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韋登祥,今年63歲,家庭人口6人,2016年從關嶺自治縣斷橋鎮德新村楊柳組搬至安馨社區生活,是易地扶貧搬遷第一批受益者。我原先居住的德新村楊柳組是德新村最偏遠的一個自然組,不通車,吃水困難,需購買生活物資的,來回需要走上半天的時間,組裡的年輕人全部外出務工,條件稍微好點的都自己在外蓋房子不再回組裡生活。
2016年,關嶺縣針對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的村寨實施整組易地扶貧搬遷,當地的駐村幹部及村「兩委」多次到我家中做工作,消除我的顧慮,動員我搬遷。為了給孩子提供方便、舒適的居住環境,我家於2017年初正式搬遷入住安馨社區,現在住房有100平方米,三個房間,放在以前,我做夢都不敢想有一天自己能夠搬進城市,住進樓房。為此我打心底感謝黨和國家。
搬到社區,我們的生活方便了許多,周邊配套設施齊全,只要想買東西,下樓就可以買到。我有兩個孫子,以前為了上學方便,兒子和兒媳外出務工時只能帶著身邊,每年的支出也增加了很多,每年都存不了多少錢。現在搬到社區,學校就在旁邊,可步行上學,現在孫子也回來讀書了,一方面減輕了年輕人的負擔,另外一方面也給我們老兩口的生活帶來很多樂趣。 為了使我們搬遷戶能夠搬進來,穩的住,社區工作人員多次到我家推薦就業崗位,現在老伴在社區做保潔員,工資每月400元,閒暇時候,老伴在周邊收集廢棄紙殼和瓶子販賣,減輕兒子媳婦的壓力。現在兒子和兒媳在外打工,工作也還算穩定,一家人過上了衣食無憂的生活,徹底摘下了貧困戶的帽子。
搬遷後,當地政府對待我們搬遷戶並沒有「一搬了之」,我們依舊享受國家的扶貧政策,並有結對幫扶人員到家中不定期進行走訪,會及時的向我們宣傳一下好的政策,醫療、教育、外出務工交通補貼、村級產業獲利後的分紅等等。 四年多來的時間匆匆而過,我家的生活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社區我有了新鄰居,大家和睦相處,親如一家。我時常跟家人說飲水思源,我們能夠過上現在的生活,首先是要感謝黨和國家能夠想到我們,出臺了這麼好的扶貧政策,一個不落地帶上我們一起脫貧致富奔小康,其次要感謝當地政府對我們的關心、關懷,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來幫扶我們。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張賽 整理編輯 孫文竹編審 尹長東 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