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主板規格的提升,現在內存的超頻能力和幅度也是越來越大,在新的Z490平臺上,我們的MEG Z490I UNIFY暗影板憑藉10層PCB板和優化的電氣設計,已經能將內存頻率超頻到5000MHz+。今天給大家代來的是由遊民星空撰寫的海盜船內存超頻體驗,與之配套的自然是內存超頻的旗艦平臺MEG Z490I UNIFY主板。
統治者鉑金
型號CMT32GX4M2K4000C19W,尾部的W為白色意思。額定頻率4000MHz,單條16GB容量,兩條可組成32GB雙通道模式,CL為19,4000MHz電壓為1.35V。
微星MEG Z490I UNIFY測試平臺,這款主板是微星在今年5月底上市的新品,其採用Intel Z490晶片組,PCB為10層結構比MEG Z490 GODLIKE超神板還厚!還支持雷電3接口。內存方面採用適合超頻的雙DIMM插槽設計,並保留PCI-E 4.0未來支持能力。
為什麼2根內存插槽主板更適合內存超頻:
早先DDR4內存的PCB基礎設計根據JEDEC規範目前一共有兩版設計(無論PCB是否有LED燈),第一版叫A1,第二版叫A2,相比A1版內存,現在市面上常見的多數以A2版為主。同樣,本次我們的主角美商海盜船的統治者鉑金RGB內存也是一款A2版設計的高頻率內存。
兩者的主要區別是DRAM IC的分布局方面,和A1版較為平均的DRAM IC相比,A2版則是將DRAM IC分布在PCB的左右下角兩端。
對比上邊兩張圖,我們不難看出,A2版的優勢在於,內存顆粒距離金手指更近,相互之間的距離更小。無論是從顆粒到達CPU內存控制器,還是顆粒彼此之間的通信,總體上電信號損耗更小,強度更加均勻。唯一的問題是第四和第五顆粒之間線路長度產生的損耗和延遲比A1版大一些,這需要主板BIOS底層參數對此特別微調,調試好後下A2比A1的極限頻率平均高出300MHz左右。而目前為止,微星添加了對A2版型設計內存的優化。
除了內存PCB布局之外,選擇好的主板也能夠幫助內存達到更高的頻率:
標準ATX板型,通常有四條內存插槽
要知道,現在主流用平臺都是雙通道模式的主板,且標準ATX主板都是採用4根內存插槽,即2DPC(2DIMM Per Chanel,1個通道對應2根內存插槽)設計。而目前主流晶片組的主板(Intel 400系列和AMD 500系列晶片組)為了保證4根內存到CPU的布線距離相同,採用的絕大多數都是D-C(Daisy Chain)設計。
簡單的講就是第一個通道中,CPU的布線首先到達A1及A2插槽的中間位置,然後再分出相同長度的線路再分別連接至兩根內存插槽。同樣第二個通道的B1及B2插槽也是如此,CPU布線先到內存插槽中間,再分出相同的線路來連接至兩邊插槽。這樣做的好處就是A、B雙通道的4條內存線路長度可以做到一致,不會出現內存線路信號強弱導致頻率上限不同。
採用直連布線的微星MEG Z490I UNIFY主板
不過,畢竟是為了保持線路相同而做出的取捨,真正想要發揮內存的超頻潛力,最好還是選擇1DPC(1DIMM Per Chanel,1個通道對應1根內存插槽)設計的主板。簡單的講就是只有2根內存插槽的主板,CPU直接將布線拉到對應通道的槽位上去。
這樣的設計不僅雙通道信號最為均衡,衰減極少,也極大的避免了線路過多帶來的幹擾。
這還沒完,想要保證高頻率內存的穩定運行,更好的供電系統同樣必須可少的,越高頻率的內存對供電穩定性的要求就越高。
而在供電布局方面,微星MEG Z490I UNIFY採用了8相直連+2相核顯的供電設計,其中DrMOS為ISL的99390,承載電流可達90A,而PWM控制晶片則是ISL69269。
註:ISL的99390的是目前的高端主板的DrMOS晶片。
測試使用的顯卡是來自微星的GTX 1660 SUPER GAMING X 6G,該顯卡採用雙風扇設計,擁有1830MHz的Boost頻率以及14Gbps的GDDR6顯存頻率,顯存容量為6GB。 其他配件裡CPU為10600K並超頻至5G、電源為海盜船RM650X,風冷為利民TS120。
上機燈效演示
主板BIOS內存超頻設置介紹:
統治者鉑金RGB內存SPD信息
該內存的默認頻率為DDR4-2133MHz,內存預設的XMP頻率則是DDR4-4000MHz,時序為19-23-23-45。
本次超頻測試中,我們會先嘗試在保持時序不變的情況下,去摸索這兩根內存條的極限頻率,然後再設定一個比較理想的,適合長期使用的高出XMP以外的頻率。
在內存超頻前,首先我們要對Ring總線頻率進行設置。理想的Ring頻率有利於內存性能發揮,這個參數的高低取決於CPU體質,我們測試用的這款i5 10600K的Ring可以運行4800MHz,所以在微星對Z490I UNIFY主板的BIOS調教時,首先將將Ring Ratio設置為48。
內存電壓調節
接著就是電壓的調整,要讓CPU內存控制器支撐高頻內存穩定運行,需要提高CPU的SA及IO電壓。在上圖所示的設置中,我們將CPU SA電壓設置為1.35V,CPU的IO電壓設置為1.3V,這是摸索內存4000以上超頻的必要條件。
最後調整內存的電壓。DDR4內存超過1.5V長期使用有可能損傷CPU內存控制器,考慮到超頻的實際意義,決定在1.45V電壓下摸索這款內存的上限頻率。
內存頻率調整
經過一番漸進嘗試,確定在維持XMP時序不變的情況下,內存能開機並通過測試的上限頻率為DDR4-4533。4700可開機,但無法進入作業系統,放寬時序無效,1.6V電壓可以進系統,但該電壓失去實用意義,到此決定停止測試。考慮到該內存的XMP時序本身不是十分出色,也不宜再放寬時序,否則在遊戲之類的綜合應用中過高的時序會抵消超頻帶來的收益。
內存時序優化
DDR4-4533MHz是該內存1.45V下的上限頻率,資深硬體玩家都知道內存還是要以穩定為主,長期使用極限頻率並不是好主意,接下來我們嘗試降低一檔頻率,探索時序優化空間。考慮到該內存的XMP時序本身不是十分出色,在遊戲之類的綜合應用中較高的時序會相當程度上抵消高頻率帶來的收益。
內存不一定有多少超頻的空間,但大多數都有可觀的時序收緊空間。將頻率降至DDR4-4266之後,經過幾次嘗試,確定可穩定使用的時序為17-21-21-43-2T。相比XMP的預設值,頻率提升時序降低,達到理想的實用超頻狀態。
統治者鉑金內存測試及總結:
左:DDR4-2000MHz(XMP)中:DDR4-4266MHz(使用)右:DDR4-4533MHz(超頻)
內存三種頻率及時序如上圖所示,左邊XMP頻率就不做贅述了,中間是我們優化後的頻率以及時序,如果長期使用會在該頻率及時序狀態下。而右邊則是嘗試更高的測試頻率(非長期使用)。
四種不同內存頻率的測試結果
在超頻之後我們使用AIDA64自帶的內存與緩存測試進行了超頻測試。
內存在4種不同頻率下讀取、寫入及複製性能對比
為了方便大家的閱讀體驗,我們重新做了2張表格,把測試成績中的速度和延遲分別區分了出來,做成對比圖以供大家有個直觀的了解。
測試總結:
在容量和頻率以及時序之間做取捨比較困難,但還好,美商海盜船的統治者鉑金內存找到了,單條16GB的容量,這根內存將XMP調整到了DDR4-4000MHz,時序則是19-23-23-45。這比普通的單條8GB時序要高一點,但是考慮到是16GB,且為了穩定性,CL19也確實是可以接受的。
不過,就如統治者鉑金的定位一樣,這款內存主打的是超頻以及RGB燈效,事實上,拋開顏值和能夠與主板進行互動的RGB燈效不談,這套內存在XMP已高達4000的前提下還有可觀的超頻潛力。不僅可以輕鬆到DDR4-4266MHz,甚至時序比XMP還要低,能夠達到17-21-21-43。從而進一步的提升內存的性能。
而搭配RGB幻彩燈光以及本身純白色的顏值,這條內存又比較適合白色的小機箱以及喜歡玩燈的DIY發燒友們。
此外,已經開始有遊戲能夠看出來高容量內存的優勢(如:《我的世界》中32GB內存能見度為160個區塊,16GB內存能見度為128個區塊)。其現在多數3A大作的推薦配置為16GB內存容量了。若追求極限畫質和流暢運行,內存升級到32GB(16GB*2)在當下的攢機中已經不算突兀了,也是為了迎接未來3A大作,這套高頻率、大容量的高顏值內存不失為一步到位用戶的絕佳選擇。
點擊閱讀原文進入遊民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