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肯錫精英高效閱讀法》中作者為我們介紹了十種牢記書中內容的「集中讀書法」,我們今天先來看前五種。
讀書是一件見仁見智的事情,不僅體現在對一本書的解讀上,還體現在每個人不同的閱讀習慣上,作者的介紹是個人經驗集合成的方法,不一定每一種都適合於你,有所選擇,有所取捨,這才是一本書對於你的意義。
我將結合書中內容與自己的讀書習慣,來介紹作者的「集中讀書法」。
01 將書中內容轉化為資料庫
在讀書的時候,有意識的將書中內容分為三類:言之有理的內容、表達出色的內容、體現作家洞察力與智慧的內容。
言之有理的內容,是我們看完之後會產生共鳴的內容,讀到這種內容會讓你感覺到心境開朗,並且無比喜悅。
表達出色的內容,是在表達方式上,用詞精準,容易理解而且可讀性高的內容,對於寫作者來說,多關注這方面的內容,對自己的寫作會很有幫助。
體現作家洞察力與智慧的內容,是作者的觀點和思考,有一些會與你的認知有差異,也有一些會高於你的認知,這部分就是你需要學習和吸收的內容。
我在剛開始養成不間斷閱讀習慣的時候,讀書的主要目的是學習新知,或者帶來新的人生體驗,所以著重關注的是第三種內容。
在作者的啟發下,在之後的讀書過程中,會多關注第二部分表達出色的內容,每本書都有可以借鑑的表達方式。
02 讀完立即整理筆記
相信你也有過同樣的經歷,讀到某一處時,會有很多的想法在腦海中盤旋,但是如果當時不記錄下來,過後再讀同樣的片段,也難以再有同樣的思考了。
及時記錄想法和整理筆記,會加深對書本的理解和印象。
作者為我們推薦的筆記方法是在A4紙上,左上角寫主題,右上角寫日期,每頁寫4-6行字,每行寫20-30個字。花一分鐘時間將想法直接寫在紙上,不需要思考內容和措辭。
作者讀紙質書籍比較多,我現在的讀書習慣是讀電子書,電子書的方便之處在於你可以隨時在APP裡相關的段落下,記錄你的感想,可以選擇公開或者私密發表,同時你還可以看別人在讀同樣內容時的想法。
不管通過何種途徑,及時記錄是一件非常值得做的事情,它是一個把書中內容轉化為自己思維的一個重要步驟。
03 專注閱讀一本書
作者有一個讀書「鐵則」,就是集中精力只讀一本書,然後再接著讀下一本。
對剛開始培養閱讀習慣來說,堅持讀一本書很重要,如果同時讀幾本書,最後的結果往往是幾本書都讀不完。
對於現在的我來說,這段時間我同時在讀著三本書,一本是讀書會的這本書,一本是寫講書稿的書,還有一本是我自己每天在分享的書籍,甚至還會再讀一些心血來潮想要讀的書,比如電視劇《三十而已》開播,我就插空把王小波的《三十而立》又讀了一遍。
在把讀書寫作當成一項事業之後,對讀書不再是隨心所欲的態度,所以同時讀幾本書,對自己是一種鍛鍊,外在的環境也不允許我放棄哪一本書。
但是對於把讀書作為一項提升自己技能,或者作為培養一項長期習慣來說,集中精力讀一本書很重要,把一本書的內容吃透,讀書才有意義。
04 要儘量購買書籍閱讀
作者的習慣是購買紙質書籍閱讀,紙質書籍會帶來讀書的儀式感,讓你能馬上進入讀書的狀態。
這個方法因人而異,讀紙質書和電子書都只是一種個人的選擇和偏好。對於上班族來說,紙質書的閱讀成本太高,電子書反而比較方便。
讀電子書最好使用像Kindle這樣的專門讀書的電子產品,用手機讀會受到很多的幹擾,很多APP都會跳出彈窗提醒你時下熱門的新聞和八卦,你的注意力很容易被分散。
05 買書後即刻開始閱讀
如果是讀紙質書,那買書後立即開始閱讀,是不讓你的書束之高閣的最好方法。
越囤越多的書籍,往往來自於心血來潮的買書。如果當下不開始閱讀,很容易出現的狀況就是幾天後,看到這本書,會產生「現在不讀也無所謂」這樣的想法,很難再開始閱讀。
所以在買書的時候,先考慮一下自己當天會不會閱讀。
以上就是「集中讀書法」的前五種具體方法,是否有你可以借鑑的方面呢?明天我們繼續聊剩下的五種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