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楊黎,是銅仁市第六小學的教師,2020年9月,得知學校要選派1名教師去沿河支教一年的消息時,我既興奮又忐忑,終於有機會和丈夫一起在脫貧攻堅戰場上貢獻自己的力量,但家裡的孩子和老人該怎麼辦?猶豫之際,丈夫給了我信心和勇氣。
9月6日,暴雨傾盆。沿著盤山公路行駛三個多小時,我來到了支教的沿河自治縣淇灘鎮完小,一所坐落在烏江邊上的小學。
「條件不是很好,楊老師克服一下。」布滿灰塵的木床、缺了玻璃的窗戶、滿是老鼠屎的房間,看著眼前的教師中轉房,校長有些不好意思。 「一室一廳還帶衛生間,已經很不錯啦。」接過鑰匙,我便立即動手打掃衛生,裡裡外外收拾一遍後,我在烏江河畔的「家」就這樣定了下來。 學校的夜特別寧靜,靜得能聽見烏江邊的風吹過樹枝的簌簌聲。農村長大的我,深知教育對於貧困地區的孩子、家庭意味著什麼,我在心裡告訴自己,一定要做好支教工作,不能讓孩子們輸在起跑線上。 「老師好!」9月7日,主管教學的蔡老師帶我走進了六(1)班,我與32個朝氣蓬勃的孩子結下了不解之緣。看著他們因為大聲讀書而憋紅的小臉蛋,我忍不住笑了起來,多可愛的孩子呀!
「老師最喜歡你們的讀書聲。」此後的每個清晨,我總能聽到朗朗的讀書聲,我們之間開始有了默契,看著孩子們,我更加堅定了支教的信念。 很多時候,孩子們更像山上的野草,於春寒料峭之時,依然頑強地抽芽吐綠,毫無怨言地生長在貧瘠、乾旱的土地。那一刻,我知道我把「心」留在了孩子們的身上。 「你該換衣服啦,不然怕你媽媽說你是小邋遢哦。」有一次我輔導孩子們寫作業,發現學生楊黔昆的袖口上布滿了黑色的油漬,低聲提醒後,楊黔昆停了停手中的筆平靜地說:「我爸死了,我媽逃了。」 其他幾個學生也應聲說道:「老師,我們幾個是福利院的,我們都沒有爹媽。」孩子們的話讓我心疼不已。
我們班一共有6個孩子是福利院的,這是我從教生涯第一次遇到。通過與同事交流,得知這些孩子身上都有著令人心酸的過往。為了讓他們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每天放學後,我就把他們留下來單獨輔導。 孩子們基礎不同,我就成立學習互助小組,大家抱團取暖。後來,6個孩子改變了一個班,班裡再也沒有收不齊的作業,也沒有不戴紅領巾和亂丟垃圾的同學。 每次孩子們寫完作業,我都會陪他們回福利院,路上,孩子們總會主動挨著我,跟我分享他們的小秘密。看著孩子們臉上的笑容,我想,他們不僅改變了這個班,也改變了我。 支教不能只靠熱情,更要靠專業。孩子們學習底子薄,在來支教前我已有了心理準備。但連續兩次的單元測試,還是給了我一個迎頭痛擊,班級平均分慘澹,90分以上的寥寥無幾。
行有不得,反求諸己。我在反思自身的同時,將試卷及平時的作業拿來重新翻看,發現癥結在漢語拼音上,於是我找來一年級的教材,從聲母開始教,但孩子們地方口音重,想要改過來是真的不容易。 要從根源上解決問題,就得從發音開始,為了讓孩子們看清楚我發音時的口型,一個音我每個大組要來來回回教好多遍,教得口乾舌燥、嗓子冒煙。皇天不負有心人,這樣反反覆覆教了一個星期,孩子們發音變準了,我很欣慰。 支教工作,螢火微光。我無力改變太多,但是能盡一份力則盡一份力。我希望我的孩子們就這樣,教學相長,一天天改變,一天天進步,一天天成長,未來同樣一片光明。
整理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江佳佳
編輯 劉詩雅
編審 王璐瑤 楊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