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我的沿河情愫丨沿河自治縣夾石鎮堰田村駐村幹部...

2020-12-21 天眼新聞

「黃哥,忙嗎?和你說個事。」2020年農曆新年放假前夕,單位領導打來電話告訴我,因為工作安排臨時有變,單位商議後決定派我替換同事前去銅仁市沿河自治縣夾石鎮開展駐村督戰工作。

我剛新婚不久,擔心妻子有意見,但轉念一想,妻子是一名優秀的共產黨員,絕不會不贊同我去,就這樣我答應了下來。新年剛過,我便到了沿河自治縣夾石鎮堰田村開始了我的第三次沿河駐村幫扶工作。  我叫黃玉龍,是銅仁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的一名副科級幹部。說起我和沿河的情愫,要從2013年第一次來沿河縣黃土鎮青龍村開展「幹群連心·同步小康」駐村幫扶說起。   我第一次來到沿河時,就被這裡貧瘠的土地和艱苦的生活條件深深地觸動了。這一年,為了解決當地老百姓喝水難的問題,我幾乎跑遍了村裡的每個山頭尋找水源,並多次回單位找領導匯報爭取項目資金,最終獲批45萬元人畜飲水項目資金,徹底解決了黃土村青龍村人畜飲水困難問題。

我在青龍村的工作得到了鎮黨委政府、單位領導和當地老百姓的充分肯定。第二年我主動請纓再幹一年,就這樣,我又成為了沿河自治縣官舟鎮黃龍村「新農村建設工作隊」的隊員,開啟了新一輪駐村幫扶工作。   黃龍村是產業發展大村,為了幫助該村產業多元化發展,我多方協調,積極爭取,最終獲得水土保持項目資金45萬元,防汛抗旱項目資金10萬元,用於黃龍村水土保持項目暨精品水果種植產業發展,產業發展紅利惠及全村老百姓。

今年是我第三次來沿河開展駐村幫扶工作。我被安排到沿河自治縣夾石鎮堰田村開展駐村督戰工作,今年的身份和往年還不太一樣,前幾年都只是駐村工作隊員,今年的工作還增加了「督」和「戰」,我深感肩上的責任重大,不敢有半點懈怠。  我進駐堰田村的第二天,村脫貧攻堅指揮部就組織全體成員召開會議,重新安排了工作任務,我負責牽頭全村透風漏雨整治和不安全住房補短板工作,協助第一書記抓好1、2、3組脫貧攻堅工作,包保十戶貧困戶,其中三戶未脫貧。面對巨大的工作量和重重的困難,我沒有臨陣退縮,而是一如既往地發揚發改部門召之即來、來之能戰、戰之必勝的精神,統籌做好「督」和「戰」的工作。  雖然有了前兩年的駐村工作經驗,但新形勢下的脫貧攻堅工作賦予了我新的使命,怎樣打好脫貧攻堅這場硬仗?怎樣應對好快速變換的扶貧政策?都是我督戰工作中的重要思考。  只有吃透了核心指標、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住房、教育、醫療、易地扶貧搬遷等政策內容,才能更好地指導督促其它駐村隊員。  自己學還不夠,還要帶領大家一起學。有些老同志學習政策吃力,理解慢,我不厭其煩地一遍一遍反覆教,用村裡的實際情況結合政策舉實例給他們講解。一旦有了新出臺的政策,我便會組織大家利用晚上的研判會一起學習、探討。時間久了,我便成了大家的「教導員」,得到了大家的讚許和認可。

除了「督」,我還得「戰」。做好群眾工作,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是我「戰」的目標。一年來,我日復一日地入戶走訪,了解所包貧困戶和非貧困戶的家庭具體情況,幫助他們解決實際的困難。  當我了解到三組杜執宣家裡衛生差且沒有床,長期睡在柜子上後,我立馬自掏腰包800餘元,從鎮上給他買來了床和床上用品,並幫助他打掃衛生。後來又了解到三組杜執喜戶家電路還沒安裝好,我又立即學習電工業務,幫助該戶安裝了電路……  最讓我感動的是在今年八月底,我們攻堅隊自掏腰包請全村老百姓吃幹群連心飯,我的包保戶杜執宣以為這是散夥飯,便主動打電話來對我說:「黃同志,你們要走了嗎?不要走,我們都捨不得你走,不要走啊。」  發自肺腑的「不要走」三個字,感動了我也感動了整個攻堅隊;這一句「不要走」既是對我工作的肯定,也是我為民付出收穫的最好的回報。   在脫貧攻堅這場沒有硝煙的戰役中,我只是其中微不足道的一員,我為能夠參與到這場戰役而感到自豪,雖未做出驚天動地的豐功偉績,但老百姓的每一句肯定都是鞭策我不斷前進的動力。我還將繼續砥礪前行,不斷開拓進取,為那不變的初心和百年的誓言而努力奮鬥。

張孝整理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萬芬

編輯 何濤

見習編輯 周睿

編審 楊儀 王琳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軍魂不改 初心不變丨沿河自治縣石柱村攻堅隊隊長...
    我叫杜政雄,2017年從部隊轉業到銅仁市沿河自治縣國土資源局中界鎮國土資源所,當年被派駐到石柱村成為一名包村幹部。2019年起,我開始擔任該村黨支部書記、攻堅隊隊長。2020年3月,我開始擔任村脫貧攻堅指揮部常務副指揮長。
  • 「我的扶貧故事」我是村裡的「女智囊」丨沿河自治縣後坪鄉楠木村...
    我叫黃曉英,今年43歲,是沿河自治縣後坪鄉楠木村指揮部指導員。在後坪鄉11個村脫貧攻堅指揮部的脫貧攻堅資料指導員中,我年紀最大。一開始,我有些忐忑,因為我對電腦操作不是很熟,脫貧攻堅資料不僅多,而且也複雜,我害怕我做不好指導員的工作,拖全鄉的後腿。一個村的指導員就是這個村的「智囊」,全村資料的好壞,全靠指導員的指導。鄉裡此前做了個「3+1」明白欄填寫的培訓,我聽得一頭霧水,在培訓會上也提了很多問題,可一回到村裡指導,全村86戶貧困戶的「3+1」明白欄,錯一大半。
  • 「我的扶貧故事」「獨生女」成長為「百家妹」|沿河自治縣黑水鎮...
    這一年,我曾無數次想過,倘若到了年老八十的時候,我與後輩講起這段駐村歲月,一定會將故事講得很精彩,而我的臉上一定有著光……  我叫蔡苑,是沿河自治縣黑水鎮大山村的一名攻堅隊隊員。在進村幫扶之前,剛考入沿河自治縣融媒體中心,我的家鄉在納雍,跟沿河一樣,也是今年脫貧出列的九個縣之一。
  • 「我的扶貧故事」我幫村民建新房美家鄉丨沿河自治縣淇灘鎮水銀洞...
    我叫田源,是沿河自治縣淇灘鎮水銀洞村駐村第一書記。2017年3月,我來到脫貧攻堅的一線擔任駐村第一書記,紮根基層,用激情和真情奉獻青春。受組織重託,2020年我擔任水銀洞村脫貧攻堅指揮長、駐村第一書記,深知責任更重,時間更緊,多次召開村支兩委、村民代表會議,及時研究工作中存在的問題,並制定脫貧攻堅幫扶計劃。張銀堂危改前「今天我們又是來動員你做危房改造,這次按D級危房改造補助標準給你申報3.5萬元,你和你爸兩家可以一起搞,除開『同步三改』補助7萬元,你考慮得怎樣了?」  「沒錢,做不起!」
  • 「決勝2020」我是村裡幸福的庫管員丨沿河自治縣官舟鎮馬腦村村民...
    每天清晨,當妻兒還在熟睡中時,我便離開舒適乾淨的搬遷房,迎著清晨的第一縷陽光,放著音樂,騎著我心愛的摩託車奔向菌包廠的庫房。我叫向東,初中學歷,今年33歲,是沿河自治縣官舟鎮馬腦村村民,同時還是馬腦村智能農場的一名庫管員。
  • ...在扶貧一線丨沿河自治縣黑水鎮麻竹溪村脫貧攻堅指揮部扶貧娘子軍
    2020年,有8名女幹部組成的我扶貧娘子軍,8朵金花主動請纓,出徵在貴州省銅仁市沿河自治縣黑水鎮麻竹溪村。我扶貧娘子軍由崔燕紅任指揮長、杜典仙任副指揮長,其他金花為戰士。我娘子軍個個雄姿英發,英姿灑爽,不分白天黑夜抓黨建,扶智志,充分發揮黨員與先進分子帶動、引領作用,進組入戶發動群眾。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路上盡顯軍人擔當丨沿河自治縣黃土鎮大元村...
    我叫呂可府,今年36歲,2018年12月從部隊轉業到沿河自治縣黃土鎮政府工作,放下槍桿子,2019年3月我被派駐黃土鎮大元村,轉戰脫貧攻堅戰場。大元村共10個村民小組,306戶1418人,其中貧困戶66戶323人,屬二類貧困村。
  • 「我的扶貧故事」青春熱血奉軍營 退役戰貧踐初心|沿河自治縣客田...
    「咱當兵的人,有啥不一樣,只因為我們都穿著樸實的軍裝;咱當兵的人……」每天天剛蒙蒙亮,我總會被這樣雄渾動聽的歌聲叫醒。不錯,這歌聲正是來自一位老兵,一位退伍不退色的熱血兒郎,他就是我的「宋伯伯」---- 銅仁市人社局勞動保障綜合行政執法支隊副支隊長宋長青,也是沿河自治縣客田鎮隘頭村的駐村幹部。
  • 【我的扶貧故事】銅仁沿河駐村幹部何曉芳:不負青春 用行動做出改變
    幫助群眾收玉米  2019年12月18日,我來到了貴州省銅仁市沿河自治縣黃土鎮沙坪村,這一夜,下起了大雪。我立在窗前,看著窗外路燈那蒼白的燈光,燈照下雪花在空中飛舞,像在釋放一種不安和迷茫,似乎在歡迎我,又似乎在考驗我,我的駐村工作也就從這一刻開始了。
  • 故意損毀公私財物,毆打駐村幹部……沿河警方零容忍!
    為確保全縣脫貧攻堅各項工作順利推進,沿河警方始終堅持「零容忍」態勢堅決打擊各類惡意阻礙脫貧攻堅工作開展進程的違法犯罪行為,為脫貧攻堅保駕護航。經查,範某昌等人涉嫌故意損毀公私財物罪,於2020年4月17日已經被沿河警方依法刑事拘留。目前,案件正在進一步辦理中。024月17日,黃土派出所依法查處1起毆打脫貧攻堅駐村幹部案,行政拘留1人。
  • 「我的扶貧故事」我願做哪裡需要哪裡搬的一塊磚|貴州省銅仁市沿河...
    ……這個整天被呼來喚去的,就是我。感受到大家需要我,我幸福快樂著,毫無怨言。能為困難群眾、戰友們做點實事,能為麻竹溪人民做點好事,是我一生的榮幸!為了沿河的脫貧攻堅,我甘願做哪裡需要哪裡搬的一塊磚。我叫崔東,黑水完小教師,現為貴州省銅仁市沿河自治縣黑水鎮麻竹溪村指揮部一名脫貧攻堅戰士。自從到麻竹溪村搞精準扶貧以來,我就在村委會辦公室做資料。今年脫貧攻堅這一口資料特別多,修改、更換頻繁,又花樣翻新,常常催得急,為了保質保量完成,並按時上交或準備好以便迎檢,我和戰友們往往半夜三更、起早貪黑地加班,犧牲了很多很多。
  • 扶貧故事丨家鄉脫貧是我最大的心願
    短短一個月的時間,冷緒中跑遍了新景鎮、黑水鎮、沙子街道、夾石鎮及長依村、梨園村、新景村、石界村等20多個鎮村,深入走訪慰問了21戶貧困戶,同鎮村的群眾們話家常、聊致富、談規劃,了解群眾的所需、所想和所急。
  • 「我的扶貧故事」扣好孩子們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丨沿河自治縣淇灘鎮...
    我叫楊黎,是銅仁市第六小學的教師,2020年9月,得知學校要選派1名教師去沿河支教一年的消息時,我既興奮又忐忑,終於有機會和丈夫一起在脫貧攻堅戰場上貢獻自己的力量,但家裡的孩子和老人該怎麼辦?猶豫之際,丈夫給了我信心和勇氣。9月6日,暴雨傾盆。
  • 「把時間搶回來 把損失補回來」沿河甘溪鎮:辛勤園丁戰「貧」別樣美
    天剛蒙蒙亮,薄霧籠罩的大山深處,一群身著迷彩工作服的身影就穿梭在沿河自治縣甘溪鎮茶園村通村公路兩旁,他們有的手拿塑料桶,有的手拿大火鉗,正忙著在村組公路和田間地頭撿垃圾。沿河自治縣甘溪鎮老師和村級指揮部成員,幫著農戶拆除了破舊牛圈為全面改善農村人居環境,著力幫助群眾了解新政策、打造新環境、倡導新風尚,實現村容村貌從髒、亂、差向美、淨、靚的蛻變和提升,3月11日,該鎮教育系統選派40名教師,分成7個「一幫三宣」工作隊,深入裡戶村
  • 戰疫|沿河燎炬:大年夜的堅守
    2月7日,農曆正月十四,在沿河土家族自治縣的民眾心中,具有特殊意義,正月十四到正月十五,是當地的大年,是比小年初一更加重要的日子。正月十四大年夜,本該是鞭炮齊鳴,闔家團圓的日子,但在疫情防控第一線,有這樣一群人,無法回家和家人團聚。
  • 「我的脫貧故事」我開辦了家具家電店丨碧江區正光街道打角衝安置...
    我做夢都沒想到能從山旮旯搬到城區,不僅出行方便,教育、醫療條件也得到極大改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了,我要感謝黨和國家的好政策。  我叫張玉世,今年38歲,老家在沿河自治縣夾石鎮華龍村。我從17歲就外出務工,在外漂泊20年裡,也曾想過回家務農,但老家石漠化嚴重,土壤貧瘠,依靠務農根本無法維持生計。張玉世的店面2005年,我不幸發生意外事故,導致聽力、肢體殘疾,家中沒有了勞動力,生活極度貧困。2014年,我家被列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 ...成了年輕的「張師傅」丨沿河自治縣後坪鄉玉泉村駐村第一書記張超
    我叫張超,25歲,剛大學畢業不久,2020年2月,沿河自治縣郵政局選派一位年輕幹部到後坪鄉玉泉村擔任「第一書記」,接到被選派的消息後,我當時既擔憂又欣喜,擔憂的是我才走出校園,既沒有農村工作經驗又沒擔任過任何職務,怕自己做不好這個村的『第一書記』,欣喜是因為這是組織對我的信任,同時也是一次難得的基層歷練
  • 「助力沿河攻克堡壘」萬山:誓要幫扶產業儘快落地生根
    連日來,萬山區迅速行動、深入實地開展調查研究,積極作為、紮實開展產業扶貧協作,120畝竹蓀、110畝食用菌、30畝大棚蔬菜等產業項目陸續在沿河縣落地生根。沿河縣淇灘鎮翰林村竹蓀種植基地建設如火如荼實地調研,一線謀劃產業發展。
  • 「我的扶貧故事」脫貧攻堅練就我一身本領丨道真自治縣桃源鄉辦公...
    我叫陳恆,今年27歲,是道真縣桃源鄉桃源社區的一名駐村幹部,2018年到桃源鄉工作。作為脫貧攻堅路上新人,面對所幫扶的5戶貧困戶,我感到焦慮,感受到了壓力巨大、責任重大,同時也感受到了使命光榮。要有說破嘴皮子,磨破腳板子的勇氣,以「繡花」的功夫去扶真貧、真扶貧。我用實際行動詮釋著青春無悔必當奮勇前行的本色。  「老頭子,快出去,修水管的師傅來了。」   「修水管的師傅」這是桃源社區永紅組居民對我親切的稱呼。
  • 沿河中寨鎮:扶貧茶苗堪比黃金葉
    中國日報版面截圖在貴州省銅仁市沿河土家族自治縣中寨鎮,青山連綿、雲霧繚繞、四季分明、氣候溼潤的自然環境中,綠葉在樹枝上恣意生長,一望無際的茶園,散發出沁人心扉的清香,讓人不禁讚嘆大自然的美好。志強村合作社負責人張勇心情非常激動,凌晨6點,他和黃杜村黨員劉煒一起冒雨種下了「白葉一號」扶貧苗。張勇說:「剛剛聽到可能要種安吉白茶的的消息,說實話我有點心動,茶葉屬於長效產業,如果產業見實效,將會大大提升大夥的生活收入。」事實上,這已經不是張勇第一次在村裡種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