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經歷,明明互相見過很多次,然而再見面對方確認不出你了呢?或者明明是很熟悉的人,而你卻總記不住對方的樣子呢?相信你腦海中已經浮現出「臉盲症」三個字了。今天,菌菌就和大家一起來了解這讓人尷尬的「臉盲症」。
臉盲並非是僅是一種緩解尷尬的調侃,該病症狀主要分為兩種:患者看不清別人的臉、對別人的相貌失去辨認能力。
看不清面部與記不住面部在醫學上是兩種不同的病症,即「面孔遺忘症」和「視覺失認症」。
20世紀40年代,德國神經病學家博達默檢查了兩名在二戰中頭部嚴重受傷的病人,注意到儘管病人可看到人臉,卻無法辨清是誰,他最後得出結論:看到和認出人臉代表著兩種不同的大腦功能。
根據致病原因,臉盲症大致可以分為發展性面孔失認症和獲得性臉盲症,即先天性和後天性的臉盲症。
發展性臉盲症即遺傳性臉盲症,德國明斯特人類基因研究所博士託馬斯·格魯特對689名德國中學生進行調查,結果發現了17名臉盲症患者,其中14名患者至少有1名近親有同樣的問題。格魯特懷疑臉盲症是由一種單一的顯性基因引起的,如果父母中有1人患病,那麼孩子有50%的機會患病。
後天性臉盲症指由於後天(特指成年後)的疾病或者腦部創傷,導致大腦中負責臉孔認知功能的「梭狀回」受損。梭狀回能幫助人們通過更細節地記憶臉孔細節,從而辨識面容認人。
後天性臉盲症患者難以分辨人臉,於是他們便利用非面部的一些特徵以幫助自己對他人的認知。有研究發現,他們對聲音的辨識能力更勝普通人一籌。
只能通過某部分突出的特徵記住。比如說通過特殊的發色、臉上明顯的痣來記住別人,而一旦發色改變或者看不清臉上的痣的時候就不能辨認出;
人名與人經常對不上號,整體記憶力不如常人,不能分辨公共人物的臉。
相比對臉部的整體辨認來說,髮型和發色這樣的顯著特徵明顯更好辨認。所以我們看到動畫中的角色們發色往往都是五顏六色的。同時他們的衣服也是個性鮮明而且一般是不會變更的,聰明的你不會以為這樣的設計僅僅是為了減少工作量吧?
然而,最有意思的是,有人臉盲的同時,另一部分人卻有著超越常人的面孔識別能力!
人類臉部的細節因素非常之多,臉盲患者在熟悉的人臉上也無法找到熟悉感,而另一些人卻對人臉有著敏銳的辨別和記憶能力,他們幾乎能記住見過的每一個人的樣子,甚至當某個人的外表發生了較大的改變,他們也能通過臉部的蛛絲馬跡辨別出他,我們稱這些人為人臉超級識別者。
目前,部分國家的警務系統會藉助超級認臉者進行破案。
目前臉盲症屬於醫學難題,還沒有任何的治癒方法,只能通過針對性的訓練來緩解這一症狀。所幸它對人們的健康沒有威脅,不過在社交上確實是一個難題。
雖然臉盲症的分布十分廣泛,遍布全世界,但是常說自己臉盲的人大部分都是正常人,認不出別人可能只是因為自己太過馬虎,之前沒有關注別人的樣貌。雖然可以用臉盲來搪塞自己的疏忽,但是下一次一定要認真記住朋友們的長相呀!
(參考文獻:搜狐網:邢肖毅.《臉盲症,究竟是個什麼病.》2018-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