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多年前,有一位學識淵博的學者,在生命的最後時刻,留下了一句遺言,「中國將來一定會大放異彩,要注意《易經》」,這位老人就是著名的哲學家馮友蘭先生。
《易經》也叫《周易》,是中華文化的核心經典,但是,經常被人誤解為「封建迷信」的書籍,為學者難,為師者更難。
終於,被質疑了3000年的封建迷信,如今被納入國考筆試,還被證實是超科學!
有學者表示,不能理解為什麼當公務員還要學「算命」,感嘆說:「根本看不懂?」
當然,大部分學者對於《易經》納入國考,還是堅持著支持的態度表示:「《易經》是中國文化瑰寶,每個中國人都應該讀懂。」
那,為什麼會將《易經》列為考試範圍?《易經》到底是一本怎樣的書籍?
作為中華文明智慧結晶的《易經》,卻在近代毀譽參半,有認為這是一本卜筮鬼神之書,有認為是一部蘊含宇宙至理之書。
然而在中國人爭論之際,《易經》卻在西方科學界颳起一股旋風,世界頂尖學者對此讚不絕口,在西方學者眼裡的《易經》,猶如一部「神書」,令中國人難以相信。
我們追溯千年前古人對《易經》的評價,發現有兩個代表性的看法:
初唐宰相虞世南說:「不學易不可為將相。」「將相」就是將軍、宰相。藥聖孫思邈說:「不學易不足以言太醫。」「太醫」是古代醫術最高者的稱謂。
可見,在軍事、政治、醫學三個不同領域,都把《易經》當作最高學問。
可見,如果把《易經》看成是一本算命的書,那將是中華文明史上最大的一樁『冤假錯案』。
《易經》中國智慧的源頭:
孔子看到《易經》的時候感嘆,原來它不是講算命的,而是講天命的,這時候的孔子五十歲,所以孔子是五十而知天命。
對於命運,《易經》強調「潛龍勿用」:
乾卦,初九爻:潛龍勿用。龍潛在水裡是在找他的水,我們剛辦了企業,要找到人脈、錢脈、資源,這不好像是我的水嗎?
比如說我們剛剛走上工作崗位,去了一個新單位,不要著急施展自己的才華,需要潛伏在那,摸清情況,熟悉環境,適應環境,這是最重要的。
這也正是《易經》的魅力,它教你從這件事推測到下一件事情,叫以類萬物之情,推測出萬事萬物的情況。
中華文化,陰陽中和,《易經》就充分體現了這種文化的生命力。
無論是老子「道可道非常道」之中的道,還是孔子的「吾道一以貫之」中的道,都來源於《易經》中最基本的的思想,那就是:一陰一陽之謂道。
有天就有地,有男就有女,有上就有下,有前就有後,都是相反相成,對立統一。徒陰則不生,徒陽則不長,四季的變化,人生的生老病死,都是陰陽二氣消長的結果。
從古至今,變化是無窮無盡的,但是萬變不離其宗,這個宗旨便是「陰陽」。
《易經》就是易,變化。
《易經》有64種變化;《奇門遁甲》由四千多種變化,簡化成陽遁九局和陰遁九局,共18種;而《大六壬》由上萬個式子,簡化為九種課式。
變化是無窮的,表象五花八門,而萬變不離其宗。這個宗,就是規律。
古人稱之為:定數。
凡事皆有定數。這個定數,是指規律,不是玄乎的東西。
此外,在漢語中,有200餘條成語源出《易經》經傳。這些成語蘊涵著極其豐富的精神內涵,其中如「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等,堪稱是對中華民族精神某個方面內容的經典概括,對後世影響持久而深刻。
「百姓日用而不知」,《易經》的智慧遍及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易經》被列入國考,不僅僅是對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視和復興,更是要讓經典的智慧用來指導生活和工作,少走彎路,尤其是要行正道。
「易經之道」能給人們指出生活中遇到各種困難時的方向,教給人們做人的道理,是「一部奇妙的未來學著作」。
縱觀古今,但凡是能夠在逆境中找到破局之道,並且尋找到正確的方向,做對人生決策,從此平步青雲的成功人,都是通讀過《易經》的人。
孔子說,讀懂了《易經》,人生就不會犯大錯誤;曾國藩說,《易經》是安身立命的根本。
李政道、楊振寧等華人諾貝爾獎獲得者都曾經在公開場合承認自己的科學思想受易經的影響很大。
李嘉誠稱《易經》智慧受用終身,《易經》中「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一直是他的座右銘。
《易經》雖然只有不到20頁的篇幅,但是每一頁都能通過六十四個卦象無限延展,將萬物容納。裡面蘊含的大智慧,可謂讓人受益一生。
這樣一本「答案之書」,值得每一個人去鑽研,學習後你會發現,以前自己困惑的地方,都能夠解開了。
傳統的《周易》都是文言文,過於深奧且不易讀懂,解讀起來很費勁,很多人想看卻看不懂。
所以我在學習《周易》時,選擇的是這本帶有注釋、解釋以及白話文講解的《圖解周易》,裡面的內容全都是大白話,通俗易懂。
從五行、天幹、地支、太極和八卦的講解,再到《周易》中的象、數、理的介紹,再深刻的道理,也讓你一目了然。
這本書還通過結合實際的例子來告訴你如何去分析問題,通俗易懂,一看就會。
所以擔心看不懂的夥伴們可以選擇看看這本書,有白話文,有圖解,再加上口訣,就非常的簡單好理解了,對於感興趣的夥伴真的可以試試。
如此一本智慧"聖書"不僅可以讓你學習到古人的偉大智慧,更是可以讓你受益終生!
點擊下方連結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