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民法典》中的「債權」及債的產生依據和種類

2020-12-16 法官解疑

《民法典》第一百一十八條規定:「民事主體依法享有債權。」那麼,什麼是債權呢?

債權是因合同、侵權行為、無因管理、不當得利以及法律的其他規定,權利人請求特定義務人為或者不為一定行為的權利。

一、債的概念和特徵

債是按照合同的約定或者依照法律的規定,在當事人之間產生的特定的權利和義務關係。

債作為一種民事法律關係,有四個特徵:

1.當事人關係的特定性;

2.客體的穩定性。一般包括物、智慧財產權和行為;

3.實現債權的實踐性。即債權的實現必須依靠義務人履行義務的行為;

4.債因合法行為或不法行為而發生。

二、債發生的根據有哪些?

債發生的主要根據有:

1.合同之債。《民法典》第一百一十九條依法成立的合同,對當事人具有法律約束力。合同是債發生的最重要最普遍的根據。

2.侵權行為之債。侵權行為是指民事主體非法侵害公民或法人的財產所有權、人身權利或智慧財產權的行為。《民法典》第一百二十條民事權益受到侵害的,被侵權人有權請求侵權人承擔侵權責任。

3.不當得利之債。不當得利是指沒有法律上或合同上的根據,取得不應獲得的利益而使他人受到損失的行為。《民法典》第一百二十一條沒有法定的或者約定的義務,為避免他人利益受損失而進行管理的人,有權請求受益人償還由此支出的必要費用。

4.無因管理之債無因管理是指沒有法定的或者約定的義務,為避免他人利益遭受損失,自願為他人管理事務或財物的行為。《民法典》第一百二十二條因他人沒有法律根據,取得不當利益,受損失的人有權請求其返還不當利益。

5.單方民事法律行為之債。指因一方的意思表示就可以成立的民事法律行為。這種單方法律行為能在與該行為有關的當事人之間發生一定的權利義務關係,即債的關係。

三、債的擔保。

債的擔保是為督促債務人履行債務,保障債權得以實現的一種法律制度。

債的擔保有一般擔保與特別擔保之分。債的一般擔保,是指債務人必須以其全部財產作為履行債務的總擔保。它不是特別針對某一項債務,而是面向債務人成立的全部債務。所謂特別擔保,即通常所言之擔保,在現代法上包括人的擔保、物的擔保和金錢擔保。

1、人的擔保。人的擔保,是指在債務人的全部財產之外,又附加第三人的一般財產作為債權實現的總擔保。

2、物的擔保。物的擔保,是以債務人或第三人的特定財產作為抵償債權的標的,在債務人不履行其債務時,債權人可以將財產變價,並從中優先受償的制度,主要有抵押、質押、留置等。

3、金錢擔保。金錢擔保,是債務人在約定給付以外交付一定數額的金錢,該金錢的返還與喪失與債務履行與否聯繫在一起,使當事人雙方產生心理壓力,從而促其積極履行債務,保障債權實現的制度。其主要方式有定金、押金。

四、債的消滅

債可以因下列七種法律事實的出現而消滅:

1、因履行而消滅;

2、因雙方協議而消滅;

3、因當事人死亡而消滅;

4、因抵消而消滅;

5、因債權人免除債務而消滅;

6、因債務人依法將標的物提存而消滅;

7、因法律規定或者當事人約定終止的其他情形而消滅。

相關焦點

  • 論《民法典》中債總規範的識別與適用_民法典關注_民主與法制網...
    在債法領域,《民法典》第468條基於這一正義思想,明示了類推適用的方法,儘管該條使用的是「適用」,而非如第464條第2款和第467條第1款等條文那樣使用「參照適用」這一類推適用的標誌性表述。該條規定,非因合同產生債之關係,適用有關該種類債權債務的法律規定;在沒有相應規定時,除根據其性質不能適用的情形外,適用合同編通則的相關規定。
  • 《民法典》債權轉讓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及通知的效力
    債權轉讓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民法典》在原《合同法》的基礎上針對「按照當事人約定不得轉讓」增加了「當事人約定非金錢債權不得轉讓的,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當事人約定金錢債權不得轉讓的,不得對抗第三人」。增加此條款是因為:1、債權尤其是金錢之債有很強的流通性需求(例如:保理);2、債務人對「不得轉讓」並無顯著的法律利益,尤其是金錢之債。
  • 2020法考民法新增內容--債與合同的概述
    例如,非營運汽車讓他人免費搭乘是一種施惠行為,將乘車人送至特定地點僅是駕車者的道義責任,而不是法律義務;而計程車載客則在駕駛人與乘客之間形成債的關係(運輸合同關係),雙方均負有一定的法律義務。然而,情誼關係在某些情形下(如好意搭載)可能產生安全保障義務,並因違反該義務而產生民事責任(侵權責任)。債是民法調整財產關係的結果。
  • 《民法典》善意取得中的「轉讓」行為
    作者簡介:   法典化的完成預示著我國民法體系建設中價值判斷的基本完成,以立法論為目的的理論研究也自然會轉向以法律解釋論為視角,從而更多地關注如何使《民法典》所建構的規範體系得以精確理解和更高效運行。
  • 學習和掌握《民法典》及《九民會議紀要》精神和要點實務應用場景
    《民法典》被稱作「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是新中國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在法律體系中居於基礎性地位,也是市場經濟的基本法。《民法典》內容豐富,包括總則、物權、合同、人格權、婚姻家庭、繼承、侵權責任等七編。其中很多內容尤其是擔保物權、合同法、保證合同、婚姻繼承等部分的內容會對信貸業務產生很大的影響,相關內容作為信貸業務人員應當在《民法典》實施之前積極學習和掌握。
  • 【普法宣傳】如何理解民法典上保證期間的效力及計算
    一保證期間的意義與適用範圍(一)「確定保證人承擔保證責任的期間」的理解《民法典》第692條第1款中規定,「保證期間是確定保證人承擔保證責任的期間」。這一關於保證期間含義的規定未見於《擔保法》和《擔保法解釋》。有關司法文件和裁判此前認為,「保證期間是保證人承擔保證責任的期間」。
  • 如何理解民法典上保證期間的效力及計算
    一保證期間的意義與適用範圍(一)「確定保證人承擔保證責任的期間」的理解《民法典》第692條第1款中規定,「保證期間是確定保證人承擔保證責任的期間」。這一關於保證期間含義的規定未見於《擔保法》和《擔保法解釋》。有關司法文件和裁判此前認為,「保證期間是保證人承擔保證責任的期間」。
  • 民法典學習來了!民法典及九民會議紀要相關內容深入解讀
    22、如何在質押合同中對質押財產進行描述,使質押財產特定——《民法典》第427條解讀。  23、動產質押中的交付——《民法典》第224、225、226、227、228、427條解讀。  24、如何理解《民法典》第440條中的「現有的以及將有的應收帳款」?
  • 民法典第403條中「未經登記,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中「第三人」的...
    理解與適用 (一)「第三人」主要是指買受人 理解本條的關鍵在於如何理解「未經登記,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中「第三人」的範圍。一般認為,此處的「第三人」主要是指抵押物的買受人。
  • 如何理解《民法典》中的「默示」與「沉默」?
    民法規定,行為人可以以「明示」或者「默示」的方式作出意思表示,怎麼理解這裡的「默示」呢?「默示」與「沉默」之間應當如何區分呢?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一百四十條行為人可以明示或者默示作出意思表示。
  • 王利明:「它」幾乎佔據民法典的半壁江山,彰顯了中國特色
    合同法是市場經濟的基本法,在現代市場經濟法治保障中發揮著最為基礎性的作用。我國民法典合同編一共分為三個分編(通則、典型合同、準合同),共計526條,佔民法典條文總數的40%以上,幾乎佔據民法典的半壁江山,在民法典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 《民法典》資本市場相關條文解讀
    《民法典》實施後,我們可以從其實際起到擔保功能的角度,認定該類合同的擔保合同性質,並依據擔保相關規定予以規制和監管,從而進一步明確和豐富了監管執法依據。  (二)調整對流押、流質的規定  【條文】  第401條:抵押權人在債務履行期限屆滿前,與抵押人約定債務人不履行到期債務時抵押財產歸債權人所有的,只能依法就抵押財產優先受償。
  • 如何理解夫妻共同債務中的債權人善意之債
    夫妻共同債務的認定一直是審判工作中的一個難點。夫妻共同債務主要是基於夫妻合意和家事代理而產生的債務。夫妻共同債務的認定與處理是離婚案件中審理的疑難問題。那麼夫妻共同債務認定的難點是什麼,有哪些?本報記者專訪了中國法學會婚姻法學研究會理事、湖北省宜昌市中級法院原婚姻家庭合議庭審判長王禮仁。
  • 一周動態回顧丨《民法典》宣講 我們一直在路上
    牛亞文律師的分享獲得了成都市廣田華南裝飾工程有限公司與會人員的高度讚賞和認同,與會人員認為本次授課培訓的內容高度貼合工作實際,並且對加深與會人員對法律合規意識和風險防控能力的理解與適用有著積極的重要作用。
  • 死亡時銀行欠貸60萬,「人死債消」還是「父債子償」?
    「父債子償」、「人死債清」這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在債務人死亡後往往會成為債權人和債務人親屬之間追討債權和推脫責任的「有力」辯詞。對於這兩種說法在一定範圍內人群中確實是分不清、不理解的,但大多數人是非常清楚的,只是揣著明白裝糊塗。依據《民法典》及其他相關法律規定,對這兩種說法又該作何理解,法律答疑君將以案例說法的方式進行法理簡析。
  • 《中國民法典釋評·合同編·通則》
    我國《民法典》合同編一共分為三個分編(通則、典型合同、準合同), 共計526條,佔《民法典》條文總數的40%以上,幾乎佔據《民法典》的半壁江山,在《民法典》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如何更好的理解、適用民法典合同編的內容也就至關重要。
  • 杜萬華 | 《民法典》 總則編重點問題解讀
    所以, 《民法典》 總則編的整個理論體系構架就是以民事法律關係理論 為主, 法律規範理論為輔而構建起來的, 其實是以分析法學和規範法學理論 來支撐的體系。《民法典》 各分編也基本上是按照這一模式來進行編纂的。在 《民法典》 構架的法律理論基礎中, 需要注意的是如何正確地理解法 律條文和法律規範的關係。
  • 關於虛擬財產,《民法典》這麼「說」
    虛擬財產類糾紛在深層面上往往涉及到了如何界定虛擬財產的權利性質問題。傳統意義上民事權利的主要區分之一即將權利分為絕對權和相對權,前者如人身權、物權、智慧財產權,後者的典型即合同債權。而目前虛擬財產的權利性質在兩者中作何種性質的認定,尚未定論,由此帶來的問題是全方位的:從財產的控制權層面看,需要解決虛擬財產的產生、使用和消滅的權利,此方面主要涉及虛擬財產的獲得者、使用者與虛擬財產網絡運營商之間的法律關係定性;從財產的買賣、抵押、贈與及繼承等權利變動層面看,主要涉及虛擬財產權利人之間的財產變動設計、虛擬財產中人格性權利與財產性權利的區分等;從權利遭受侵害的侵權責任保護上看,則可能涉及權利人可向運營商或其他侵權人主張適用何種民事責任承擔方式等問題
  • 朱虎:合同編通則的功能和規則發展
    理解適用 債的發生原因有很多,合同之債只是債的一種。《民法典》並未規定債法總則,合同編通則實際上發揮了債法總則的功能。合同編通則的很多規範不僅適用於合同之債,也可以適用於其他非合同之債。
  • 《民法典》解讀3:基本原則之一,民事權利的法律保護原則
    (《民法通則》第五條公民、法人的合法的民事權益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侵犯。)。我們還要注意民法典將民事權利的法律保護由原來的第三原則,提高到作為民法典基本原則中的第一原則。一、民法典的基本原則,基本體制原則與體制限制原則及其相互關係民法典基本原則,是指其效力貫穿於民法典始終的民法根本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