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康其軍,現任貴州黔東南丹寨縣揚武鎮黨委書記,是一名土生土長的丹寨人。參加工作20餘年我都在揚武鎮度過,時代賦予我們機會,讓我們得以參與到脫貧攻堅這偉大的事業中,幾多耕耘、幾多艱辛,收穫滿滿,看到家鄉一天天發展變化、看到老百姓生活一天天變好,我深深體會到是脫貧攻堅改變了這裡千百年來的面貌,摘掉了貧困的「帽子」。今天我就與大家分享我的脫貧故事
揚武鎮位於丹寨縣中南部,全鎮共轄23個村(居)民委員會,1個移民社區,有貧困村20個,其中深度貧困村10個,建檔立卡戶3044戶12438人。
康其軍(左)在走訪群眾
貧困戶是脫貧致富的主體,鄉鎮是脫貧攻堅戰的前沿陣地。作為一名基層的鄉鎮幹部,我堅信好日子是幹出來,帶領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這不僅是我的初心和使命,更是我的責任擔當。我始終把貧困群眾當親人,帶著感情去扶貧,帶著責任抓脫貧。 貧困村民變居民 楊再清是爭光村村民,屬於建檔立卡貧困戶,是我的幫扶戶。一家4口,居住在老舊的木房子裡,全家靠種地維持生活,日子過得艱難。在異地移民搬遷政策出臺後,我多次來到他家,宣傳黨的政策,動員他家搬遷。為解決他的後顧之憂,同時按照政策為他申請了保潔員的公益崗位。 2018年,他家搬進了移民小區,住進了寬敞明亮的樓房,當我再一次走進他家走訪時,他拉著我的手說:「書記,現在生活是真的好咯,房子有新的了,出門有車子坐,看病有報銷,還解決全家人的就業務工,冰箱裡也有肉了,比以前好太多了,感謝共產黨的好政策」。一番質樸的語言表達了他對黨的政策的感激、對我們工作和認可。 在我們揚武鎮,截止2018年以來有733戶名貧困戶搬進了移民小區,過上了市民生活。一個個看似平凡的小事,對百姓而言,就是一件件事關生存的大事。只要初心不改,平凡也可以偉大。 產業帶出致富路
2020年9月,康其軍到揚武鎮爭光村查看水產養殖產業
揚武鎮始終堅持因地制宜,把加快產業結構調整作為主線,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我們通過外出考察學習調研,最終決定在全鎮範圍內大力發展林下經濟。近年來,我帶隊深入考察,引進了果蔬、中藥材種植、水產、生豬、肉牛養殖等項目。 從牽線搭橋到規模化種養植,從當初「一問三不知」到現在半個「土專家」,我知道,只有從「輸血式」扶貧往「造血式」增收方面轉變,才能真正改變家鄉的面貌。如今全鎮建成1個10096畝紅星村林下經濟示範基地,中藥材種植18686畝,其中林下中藥材11096畝;藍莓種植3000畝;茶葉種植4600畝;蔬菜種植15000畝次;硒鋅米種植1800畝;哈密瓜種植500畝等特色產業,建成水產養殖基地3個,肉牛養殖基地3個,1個蔬果冷藏轉運中心,銷售覆蓋廣州、重慶、湖南、四川等地。每年僅僅採取務工、認領、管護、配送等方式就解決了本地5.1萬人次就業。現在的揚武鎮,林下產業正在茁壯生長,村民的口袋也一天天鼓了起來。 民族技藝綻新花 不論是田間地頭,還是農戶家裡,每到一處幫扶走訪,我都與村民說說家長裡短,聊聊困難,談談致富想法。 丹寨是民族蠟染之鄉,揚武的苗族群眾有著製作蠟染製品的傳統。通過與民族工藝傳承人的多次交流溝通,通過市場調研,我們認為,要讓傳統技藝綻放出時代新花,讓手工蠟染製品走向市場。通過「村合作社+企業+農戶」利益聯結模式,我們在5個村組建起了蠟染合作社,形成了產業,同時搭上了電商的快車銷售。產品成為市場上的緊俏貨,每年收入達到200萬元,走出了一條脫貧致富之路。 漫漫扶貧路,切切家鄉情。我們不辱使命,不負百姓,2019年底,全鎮剩餘貧困人口和貧困村實現了「雙清零」目標任務,百姓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到1.1萬元。脫貧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鬥的起點。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劉紹波 整理
見習編輯 吳一凡
編輯 徐然
編審 王璐瑤 肖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