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在外打工漂泊到返鄉創業開店——長陽殘疾人覃春平易地扶貧搬遷...

2020-12-26 荊楚網

三峽晚報全媒記者陳義超 通訊員李曉瑞

「還要等1個小時哦,先在堂屋裡歇一哈。」6月19日下午,長陽土家族自治縣榔坪鎮社坪村龍潭河易地搬遷集中安置點,盲人按摩師覃春平熱情地招呼著進店的客人。隨著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覃春平的按摩店生意也越來越紅火,高峰時一天得接待10多位顧客。

20多年前在路邊給人按摩,10多年前隻身離家打工,如今返鄉創業開店。作為曾經建檔立卡的貧困戶,覃春平受益於易地搬遷政策,不僅搬離了土牆危房,更在安置點開啟了自己的創業致富之路。

搬下來、穩得住、生活的更好,易地搬遷讓45歲的覃春平看到了未來美好生活的希望。

下山謀生 回趟家都成為奢望

家離集鎮8公裡,出來一趟得半天。這是覃春平對山上老宅最深的印象。

覃春平先天雙目失明,憑藉自己努力,到15歲時便能生活自理。那時覃春平的家尚在離集鎮8公裡的高山上,一家人的生活依賴屋後零散分布的三畝山地。由于田地分散,且有巖石隔斷,種下的土豆、玉米、紅薯全靠人工打理。

山地貧瘠、交通不便,讓覃春平家一直在溫飽線徘徊。

上世紀90年代,過境長陽的318國道,還是客流物流出川入川的主幹道。為了給家裡減輕負擔,覃春平獨自下山,來到318國道沿線,以每月10元到20元的租金,從路邊的酒樓、旅館借來一角,為來來往往的司機、旅人按摩,按摩一次收費幾塊錢。「那個時候,不敢隨便回家,路上摔傷是常事兒。」覃春平回憶,當年從家到榔坪集鎮雖然只有8公裡路,但山路曲折、蜿蜒顛簸,下山一次少說得花半天時間,回家對視力殘疾的他而言並非易事。

2005年,覃春平參加宜昌市殘聯組織的按摩培訓班,以優異的成績結業,並取得了技師證。隨後,覃春平只身前往武漢,在當地盲人按摩院做起了技師。

易地搬遷 結束外鄉漂泊的生活

2016年,正在武漢打工的覃春平接到了村支部書記秦保華的電話,秦保華介紹了家鄉貧困戶易地搬遷的事,並徵求他的意見。「現在想起來,還覺得當時那個電話有點不真實。」覃春平說,對於在大山裡務農的家人而言,老屋修葺都不是易事,突然被告知山下有現成的房子住,這種幸福來得太突然了。面對「幸福」,覃春平心中卻依舊還有顧慮。「在外多年,家中母親一直對自己放心不下。返鄉當然好,可一旦搬下了山,生活怎麼辦?」覃春平說,那時他已在武漢打工十年,不僅對周圍環境已經熟悉,每個月還有2000元左右的收入,年過六旬的母親在老家靠著山田還能求個溫飽,一旦下山,生活成了最大的問題。

「安置點離集鎮很近,你有手藝,返鄉也一定不愁沒有市場。」秦保華的話語頓時讓覃春平豁然開朗。

2018年,社坪村將覃春平母子納入易地扶貧搬遷對象,並在龍潭河集中安置點為其安排了一套50平米的安置房。覃春平於當年返回榔坪,按照自己的規劃,在村委會幫助下購置了按摩床、足療桶等設備,並順利註冊了營業執照。

2019年春節剛過,覃春平的舒會理療館正式開業,50平米的住宅,一間放入兩張按摩床,起居、工作緊湊而便捷。在外打工10餘年後,覃春平在榔坪集鎮有了安定的家。

居家創業 一家人踏上美好生活之路

理療店開業不久,慕名而來的客人便絡繹不絕。覃春平順勢推出了辦卡消費模式,很快就有80多位集鎮居民前來辦卡,覃春平月均收入很快穩定在5000元以上。

客人越來越多,僅憑覃春平一人忙不過來,他便想到了常年在外打工的弟媳。覃春平的弟弟負責打理老家田地,弟媳為了增加收入,長期在外打工。哥哥的建議立刻得到了兩口子的贊同。

一點點地教、手把手地帶,弟媳很快在覃春平的指導下掌握了按摩技巧,月收入也在3000元上下。弟弟小兩口至此結束了聚少離多的生活。

龍潭河集中安置點共安置自願搬遷的貧困戶87戶,小區周邊馬路直通集鎮主幹道,公共文化廣場、體育健身區域、精神文明陣地等一些列配套設施俱全。小到面巾被褥、大到灶臺、火爐,村裡聯繫愛心企業為每個安置房配齊了相關生活設施。考慮到村民種地的習慣,每間安置房後還設置了2分菜田。

如今,覃春平67歲的母親不僅每天能陪著兒子,還能在屋後種點小菜,滿足日常所需。閒暇之餘,覃春平還能為上了年紀的母親按摩。2019年順利脫貧的母子,對現如今的生活狀態十分滿意。而初期創業的成功,也讓覃春平更加堅定了返鄉的創業道路。他打算在穩定客源的基礎上,將理療店服務範圍擴大,新增足療等特色服務,爭取在當地帶出更多的徒弟。

覃春平只是長陽土家族自治縣易地扶貧搬遷戶的一個縮影。「十三五」規劃實施長陽土家族自治縣易地扶貧搬遷6165戶16996人,實際完成搬遷6165戶16996人,其中6戶以上集中安置點189個。該縣利用易地扶貧搬遷結餘資金實施後續幫扶項目29個,目前在建或已完成項目22個。利用縣級統籌資金實施項目23個,在建或基本建成項目11個。全縣生態護林員、鄉村保潔員、集中安置點管理員等公益性崗位易遷就業1028人,政策兜底3582人,外出務工2637人。易遷戶種植蔬菜、糧食、藥材、水果等作物達1.7萬畝,養殖豬、牛、羊等牲畜達1.3萬頭(只)、禽類1.2萬羽、蜂類1537群。

在易地扶貧搬遷政策的幫助下,長陽6165戶搬遷戶正在美好生活的道路上踏浪而行。

相關焦點

  • 「十三五」期間,貴州全面完成192萬人易地扶貧搬遷 搬進新生活...
    為擺脫貧困,政府果斷決策,將三寶彝族鄉實行整鄉搬遷至縣城阿妹戚託小鎮,誓讓群眾過上好日子。阿妹戚託小鎮是貴州易地扶貧搬遷的縮影。「十三五」期間,貴州全面完成192萬人的易地扶貧搬遷任務,搬遷人口佔全國易地扶貧搬遷人口總數的近1/5。
  • 貴陽市「十三五」時期成就巡禮之易地扶貧搬遷篇:搬進新天地 共築...
    2019年6月,隨著3019戶、12090人全部搬遷入住新家,貴陽提前完成「十三五」期間的易地扶貧搬遷任務。搬遷只是手段,脫貧才是目的。如何讓易地扶貧搬遷經得起人民和歷史的檢驗?貴陽全面貫徹落實中央、省新時期易地扶貧搬遷的決策部署,以「六個堅持」和「五個體系」建設為根本遵循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工作,先後在烏當區、花溪區、清鎮市、修文縣、息烽縣、開陽縣規劃建成9個城鎮化集中安置點,並圍繞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創新性地啟動實施「共築行動」,持續做好後續扶持,全力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後半篇文章」。
  • 三臺:易地扶貧搬遷「搬」出美好生活
    近年來,三臺縣堅持把易地扶貧搬遷作為幫助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關鍵舉措,按照「群眾自願、保障基本、因地制宜、科學規劃」原則,高標準編制易地扶貧搬遷實施方案和年度實施計劃,強力推動規劃落地落實,實現搬遷規劃與後續扶持、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配套「三同步」,幫助貧困群眾住了新房、換了新業,改了舊習,特別從住房上實現了從貧困到小康的跨越。
  • 河南易地扶貧搬遷工作回顧 搬走的是貧困 遷來的是幸福
    這一成績是我省把易地扶貧搬遷作為脫貧攻堅的「頭號工程」、大力實施精準扶貧的結果。如今,全省上下正圍繞「搬得出、穩得住、能發展、可致富」的目標,全面推進易地扶貧搬遷。  哪些人要搬遷  在伏牛山、太行山、大別山「三山」地區,我省有25.97萬貧困人口生活在大山深處。
  • 大涼山易地搬遷:搬出生活新天地
    要優先解決交通不便、人畜混居、人多地貧等問題,易地扶貧搬遷成為必然選擇。  走進涼山州昭覺縣易地搬遷扶貧安置點沐恩邸社區,就如同走進一個新型城市社區。6000餘人、1428戶貧困家庭住在這裡。超市、學校、幼兒園、社工服務中心、日間照料中心、農家書屋、黨員之家等配套設施和社區服務場所一應俱全。
  • 「易」得廣廈千萬 開啟幸福新篇——永州市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紀實
    「易」得廣廈千萬 開啟幸福新篇——永州市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紀實江華瑤族自治縣水口鎮安置區突出「中國愛情小鎮」主題,全力推進「七星水街」項目建設,依託旅遊扶貧,引導移民創業增收脫貧。凝心聚力 誓啃扶貧「硬骨頭」作為脫貧攻堅工作中矛盾最集中、領域最綜合、工作鏈條最長的工程,易地扶貧搬遷是所有扶貧措施中難度最大,最難啃的一塊「硬骨頭」。「十三五」期間,全省易地扶貧搬遷任務69.4萬,永州8.17萬,佔到全省總任務的八分之一。
  • 易地搬遷戶 走上幸福路!《人民日報》點讚昭通鎮雄縣
    挪出窮窩、斬斷窮根,雲南實施大規模易地搬遷扶貧工程,數十萬貧困群眾實現從深山到城鎮的跨越。住進新房子、有了新產業,在貧困群眾面前開啟的,不僅有蒸蒸日上的新生活,還有廣闊的奮鬥新天地。搬遷進城,以前視土地如命的陳付軍改變了想法。「種玉米土豆,是不會餓到。但人被土地拴住,按一個工100元算,其實虧了。」農村看似花銷少,可之前水路不通,大量工作都需要人力完成。陳付軍說,城裡水電、交通費雖然自己掏,但不用操持,能騰出時間專心務工。易地搬遷讓陳付軍有了打工收入,最近一年在工地的勞動則讓他更有信心。
  • 為新社區打一個幸福的「中國結」——共青團在易地扶貧搬遷安置...
    這裡是貴州省晴隆縣打造的極具民族風情的國家3A級旅遊扶貧示範小鎮,也是我們這次走訪的9個共青團參與易地扶貧搬遷安置社區治理服務項目之一。9月底,我們一行數人,在10天的時間裡,先後走訪了陝西、重慶、貴州、廣西4個省區市的9個易地扶貧搬遷安置社區,調研這裡的共青團參與易地扶貧搬遷安置社區治理工作進展。
  • 好「嫁妝」助推好日子——土橋鎮日光溫室讓易地扶貧搬遷群眾安居...
    冬日的臨夏縣萬頃塬,沉浸在全縣脫貧摘帽的喜悅裡,她像是在回憶300戶建檔立卡戶脫貧致富的歷程,訴說著易地搬遷日光溫室生產中的最美故事。  生活在井溝、營灘、榆林、掌子溝等山區鄉鎮的貧困群眾,居住地特別偏遠,土地資源貧瘠,生產生活成本特別高,脫貧難度特別大。在脫貧攻堅決戰決勝的關鍵時期,臨夏縣緊緊依託「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政策,讓貧困群眾下山入川、出山進城。
  • 為了搬遷移民幸福安康——零陵區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紀實
    如何把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打造成為搬遷移民的新起點、城市發展的新亮點,區委、區政府在謀劃,市民充滿期待。為此,零陵區委、區政府領導進行廣泛調研,深入聽取易地搬遷貧困戶意見。先後出臺了《零陵區「十三五」時期易地扶貧搬遷實施意見》和《零陵區易地扶貧搬遷後續產業發展規劃》,從實際出發,對因資源、交通等硬體條件限制無法就地脫貧的群眾進行扶貧移民搬遷,解決易地搬遷貧困戶生計和致富問題。
  • 搬窮窩,奔富路——湖南永州市易地扶貧搬遷紀實
    為充分展現新時期易地扶貧搬遷工作成效,現推出「媒體看易地扶貧搬遷」系列報導。「媒體看易地扶貧搬遷」系列報導之二十七搬窮窩,奔富路——湖南永州市易地扶貧搬遷紀實5月8日,天光初亮,湖南永州雙牌縣瀧泊鎮大路口易地搬遷貧困戶蔣吉軍便帶領員工前往種植基地下秧谷。
  • 易地搬遷戶 走上幸福路(經濟新方位·決戰決勝脫貧攻堅)
    挪出窮窩、斬斷窮根,雲南實施大規模易地搬遷扶貧工程,數十萬貧困群眾實現從深山到城鎮的跨越。住進新房子、有了新產業,在貧困群眾面前開啟的,不僅有蒸蒸日上的新生活,還有廣闊的奮鬥新天地。  一方水土養活不好一方人,雲南數十萬貧困群眾因此搬遷進城,不少縣市出現千人甚至萬人易地搬遷安置小區。這對當地社會治理、經濟發展來說,意味著什麼?
  • 看電視、刷抖音、開餐館……會澤新城的易地扶貧搬遷戶過上了不一...
    創業就業先鋒戶。雲南電信供圖雲南網訊(記者 賀靜)2018年4月,雲南會澤縣啟動了易地扶貧搬遷「搬進縣城十萬人、再建一座幸福城」項目建設。為了滿足易地扶貧搬遷戶對信息生活的渴望,中國電信會澤分公司積極履行央企信息扶貧義務,為新城小區提供寬帶、無線接入,讓搬遷戶看上電視、用上WIFI,幫助他們過上更好的生活。記者走進會澤新城的木城社區,一個名叫「龍兄虎地鮮菜館」的餐館映入眼帘。餐館的老闆叫邵明紅,36歲的他是第一批搬進新城的貧困戶。搬遷進新城已經一年多,在這段時間他的生活在中國電信會澤分公司的幫扶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 桐梓100戶易地扶貧搬遷群眾喜領不動產登記證
    12月18日,桐梓縣易地扶貧搬遷安置住房不動產登記證首發儀式在楚米鎮馬元巖社區舉行,100戶易地扶貧搬遷群眾領到不動產登記證,標誌著他們所居住的「幸福房」有了一份產權保障。儀式上,搬遷群眾依次上臺,籤字、按手印、領取不動產登記證,領到證書的搬遷群眾,個個喜笑顏開,掩飾不住內心的喜悅。「今天是一個非常特別的日子,拿到這個紅本本特別的高興,在以後的生活當中,希望能像這個紅燈燈一樣越過越紅火。」領到不動產權證的搬遷群眾李德偉興奮地說道。
  • 【精準扶貧譜新篇】易地搬遷搬新屋 安居樂業有盼頭
    【精準扶貧譜新篇】易地搬遷搬新屋 安居樂業有盼頭 2020-03-20 18:4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涼山7個掛牌縣易地扶貧搬遷戶全部入住
    10月15日,四川省掛牌督戰工作情況新聞發布會上,省扶貧開發局副局長駱西寧宣布了一個好消息:今年還未摘帽的涼山州7個貧困縣,在掛牌督戰中,易地扶貧搬遷住房建設已全部完成,貧困戶也已經全部搬遷入住。易地扶貧搬遷是脫貧攻堅的「頭號工程」和標誌性工程。
  • 遵義市易地扶貧搬遷戶秦再科:我是一個幸運的人
    遵義市易地扶貧搬遷戶秦再科:我是一個幸運的人 發布時間:2020-12-09 13:41:35      來源:遵義日報 新中街道的松源社區是一個熱鬧的地方
  • 河南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後半篇文章」:下山入社區 搬進幸福裡
    (原標題:河南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後半篇文章」下山入社區 搬進幸福裡(決戰脫貧攻堅·一線故事)) 易地搬遷,搬得出只是第一步,後續還要穩得住、能致富、生活好。
  • 彬州市新民鎮:易地搬遷樂了貧困戶
    日前,彬州市新民鎮屯莊社區脫貧戶成莉萍滿懷感激,她高興地對記者說:「3年前,我告別了老危房,住上新房子,當上了社區清潔工,這都多虧黨的扶貧政策。」面對鏡頭,成莉萍對未來生活充滿信心和新希望。
  • 搬出大山天地寬——雲南會澤易地扶貧搬遷見聞
    新華社昆明1月2日電題:搬出大山天地寬——雲南會澤易地扶貧搬遷見聞新華社記者字強烏蒙之巔,金沙江畔,雲南省會澤縣脫貧攻堅戰正酣。寒冬時節,會澤縣新城易地扶貧搬遷二期安置小區裡一派熱火朝天的景象:搬遷群眾來來往往,有的抬沙發,有的拆行李,有的搬大米油鹽,有的收鍋碗瓢盆……此時,73歲的李粉英唱起了山歌:「搬進新城過得成,年輕人搬來能打工,學生搬來能讀書,老人搬來不愁吃,幸福日子萬年長……」悠揚的歌聲在小區裡迴蕩,鄉親們熱烈地鼓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