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版面截圖
在貴州省銅仁市沿河土家族自治縣中寨鎮,青山連綿、雲霧繚繞、四季分明、氣候溼潤的自然環境中,綠葉在樹枝上恣意生長,一望無際的茶園,散發出沁人心扉的清香,讓人不禁讚嘆大自然的美好。
2018年10月20日,自浙江輾轉千裡的茶苗,在凌晨4點運抵中寨鎮。志強村合作社負責人張勇心情非常激動,凌晨6點,他和黃杜村黨員劉煒一起冒雨種下了「白葉一號」扶貧苗。
張勇說:「剛剛聽到可能要種安吉白茶的的消息,說實話我有點心動,茶葉屬於長效產業,如果產業見實效,將會大大提升大夥的生活收入。」
事實上,這已經不是張勇第一次在村裡種茶了。該村自然環境適合種植茶葉,村裡歷來就有制茶的傳統,至今還尚存些許老茶樹。以前他就有以土地流轉的方式辦茶山的想法,但因為資金問題,沒有辦起來。
早在2017年,該村十幾名村民以每人5000元入股,自發成立了沿河雲霧生態茶葉農民專業合作社。
「但因為是群眾自己辦,不懂技術,平時也是隨便製作茶葉,周邊銷售,沒有做成什麼樣子,直到2018年我們村被選定為安吉白茶的種植點,我們才開始有意識地發展茶葉產業。」張勇接著說到。
2018年8月,張勇與縣裡其他同志一起前往安吉縣就白茶產業考察了一周,回來之後便開始著手準備種茶了。大夥熱情高漲,僅用了一個月的時間,就將500畝土地整理出來。
第一批360萬株扶貧茶苗運抵20 天后,志強村和毗鄰的三會溪村、大宅村,在獲贈4 縣中率先完成了捐贈茶苗的栽種。
據了解,自獲贈扶貧茶苗以來,「白葉一號」所覆蓋的該鎮三個村1200畝茶園,共有建檔立卡貧困戶381戶1582人直接參與茶園除草、整地、施肥等管護工作,僅務工一項,貧困群眾就得到了250多萬元的收入。
同時,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和浙茶集團在技術和銷售方面提供了支持。由於白茶的製作工藝非常講究,特別是炒制工藝最難掌握。為了解決這一難題,安吉元豐茶葉機械有限公司向沿河雲霧生態茶葉農民專業合作社捐贈了31臺套白茶成套機械炒制設備;浙茶集團在沿河成立了洲州茶有限公司,以進一步打造產銷全產業鏈,助推志強村由產業扶貧實現經濟「騰飛」。
隨著白茶產業的蓬勃發展,志強村如今已脫貧出列。
2019年來,在「白葉一號」示範帶動下,中寨鎮除在志強村、大宅村、三會溪村3個村增園擴建基礎上,還在其餘7個村新建茶園面積5000餘畝,受益農戶3016戶13172人,其中,帶動建檔立卡貧困戶1235戶5742人,務工收入達350萬元。
中寨鎮「白葉一號」茶產業發展情況報告顯示,白茶已成為該鎮主導產業,不僅實現了村民家門口就業,還吸引了外來客商。
「白葉一號」落地以來,為中寨發展帶來了空前的機遇。當地迅速形成了生態茶、生豬養殖、白山羊養殖等高效產業集群,確保貧困戶都能通過參與生態產業實現脫貧。
大宅村第一書記付剛說,其實剛開始聽說種茶,大夥還是有點牴觸。「過去村民只是小規模的種植過茶葉,經營茶園的經驗很少,擔心茶園是否真的能盈利。」
「黃杜村除了捐贈茶苗外,還為我們提供茶葉種植和經營方面的支持,茶葉產出後還包銷,後顧之憂都解決了。」他補充說到。
據付剛介紹,該村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39戶686人,截止2019年底,共減少貧困人口114戶586人。2020年尚有建檔立卡貧困人口25戶100人,如今藉助白茶產業發展東風,已如期實現剩餘未脫貧人口全部「清零」。(記者 馬振寰 程月竹 楊軍 編譯 趙妍迪)
原文見7月21日中國日報15版轉18版 英文連結:https://www.chinadaily.com.cn/a/202007/21/WS5f162cfba31083481725addc.html
來源:中國日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