常、聊致富、開院壩會,詳細了解群眾需求和薄弱環節。
  • 一項使命、一份信念、一種幸福——我的駐村扶貧故事
    在深入推進大扶貧戰略行動中,銅仁市稅務系統扶貧幹部俯下身、沉下心、扶真貧,無論是產業扶貧、教育扶貧還是整村脫貧,一個個鮮活生動、可歌可泣的故事恰似一束束星光,匯聚光芒與能量,照亮脫貧攻堅之路。請您跟隨這些鏡頭與文字,用心閱讀脫貧攻堅之路上那些閃光的人和事……還記得那是一個雨後的上午,我受區局黨委的委派,第一次來到萬山區下溪鄉青龍村接任駐村第一書記,「乾淨、整潔、熱情、淳樸」,是這個村子給我的第一印象。
  • 「駐村生活」情系東村扶貧
    駐村生活幫助木耳基地復工生產。我來頭道鎮東村扶貧雖然僅有一年多,但說實話,這一年裡大多時間都是腳踩實地忙碌著的。村裡19戶貧困戶,出了這家門去那家門,家家的事都是一件跟著一件,我們扶貧隊員還真有點像消防員。村民們的自來水壞了長期缺水得修吧,哪家貧困戶今年弄點啥項目能增收,村集體產業能有多少發展後勁,村民分紅怎麼分更合理……每次看到我們第一書記周書記那頭白髮,就可想而知,駐村扶貧要操多少心啊。
  • 「我的扶貧故事」讓選擇不留遺憾|織金縣白泥鎮倮木村駐村幫扶幹部...
    在駐村扶貧的過程中,我從一件件小事中積累了做好基層群眾工作的經驗,自己也歸納總結出了一些「小妙招」。   在人居環境衛生改造上,我的妙招就是以身作則,發揮示範帶頭作用。在我看來,要脫貧就得先脫貌,連衛生都搞不好,還談什麼脫貧致富呢?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帶給我光榮和欣慰丨鎮遠縣都坪鎮坳背村駐村...
    我叫楊建,是黔東南自治州鎮遠縣衛生健康局的一名工作人員。2017年8月,我被派駐到鎮遠縣都坪鎮坳背村參加扶貧工作,2019年10月成為駐村工作隊隊員,有幸投入到一線脫貧攻堅戰鬥中,我感到無比的驕傲和自豪。
  • 「我的扶貧故事」盡心盡力做好每一件事丨鎮遠縣青溪鎮東門村駐村...
    我叫姚元科,是貴州省凱裡汽車運輸集團鎮遠有限責任公司派駐鎮遠縣青溪鎮東門村駐村工作隊長。   東門村有8個村民小組,共306戶985人,貧困戶3戶4人,貧困發生率0.51%。我到東門村時,正是脫貧攻堅衝刺階段,我深感脫貧攻堅工作的重要性和偉大意義,凡是參與脫貧攻堅的同事們幾乎都說扶貧工作的艱辛,我主動請纓要求參加這場無硝煙的「戰役」。
  • ...扶貧故事」扶貧那些事,我的2020年|興義市泥凼鎮梨樹中心學校...
    我們的教務主任也有機會進入百年名校浙江大學學習,他們時常在電話裡激動地向我們介紹起所見所聞所感……這一年,居然有城市的朋友託我在村裡買些茶。我才知道,在扶貧政策引領下,梨樹坪這個小村子裡產的苦丁茶已遠銷各地,深受廣大消費者的喜愛!
  • 「我的扶貧故事」做扶貧連心人|黎平縣龍額鎮德過村駐村幹部唐紹文
    我叫唐紹文,2017年6月被組織安排到貴州省黔東南州黎平縣龍額鎮德過村駐村。德過村是龍額鎮20個深度貧困村之一,位於龍額鎮駐地東北19公裡,地處坡旁山谷,海撥430米,東抵雷洞鄉戲勞村銀南寨,西接龍額鎮亞罕村,南與廣西高培村交界,北同水口鎮滾正村毗鄰。
  • 「我的扶貧故事」大壩不脫貧,我就不換村丨鎮遠縣都坪鎮大壩村駐村...
    到大壩的第一天我就暗暗發誓,大壩村一天不脫貧,我就一直在這裡駐村。  從此,走村入戶、政策宣傳、噓寒問暖、排憂解難、為貧困戶想致富點子成了我工作的全部。進村入戶,調查摸底、總結經驗,撲下身子鑽研業務、解民憂幫民富。兩年多來看到結對幫扶的10戶貧困戶陸續實現脫貧,我從內心為他們感到高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