趾甲形狀、嘴唇顏色、鬍鬚、毛髮都與健康關係緊密!千萬別小瞧那絲絲縷縷的頭髮,它們的生長情況,都在間接地透露您身體健康的信息…...
頭髮具有保護顱腦、美容和保溫的作用,對於外界光、塵、機械刺激、異常氣候等都有抵禦和緩衝作用,通過發量,色澤,質地等等也能暗示您的身體狀態,我們往下看:
正常情況下,頭髮在胎兒4個月左右開始生長,至6個月左右可長成形,其生長期為2~6年,最長可達25年。
每日生長速度0.3~0.4毫米,此時發乾粗色深,柔軟而潤,根有毛鞘。其休止期為2~3個月,此時發纖細而色淡,硬直且燥,根短無鞘。
說起頭髮的密度應與粗細有關,因為人的頭髮越細就會越密。一個人的頭髮一般有10萬~12萬根。正常情況下,有90%以上的頭髮在生長,10%以下的在自然脫落,成年人1天大約有60根頭髮脫落,如果生長的減少,脫落的增多,頭髮就會逐漸稀疏,這就說明機體出現了不正常的變化。
壓力過大、精神過度緊張是導致毛髮稀疏脫落最常見的原因。此外,有研究發現出現脫髮的年輕人,血脂異常的水平更高,心血管疾病風險明顯增加。
在世界上,頭髮的顏色由於種族和地區的不同,有烏黑、金黃、紅褐、紅棕、淡黃、灰白,甚至還有綠色和紅色。頭髮的色澤一般是由黑色素決定的,如果頭髮皮質內所含的顆粒狀黑色素量越多,則頭髮越黑。
頭髮變白髮除了與年齡有關,某些慢性消耗性疾病(如結核病)、內分泌疾病(如腦垂體、甲狀腺疾病)等,都可能影響黑色素的生成,導致頭髮過早變白。
此外,用腦過度、長期疲勞、精神緊張、壓力過大等,也會影響內分泌,使頭髮變白。
更多時候我們會覺得頭髮沒有光澤,一方面可能是缺營養,另一方面,有可能是甲亢或甲減所致,甲狀腺激素過多或過少都會影響新陳代謝及頭髮正常生長。因此,如果同時還有不明原因的疲勞、體重增加或減輕,需及時就醫檢測甲狀腺功能。
頭皮屑是正常代謝的產物,但是出現大量的頭皮屑、頭皮發癢,那可能就是提醒你,你可能得了脂溢性皮炎,其病因有很多,包括遺傳傾向、真菌或酵母引發了身體免疫、氣候改變、飲食中缺乏B族維生素等。
排除經常燙染、氣候乾燥等因素的影響,身體長期缺乏營養素,如蛋白質、脂肪酸、微量元素鋅等,會導致頭髮營養不良,出現分叉、乾枯、易斷等情況。
小的時候就聽說「頭髮長會跟身體爭營養,影響學習」等說法,上學的時候都清一色的小短髮。
其實,這是對頭髮最早的誤解。人的頭髮在毛囊中長出後,就成為我們所看到的毛幹,即頭髮露在頭皮表面的部分。毛幹可被看作已經死亡的角質細胞,本身不會有新陳代謝,當然也不會消耗營養。
也就是說,只有健康的毛囊生發時需要消耗一定的營養,而頭髮的其他部分則不會。因此,留長髮不會增加頭發生長的營養需要,剪髮也不會減少頭髮的營養消耗。
臨床上還真沒從來沒有聽說過生薑能有效治療脫髮的,老百姓覺得生薑有生發作用,一般都是些心理暗示在裡面。因為生薑含有一些刺激性物質,皮膚接觸後會覺得熱辣辣的,讓人有了生發的錯覺。
但脫髮的問題根源在毛囊,及頭皮整體的健康情況,不單單是用生薑就可以改善的,有可能因為不健康的頭皮接受了刺激,反而出現更嚴重的接觸性皮炎等問題,所以如果出現脫髮還是需要醫生幫你診療。
相信大家都聽過這個,但事實是,白髮並不會越拔越多。長出頭髮的部位是毛囊,早在胚胎時期就已經形成。一個毛囊配幾根頭髮,是相對固定的,因此,頭髮不會因為拔掉而有所增加。
只不過,不排除某些急性炎症可能會導致成片的毛囊感染,所以連片的毛囊受損,頭髮脫落的現象倒是有的,在這種前提下,也有可能發生連片頭髮變白的情況。
擁有一頭濃密健康的秀髮,是每個人的心願。那麼,該如何科學護髮呢?
洗髮
洗髮時水溫不宜太燙,以與人體溫度相近為宜;不要用指甲撓抓,用指腹以劃圓的方式慢慢洗清;洗完頭髮後,可以使用吸水毛巾將頭髮包住,輕輕擰乾水分,不要大力搓揉頭髮,以免損傷發質。使用吹風機,儘量使用微冷風。
梳頭
最好用木梳或牛角梳梳頭,可促進頭皮血液循環,有助於頭髮潤澤,使頭髮富有彈性。塑料梳在使用時與頭皮摩擦易產生靜電,對頭皮造成損傷,不宜使用。
防曬
日光、紫外線的作用會曬傷毛囊、毛鱗片,從而導致頭髮發質變差,不但變脆,也會變黃變白。因此,出門最好帶上帽子或打遮陽傘。
毛囊中的細胞是人體增長最快的細胞,其生長必須得到充分營養。建議平時多吃些魚類、豆類、綠葉蔬菜、動物肝臟、核桃、芝麻等富含蛋白質的「護髮」食物,幫助強健發質。
如果您出現不明原因的脫髮,頭髮稀疏及頭皮屑增多,則需要您及時到醫院就診,需要醫生幫您確定病因及找到適合您的治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