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陳恆,今年27歲,是道真縣桃源鄉桃源社區的一名駐村幹部,2018年到桃源鄉工作。
作為脫貧攻堅路上新人,面對所幫扶的5戶貧困戶,我感到焦慮,感受到了壓力巨大、責任重大,同時也感受到了使命光榮。
到屋前屋後查看房屋情況
想幫扶見成效,就只有在「心」上下功夫。要有說破嘴皮子,磨破腳板子的勇氣,以「繡花」的功夫去扶真貧、真扶貧。我用實際行動詮釋著青春無悔必當奮勇前行的本色。 「老頭子,快出去,修水管的師傅來了。」 「修水管的師傅」這是桃源社區永紅組居民對我親切的稱呼。
給貧困戶安裝水管、電線
由於桃源鄉的主路當時正在修建,由白改黑,部分輸水主管道遭到嚴重破壞,加上通組的水管年久失修,自來水根本不能到農戶家中。 面對農戶當前的困境,我主動聯繫鄉水利部門和桃源社區,拿出具體方案措施,對接農戶,共同參與到修水管的行列中。 拿著鉗子,拖著水管,時而拿著水管燙機,扛著水管接頭等材料,走過亂石堆,穿過荊棘路,最終將通組水管全部換為直徑為50的大水管,飲水得到了保障,看著自來水重新流進家門,群眾們露出滿意的笑容。
下鄉宣講政策
桃源社區楠木樹組曾成順是我幫扶的貧困戶,家中3口人,長期在家生活的只有2位70多歲的老人,他們房屋後面的板壁有一個大窟窿,睡覺的地方樓板已粉爛,2老著實無力修補,我隨之與鄉村管所聯繫,制定出預算方案,及時聯繫施工隊。 抬木板,定板子,組裝床,用水泥補漏雨的平房,一幹就是天黑,看著自家房屋補好,曾成順說:沒有想到你還是一位「木匠師傅」。 誓以「雨天走路不溼鞋,晴天走路不沾灰」為目標,再做「修路人」。為幫助農戶解決「出行難」的問題,打通通往農戶家中的「最後一公裡」入戶路,讓戶戶有水泥路相連。 「水電師傅」「木匠師傅」「補路師傅」,參加工作三年來,我練就了一身真本領。 【人物小傳】 陳恆,現任道真自治縣桃源鄉人民政府桃源社區駐村工作員、黨政辦副主任,2017年任道真自治縣住建局一般工作人員,2018年道真縣桃源鄉人民政府工作,社會事務辦工作人員,2019年道真自治縣桃源鄉桃源社區計生專幹、駐村工作員,現任桃源鄉人民政府桃源社區駐村工作員、黨政辦副主任。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李傑 整理編輯 孫文竹編審 尹長東 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