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得廣廈千萬 開啟幸福新篇——永州市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紀實

2020-12-13 華聲在線

「易」得廣廈千萬 開啟幸福新篇

——永州市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紀實

江華瑤族自治縣水口鎮安置區突出「中國愛情小鎮」主題,全力推進「七星水街」項目建設,依託旅遊扶貧,引導移民創業增收脫貧。

李忠林 攝

道縣橫嶺瑤族鄉浪石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搬遷戶在扶貧車間生產無線藍牙耳機。該扶貧車間於今年3月正式投產,兩條生產線可吸納70餘人就業。何紅福 曾小玉 攝

五月中旬,寧遠縣棉花坪瑤族鄉的萬畝白茶基地上,搬遷戶正分布在茶山各處除草、鬆土。這個基地不僅能吸納周邊搬遷戶,還可輻射帶動周邊縣區貧困戶就業增收。黃柳英 攝

黃柳英 王 珊

2年時間,8萬多貧困人口告別「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的荒涼大山,遷向城鎮、遷向景區、遷向園區、遷向充滿生機活力的地方,開啟嶄新人生——這是易地扶貧搬遷的「永州速度」!

4年時間,170個集中安置點完成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配套,774個貧困村根植產業大樹,22001名搬遷貧困人口接受技能培訓走上就業崗位,幸福生活的畫卷徐徐展開——這是易地扶貧搬遷的「永州溫度」!

易地扶貧搬遷是實現全面小康的一項浩大工程,是人類向貧困宣戰的一次偉大創舉。2015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上發出易地扶貧搬遷動員令。永州聞令而動,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扶貧開發重要戰略思想和中央、省委省政府關於脫貧攻堅的系列決策部署,堅持高位謀劃、全力推進,通過4年艱苦奮戰,順利完成「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建設任務,向黨和人民交上了一份滿意的答卷。

凝心聚力 誓啃扶貧「硬骨頭」

作為脫貧攻堅工作中矛盾最集中、領域最綜合、工作鏈條最長的工程,易地扶貧搬遷是所有扶貧措施中難度最大,最難啃的一塊「硬骨頭」。

「十三五」期間,全省易地扶貧搬遷任務69.4萬,永州8.17萬,佔到全省總任務的八分之一。搬遷任務之重,位居全省前列;情況之複雜,前所未有。

再高的山也要上,再險的灘也要趟。

為了全力打好易地扶貧搬遷攻堅戰,永州市委、市政府高強度推進、高密度研究部署,市委書記嚴華,市委副書記、市長朱洪武多次召開市委常委會、市政府常務會議專題研究、聽取易地扶貧搬遷工作匯報,深入一線帶頭抓、用情抓。

該市建立了易地扶貧搬遷聯席會議制度,由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為召集人,分管副秘書長、發改委主任為副召集人,市發改委、市扶貧辦、市財政局、市住建局、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等22個部門為成員單位。「我們創新建立了聯點包片工作制度、執紀問責問效制度、『一季一督查一通報』工作制度,確保責任到人、層層落實。」永州市發展和改革委黨組書記、主任唐富榮道出了「永州速度」的關鍵。

全市各部門通力協作、各區縣屢出奇招,千萬名黨員幹部身先士卒,投身於這場史無前例的攻堅大戰,凝聚起易地扶貧搬遷的磅礴偉力!

道縣,精心加強組織領導,建立了由縣長、常務副縣長作為召集人的易地扶貧搬遷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先後多次召開縣政府常務會議、縣長現場辦公會議,部署督促易地扶貧搬遷工作。從相關責任單位抽調最精幹的力量,通過「一月一總結」「一月一調度」的方式,形成合力,協同聯動,調處矛盾,有效保障易地搬遷工作的進度。「十三五」期間,完成177戶643名易地扶貧搬遷對象集中安置。

新田,全面壓實部門職責,縣委、縣政府對全縣易地扶貧搬遷工作明確了掛鄉掛點責任領導,對涉及易地扶貧搬遷工作實行包幹負責制,所有掛鄉掛點縣級領導積極聯繫鄉鎮,主動履職。該縣注重人文關懷,將殘疾人和高齡老人優先安置一樓住房,建設無障礙通道,對留守兒童建立「文化書屋」,廣受群眾好評。

江永,強力提高工作效率,充分發揮易地扶貧搬遷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優勢,每周召集相關部門一把手舉行聯席會議,總結工作經驗,匯總工作難點和問題,及時調處矛盾,分工協作,督促進度。易地扶貧搬遷與就業扶貧、教育扶貧、健康扶貧、生態扶貧、產業扶貧緊密結合,生活、生產與生態同步改善,易地扶貧搬遷成果得到鞏固擴大,江永於2017年12月底全縣實現了住房建成率100%、交房率100%。

……

在金洞、在寧遠、在永州各地,黨委政府創新舉措、全力推進易地扶貧搬遷工作,智慧和汗水澆築起搬遷的速度,實幹和擔當託起了安居的夢想,永州易地扶貧搬遷打出了「漂亮一仗」——

「十三五」期間,全市共實施易地扶貧搬遷81717人,提前2年完成搬遷任務。其中分散安置29758人,集中安置51959人、建設集中安置點170個。2019年,祁陽縣根據省裡「應納盡納」工作部署和要求,重新識別新增納入6戶22人,目前也已完成住房建設任務。

超前謀劃 力穩人居生活

行百裡者半九十。

易地扶貧搬遷,搬遷只是手段,脫貧才是目的。

如何讓貧困群眾「搬得進、穩得住、能脫貧」?永州著眼全局,在規劃物理搬遷的同時超前謀劃「後半篇文章」,實現了搬遷與脫貧同步規劃、同步推進。

走進道縣橫嶺瑤族鄉浪石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小區,白牆黛瓦的新房安靜的依偎在群山腳下,一面面雪白的文化牆上,畫著與瑤族文化相關的彩色圖畫。該小區是橫嶺瑤族鄉中心位置所在,用地面積47.7畝,共安置8個行政村的易地扶貧搬遷貧困戶76戶295人。

該縣用了一個月的時間,通過集中開會、入戶走訪等方式,在建房選址、住房風格、就業幫扶等方面充分徵求貧困戶的意見,同時還實行安置小區社區化管理,大大提高了群眾的滿意度、配合率。

「以前住在半山上,村裡不通車,出門只能騎摩託,到鄉裡要2個小時呢!村裡沒有小賣部和菜市場,下山買袋鹽都需要半天時間。現在花了1萬元就住進了這麼好的新房,家門口的基礎設施很齊全,小孩就在隔壁上學。為減少我的生活開支,政府給我和這兒的家家戶戶安排了菜地,還幫助我解決了工作問題。」46歲的搬遷戶李桂林高興地告訴我們,她現在在家門口的藍牙耳機加工廠工作,每年可增收3萬元,臉上洋溢的幸福笑容和感恩滿滿。

無獨有偶,在金洞管理區,政府同樣把科學謀劃作為打好易地扶貧搬遷仗的第一步。金洞管理區易地扶貧搬遷聯席辦負責人鄧秋實介紹,該區堅持把最好的地段讓給易地扶貧搬遷,堅持把集中安置點設置在集鎮,確保搬遷貧困戶的生產生活方便快捷。永州市在實施集中安置規劃設計時,充分考慮了搬得出來、穩得住,選址選在靠園區、景區、中心城鎮。配套設施和公共服務齊全,真正實現讓老百姓拎包入住。安置房建成後,搬遷戶獲得感、幸福感強烈,滿意度高。

搬遷是系統工程,考慮「安居」也要兼顧「樂業」,樂業方能脫貧致富。在謀劃易地扶貧搬遷時,永州各地圍繞就業和增收兩個核心提前規劃,把扶貧車間建在安置點上,讓搬遷群眾吃下「定心丸」。

江華瑤族自治縣大圩鎮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小區,為滿足不同年齡居民的就業需求,引進了6家工種不一的扶貧車間。由湖南廣電駐村扶貧工作隊引進的龍德晟機電廠,除可以讓村民到車間務工外,每年還能為村裡帶來10萬元固定分紅作為集體經濟收入。73歲的李美英老人在機電廠打些簡單的臨工,一個月也能掙1000多元。

普利橋鎮安置點是冷水灘區唯一的集中安置點,安置搬遷戶80戶275人,其中有近20%的搬遷群眾是殘疾人。為了讓他們有事做、有奔頭,小區引進了技術要求低的仿真花加工扶貧車間,吸納所有有勞動能力的殘疾人就業。貧困戶朱曉月與兒子呂名武均為殘疾人士,丈夫雙目失明,原本一家人住在山上的泥磚房,靠低保維持生計。如今他們搬到扶貧車間樓上的新房,實現了樓上生活、樓下就業。朱曉月在車間負責保潔工作,呂名武在加工部上班,每月工資加起來有4000多元。兩人工作時,丈夫便坐在車間一角安靜陪伴,一家三口互相扶持。

「優先錄用貧困戶,廠長手把手教學。只要願意學,哪怕100遍我們也願意教,何況我們還有很多整燙、包裝等簡單工序的崗位,不管哪個年齡段的貧困戶來我們車間都能找到事做。」 位於零陵區石山腳五裡堆幸福安置小區的奔立爾永州扶貧車間今年2月正式投產,負責人林文峰介紹,公司是全國十佳校服廠,訂單穩定,該扶貧車間能吸納250人就業,月計件工資可達6000元,還在培訓的新員工每月也能領1200元保底工資。

在永州,像這樣的扶貧車間還有不少。針對不同情況的搬遷戶,該市積極引導製衣、制傘、電子、紡織等勞動密集型小微企業,在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和群眾家門口開設扶貧車間,並推廣「廠房式」「居家式」「田間式」「混合式」等多樣化就業模式,讓貧困戶在家門口靈活就業。目前,全市共開設扶貧車間700餘家,3.2萬餘名留守勞動力實現了「掙錢顧家兩不誤」。其中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149家扶貧車間吸納1.2萬餘搬遷對象就近就業,人均年增收2萬元以上。從憂居到優居,從苦業到樂業,永州科學謀劃、全面推進易地扶貧搬遷,讓搬遷群眾生活穩穩,幸福穩穩。

特色興產 鋪就致富大道

5月19日,寧遠縣棉花坪瑤族鄉小康新村,易地搬遷的新居依山而建,整齊劃一。不遠的山上,萬畝生態白茶基地綿延起伏,村民們在茶山各處除草、鬆土,好一派繁忙景象!

棉花坪瑤族鄉的自然條件好,適合規模發展茶產業。這裡種茶歷史悠久,村民們都是「土專家」,不需要培訓就可以上崗。瑤族鄉利用優勢發展萬畝生態白茶基地,吸納山下兩個安置點的貧困戶就業。據基地負責人姜林軍介紹,「清明節前基地採了4000公斤幹茶,最多的時候一天有300多名工人在這裡採茶,今年預計要發工資380萬。」

67歲的唐水秀已經在基地工作了2年,每年光務工收入就有1萬多元。她說,以前住在山上糧食不能自給,村裡也沒有通車,缺糧了就在山裡砍木材,等到鬧子(趕集)天拖去鎮上賣。要走3個多小時才到鎮上,換來的米只夠吃三四天。如今,她住進了新房,還成為了一名產業工人。農閒時養些雞鴨,基地負責人以消費扶貧的形式定期上門收購,日子過得比以前滋潤多了!

寧遠縣大膽探索實踐「產業興旺」法則,鼓勵村「兩委」領辦合作社,完善「黨支部+合作社+貧困戶」等模式,在不少安置點走出了黨建引領產業發展的新路子。

該縣始終一手抓貧困村支部建設,一手建強帶頭人隊伍,強化基層堡壘的戰鬥作用。「屬地管理、條塊結合、網格為主、整體劃轉」的原則,全面理順搬遷黨員組織關係,健全安置點黨組織建設,全縣共建立易地搬遷安置點黨組織18個,實現搬遷82名貧困黨員「安新家」。另一方面,該縣配套建設集中安置點黨群活動室、便民服務中心、留守兒童之家、衛生室、農家書屋、室外健身場等設施。

易地搬遷後,日子怎麼過、路子怎麼走?這是關係到扶貧效果能否長久的關鍵問題,也是搬遷的貧困戶最關心的焦點問題。

對此,永州給出了自己的答案——不搞「短期工程」、不做「表面文章」,從「根子」上謀劃,從產業上著力,為搬遷百姓「計長遠」。

近年來,永州在引進「外來企業」的同時,大力培育「本土產業」,堅持特色帶動,因地制宜發展了一批易地扶貧搬遷戶參與度高的區域特色產業,將搬遷戶嵌入產業發展鏈條,實現了搬遷戶產業扶貧項目全覆蓋。

憑藉「五香」香型特色農產品聲名鵲起的江永縣,以「特色產業+合作社+易地扶貧搬遷戶」扶貧模式,積極探索創新了「規模企業進園區、小微企業進鄉村」的產業扶貧發展模式。目前,該縣形成了以香姜、葡萄、夏橙為主的上江圩、瀟浦生產基地,以香芋、香柚為主的千家峒、桃川、粗石江基地。在古宅新村的電商扶貧示範點,村裡18名電商夥伴抱團發展,打造「一村一品」——土娃系列農產品,帶動周邊貧困戶發展產業,開啟貧困戶負責生產,電商團隊負責銷售的新模式。目前易地扶貧搬遷戶已全部脫貧,累計脫貧率99.14%。

雙牌縣則依託30萬畝竹林資源,啟動了竹產業科技園建設。項目建成後,可新增就業崗位2000個以上,並優先安排周邊集中安置點及縣城購房安置近600戶搬遷家庭成員就業。據統計,全縣有900餘戶搬遷戶家中有南竹資源,僅賣原竹每年每戶增收1500元以上,全縣搬遷戶共增收135萬元。出資方每年按固定利率可分紅288萬元,紅利主要用於集中安置點房屋和設施維護、公共管理及對存在返貧風險和大病搬遷戶的救助等。

「娃娃上學堂,小夥娶婆娘,老鄉蓋樓房,脫貧致富奔小康,全靠柑橘來幫忙。」這首流傳在回龍圩管理區的民謠,生動描述了柑橘產業給當地百姓帶來的實惠。為了持續增強搬遷戶自我造血能力,回龍圩管理區加大柑橘產業扶貧力度,對無承包經營橘園的貧困戶,幫助他們每戶至少承包經營3畝橘園以上,並免費提供種苗、肥料農藥、種植技術等。回龍圩還依託知青文化、農墾文化和連片10萬畝柑橘,發展生態觀光旅遊業。目前,柑橘觀光採摘園、橘園黨建公園已開門迎客,投資5000萬元的民宿村基本建成。已成功承辦兩屆柑橘文化旅遊節暨柑橘產業高峰論壇,共吸引遊客64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3億元。該區易地扶貧搬遷戶共82戶244人,截至目前,通過各項幫扶已穩定脫貧79戶235人。

只要有信心,黃土變成金。

在搬遷貧困戶們的「新家園」裡,更多的特色產業正在生根、發芽、長成參天大樹……目前,永州市已初步形成「一縣一特、區域聯動」扶貧產業發展格局,為搬遷群眾開闢出了一片脫貧致富的新天地。

扶貧扶志 激發內生動力

5月18日,正值晌午,永州信一科技有限公司新員工胡蘭剛吃完午飯,立馬回到生產車間縫製休閒包。去年,胡蘭搬進了藍山縣城集中安置點。今年4月,縣易扶辦工作人員又幫她找到了這份離家不遠的工作。公司待遇不錯,為儘早轉為計件工,胡蘭總是利用一切空閒時間提升技術。「過去沒條件、沒門路,現在政府提供了便利,我們當然要擼起袖子加油幹!」胡蘭的話,道出了很多搬遷貧困戶的心聲。

精準扶貧,核心是激活貧困群眾的內生動力。易地扶貧搬遷後,如何讓習慣了「靠天吃飯」的貧困戶,走出坐、等、靠的怪圈,堅定自主脫貧的信心,點燃勤勞致富的動力?

「扶貧先扶志(智)!」永州採取政策激勵、技能培訓、文化宣教等多項措施,多管齊下,推動易地扶貧搬遷從「輸血」向「造血」轉變。

政策引導,「紅包」激勵——藍山縣企業對新員工給予每人600元的補助,鄉鎮每招一名工人獎勵600元。採取培訓補貼政策留住工人,縣政府每個月每人補助1600元的培訓費,企業也補助600元培訓費。此外,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基礎上,該縣還組織鄉鎮召集在家的務工人員集中到園區現場參觀,優先考慮貧困戶,目前招工人數達5000人。

技能培訓,授人以漁——永州面向易地搬遷貧困勞動力推出「菜單式」培訓。截至目前,市產業農民培訓中心共舉辦培訓班45期,培訓22001人。其中新發展產業的8743人,擴大產業規模的5986人,增加就業崗位10萬餘個,帶動周邊群眾17萬餘人脫貧致富。永州還開展了2期產業扶貧總經理培訓班,共培訓農村青年致富帶頭人200餘名。

扶貧宣講,文化入心——各縣區均設立了扶貧講堂,聘請了一批專兼職教師,每月組織貧困戶集中聽「扶貧課」。其中,祁陽縣創造性地將「四扶四建」行動融入易地扶貧搬遷:扶志氣建講堂,一戶培養一名明白人;扶技能建中心,一戶培養一名產業工人;扶產業建基地,把工場建在農民家門口;扶隊伍建堡壘,打造一支永不走的工作隊。全縣各安置點依託黨群服務中心、文化活動中心、鄉村大舞臺建成扶貧講堂10個,建設「脫貧致富光榮牆」24處,每周組織培訓,每月開辦專題講座,每年度評選「脫貧之星」,把扶貧講堂辦成了宣講扶貧政策、培訓實用技能、激發脫貧動力、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展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陣地。祁陽縣「四扶四建」助推易地扶貧搬遷的經驗在2019年的全省易地扶貧搬遷後續工作推進會上得到推介,是湖南省6個典型發言的縣區之一。

一項項紮實舉措,一次次思想洗禮,讓貧困戶們提振了信心,轉變了觀念,增長了本領,邁上了自力更生的新路子。

在東安縣井頭圩鎮霞棲農業科技產業園集中安置點,44歲的搬遷戶陳小勇兩年前剛搬過來的時候,家裡沒油沒米,只想著管政府要。多虧了縣裡定期舉辦的思德培訓,第一次上課就讓他深深觸動,意識到自己的幸福要用自己的雙手去創造。如今,陳小勇已成了安置點的「點長」,不僅積極動員社區居民一起「充電」「補鈣」,還利用學到的農業技能,與村民一起種植大棚蔬菜,帶著大家一起脫貧致富。

在新田縣,龍泉鎮潮水鋪安置點搬遷戶謝忠順通過扶貧培訓,利用安置點剩餘勞動力優勢,與美的公司合作在安置點開辦順祥電子廠扶貧車間,年收入20萬元以上。同時解決了安置點搬遷戶80多人的就業問題,實現人均月收入2000元以上。

在雙牌縣,搬遷戶蔣吉軍流轉100畝土地,僱用安置點的貧困戶共60餘人種植香芋、香芋南瓜和有機稻,從「打工族」轉變為「創業者」。

在金洞管理區,搬遷戶孫華陽辦起了生豬養殖場,年出欄生豬200頭,年產值70多萬元,成為小區脫貧致富帶頭人……

從「扶我脫貧」到「自我脫貧」再到「帶頭致富」,在永州易地扶貧搬遷「後半場」,越來越多的「脫貧先鋒」「致富能手」正在湧現,越來越強的決戰全面小康的力量正在匯聚!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杜甫的經典名句跨越時間的長河,傳播至今。當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號角響起,位於湘江源頭的永州市,正逐浪時代潮頭,以戰天鬥地的衝勁與毅力,去追逐新時代的廣廈之夢,去書寫全面小康的幸福新篇!

相關焦點

  • 搬窮窩,奔富路——湖南永州市易地扶貧搬遷紀實
    編者按:易地扶貧搬遷是脫貧攻堅的「頭號工程」和標誌性工程,「十三五」以來,國家發展改革委會同有關部門和地方,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扶貧工作的重要論述,按照「中央統籌、省負總責、市縣抓落實」的工作機制,全力推進搬遷安置和後續扶持各項工作,取得的成效受到了人民日報
  • 「易」得日月換新天——江華易地扶貧搬遷見聞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唐代詩人杜甫詩句可以作證。 一千多年後的今天,在脫貧攻堅的戰場上,江華瑤族自治縣用4年多的時間,實現了一項偉大工程——建成了2698套易地搬遷新房,讓全縣10126名貧困群眾從「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的高寒山區搬遷到交通便捷的平地,擁有了「風雨不動安如山」的「廣廈千萬間」。
  • 為了搬遷移民幸福安康——零陵區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紀實
    科學規劃 高標準描繪藍圖走進永州市零陵區各個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寬闊乾淨的馬路,整齊排列的樓房,設施完善的廣場映入眼帘。安置點四周綠樹環繞,三兩老人帶著小孫子在樹下或是乘涼玩耍或是拉起家常,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 【精準扶貧譜新篇】易地搬遷搬新屋 安居樂業有盼頭
    【精準扶貧譜新篇】易地搬遷搬新屋 安居樂業有盼頭 2020-03-20 18:4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河南易地扶貧搬遷工作回顧 搬走的是貧困 遷來的是幸福
    □本報記者李英華李運海  金秋十月,是收穫的季節,我省易地扶貧搬遷工作也捷報頻傳。截至9月底,我省今年計劃建設的416個安置點已全部開工,開工率高於全國平均水平5個百分點。與此同時,我省2016年易地扶貧搬遷進入掃尾階段,集中安置點建設基本完成,已搬遷入住建檔立卡貧困戶8.4萬人,佔計劃總數的86.3%,高於全國平均水平17.3個百分點。
  • 易地搬遷幸福來
    為深入推進脫貧攻堅,持續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縣委、縣政府緊緊圍繞「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目標,突出「四引四促」,切實抓好搬遷後扶,取得了顯著實效。易地扶貧搬遷考核連續兩年並列全省第一,「寧遠速度」受到省委書記點讚並批示在全省推廣;首創的「四引四促」後續幫扶經驗在全省全面推介;2020年被評為全國「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工作成效明顯縣。
  • ...小題大作」幸福來——懷化市系統性謀劃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工作剪影
    走向勝利——懷化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系列報導②「小題大作」幸福來——懷化市系統性謀劃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工作剪影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新廠鎮營寨村搬遷戶吳光亮的小產業園。(靖州易地扶貧搬遷辦供圖)肖 軍 李青青夜幕降臨,辰谿縣錦濱家園,易地扶貧搬遷戶楊銀娥來到小區廣場跳舞。「搬到城裡來了,廣場舞越跳越起勁,生活在這裡真的很舒服。」楊銀娥臉上洋溢著幸福。
  • 搬窮窩,奔富路——永州易地搬遷貧困戶開啟安居樂業新生活
    蔣吉軍的喜事,是永州易地搬遷貧困戶開啟安居樂業新生活的一個縮影。該市將2019年確定為「產業扶貧建設年」,積極開展「百企幫村」「村社合一」行動,從「搬得出」向「穩得住」、有就業、逐步能致富轉變。截至今年3月,全市774個貧困村都有扶貧產業,143家市級以上龍頭企業在498個貧困村建有產業基地,累計帶動42.66萬貧困人口增收脫貧。
  • 五股泉鄉:易地扶貧搬遷 遷出幸福新生活
    【摘要:近年來,興和縣五股泉鄉始終把易地扶貧搬遷作為打贏脫貧攻堅戰、事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後一公裡」的政治任務來抓,在持續做好搬遷對象識別、人房對接等工作的基礎上,高度重視搬遷前和搬遷後服務工作,讓村民遷出幸福新生活。】
  • 三臺:易地扶貧搬遷「搬」出美好生活
    2019年,在當地黨委政府易地搬遷政策扶持下,吳天壽老人一家搬進了新居。新房子緊挨著村水泥路,出入方便。說起如今的生活,老人連連感嘆「享了政策的福」。寨山村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是三臺縣實施易地扶貧搬遷項目的一個縮影。
  • 寫好民族地區易地扶貧搬遷「後半篇文章」
    編者按:2020年10月14日上午,全國易地扶貧搬遷論壇在北京舉辦,交流易地扶貧搬遷後續扶持的經驗做法,探討鞏固搬遷脫貧成果的路徑方法。論壇上,有易地扶貧搬遷任務的6個省市自治區有關負責同志和部分搬遷群眾代表作主旨演講,分別介紹了地方經驗做法和探索實踐,以及易地扶貧搬遷政策給搬遷家庭帶來的巨大變化。現將全國易地扶貧搬遷論壇主旨演講相關內容予以摘登。
  • 雲南雲龍:易地扶貧搬遷新生活 家門口就可以掙錢 人民日報客戶端...
    羅二業在扶貧車間熟練作業配套完善建得好 強化就業促增收石麗珍和羅二業在福堂社區的新生活,是福堂社區2000多易地扶貧搬遷群眾共建幸福新生活的一個生動縮影。雲龍縣福堂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位於大理州雲龍縣諾鄧鎮,共安置該縣10個鄉鎮591戶2198人易地扶貧搬遷群眾,其中建檔立卡戶485戶1832人,同步搬遷戶106戶366人,共有漢族、白族、傈僳族、彝族、藏族、侗族等6個少數民族。
  • 譜寫幸福生活新篇章?景泰縣蘆陽鎮石城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走訪見聞
    譜寫幸福生活新篇章——蘆陽鎮石城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走訪見聞白銀日報記者 貴富堂易地扶貧搬遷是黨中央、國務院為打贏脫貧攻堅戰採取的一項重要舉措「十三五」期間,景泰縣對2396戶9961人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實施搬遷,一大批群眾開啟了致富新篇章,過上了幸福生活。這其中,就包括搬遷到蘆陽鎮石城安置點的1000多戶困難群眾。孫治秀是蘆陽鎮石城安置點的搬遷戶,家裡有6口人。搬遷前,她家住在20公裡以外的山裡,靠天吃飯,種的是旱沙地,住的是破舊房子,全家年收入不到一萬元,感到生活沒盼頭。
  • 會澤:易地扶貧搬遷搬得出、穩得住
    會澤縣「十三五」期間建設集中安置點125個,搬遷安置105068人,通過提升易地扶貧搬遷、產業扶貧、就業扶貧組織化程度,確保易地扶貧搬群眾搬得出、穩得住。在縣城建設集中安置點6個,共安置81257人(建檔立卡貧困人口62768人,同步搬遷人口18489人),分兩期進行,其中:一期建設1個集中安置點搬遷安置20361人(全部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已全部搬遷入住;二期建設5個集中安置點搬遷60896人(建檔立卡貧困人口42407人,同步搬遷人口18489人),安置房已全部建設完成。
  • 四川經濟日報:遂寧安居區易地搬遷,搬出穩穩的幸福
    經過全區上下努力,四年時間,全區易地扶貧搬遷累計13214人,共建設易地扶貧搬遷6戶及以上集中安置點139個、安置住房1505套,分散安置住房2992套,入住率達100%。截止到2019年10月,全區圓滿完成易地扶貧搬遷任務。從「搬得出」到「穩得住、能致富」,如今,安居區讓易地扶貧搬遷真正實現了「安置」與「安心」同在,「安居」與「樂業」同行。
  • 平頂山市委書記周斌到魯山縣調研易地扶貧搬遷工作
    3月9日下午,市委書記周斌到魯山縣調研易地扶貧搬遷工作。  在張良鎮思源居安置點,周斌走進蔬菜大棚、扶貧車間,實地察看搬遷點產業發展情況,與在這裡務工的搬遷群眾親切交談,詳細詢問他們的生產、生活、收入等情況,並在隨後召開的座談會上,認真聽取全市易地扶貧搬遷工作和汝州市、寶豐縣、魯山縣群眾搬遷後的就業、產業、管理情況匯報,與部分鄉(鎮)幹部座談交流。
  • 【多彩視評】五步工作法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後半篇文章
    多彩貴州網訊 近日,貴州因全面完成「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登上新聞聯播!聯播稱,貴州省宣布全面完成「十三五」時期易地扶貧搬遷任務,共搬遷188萬人,其中貧困人口150多萬人。從數量上看,貴州易地扶貧搬遷規模相當於冰島全國總人口的3倍多;從時間上看,貴州僅用了4年;從安置方式看,貴州實施城鎮化集中安置,將徹底挪窮窩、換窮業、斷窮根!
  • 全國發展改革系統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現場會在昭通舉行
    11月17日至18日,全國發展改革系統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現場會在昭通市舉行。會議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實全國易地扶貧搬遷後續扶持工作現場會精神,交流後續扶持工作的經驗做法,研究鞏固易地搬遷脫貧成果的相關舉措,部署下一階段易地扶貧搬遷後續扶持發展工作。
  • 從在外打工漂泊到返鄉創業開店——長陽殘疾人覃春平易地扶貧搬遷...
    6月19日下午,長陽土家族自治縣榔坪鎮社坪村龍潭河易地搬遷集中安置點,盲人按摩師覃春平熱情地招呼著進店的客人。隨著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覃春平的按摩店生意也越來越紅火,高峰時一天得接待10多位顧客。20多年前在路邊給人按摩,10多年前隻身離家打工,如今返鄉創業開店。作為曾經建檔立卡的貧困戶,覃春平受益於易地搬遷政策,不僅搬離了土牆危房,更在安置點開啟了自己的創業致富之路。
  • 金寨縣天堂寨鎮漁潭村的易地扶貧搬遷之路
    憶往事:滿懷惆悵釋真情汪慶德是村委會退居二線的老主任,講到前些年的住房,深有體會:「那幾年,我們村幹部就擔心下雨下雪,一遇到下大雨下大雪,就要轉移群眾,山上住得房子太破了,經不得大風大雨。」新屋組組長徐修身是建檔立卡貧困戶,也是從大山深處走出的易地扶貧搬遷戶,他說:「過去小孩上學早上4點鐘就要起床,遲了就趕不上去縣城的班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