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四川省掛牌督戰工作情況新聞發布會上,省扶貧開發局副局長駱西寧宣布了一個好消息:今年還未摘帽的涼山州7個貧困縣,在掛牌督戰中,易地扶貧搬遷住房建設已全部完成,貧困戶也已經全部搬遷入住。
易地扶貧搬遷是脫貧攻堅的「頭號工程」和標誌性工程。今年,這項重點工作面臨疫情和自然災害雙重影響,加之高寒地區霜凍期長、有效施工期短,五六月份工程衝刺關鍵時期又遭遇雨季,「可以說施工條件惡劣、材料運輸困難,工程推進異常艱難。」省發展改革委二級巡視員陳偉透露。
硬骨頭是如何通過掛牌督戰「啃」下的?發布會給出答案。
督戰隊變作戰隊
5月底完成住房建設,6月底完成掃尾工作
「房屋建成後會自然沉降,散水沒做好,會產生裂縫。」美姑縣易地扶貧搬遷督戰作戰工作專班成員、省以工代賑辦綜合處工作人員葉鵬還清晰記得,在美姑縣樹窩鄉洛資村安置點掛牌督戰時,他關注和提醒當地最多的,是這些房屋建設的收尾細節。
行業部門直插基層督戰,源於主客觀雙重因素。今年受疫情等因素影響,截至3月初,涼山州還有301個安置點、1.35萬戶6.98萬人住房及配套設施未建成,形勢非常嚴峻。「在這個時候實施掛牌督戰,是最能激發動力、強化擔當、壓實責任、確保實效的硬核舉措。」駱西寧認為。
易地扶貧搬遷如何督戰?陳偉介紹,今年初,省發展改革委成立復工工作組,每天與涼山州任務縣對接,及時協調解決具體困難和問題,2月底實現在建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全部復工。同時,成立由省發展改革委主要負責人參加的工作專班,分別赴布拖、金陽、昭覺、美姑4個縣蹲點。
「督戰絕不能是看的人多、幹的人少。」陳偉回憶,工作專班進駐後,立即統籌資源、統籌力量、統籌施工,倒排工期、倒排事項、倒排措施,在保證工程質量的前提下,通過「三統籌、三倒排」推動易地扶貧搬遷住房建設,讓督戰變成參戰、實戰。
今年4月,布拖縣易地扶貧搬遷住房建設個別點位進度嚴重滯後,省發展改革委工作專班立即多渠道協調4300餘名技術人員和施工隊伍馳援。6月21日,涼山州最後一個安置區——布拖縣城集中安置區建成分房。
落實疫情防控補助資金400萬元、協調做好防疫物資保障、對301個在建安置點進行多輪全覆蓋核查,主動協調解決材料供應、用電用水、技術指導等具體問題……省發展改革委易地扶貧搬遷住房建設「掛牌督戰」變成了「全面作戰」,讓整個涼山州在5月底完成了住房建設,6月底就完成了安置點配套設施和飲水安全掃尾工程。
搬得出還要穩得住
發展「短平快」產業,優先組織外出務工
最近幾天,位於涼山昭覺縣城郊的易地扶貧搬遷縣城集中安置點——沐恩邸社區的一門「生意」十分火爆,這個社區開辦了一個彝繡培訓班,正在教彝族婦女手工縫製襪子,一雙能獲得18元報酬。
這種新生活是在縣城集中安置點建設完成後,貧困戶搬進新家才有的。5月,昭覺縣28個鄉鎮81個村1428戶6258人搬遷到安置點,企業吸納就業一批、勞務協作轉移就業一批、創辦扶貧車間就業一批……通過構建園區「八個一批」就業保障體系,居民們守著家、抱著娃,足不出戶就能掙錢。「解決了搬遷後的收入問題,老百姓的心才安了下來。」昭覺縣委基層治理辦副主任劉鵬浩談道。
搬遷是手段,脫貧是目的,如何實現?發布會上,駱西寧分享了「兩種方案」:產業上,出臺獎補政策,鼓勵貧困群眾「應種盡種」「宜養則養」,發展「短平快」產業,同時通過「齊採涼山」產銷對接、直播帶貨、「以購代扶」等活動,推進掛牌縣消費扶貧;就業上,與廣東、浙江等地合作,加大與成都、樂山等省內大中城市協調,通過「春風行動」和「點對點、一站式」集中送崗等方式,優先組織貧困勞動力外出務工。
越西縣城北感恩社區居民秋足阿支家便是依託產業就業的例證。4月底,他家和1400多戶貧困戶易地搬遷到感恩社區,每人分到5000元產業扶持資金。秋足阿支家將扶持資金用於入股附近的蘋果產業園,前3年可獲得每年每人250元的保底分紅,後兩年可獲得每人每年約1050元分紅,「我們家4個人還可以在產業園打工,每人每天可掙70元。」秋足阿支說。
「大型安置點都專門編制了後續幫扶方案,分類施策精準抓好後續扶持,確保搬遷人口搬得出、穩得住、能脫貧。」陳偉介紹,在掛牌督戰中,省發展改革委特別編制了萬人以上大型安置點後續幫扶方案,指導涼山州編制了800人以上安置點後續幫扶方案。目前,涼山州搬遷群眾中已發展各類產業扶貧19.5萬人、開展就業扶貧7.3萬人、社會保障兜底6.5萬人,累計脫貧25萬人。(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羅之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