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王朝的短命,是因為六國起義,還是因為始皇帝大開郡縣制?

2020-12-17 鮮花暢談歷史

這個問題有點過於偏頗了,秦的短命是根本原因在於東方六國起義軍風起雲湧,造成這一後果的原因並非是郡縣制,而只是郡縣制在面對如此大的反抗力量的時候,顯得力不從心了。

一、秦的滅亡

秦始皇嬴政憑藉著幾代秦君攢下的家底,以及他個人強大的控場能力,終於在公元前221年統一了六國,建立起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超級大帝國。但是很可惜,這個帝國僅僅存在了15年,便被滅亡了,更重要的是,它在面對起義軍時顯得是那樣的無力,連函谷關、武關這樣的之前抵抗過無數六國軍隊的重要關隘都無法成為秦的屏障了。

經常有朋友聊起秦的滅亡到底是因為什麼?

1、是因為秦的制度麼?

顯然並不是,「漢承秦制」的概念本身已經說明了後來西漢初期幾乎全盤採納了秦朝的制度,漢朝人用秦朝的制度都能搞好,沒道理秦朝人自己用反而不行吧?

2、是因為秦朝的名將都不在了,軍隊不能打了?

其實也不能這麼說,章邯出兵的很長一段時間裡,除了輸過項梁一場之外,幾乎是戰無不勝的,而且後來還親手擊敗斬殺了項梁,之前被派到北方抗擊匈奴的軍隊也被調回了大半,秦軍力量也並非不夠看,更何況老家鹹陽還有五萬精銳守著呢。

也許是因為這兩個原因不夠充分,所以有人開始把郡縣制的問題拉了出來,說正是因為這個新鮮事物的出現導致了秦的滅亡。到底是不是這麼回事呢?

二、關於郡縣制

所謂郡縣制呢,主要就是講國家的兩級行政區劃,即郡和縣,郡呢,有點類似於我們現在的省,縣呢,差不多相當於我們現在的市。不過,這個倒不重要,重要的是它代替了分封制。

大周朝當初立國的時候可是沒少分封,不但一票姬姓(國姓)子弟得到了土地,不少大臣也因為立功而分到了地盤。按照當時的分封等級,分成為公、侯、伯、子、南五種,後來的秦秋五霸、戰國七雄最初的時候也都是周天子分封的爵位,只不過後來實力強了,才開始紛紛稱王了。

那麼,用郡縣制代替分封制有什麼問題呢?

按說,郡縣制屬於先進的管理制度,代替舊事物也沒什麼大問題。秦當初商鞅改革就幾乎用全盤的「縣制」代替了分封,這套管理體系也用了一百多年了,不但沒出問題,還幫助他們統一了六國,絕對算得上是成功經驗,統一之後的秦始皇在此基礎上將郡縣制推廣到全國其實也是順理成章的一件事。

可問題就在於秦朝的郡縣制沒能幫他們守住國家,反而是後來採用「郡國一體制」的西漢取得了成功。

什麼叫「郡國一體制」呢?

通俗來講就是,在一個國家的統治下,既有分封的國,也有統一管理的郡。

當然,這也不算是什麼開拓,當初戰國七雄也有不少採用類似政策的,關鍵還是在於控制比例。分封的侯國強了,中央的實力自然就弱了,這是一個此消彼長的態勢。所以,後來西漢也開始不斷地削弱封國的力量,直到後來掀不起風浪才算舒服了。

可見,郡縣制本身應該是沒什麼問題的,問題還是出在了時機和推廣範圍上面了。

三、秦亡和郡縣制的關係

秦朝雖然只存在了十五年,但是成就還是非常輝煌的,很多東西都被西漢所用,沿襲到了後世,這是非常了不起的一件事。

不過,我們細讀秦史,會發現一個問題,就是在這十幾年的時間裡,秦朝真是搞了太多的」基礎建設「。比如我們耳熟能詳的長城和驪山陵墓,當然,還有聞名於世的9條馳道,以及大量的亭臺樓閣與宮殿。雖然說長城與馳道都是在原六國的基礎上再統一規劃和連接的,但是這個工程量也是非常巨大的。

這麼大的工程量,自然絕大部分都是由原屬六國的子民來完成的,所以造成的結果就是,這些六國子民被徵發徭役之後,就經常一去不復返了。反而,秦始皇、秦二世卻踏著六國子民鮮血鑄成的馳道,巡遊天下,這個怒氣值自然也就越憋越滿了。

怒氣值滿了自然就有爆發的一天,後來關東六國的反抗也源於此。

當陳勝、吳廣喊出反秦口號的時候,幾乎一瞬間,響應的聲音便傳遍了四方,整個關東六國全都響應起來了。

可是,秦人的鎮壓力量在哪裡呢?

一直到陳勝的手下周文打到函谷關內、戲水邊上,才迎來章邯的大軍。那些郡守、縣令呢?要麼被義軍所殺,要麼棄郡而逃,還有一部分也扯起了反秦大旗,真正能組織起軍隊鎮守一方的卻寥寥無幾。所以,即便是章邯打仗很厲害,但也只能是」按住葫蘆瓢又起「,完全起不到穩定全局的作用。

這也就是郡縣制與分封制的區別所在。

分封的國家在面對反抗力量的時候,可以更加迅速地派出軍隊鎮壓,而郡縣制卻無法做到,這也是某些人誇大」秦朝大力推廣郡縣制所造成危害」的基礎。不過,很顯然,這種說法是站不住腳的。秦亡的根本在於「過度徵發使用徭役」,而不是郡縣制。

後來西漢是怎麼解決這個問題的呢?

劉邦剛開始建國的時候,有幾個很強的異姓諸侯國,後來劉邦把他們一一滅掉,換成了劉姓王,目的自然是消除諸侯國對自身的威脅。與此同時,劉邦還有一個非常順應時代的決定,即各諸侯國可以採納更適合於本國環境的治國方針,並不一定要等同於西漢中央政府,這個「因地制宜」對於漢初穩定民生幫助還是相當大的,再加上一系列降低稅賦、鼓勵生育的政策,可以說西漢很快便成秦末漢初的蕭條中走了出來。

所以說,還是剛才說的,秦朝大力推廣郡縣制問題還是出在了時機和推廣範圍上了,如果能夠「分期分批」來,效果應該會好很多。

鮮花說

先進事物代替舊事物,這句話本身是沒什麼問題的,但是還是不能操之過急。手機現在是我們的最佳夥伴,但是沒有網絡發展為基礎,扔到20年前,又能掀起多大風浪呢?

歷史的發展告訴我們,超越時代一點點才是最最適合的。

相關焦點

  • 大秦帝國盛極一時奈何如此短命,太子扶蘇含恨自縊,為何不反抗?
    由此可見,始皇帝具有帝王相貌,也具有帝王心性!呂不韋畫像始皇帝回到秦國,以呂不韋為相國,重用李斯、王翦等人,南徵北戰終於完成統一大業,取締分封制,實行郡縣制,統一度量衡,書同文,車同軌,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王朝正式形成,
  • 大秦帝國是個勵精圖治的,但秦朝卻被冠以暴秦之說,是真的嗎?
    大秦帝國的強盛,自不用多說,然而秦朝二世而亡,卻給後代歷史留下了沉重的一頁。好一個秦始皇,始皇帝,本想著傳萬萬世,然而,屍骨未寒,大秦已亂。那麼,秦朝到底是為什麼滅亡,真的是由於暴秦的緣故滅亡的嗎?。並非如此。
  • 秦朝短命是因秦始皇對六國貴族心慈手軟?恰恰相反
    秦始皇兼併六國,一統天下僅僅十三年,陳勝、吳廣在大澤鄉發起的反秦起義立即引發全國連鎖反應,六國紛紛復國,兩年秦朝滅亡。因此一直以來有一種說法,秦朝短命是因為秦始皇善待六國貴族,甚至還有網民憤憤不平地表示秦始皇就應該把六國貴族斬盡殺絕,先不說秦始皇能不能做到這一點,對於現代人如此精神秦朝人,想法還如此殘忍表示理解不能……閒話不多說,先來看看秦始皇在統一六國過程中,是否真的如網上謠言那般對六國宗室、貴族心慈手軟呢?
  • 《大秦賦》高能劇情環環相扣,始皇帝親政之路險象環生
    《大秦賦》高能劇情環環相扣,始皇帝親政之路險象環生 日前,由張魯一、段奕宏、李乃文、朱珠、辛柏青、鄔君梅領銜主演的重大歷史題材電視劇《大秦賦》,正在CCTV-8黃金強檔、騰訊視頻、愛奇藝同步熱播。
  • 用數據和事實拆解王朝宿命:大隋是怎麼死在第二階段的?
    第一個大一統王朝是秦朝,公元前221年立國、公元前207年亡國,總共15年;如果從公元前236年滅六國開始起算,總共30年。所以,秦朝屬於創業不成。都統一六國了,為什麼還叫創業不成?輸出了暴力,以武力徵服天下;但你還要輸出秩序,以秩序章程天下。完成了暴力輸出和秩序輸出,才能算創業成功。秦朝的這個秩序輸出,不夠徹底。從分封到郡縣的轉型,這是一個千古巨變。
  • 大秦王朝一統天下15年後,是何緣故讓其土崩瓦解,轟然倒塌
    大秦王朝的統一之路可謂坎坎坷坷,但終究還是完成了橫掃六國的使命,將分裂的各諸侯國合六為一。然而這樣的景象僅僅維持了15年,接下來的秦王朝便開始了下坡之路。就連數百年的關中本土也轟然崩塌,究其何因呢?任何一個王朝的鞏固並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作為最高級別的統治階級首要做的便是深入民心,同時兼顧到各個階層的利益,還要剔除那些對帝國產生隱患的勢力。秦國的商鞅變法讓秦國的國力盛極一時,而統治集團也一直由宗親貴族,武將謀臣和他國客卿形成。在每個勢力團隊中也都有優秀的代表人物。在秦國的歷史中,這三股勢力一直支撐著這個帝國大廈。互相扶持,互相依靠,也互相制衡。
  • 秦實行郡縣制是一大進步,西漢封建諸王,是「開歷史的倒車」?
    秦帝國實行郡縣制,這是國家管理體制的一大進步。而接下來的漢帝國,卻實行郡國制,即郡縣制和分封制並存,在齊楚等邊遠地區分封了諸侯王,這是不是「開歷史的倒車」?要回答這個問題,就需要對秦末至漢初有關分封的歷史進行梳理。
  • 豆瓣電影評分9分以上的《大秦賦》為什麼崩了?成了大爛劇?
    大秦賦剛開始播放的時候,全網評分非常高,幾乎所有人都給予了很高的期待。綜合以往的經驗,但凡秦代素材的影視劇,變現都是不凡的。不僅是因為大秦為中國第一次集中統一的王朝,而且秦始皇后也是封建制王朝土崩瓦解,社會大變革的開始。然而,電視劇到後面卻口碑一路下滑,很多人中遇棄劇。
  • 《大秦賦》人物關係是怎樣的 大秦賦主要演員人物解析介紹
    大型歷史劇《大秦賦》定檔播出了,這部劇講的是秦始皇一生的經歷和統一六國的傳奇故事,劇中多為歷史人物,關係比較複雜。那麼《大秦賦》人物關係圖是怎樣的?《大秦賦》演員表如何?下面小編帶來介紹。  《大秦賦》人物關係是怎樣的  講述秦始皇嬴政從出生到統一六國,40餘年的戰國風雲故事,這部劇的導演一共有四位延藝、顧其銘、強龍、劉永濤執導的大型歷史劇,共78集劇情。  這部電視劇延續了《大秦帝國》前面的劇情內容,即將播出的這兩部,則講述「秦始皇嬴政在呂不韋、李斯、王翦等的輔佐下平滅六國、一統天下,建立起中華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國家的故事」。
  • 秦國稱霸的歷史長卷——我看電視劇《大秦賦》
    文/臨海憑風前一段時間,也知道這部《大秦賦》大劇在央視影視劇頻道熱播,但是正在收看央視一臺火爆的電視劇《裝臺》,因此冷落了同是陝西劇的《大秦賦》,到《裝臺》播完,並稍微回過神來,昨天在影視臺找到了《大秦賦》,已經播了62集。
  • 大秦一輩子都沒能擺脫的亡國詛咒
    最後,秦國因為有白起、王翦、蒙恬、蒙驁、王賁、李信、蒙武、章邯等眾多名將而得以統一六國。結束了春秋五霸、戰國七雄的時代,建立了大秦帝國,嬴政更是創立了「皇帝」一位,將自己封為「始皇帝」,欲使大秦千秋萬代,子孫萬世為王。可惜天不遂人願,即使秦始皇何等雄才大略,也沒想大秦竟然只延續了十四年就三世而亡。
  • 因為一個人人皆知的成語,秦始皇被痛罵了兩千年
    圖源/圖蟲創意1作為千古第一帝,秦始皇嬴政堪稱一個大IP,火了兩千多年,也被罵了好多年。焚書坑儒,是他最知名的黑歷史之一。關於分封制與郡縣制的辯論,在大秦帝國不是新鮮事兒。最經典的一場,是在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滅六國後,王綰與李斯之間的論戰。當時,對於如何統治這個統一的帝國,大臣們有不同的意見。
  • 僥倖撿漏,還是雄才大略?秦始皇統一天下真的全因為運氣好嗎?
    秦始皇統一六國只是摘桃子?那麼問題來了,為何齊楚燕韓趙魏六國國君都沒能摘到桃子而只有秦始皇摘到了?秦滅六國用了十年時間,如果說滅掉一兩個國家都是僥倖的結果,那麼十年之間滅掉六大諸侯國,「僥倖」根本解釋不通。
  • 大秦賦最大敗筆並非缺翁斐然那張揍翻六國的臉,而是一統天下的心
    而大秦帝國系列電視劇描繪秦始皇統一六國的《大秦賦》在眾多觀眾的期待聲中開播,日盼夜盼,大家以為劃時代的歷史劇就是這一部,沒想到,徒留一片唏噓,罵聲越來越多。這部電視劇的最大敗筆看似是上面幾個缺憾,實則不然,並非是缺少了翁斐然那一張一看就是揍翻六國的臉龐,而是缺少一統天下的雄心。偶像劇+宮鬥劇不是大秦帝國的底色編劇和導演太想討好前幾年的市場了,沒看錯,是前幾年的影視市場,因為飽受蹂躪的觀眾們現在亟需正兒八經的歷史正劇,大秦帝國前三部播出時收視率的確不理想,能火全是靠口碑。
  • 大秦賦裡的「潛伏」:秦與六國的諜戰大劇,比正面戰場還精彩
    原創 文史君 浩然文史 收錄於話題#大秦賦23#中國古代史100秦近日來,隨著歷史大劇《大秦賦》的熱播,人們又被帶回了那段群雄割據、爭霸兼併的戰國歲月。一場場高度還原的血戰,一個個出生入死、浴血奮戰的將士,使現代觀眾看得血脈賁張,直呼過癮。
  • 《大秦賦》豆瓣開分8分,久違的歷史正劇還是市場寵兒嗎?
    從2009年第一部《大秦帝國之裂變》開播算起,電視劇「大秦系列」先後走過了《大秦帝國之裂變》《大秦帝國之縱橫》《大秦帝國之崛起》,走到2020年的《大秦賦》,已經過去了十一年。作為極為少見的國產系列劇,歷史題材劇《大秦賦》在央視八套開播後豆瓣開分即達8.0分,雖然不及該系列平均分8.5分起的高記錄,但多少是個不錯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