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漫漫扶貧路 切切家鄉情丨丹寨縣揚武鎮黨委書記康...

2020-12-23 天眼新聞

我叫康其軍,現任貴州黔東南丹寨縣揚武鎮黨委書記,是一名土生土長的丹寨人。參加工作20餘年我都在揚武鎮度過,時代賦予我們機會,讓我們得以參與到脫貧攻堅這偉大的事業中,幾多耕耘、幾多艱辛,收穫滿滿,看到家鄉一天天發展變化、看到老百姓生活一天天變好,我深深體會到是脫貧攻堅改變了這裡千百年來的面貌,摘掉了貧困的「帽子」。今天我就與大家分享我的脫貧故事

揚武鎮位於丹寨縣中南部,全鎮共轄23個村(居)民委員會,1個移民社區,有貧困村20個,其中深度貧困村10個,建檔立卡戶3044戶12438人。

康其軍(左)在走訪群眾

貧困戶是脫貧致富的主體,鄉鎮是脫貧攻堅戰的前沿陣地。作為一名基層的鄉鎮幹部,我堅信好日子是幹出來,帶領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這不僅是我的初心和使命,更是我的責任擔當。我始終把貧困群眾當親人,帶著感情去扶貧,帶著責任抓脫貧。  貧困村民變居民  楊再清是爭光村村民,屬於建檔立卡貧困戶,是我的幫扶戶。一家4口,居住在老舊的木房子裡,全家靠種地維持生活,日子過得艱難。在異地移民搬遷政策出臺後,我多次來到他家,宣傳黨的政策,動員他家搬遷。為解決他的後顧之憂,同時按照政策為他申請了保潔員的公益崗位。  2018年,他家搬進了移民小區,住進了寬敞明亮的樓房,當我再一次走進他家走訪時,他拉著我的手說:「書記,現在生活是真的好咯,房子有新的了,出門有車子坐,看病有報銷,還解決全家人的就業務工,冰箱裡也有肉了,比以前好太多了,感謝共產黨的好政策」。一番質樸的語言表達了他對黨的政策的感激、對我們工作和認可。  在我們揚武鎮,截止2018年以來有733戶名貧困戶搬進了移民小區,過上了市民生活。一個個看似平凡的小事,對百姓而言,就是一件件事關生存的大事。只要初心不改,平凡也可以偉大。  產業帶出致富路

2020年9月,康其軍到揚武鎮爭光村查看水產養殖產業

揚武鎮始終堅持因地制宜,把加快產業結構調整作為主線,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我們通過外出考察學習調研,最終決定在全鎮範圍內大力發展林下經濟。近年來,我帶隊深入考察,引進了果蔬、中藥材種植、水產、生豬、肉牛養殖等項目。  從牽線搭橋到規模化種養植,從當初「一問三不知」到現在半個「土專家」,我知道,只有從「輸血式」扶貧往「造血式」增收方面轉變,才能真正改變家鄉的面貌。如今全鎮建成1個10096畝紅星村林下經濟示範基地,中藥材種植18686畝,其中林下中藥材11096畝;藍莓種植3000畝;茶葉種植4600畝;蔬菜種植15000畝次;硒鋅米種植1800畝;哈密瓜種植500畝等特色產業,建成水產養殖基地3個,肉牛養殖基地3個,1個蔬果冷藏轉運中心,銷售覆蓋廣州、重慶、湖南、四川等地。每年僅僅採取務工、認領、管護、配送等方式就解決了本地5.1萬人次就業。現在的揚武鎮,林下產業正在茁壯生長,村民的口袋也一天天鼓了起來。  民族技藝綻新花  不論是田間地頭,還是農戶家裡,每到一處幫扶走訪,我都與村民說說家長裡短,聊聊困難,談談致富想法。  丹寨是民族蠟染之鄉,揚武的苗族群眾有著製作蠟染製品的傳統。通過與民族工藝傳承人的多次交流溝通,通過市場調研,我們認為,要讓傳統技藝綻放出時代新花,讓手工蠟染製品走向市場。通過「村合作社+企業+農戶」利益聯結模式,我們在5個村組建起了蠟染合作社,形成了產業,同時搭上了電商的快車銷售。產品成為市場上的緊俏貨,每年收入達到200萬元,走出了一條脫貧致富之路。   漫漫扶貧路,切切家鄉情。我們不辱使命,不負百姓,2019年底,全鎮剩餘貧困人口和貧困村實現了「雙清零」目標任務,百姓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到1.1萬元。脫貧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鬥的起點。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劉紹波 整理

見習編輯 吳一凡

編輯 徐然

編審 王璐瑤 肖慧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腳踏實地真扶貧 積極作為辦實事丨丹寨縣龍泉鎮...
    我叫文朝鳳,是黔東南州丹寨縣龍泉鎮卡拉村的駐村第一書記。2016年,我來到卡拉村駐村,這一駐,就是五年。五年說長不長,說短不短,在這段時間中,一點一滴的瑣事助推我們脫貧攻堅工作不斷向前。到村以後,我提出先富帶動後富,把願意從事鳥籠製作的群眾團結起來,統一途徑銷售,讓村裡的鳥籠產業有更大的發展。文朝鳳在群眾家中核對扶貧材料幫群眾解決各種各樣的問題是我駐村做得最多的事情。
  • ...的扶貧故事」丹寨縣委常委、統戰部部長龍永毅:不忘初心 方得始終
    ——題記記得剛參加工作不久,我便與扶貧工作結下了不解之緣。那是1994年,作為「八七扶貧攻堅」的一名隊員,我接受組織選派,掛任丹寨縣排調鎮麻鳥村黨支部第一書記。麻鳥村位於鎮政府對面山坡,大聲喊話都能聽到的麻鳥村在霧靄流嵐中若隱若現,步行抵達卻足足用了三個多鐘頭。
  • 貴州丹寨:扶貧工坊趕製銀飾迎苗年
    11月17日,工人在貴州省丹寨縣國春銀飾扶貧就業工坊趕製銀質碗。苗年臨近,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丹寨縣的國春銀飾扶貧就業工坊迎來銀飾的銷售旺季,銀飾手工藝人加班加點生產,供應節日市場。丹寨縣國春銀飾扶貧就業工坊是由苗族銀飾製作技藝非遺傳承人領辦的一家扶貧企業,目前已吸納165名當地村民就業,幫助他們增收致富。新華社記者 楊楹 攝11月17日,苗族銀飾製作傳承人王國春(中)在貴州省丹寨縣國春銀飾扶貧就業工坊向學生傳授銀飾製作技藝。
  • 「形式+內容+情感」,扶貧劇如何在石頭上開花?
    關注電視行業,分享精彩劇評「只要意志堅定,什麼樣的石頭都能開出花來」。11月23日,貴州省政府新聞辦宣布紫雲縣、納雍縣等九個縣退出貧困縣序列,這標誌著國務院扶貧辦確定的全國832個貧困縣全部脫貧摘帽。十個單元,十個不同的故事,《石頭開花》讓觀眾們多維度看到了扶貧工作的不容易,豐富了觀眾對「扶貧攻堅」的切實認知。十大難題,是扶貧幹部們「政策性扶貧」必須要攻克的難關,「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脫貧攻堅」的道路上,只有調動貧困地區民眾的內在積極性,才能從根本上斬斷貧窮的根。
  • 「我的扶貧故事」漫漫扶貧路 幫扶需堅持丨黃平縣新州鎮新莊村同步...
    經常有朋友問我,你們這些幹部扶貧都幹了些什麼,有效果嗎?對此,我也曾心存疑慮。  如今,我可以很肯定地回答他們,我們做了很多實事,成效顯著!  駐村以來,通過對貧困戶基本情況的了解,我才真切體會到扶貧這項工程是何等的重要和偉大。
  • 「我的扶貧故事」一段扶貧路 一生火把情丨納雍縣姑開鄉火把村扶貧...
    一段扶貧路,一生火把情……我叫楊勇,是貴州省畢節市納雍縣姑開鄉火把村的扶貧特崗和村支部書記。2016年春天,我懷揣著夢想,來到火把村,開始了我的扶貧之路。記得報到的那天,從姑開鄉政府出發,摩託車在泥濘路說路上顛簸了近1個小時才到火把村。到了村裡,沒有水,沒有食堂,辦公室騰出一塊就是宿舍。但這並沒有影響我的工作激情,稍加安定我就投入戰鬥。 翻山越嶺,這是我對火把村火把箐組的印象。
  • 「我的扶貧故事」四年扶貧路,情系家鄉,橘香萬裡|省農科院果樹科學...
    我叫李金強,是省農科院果樹科學研究所研究員,自2017年以來連續四年一直派駐在家鄉德江縣開展科技特派員工作。初回家鄉,我通過拜訪縣政府、縣農業局和縣科技局等部門,走訪潮砥、龍泉、共和等鄉鎮,了解到縣、鄉鎮、合作社、農戶等非常支持柑橘產業,希望在現有產業基礎上通過技術支持,促進柑橘產業提質增效。我了解到德江縣目前主要種植的是10-12月份成熟的中熟臍橙,上市期與周邊重慶、四川、湖南、廣西等競爭壓力較大。
  • 「我的扶貧故事」「攢勁」的女鎮長丨息烽縣石硐鎮黨委副書記...
    我叫張孟碧,是息烽縣石硐鎮黨委副書記、鎮長,2014年與石硐結緣,一來,就是6年,見證了石硐鎮翻天覆地的變化。一個「攢勁」的女強人,是我在石硐6年來大家眼中的我。我生在農村,長在農村,工作在村裡面,積累了一定的農村扶貧工作經驗。2014年11月,組織任命我為石硐鎮黨委委員、副鎮長提名人選。這對我來說,變換的是工作地點,不變的是帶領群眾脫貧致富的初心。
  • 【我的扶貧故事】龍昌禮:五年扶貧路 一心為人民
    我叫龍昌禮,2015年至今一直在基層開展脫貧攻堅工作。5年的扶貧經歷,是我這一生中最寶貴的財富。 2015年10月,我到普安縣興中鎮工作,任鎮黨委委員、和諧辦主任,分管全鎮脫貧攻堅工作,同時包崧巋村。當時,從縣城到興中鎮的公路正在擴建,路面坑坑窪窪,隨時堵車,20多公裡的路程有時需要2個小時,鎮裡很多村組都還是泥巴路,我經常自詡在村裡工作是當「山大王」。
  • 「我的扶貧故事」在扶貧路上的幸福教育者|水城縣比德鎮比德小學...
    我是農村的孩子,我的家鄉比德鎮民族組地處偏遠,山高路陡,自然環境惡劣,正是因為脫貧攻堅不落一村一戶一人的精準脫貧攻堅戰,才使得馬路修到家門口、水管飲水到食堂、舊屋換成亮新居,實現「兩不愁,三保障。」
  • 「我的扶貧故事」做扶貧工作要從「心」開始丨岑鞏縣大有鎮黨委...
    我叫劉澤文,就職於黔東南州岑鞏縣大有鎮人民政府,任大有鎮黨委委員、副鎮長。脫貧攻堅期間,我負責大有鎮脫貧攻堅「三保障」與就業扶貧工作,並擔任大有、奔坡兩個村的脫貧攻堅作戰隊隊長。 「小康不小康,關鍵在老鄉。」
  • 當好貧困戶的「暖心人」 ——記四芝蘭鎮扶貧臨時黨委書記、縣融...
    當好貧困戶的「暖心人」 ——記四芝蘭鎮扶貧臨時黨委書記、縣融媒體中心主任李月輝 2020-05-24 16:2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我的扶貧故事」71個紅手印的「請願書」|納雍縣曙光鎮河溪社區...
    我叫陳紹穎,現任納雍縣曙光鎮箐腳社區駐社區工作組組長。我的扶貧故事要從2017年11月說起,當時我受組織委派,到曙光鎮河溪社區擔任第一書記。  初到河溪社區,到處是垃圾,衛生環境極差。農忙時節,你幫我種洋芋,我幫你放牛的場景比比皆是。  其實,讓我自豪的事是修路。剛到河溪,我和社區幹部就千方百計籌集資金修路。我們採取「三個一點」辦法:政府部門要一點、企業老闆捐一點、村組群眾籌一點。資金到位後,我們就動員村民投工投勞,硬化了王家營到張家院的通組路、營盤到連貓山的茶園產業路。
  • 萬達集團公益慈善突出創新 丹寨包縣扶貧大學生創業落地
    萬達集團公益慈善突出創新 丹寨包縣扶貧大學生創業落地 2015-01-17 17:39:34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責任編輯:陳鴻燕
  • 「我的扶貧故事」初心在我心,我在扶貧路上一路前行|從江縣谷坪鄉...
    2019年11月被派駐到黔東南州從江縣谷坪鄉留架村開展脫貧攻堅幫扶工作,回首逝去這一年,歲月匆匆,扶貧路上我和隊友、村民歷盡艱辛,收穫了我一生最為寶貴的財富——愛與感動。從適齡兒童早早放棄學業,到青壯年好逸貪杯,再到貧困戶對現狀的「自我滿足」,來到谷坪鄉後,我重新審視了扶貧工作的難度。幫助群眾拆除舊房從第一次去走訪被「碰壁」,到後來把田間地埂和鄉間路旁都變成走訪現場,我實現了第一個轉變——要和村民做朋友,而且要做能說心裡話、能擺家長裡短的朋友。
  • 扶貧故事丨家鄉脫貧是我最大的心願
    貴州省沿河縣,一個以土家族為主的有著68萬人口的深度貧困縣,地處渝黔湘鄂四省市邊區結合部,屬於武陵山連片特困地區,為讓群眾早日脫貧致富,中國二十冶堅決執行黨中央、五礦集團、中冶集團黨委相關扶貧決策部署,自覺扛起歷史重任,選派掛職幹部深入沿河縣脫貧攻堅一線開展定點幫扶,在脫貧攻堅歷史性偉大戰役中踐行央企責任與擔當。
  • 丹寨:「三帶」模式助推產業興鄉村美民眾富
    丹寨縣創新推廣「品牌帶產業」「企業帶基地」「合作社帶貧困戶」扶貧產業發展「三帶」模式,有效鞏固拓展脫貧成果,全面接續鄉村振興。品牌帶產業「脫貧前我們的廣告詞是『遊丹寨就是扶貧』,現在脫貧了我們的廣告詞變成了『歡迎來丹寨度假』!」在貴州省委十二屆八次全會上聊起丹寨縣的變化,黔東南州政協副主席、丹寨縣委書記袁尚勇說。
  • 【「最美家庭」故事之二】程原華家庭的漫漫扶貧路
    【「最美家庭」故事之二】程原華家庭的漫漫扶貧路 2020-10-10 18:0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我的扶貧故事」前進村就是我的第二故鄉丨劍河縣革東鎮前進村...
    初到前進村,我的第一印象是基礎設施太差,來幫扶就是要改變現狀。我們攻堅隊馬上規劃,召開了村民大會。前進村除外來嫁入的人員,村內村民全部姓吳,我也姓吳,寨子內年長的叫我小吳、年齡不相上下的叫我聲良、年輕的叫我吳哥。
  • 「我的扶貧故事」心繫大山 勵志做好扶貧人丨從江縣加鳩鎮西部計劃...
    我叫王禮,2019年畢業於上海杉達學院。現服務於貴州黔東南從江縣加鳩鎮合法村脫貧攻堅指揮所。作為一名西部學子,畢業後能夠回到自己家鄉貢獻一份自己的力量,我覺得自己是榮幸的也是幸運的。榮幸的是我在這場脫貧攻堅戰中能夠參與最後的決勝時刻工作,幸運的是我能夠在脫貧攻堅工作中運用到所學的知識為群眾謀福利。合法村是加鳩鎮寨子多、距離遠、苗族支系不同、工作難度大的村莊。初來報到,我立即申請到合法村當網格員助理。當時,正是人畜混居整治工作(上面住人,下面養牲畜)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