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飛魚資本市場團隊
流程編輯 | 王倩
國內老字號尋求登陸資本市場熱情持續高漲。
繼300多歲的「德州扒雞」、99歲的「五芳齋」、50多歲的「瀾滄古茶」之後,快400歲的「張小泉」也加入了IPO排隊大軍。
7月7日,深交所披露了張小泉(全稱「張小泉股份有限公司」)招股書。
招股書顯示,張小泉計劃登陸創業板,擬公開發行股票數量不超過3900萬股,佔本次發行後總股本比例不低於25%,擬募集資金4.6億元,主要投向「張小泉陽江刀剪智能製造中心項目」、「企業管理信息化改造項目」及「補充流動資金」。
參照國外百年企業發展路徑,國產老字號積極走上資本市場發展之路,應該被鼓勵。只是,觀察目前已經上市的老字號發展情況,均差強人意。
老字號為什麼要上市?上市後,能不能真正藉助資本市場實現自己的二次發展?如果不能,弊端到底在哪兒?
01
要做A股第一家刀具公司
張小泉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628年,即明朝崇禎年間。
公開信息顯示,張小泉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於2008年9月10日,主要從事現代生活五金用品的生產、銷售及服務,主要產品包括「張小泉」品牌的剪具、刀具及其他五金雜件等。截至目前,公司產品囊括了工農業用剪、服裝剪、美容美髮、旅遊禮品、刀具系列等100個品種、500多個規格。應該說,其是目前中國剪刀行業中的第一品牌。
2006年,「張小泉」被商務部認定為第一批中華老字號。
今年7月7日,張小泉在深交所披露了自己的招股書。張小泉計劃登陸創業板,擬公開發行股票數量不超過3900萬股,佔本次發行後總股本比例不低於25%,擬募集資金4.6億元,主要投向「張小泉陽江刀剪智能製造中心項目」「企業管理信息化改造項目」及「補充流動資金」。
若能成功過會,張小泉將成為A股市場第一家刀具類上市公司。
需要說的是,目前在IPO排隊的老字號還有:300多歲的「德州扒雞」、99歲的「五芳齋」、50多歲的「瀾滄古茶」等。而已經在A股上市的老字號達48家,主要集中在食品飲料、餐飲業、金屬製品、珠寶首飾、中醫藥、農林牧漁等6個傳統行業中。
48家已上市老字號中,除了 貴州茅臺(600519,股吧)、五糧液(000858)、雲南白藥(000538,股吧)等酒水醫藥行業具備「壟斷性質」或「特別配方」的企業外,其他大多數公司在資本市場上處於業績平平、市值不高的尷尬境況。而根據商務部最新的統計,被認定的中華老字號的1128家企業中,只有10%蓬勃發展,40%能維持盈虧平衡,剩餘50%都是慘澹經營或者持續虧損狀態。
02
經營壓力越來越大
就公開的業績而言,張小泉在一眾老字號企業裡,大約可以排在中上等。
張小泉招股書披露,2017年-2019年,張小泉的營業收入分別為3.36億元、4.03億元和4.80億元,營業收入複合增長率為19.08%;同期,淨利潤分別為4884.16萬元、4380.85萬元和7230.07萬元,淨利潤複合增長率為22.2%。
不過,近年來刀具市場競爭激烈。除了國外知名品牌進入帶來的「擠壓」外,一批新品牌如蘇泊爾(002032,股吧)(002032)、愛仕達(002403,股吧)(002403)等公司也相繼進入這一領域。他們不論是在產品知名度上,還是在渠道布局上,都遠勝於張小泉。同時,刀剪製造行業門檻相對較低,國內中小刀剪生產企業眾多,這些企業也擠壓了一定的市場空間。且刀具屬於耐用品,更新迭代慢,市場需求穩定。
在這種現狀下,張小泉的經營壓力應該說是「越來越大」的,尤其是在今年新冠疫情影響下。
招股書披露的兩個情況值得關注。
一是,今年上半年,公司旗下3家全資子公司,有2家顯示虧損。
二是,今年上半年線下門店業績虧損情況慘不忍睹。
通過下表可以看到,今年上半年11家線下門店有8家處於虧損狀態。
張小泉的線下門店選址大多在旅遊景點,這一門店選址思路似乎還停留在許多年前。其在今年新冠疫情下,短板暴露無疑。
公司現有銷售策略是否需要調整?
查看張小泉的天貓官方門店,可以看到,公司天貓門店已經開店九年,但是至今還不是「皇冠」門店。
其產品線、銷售策略與渠道上,似乎需要再加把力。
03
代工還是自製?
目前,張小泉的生產模式分為自主生產模式和OEM代工模式兩種,OEM代工模式是指委託外部OEM廠商進行加工生產的生產模式。
2019年,張小泉的銷售量為2706.14萬把,刀具銷量為509.94萬把,套刀剪組合為178.12萬套,總計3394萬件。在這其中,自製的剪具為803.8萬把,刀具為529.23萬把,共計1333萬件,僅佔總銷量的不到四成,即張小泉目前超過60%的產品是通過委託代工等方式進行生產的。
招股書顯示,公司OEM的前五大供應商全部集中在廣東陽江,幾乎已形成地域依賴。
換句話說,大眾以為的「杭州張小泉」,實際上都是「廣東張小泉」。
為啥,選擇廣東的工廠代工?
最重要的原因,可能還是廣東製造業發達,其OEM生產的成本明顯低於張小泉自製成本。
招股書中披露,2020年上半年公司自製產能利用率較低。
一個疑問是:本次IPO募投的項目主要是為了擴大產能,面對剪刀類產品如此低迷的產能利用率:募投擴大的產能是否能消化?如果自製擴大產能,相當於增加了製造成本,與代工又相互矛盾。
04
上市前突擊分紅
張小泉招股書披露的信息中,還有兩點值得關注。
一是近日被外界頻頻提及的「上市前突擊分紅」。數據顯示,上市前,公司現金分紅了3510萬元。
近年來,企業上市前突擊分紅已經成為「慣例」現象。與一些上市前動輒分紅上億的公司相比,張小泉的分紅體量並不大,但是以其營收為參考,這一分紅比例也是相當可觀。
擬上市公司一邊在上市前大手筆分紅,一邊到資本市場募資,到底是對是錯,目前雖然並無監管要求,但市場質疑聲音頗多。
二是,公司前十大自然人股東中,一位叫金燕的女士為公司第三大股東。有意思的是,其持股比例竟然比一眾大佬們還多。
張小泉前十大股東中,控股股東為張小泉集團,其他股東包括復星國際、申通快遞董事長陳德軍、杭實集團、均瑤集團、萬豐錦源等知名江浙投資機構及投資人。
從張小泉的股東「配置」情況來看,機構投資人還是比較看好它的發展的。只是,在目前的市場環境和行業競爭下,其能否藉助資本市場、股東資源打開新的天地,需要時間。
(完)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飛魚財經。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責任編輯:冉笑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