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幸福的悠曦 養生知識早知道
丁香
藥中丁香能祛寒
中藥丁香是桃金孃科丁子香屬植物丁香的花蕾,又名丁子香、支解香、雄丁香、公丁香等,是常用的溫裡類中藥。丁香的乾燥花蕾略呈短棒狀,下部為圓柱狀略扁的萼管,上部近圓球形,紅棕色至暗棕色,形如鐵釘,氣味芳香濃烈,故而得名丁香。
「江上悠悠人不問,十年雲外醉中身。殷勤解卻丁香結,縱放繁枝散誕春。」(唐代陸龜蒙《丁香》)丁香辛溫芳香,暖脾胃而行氣滯,尤善降逆,有溫中散寒、降逆止嘔、止呃之功,為治療胃寒嘔吐呃逆之要藥。丁香配伍柿蒂、人參、生薑等,可治療虛寒嘔逆,如丁香柿蒂湯;配伍白朮、砂仁等,可治療脾胃虛寒之吐瀉、食少,如丁香散;配伍藿香,可治療妊娠惡阻。
「萱草花空發,丁香子又生。浮雲無處所,孤月不須明。」(明代劉基《漫成》)丁香性味辛溫,入腎經,有溫腎助陽起痿之功,配伍附子、肉桂、淫羊藿等,可治療腎虛陽痿,宮冷不孕。
「題花曾蘸花心露,當初誤結丁香樹。」(宋代劉之才《菩薩蠻》)丁香花蕾的蒸餾液為丁香露,其所含揮髮油可製作成丁香油,二者皆有藥用功效。丁香露性味微辛、微溫,歸脾、胃、腎經,具有溫中散寒、理氣止痛的功效,隔水燉溫飲,可治療寒澼胃痛。丁香油性味辛、甘、熱,歸脾、胃、腎經,具有暖胃、降逆、溫腎的功效,可用於胃寒脹痛、呃逆、吐瀉、痺痛、疝痛、口臭、牙痛等的治療。
口含雞香氣如蘭
「口厭含香握厭蘭,紫微青瑣舉頭看。忽驚鬢后蒼浪發,未得心中本分官。」(唐代白居易《酬嚴十八郎中見示》)詩中「含香」指的是口含雞舌香的意思,典出東漢應劭《漢官儀》:「尚書郎含雞舌香伏奏事,黃門郎對揖跪受,故稱尚書郎懷香握蘭,趨走丹墀。」
原來,古代由於缺乏科學的口腔保健知識和有效方法,口臭現象十分普遍。性味辛香的雞舌香可以治療因胃火上升或牙周炎引發的口臭,古代官員在皇帝面前奏事,嘴裡都含嚼雞舌香以避免口臭,並成為一項禮儀,這在沈括的《夢溪筆談》中也有記載:「三省故事郎官口含雞舌香,欲奏其事,對答其氣芬芳。此正謂丁香治口氣,至今方書為然。」
藥中丁香有幾多
或許是丁香太富有詩意,或許是中藥丁香的藥效過於優良,中藥之中,還有幾味特殊的「丁香」。
紫丁香 「花開不結實,徒冒丁香名。枝頭綴紫粟,旖旎香非輕。乃知博物者,名以香而成。或者樹相類,惜未南中行。」(明代吳寬《丁香》)詩中開花不結果實,冒用丁香之名的「丁香」,其實是木犀科丁香屬植物紫丁香,又名華北紫丁香、紫丁白,在我國南北方均有分布。紫丁香也因花筒細長如釘且氣味芳香得名「丁香」,其花序碩大、開花繁茂,花色淡雅、習性強健,容易成活,在園林中廣泛栽培,是常見的觀賞花木。紫丁香以葉及樹皮入藥,性味苦、寒,歸胃、肝、膽經,具有清熱利溼、解毒退黃的功效,用於急性瀉痢、黃疸型肝炎、火眼、瘡瘍的治療。
白丁香 「一窩兩窩三四窩,五窩六窩七八窩。食盡皇王千萬粟,鳳凰何少爾何多!」(清代李調元《麻雀詩》)中藥白丁香是麻雀的糞便,又名雀蘇、雄雀矢、青丹等,性味苦、溫,歸肝、腎經,具有消積、明目的功效,內服可治療積聚、疝氣,外用可治療目翳、癰疽瘡癤、扁桃體炎。
小丁香 「連呼紫雲伴醉,小丁香、才吐微紅。還解語,待攜歸、行雨夢中。」(宋代吳文英《聲聲慢》)小丁香又名瓜子金,是遠志科遠志屬植物瓜子金(卵葉遠志)的根及全草。小丁香性味苦、微辛、平,歸肺、胃、心經,具有祛痰止咳、散瘀止血、寧心安神、解毒消腫的功效,用於咳嗽痰多、跌打損傷、風溼痺痛、吐血便血、心悸失眠、咽喉腫痛、癰腫瘡瘍、毒蛇咬傷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