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之間某種程度的脫鉤已經在進行中,但仍不清楚它將發展到什麼程度,對世界意味著什麼。到目前為止,大部分分析都集中在高科技供應鏈和產品市場的潛在脫鉤上。即便如此,脫鉤也可能會削弱國家創新體系之間的跨國聯繫,重塑高科技產品和知識的創造方式。
近幾十年來,跨國創新聯繫變得越來越重要。跨國公司在全球研究與開發網絡中的投資越來越多,科學家與海外同事的合作越來越多,國家之間的人才環流已經變得根深蒂固。對於這些日益增長的跨境聯繫,脫鉤意味著什麼?
在某些方面,中國在跨國創新中仍然是一個小角色。2000年至2019年,中國組織參與了所有跨國研發聯盟的12%,而美國組織參與了62%。由於對智慧財產權保護、網絡安全政策、本地人才有限和遵守中國標準的擔憂,外國企業在中國的研發活動也受到了限制。
雖然近幾十年來,中國企業在海外的研發投資有所增加,中國仍然是是經合組織國家的創新體系中的邊緣角色。
英國是一個顯著的例子。2018年,英國所有企業研發支出有53%來自外國企業,令人矚目。中國企業僅佔這一數字的2%。美國企業佔40%,非英國的歐洲企業佔29%,日本企業貢獻了7%。
然而,中國已經成為跨國創新其他方面的主要參與者。中國顯然已經成為基礎科學研究領域的重要全球合作夥伴。2016年至2019年,在150多萬篇以多國作者撰寫的科學論文中,中國科學家貢獻了23%。他們僅次於美國的同行,後者貢獻了42%。
中國作為基礎科學領域重要合作夥伴的崛起,尤其反映了與美國的緊密合作。中國現在是美國科學家共同作者的主要來源,超過了英國和德國等傳統夥伴。2016年至2019年,在美國科學家發表的所有科學論文中,超過12%的論文都有中國的共同作者。來自中國的科學家也是澳大利亞、加拿大、日本和英國同行的主要合作者。
在創新的終極要素--人才的跨境流動中,中國也扮演著關鍵角色。每年的中國留學生人數從2007年的14.4萬人躍升至2019年的70多萬人。雖然這些學生中的許多人在完成學業後回國,但中國人的流通也豐富了其他國家。這不僅是因為中國留學生在國外消費,還因為中國移民豐富了海外人力資本庫。
2015-2016年,經合組織國家有460萬來自中國的移民,其中200萬受過大專教育,自2010-2011年以來增加了約30萬。這個不斷增長的流動人力資本池包含了許多中國最優秀的畢業生。
美國一直是中國人才環流的最明顯受益者。美國大學吸引的中國學生比世界上任何其他國家的大學都要多,這些學生中有許多人攻讀科學和工程學位。2000年至2017年間,來自中國的學生獲得了美國所有授予外國學生的科學和工程博士學位的32%。
此外,這些新畢業的博士生大多留在美國工作。2011年至2013年,有1.1萬名中國學生獲得美國大學科學和工程領域的博士學位。截至2017年,其中83%的人仍在美國。
美國吸引中國人才的能力在人工智慧(AI)等新興領域也有明顯體現。最近一項針對在中國接受培訓的頂級AI研究人員的研究發現,四分之三的研究人員已經移居海外,而其中85%的海外研究人員都在美國。
美國是否能繼續如此成功地爭奪中國科技人才尚不清楚。美國一直在努力管理新冠大流行,司法部的不友好政策也讓在美國工作的中國出生的科學家感到不安。
簡而言之,減少與中國的跨國創新聯繫在某些方面的風險要比其他方面高得多。無論是研發聯盟、外國在中國研發還是中國在海外的研發,中國企業在這方面仍然是一個相對邊緣的角色。儘管如此,在基礎研究和人才跨境流動方面,中國還是一個重要的國際合作夥伴。
創新和聯繫所帶來的好處並不只歸於中國。事實上,美國從人才環流中獲得的好處很可能比中國更多。因此,雖然發達國家認真對待安全問題是非常正確的,但如果脫鉤太遠,就有可能會傷到自己。
作者Andrew Kennedy,清研智庫李梓涵編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