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從「揭不開鍋」到「豐衣足食」丨道真自治縣棕坪...

2020-12-21 天眼新聞

我叫陳藝,今年23歲,現在雲南師範大學讀研二,我家是道真自治縣棕坪鄉照山村茶臘園組的貧困戶。

2014年,那時我還是一名初三的學生,我家四姊妹都在上學,家裡全靠父母做臨工來維持,已經到「揭不開鍋」的地步,還好有了精準扶貧政策,我家被確認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黨和政府對我家特別得照顧,讓我們享受了教育扶貧和農村最低生活保障。鎮村領導和幫扶幹部經常去我家走訪,幫我們對接政策,為我們的脫貧想辦法、出主意,日子逐漸好了起來。  2015年,我和我哥哥順利考上了大學,每年都享受國家教育精準扶貧學生的資助3830元以及農村最低生活保障。這讓我們更加有了拼搏的動力,希望能夠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做一個為國家做貢獻的人。  讀書期間,在政府和村領導的共同努力下,我們村的路從原來的泥巴路變成了水泥路,實現了戶戶通家家通,出行非常方便。同時也進行了新農村建設房屋改造,挨家挨戶的房子都煥然一新。  這些事,都讓人感到非常的幸福,不僅是我們家,還有我家的鄰居朋友,都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陳藝現在的家

現在,我弟和我仍是個學生,享受著國家的政策資助,家中的哥哥和妹妹都有一份較穩定的工作。我們家從原來的「揭不開鍋」到現在「豐衣足食」,過上了幸福生活。  從一個大山裡的孩子走到現在的研究生,這一路走來,感謝給予我們溫暖和幫助的好心人,感謝黨和政府。  畢業後,我會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幫助更多值得幫助的人,用自己學到的知識去灌溉他們,讓這份愛與責任傳承下去。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李傑 整理

編輯 顧航

編審 尹長東 李玲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從被幫扶到幫扶 是幸運也是責任丨道真自治縣棕坪...
    從貧困群眾到扶貧幹部,是幸運也是責任,走在脫貧路上,我感到無比榮光。我叫皮雲蕾,今年26歲,是道真自治縣棕坪鄉勝利社區的扶貧專幹,也是同步小康駐村工作隊隊員。皮雲蕾在群眾家中走訪現在的幸福生活使我時常回憶起以前的不易和心酸。
  • 「我的脫貧故事」精準扶貧幫我圓了大學夢丨道真自治縣棕坪鄉蒼...
    我叫宋靜,從小生活在一個道真自治縣棕坪鄉的一個偏遠農村。  父母都是樸實無華的農民,由於沒有文化,只能靠日復一日的田間勞作來維持基本生活。遇到暴雨或乾旱時,莊稼收成不好,唯一的生活稻草便也沒了。  為了使我們接受更好的教育,他們到縣城租房,送我們到城裡上學。母親一心陪著我們讀書,家庭的經濟重擔落在了父親一個人的肩上。  2015年9月,我們家被納入了精準扶貧建檔立卡貧困戶。
  • 「我的扶貧故事」脫貧攻堅練就我一身本領丨道真自治縣桃源鄉辦公...
    我叫陳恆,今年27歲,是道真縣桃源鄉桃源社區的一名駐村幹部,2018年到桃源鄉工作。作為脫貧攻堅路上新人,面對所幫扶的5戶貧困戶,我感到焦慮,感受到了壓力巨大、責任重大,同時也感受到了使命光榮。到屋前屋後查看房屋情況想幫扶見成效,就只有在「心」上下功夫。要有說破嘴皮子,磨破腳板子的勇氣,以「繡花」的功夫去扶真貧、真扶貧。我用實際行動詮釋著青春無悔必當奮勇前行的本色。  「老頭子,快出去,修水管的師傅來了。」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豐收的笑容讓我看到努力的成果和方向丨道真...
    我叫代立,現任道真自治縣洛龍鎮人大主席,我是一個喜歡和農民打交道的幹部。2018年9月,受組織認可和工作安排,我被調任洛龍鎮擔任人大主席,主抓產業發展。兩年多時間,洛龍鎮農業產業已逐漸成型,群眾正從中受益。
  • 「我的扶貧故事」我的沿河情愫丨沿河自治縣夾石鎮堰田村駐村幹部...
    2020年農曆新年放假前夕,單位領導打來電話告訴我,因為工作安排臨時有變,單位商議後決定派我替換同事前去銅仁市沿河自治縣夾石鎮開展駐村督戰工作。我剛新婚不久,擔心妻子有意見,但轉念一想,妻子是一名優秀的共產黨員,絕不會不贊同我去,就這樣我答應了下來。新年剛過,我便到了沿河自治縣夾石鎮堰田村開始了我的第三次沿河駐村幫扶工作。
  • 「我的扶貧故事」軍魂不改 初心不變丨沿河自治縣石柱村攻堅隊隊長...
    我叫杜政雄,2017年從部隊轉業到銅仁市沿河自治縣國土資源局中界鎮國土資源所,當年被派駐到石柱村成為一名包村幹部。2019年起,我開始擔任該村黨支部書記、攻堅隊隊長。2020年3月,我開始擔任村脫貧攻堅指揮部常務副指揮長。
  • 貴州道真:搬出深山幸福來
    以前,張昌勇家居住在道真自治縣大磏鎮福星村的深山裡,一家五口擠在不足60平方米的木房內,由於風吹雨打、年久失修,木房破舊不堪。他和妻子種烤菸、養肉牛,由於交通條件不好,再加上技術不位到,一直沒有掙到多少錢。2016年,他患了一場大病至今未愈,不僅花光了全部積蓄,而且還欠下了巨額債務。
  • 「我的脫貧故事」易地扶貧搬遷讓我家有了希望丨關嶺自治縣安馨...
    我叫韋登祥,今年63歲,家庭人口6人,2016年從關嶺自治縣斷橋鎮德新村楊柳組搬至安馨社區生活,是易地扶貧搬遷第一批受益者。我原先居住的德新村楊柳組是德新村最偏遠的一個自然組,不通車,吃水困難,需購買生活物資的,來回需要走上半天的時間,組裡的年輕人全部外出務工,條件稍微好點的都自己在外蓋房子不再回組裡生活。2016年,關嶺縣針對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的村寨實施整組易地扶貧搬遷,當地的駐村幹部及村「兩委」多次到我家中做工作,消除我的顧慮,動員我搬遷。
  • 「我的扶貧故事」產業立起來 群眾富起來丨關嶺自治縣花江鎮蓮花村...
    我是花江鎮蓮花村支部書記羅開基,全國上下打響脫貧攻堅戰以來,蓮花村在國家省市縣以及花江鎮黨委政府的領導下,我秉承「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為民服務宗旨;以「一達標、兩不愁、三保障」為脫貧攻堅行動指南和產業發展方向,強化黨員幹部隊伍建設,充分發揮好黨員幹部的先鋒模範作用,做到「抓好黨建促發展,圍繞發展抓黨建
  • 「我的扶貧故事」我是村裡的「女智囊」丨沿河自治縣後坪鄉楠木村...
    我叫黃曉英,今年43歲,是沿河自治縣後坪鄉楠木村指揮部指導員。在後坪鄉11個村脫貧攻堅指揮部的脫貧攻堅資料指導員中,我年紀最大。一開始,我有些忐忑,因為我對電腦操作不是很熟,脫貧攻堅資料不僅多,而且也複雜,我害怕我做不好指導員的工作,拖全鄉的後腿。一個村的指導員就是這個村的「智囊」,全村資料的好壞,全靠指導員的指導。鄉裡此前做了個「3+1」明白欄填寫的培訓,我聽得一頭霧水,在培訓會上也提了很多問題,可一回到村裡指導,全村86戶貧困戶的「3+1」明白欄,錯一大半。
  • 「我的扶貧故事」讓農民培訓成脫貧致富「金鑰匙」|三都水族自治縣...
    我叫樊敏,是黔南州民族宗教工作研究中心主任、副研究員。2019年6月,我受組織選派,來到三都水族自治縣中和鎮紅星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紅星村村民潘承切拉著我說。  「樊書記,我以前多次參加過馬尾繡培訓,都是就繡教繡,就針穿線,像這次培訓的課程,還是第一次參加,課程豐富又有意思,既增長知識、又提高技能。」潘小婉是參加培訓班課程的一位學員,她也是一位刺繡「巧手」。
  • 「我的扶貧故事」盡職盡責為群眾辦好實事|印江自治縣纏溪鎮土坪村...
    是我踏入扶貧路一直踐行的座右銘。我叫劉倩,現任職貴州省印江自治縣總工會黨組成員、副主席。2017年,我成為了印江自治縣纏溪鎮土坪村的一名幫扶幹部。土坪村位於纏溪鎮東南面,距集鎮14千米,平均海拔850米,距印江縣城42千米。全村共有8個村民組,屬二類貧困村。
  • 「我的扶貧故事」我幫村民建新房美家鄉丨沿河自治縣淇灘鎮水銀洞...
    我叫田源,是沿河自治縣淇灘鎮水銀洞村駐村第一書記。2017年3月,我來到脫貧攻堅的一線擔任駐村第一書記,紮根基層,用激情和真情奉獻青春。受組織重託,2020年我擔任水銀洞村脫貧攻堅指揮長、駐村第一書記,深知責任更重,時間更緊,多次召開村支兩委、村民代表會議,及時研究工作中存在的問題,並制定脫貧攻堅幫扶計劃。張銀堂危改前「今天我們又是來動員你做危房改造,這次按D級危房改造補助標準給你申報3.5萬元,你和你爸兩家可以一起搞,除開『同步三改』補助7萬元,你考慮得怎樣了?」  「沒錢,做不起!」
  • 扶貧故事丨「扶貧小白」的「四種身份」
    面對部分地區教育基礎設施不完善的問題,徐貽與當地政府一起先後組織了石界村希望小學以及長依村村小教師周轉房及配套建設,助力教育扶貧,榮獲「貴州省沿河縣個人三等功」榮譽稱號。2017年,中冶建工選派事業二部副總經理(現任中冶建工工程部副部長)徐貽前往貴州沿河土家族自治縣開展定點扶貧工作,擔任副縣長一職。「心中還是很忐忑,從一個建築施工企業到政府機關工作,自己會不會不適應,難免會有一絲擔憂。」談及這次掛職,徐貽如是說到。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路上盡顯軍人擔當丨沿河自治縣黃土鎮大元村...
    我叫呂可府,今年36歲,2018年12月從部隊轉業到沿河自治縣黃土鎮政府工作,放下槍桿子,2019年3月我被派駐黃土鎮大元村,轉戰脫貧攻堅戰場。大元村共10個村民小組,306戶1418人,其中貧困戶66戶323人,屬二類貧困村。
  • 「我的扶貧故事」在平凡崗位書寫精彩人生|紫雲自治縣格丼村第一...
    我叫於以佳,是紫雲自治縣黨代表聯絡辦副主任。2017年8月,在黨和國家脫貧攻堅政策的號召下,我自願報名並被選派到紫雲自治縣格凸河鎮格丼村任同步小康工作組組長、第一書記。小海(化名)曾是格丼村石板組易地扶貧搬遷的「釘子戶」,村幹部多次動員仍不為所動,在得知這一情況後,我便帶上村裡的幹部和網格長前往小海家中,認真了解其家庭情況。第一次和第二次登門時,小海並不同意,也不多說話,看得出他是心裡有話不說,可能有什麼心事。第三次,我便自己掏錢買了些菜,來到小海家,「今天就來跟你喝酒吃飯,工作不談了。」說罷,便動手開始做菜。
  • 「我的扶貧故事」「獨生女」成長為「百家妹」|沿河自治縣黑水鎮...
    這一年,我曾無數次想過,倘若到了年老八十的時候,我與後輩講起這段駐村歲月,一定會將故事講得很精彩,而我的臉上一定有著光……  我叫蔡苑,是沿河自治縣黑水鎮大山村的一名攻堅隊隊員。在進村幫扶之前,剛考入沿河自治縣融媒體中心,我的家鄉在納雍,跟沿河一樣,也是今年脫貧出列的九個縣之一。
  • 「我的扶貧故事」盡力做好分內之事丨威寧自治縣猴場鎮扶貧工作站...
    我叫左林佶,中共黨員,現於猴場鎮人民政府扶貧工作站工作。2017年4月,根據組織安排,在猴場鎮衛生院工作的我被安排到猴場鎮扶貧辦工作。我便告訴自己對待扶貧工作要兢兢業業,能吃苦耐勞,在脫貧攻堅中作出貢獻。
  • 「我的扶貧故事」3年4本民情日記10本會議記錄|務川自治縣石朝鄉杉...
    我叫趙寧,2017年4月,我被遵義市委選派到務川自治縣石朝鄉杉板村開展駐村工作,任駐村第一書記。駐村以來,我嚴格按照駐村工作相關要求,履職盡責、擔當作為,廉潔奉公、攻堅克難,盡力完成各項工作任務。工作無論大小,我都嚴格按要求去執行、去落實,大力發揚黨辦人「馬上就辦,辦就辦好」的工作作風,用心去學、努力去做、力求做好。2017年8月的一天,我與村幹部到何家組走訪貧困戶時了解到,貧困戶李承貴的大女兒讀大學沒有享受到教育扶貧政策。進一步核實得知,李旭蓮2016年就讀於北方民族大學,由於家裡父母文化水平較低,不了解教育扶貧政策,也沒有去辦理相關手續。
  • 「我的扶貧故事」情系貧困村他鄉即故鄉│遵義市播州區洪關苗族鄉...
    剛到小壩場村,一個外縣來的我,與其他村幹部在一起略顯得有點陌生。如何與他們打成一片,如何讓全村建檔立卡281戶1068人全部穩定脫貧,如何找到一條穩定的長久的致富之路?是我必須要思考的問題。       我始終堅信:「笨鳥先飛、後發趕超」「只要思想不滑坡,辦法總比困難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