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說法全球創新的領袖已經不在歐洲了。有個數據,全球涉及到數位化的公司,排名前15的沒有一家是歐洲公司。關於這背後原因有的說歐洲缺少風險投資基金,有的說歐洲市場分裂,還有的說歐洲規矩太多。總之,歐洲沒有讓科技公司成長起來。
但是,歐洲真的就沒有可圈可點的企業嗎?當然不是,就拿現在最受關注的晶片行業來說,大家都知道,晶片業是全球科技的基礎設施,牽一髮而動全身。對於晶片行業本身來說,有一個制約它發展的重要環節,相當於「命門」的「光刻機」生產設備。全球最高端的晶片製造設備供應商,幾乎被歐洲一家公司壟斷,它就是在晶片設備製造領域大名鼎鼎的公司,叫「阿斯麥」,總部在荷蘭。
阿斯麥這家公司到底有多厲害呢?全球的光刻機市場中,阿斯麥佔據全球市場74%的份額,毫無疑問的巨無霸公司。他們製造的光刻機,有「印鈔機許可證」的美稱,一臺就1.2億美元。都說晶片產業的命門是光刻機,為什麼呢?因為在晶片生產過程中,它相當於雕刻刀,在矽片上雕刻出設計好的電路圖。現在世界上最先進的EUV光刻機也只有阿斯麥能生產出來。阿斯麥董事長曾經說過一句狠話:如果我們交不出EUV光刻機,摩爾定律就會停止。
不過,阿斯麥剛創業的時候很艱難,當時只是飛利浦旗下一個合資小公司。全公司加上老闆也只有三十多人,所有人都在飛利浦總部旁邊搭建板房辦公。當時光刻機霸主正是日本的尼康公司,英特爾、IBM、AMD、德州儀器這些大公司每天都等著尼康發布新產品,這和今天三星、臺積電為了阿斯麥的光刻機爭破頭皮是一樣的。
那為什麼阿斯麥在30年的時間裡能超越霸主尼康呢?第一是它在技術迭代上押寶壓對方向。摩爾定律說在一個集成電路上,排元器件數量差不多兩年就翻倍,晶片體積變小,但是功能越來越強大。這對光刻機生產廠商影響很大。他們必須時刻加緊研發,提前交付高質量的產品。當時他們進入光刻機領域門檻不是很高,所以三十多人就幹起光刻機。
但是摩爾定律不斷生效,讓製造光刻機難度越來越大。就在90年代,光刻機迎來一個難題,光刻機光源波長被卡在193nm。光刻機是雕刻刀,光源是雕刻刀的刀尖。需要雕刻的晶片越精細,對刀尖的要求也就越高,而波長越短,刀尖就越鋒利。所以誰能把光源波長變短,誰就能吃盡紅利。
為了突破這個難關,個大公司都有自己的辦法。比如尼康公司決定走穩步路線,採用157nm的F2雷射慢慢來。阿斯麥這樣的小公司選擇了不一樣的路線,阿斯麥也可以說想賭一次。當時臺積電有個工程師提出了一個特別開腦洞的想法,在光刻機的透鏡和矽片之間,加上一層水,就可以通過光的折射原理讓原有的雷射波長從193納米縮短到132納米,這個方法被稱為「沉浸式光刻」。
當時的大公司覺得這樣的方法並不算好。第一晶片是精細活,水是變量,容易汙染設備,太冒險。另一個是「沉浸式光刻」只是權宜之計,不是正道,在未來也會被別人反超。不過阿斯麥並沒有這些顧慮,他們選擇「沉浸式光刻」,只用一年時間,阿斯麥就造出第一臺樣機,接著就拿到臺積電、IBM的訂單。阿斯麥起來了,尼康落伍了。
但是尼康畢竟在這個領域深更多年,無論財力還是技術,肯定比阿斯麥強得多,為什麼尼康後來沒有反超呢?明天繼續分享,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