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美百變的紫砂壺,是我們中華文化的一塊瑰寶。一個匠人在製作一把壺的時候,它的造型最能反映出審美的意趣。
千百年來,紫砂壺的線條和質感,可以傳遞很多信息,成為我們感受東方美學的一個窗口。
今天杯小茶整理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壺型,供大家欣賞,看看哪一種你最中意?
這是一種仿鍾造型的壺,源自清代。名字耐人尋味,鍾,是古代的打擊樂器,德,傳統文化中的重要品質。
創作者基於古代樂器鐘的造型,做了更為規整的創新。可以看到整個壺身是直的,給人一種很端正的感覺。
壺嘴像一把槍的槍膛,乾淨利落。部分拐彎處用了一些環形的修飾,非常幹練、樸實。
制壺師創作於明末,看名字就知道是像西施一樣美,製作時也是從西施身上找到的靈感。
圓潤豐滿的造型,壺把向下的設計,還有小小的壺嘴,讓西施壺成為紫砂壺裡最有女性風韻的壺型。
這種造型可能是最樸實的一種,壺身是一個直筒的圓柱形,乍一看有點可愛。
靈感來自於「秦磚漢瓦」,是古代房屋最基本的部件,清代文人陳曼生領銜設計的「曼生十八式」中,就有漢瓦壺。
開口大,線條簡約不繁複,這種壺型可以衝泡各種茶,不怕口小阻塞,出水也比較快,可以說是為實用而生了。
也是曼生十八式之一,石瓢本作「石銚」,是一種煮水烹茶的器具,之後取「弱水三千,只取一瓢」之意,定名石瓢。
我們讀書時都學過,三角形是最穩定的形狀。石瓢壺下大上小的造型,就給人一種穩重大方的感覺。
三角形的壺把,像橋一樣的鈕蓋,也和壺身呼應。加上簡潔易出水的壺嘴,整體傳遞出的是紫砂壺少見的力量感。
紫砂壺的設計往往來源於富有美感的事物,宮燈壺就是從元宵佳節傳統的燈籠造型得來的靈感,出現於明朝。
有曲線感的壺嘴,和敦厚的壺身,既像傳統的燈籠,也像皮影戲中舞蹈的人物,很有古典風韻,是紫砂壺中非常優雅的一種造型。
掇(duō)是摘取、拾取的意思,掇球就是用球的元素創造,始見於清朝。
乍一看和宮燈壺有點像,但其實細節之處可見玄機。壺身、壺蓋、蓋鈕,壺把,都是統一的圓球形,甚至壺嘴也設計成圓形的一部分曲線。
整體非常光滑簡練,難以想像在沒有電腦的年代,匠人們可以憑藉手工,將幾何圖形組合成一個極具美感的器具。
始於元朝,是基於梨子的形狀設計的壺型。流線型的壺身、下垂的重心是它的特點,穩重卻又有可愛的感覺。
如果是製成小壺,會更能體會到這種造型的舒適感,很適合把玩。
在廣東、福建的茶桌上很常見的壺型,常用來做工夫茶泡法,流行於明朝。
水平壺看似形狀簡單,其實就像它的名字,蘊涵著一種中國人審美中執著的對稱。壺嘴挺直,朝天,和壺身口的頂部、壺把的頂部呈水平的一條線。
這麼做也適合了南方泡茶是用熱水淋壺的泡法,即使將壺放入有熱水的碗中漂浮,水平穩定的造型讓壺依然不會側翻。
當然,這些壺型還是眾多創造力和美感兼具的紫砂壺中,很小的一部分。
從中可以看出大道至簡的東方審美,同時生活中處處是靈感,一個簡單的生活器物也可以是藝術的創作來源。這種匠人的特質,在茶、茶具中處處有體現。
喝茶,真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杯小茶(beixiaocha66)
對話框回復「 6 」,漲知識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