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哥,忙嗎?和你說個事。」2020年農曆新年放假前夕,單位領導打來電話告訴我,因為工作安排臨時有變,單位商議後決定派我替換同事前去銅仁市沿河自治縣夾石鎮開展駐村督戰工作。
我剛新婚不久,擔心妻子有意見,但轉念一想,妻子是一名優秀的共產黨員,絕不會不贊同我去,就這樣我答應了下來。新年剛過,我便到了沿河自治縣夾石鎮堰田村開始了我的第三次沿河駐村幫扶工作。 我叫黃玉龍,是銅仁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的一名副科級幹部。說起我和沿河的情愫,要從2013年第一次來沿河縣黃土鎮青龍村開展「幹群連心·同步小康」駐村幫扶說起。 我第一次來到沿河時,就被這裡貧瘠的土地和艱苦的生活條件深深地觸動了。這一年,為了解決當地老百姓喝水難的問題,我幾乎跑遍了村裡的每個山頭尋找水源,並多次回單位找領導匯報爭取項目資金,最終獲批45萬元人畜飲水項目資金,徹底解決了黃土村青龍村人畜飲水困難問題。
我在青龍村的工作得到了鎮黨委政府、單位領導和當地老百姓的充分肯定。第二年我主動請纓再幹一年,就這樣,我又成為了沿河自治縣官舟鎮黃龍村「新農村建設工作隊」的隊員,開啟了新一輪駐村幫扶工作。 黃龍村是產業發展大村,為了幫助該村產業多元化發展,我多方協調,積極爭取,最終獲得水土保持項目資金45萬元,防汛抗旱項目資金10萬元,用於黃龍村水土保持項目暨精品水果種植產業發展,產業發展紅利惠及全村老百姓。
今年是我第三次來沿河開展駐村幫扶工作。我被安排到沿河自治縣夾石鎮堰田村開展駐村督戰工作,今年的身份和往年還不太一樣,前幾年都只是駐村工作隊員,今年的工作還增加了「督」和「戰」,我深感肩上的責任重大,不敢有半點懈怠。 我進駐堰田村的第二天,村脫貧攻堅指揮部就組織全體成員召開會議,重新安排了工作任務,我負責牽頭全村透風漏雨整治和不安全住房補短板工作,協助第一書記抓好1、2、3組脫貧攻堅工作,包保十戶貧困戶,其中三戶未脫貧。面對巨大的工作量和重重的困難,我沒有臨陣退縮,而是一如既往地發揚發改部門召之即來、來之能戰、戰之必勝的精神,統籌做好「督」和「戰」的工作。 雖然有了前兩年的駐村工作經驗,但新形勢下的脫貧攻堅工作賦予了我新的使命,怎樣打好脫貧攻堅這場硬仗?怎樣應對好快速變換的扶貧政策?都是我督戰工作中的重要思考。 只有吃透了核心指標、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住房、教育、醫療、易地扶貧搬遷等政策內容,才能更好地指導督促其它駐村隊員。 自己學還不夠,還要帶領大家一起學。有些老同志學習政策吃力,理解慢,我不厭其煩地一遍一遍反覆教,用村裡的實際情況結合政策舉實例給他們講解。一旦有了新出臺的政策,我便會組織大家利用晚上的研判會一起學習、探討。時間久了,我便成了大家的「教導員」,得到了大家的讚許和認可。
除了「督」,我還得「戰」。做好群眾工作,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是我「戰」的目標。一年來,我日復一日地入戶走訪,了解所包貧困戶和非貧困戶的家庭具體情況,幫助他們解決實際的困難。 當我了解到三組杜執宣家裡衛生差且沒有床,長期睡在柜子上後,我立馬自掏腰包800餘元,從鎮上給他買來了床和床上用品,並幫助他打掃衛生。後來又了解到三組杜執喜戶家電路還沒安裝好,我又立即學習電工業務,幫助該戶安裝了電路…… 最讓我感動的是在今年八月底,我們攻堅隊自掏腰包請全村老百姓吃幹群連心飯,我的包保戶杜執宣以為這是散夥飯,便主動打電話來對我說:「黃同志,你們要走了嗎?不要走,我們都捨不得你走,不要走啊。」 發自肺腑的「不要走」三個字,感動了我也感動了整個攻堅隊;這一句「不要走」既是對我工作的肯定,也是我為民付出收穫的最好的回報。 在脫貧攻堅這場沒有硝煙的戰役中,我只是其中微不足道的一員,我為能夠參與到這場戰役而感到自豪,雖未做出驚天動地的豐功偉績,但老百姓的每一句肯定都是鞭策我不斷前進的動力。我還將繼續砥礪前行,不斷開拓進取,為那不變的初心和百年的誓言而努力奮鬥。
張孝整理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萬芬
編輯 何濤
見習編輯 周睿
編審 楊儀 王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