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循環,無疑是2020年中國宏觀經濟最熱的關鍵詞。
5月14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首次提出了「雙循環」,即強調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充分發揮中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和內需潛力,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這一新提法受到國內外各界的廣泛關注,引發了密集討論。
7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與企業家進行座談時,對「雙循環」做了進一步闡釋,明確三層意思:一是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 絕不是關起門來封閉運行,我們堅定不移地擴大對外開放方向沒有變。
二是以國內循環為主,是通過發揮內需潛力,使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更好聯通,我們堅定不移統籌利用好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開放發展路徑沒有變。
三是我們要順應全球化的歷史潮流,堅持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加強科技領域開放合作,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
剛剛發布的「十四五」規劃建議提出, 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實現經濟行穩致遠、社會安定和諧,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好局、起好步。
這一系列論斷和部署的表述從「逐步形成」到「加快構建」,使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越來越清晰、越來越篤定。
第三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開幕式11月4日晚在上海舉行,國家主席習近平以視頻方式發表主旨演講時再次強調,我們提出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這絕不是封閉的國內循環,而是更加開放的國內國際雙循環,不僅是中國自身發展需要,而且將更好造福各國人民。
加快形成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不是應對疫情衝擊和外部阻遏的短期之策、被動之舉,而是適應我國經濟發展階段和社會主要矛盾變化、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著眼於「十四五」時期乃至2035年遠景目標主動確立的戰略方向,是既立足當前又著眼長遠的重大戰略抉擇。
在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中,國內大循環是主體。當前中國經濟具備了加快擴大國內大循環的基礎和條件。從需求端看,我國已發展成為超大規模市場,2019年社會消費品消費總額達5.97萬億美元,已接近美國6.2萬億美元的水平,進口已連續十年位列世界第二。
從供給端看,我國建立起世界上最為完善的工業體系,一大批企業進入世界500強排行榜,其中不乏新經濟領域的高科技企業。我國研發投入佔GDP的比重已升至2.2%,研發投入總額列世界第二位,申請專利數量世界第一,加上我國豐富的人力資源優勢及近幾年來國家大幅改善營商環境,創新創業蓬勃興起。
在發展空間和潛力方面,我國大規模的傳統產業正處於升級換代過程中,數位化改造空間巨大。若能打通內部發展的梗阻環節,加快補上發展短板,暢通升級國內大循環,對中國實現高質量發展和世界經濟走出低谷都意義重大。
在全球化逆潮中,國內大循環為主不是 「閉關鎖國」,不是對外脫鉤,恰恰相反,是新時代中國對外開放的主動選擇。
近年來我國改革進入深水區,對外開放也進入了新階段,中國需要轉變開放方式,更好地掌握對外開放主動權。一方面,基於內循環的暢通,未來將更具長期增長動力,直接推動中國各層次國際化水平,尤其為金融對外開放奠定良好基礎。基於此,人民幣資產也將具有高收益率、高獨立性特徵,人民幣資產對國際資本的吸引力提高,有助於推進人民幣國際化和以本幣主導的資本帳戶開放。
另一方面,通過暢通國內大循環,可以降低對外依賴,具有更強的經濟韌性應對外部衝擊,為國際大循環提供穩定「錨」,掌握對外開放主動權,推動形成全球治理新格局。
當前,構建新發展格局仍然面臨一些挑戰,主要是國民經濟循環還有梗阻,國內循環與國際循環沒有完全打通。解決這些問題,根本上要依靠改革創新。
首先,把擴大內需作為戰略基點,釋放國內需求潛力,使生產、分配、流通、消費更多依託國內市場,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開發新的消費領域和經濟增長點,滿足人民群眾更高的美好生活需要。以中等收入群體的巨大潛在需求倒逼供給側提升質量,完善供應鏈,而供給側水平的全面提升,則可以創造更多中高收入就業崗位,提升人們的收入水平,有助於進一步擴大消費,最終形成良性循環。
其次,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關鍵在於創新,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一方面是技術創新,提升自主創新能力,不斷突破關鍵核心技術,既是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的關鍵,也是擺脫西方國家「卡脖子」、提高國際競爭主動權、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關鍵;另一方面是制度創新,全面創新制度和體制機制,以持續釋放的改革紅利,激發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
第三,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國內經濟大循環效率。暢通國內經濟大循環,必須破除要素自由流動的壁壘和障礙,降低要素使用和流通成本,提高要素配置效率。這就要求深化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加快建設高標準市場經濟體系,疏通供給和需求、金融和實體經濟的傳導機制,形成生產主體與國內市場良性互動,提高國內經濟大循環的效率。
在時代發展的大變革背景面前,唯改革者進,唯創新者強。對中國企業而言,未來以技術創新和數位化轉型為重要抓手,實現企業競爭力提升,完成產業轉型升級,以贏得更加廣闊的市場空間是融入雙循環的關鍵 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