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隔姜灸容易起來的 神器------隔灸寶

2021-03-04 河南村醫之家艾灸學堂

有這麼一句諺語:冬吃蘿蔔夏吃薑,不勞醫生開藥方

蘿蔔性寒涼,生薑性辛溫,按照常識,夏天不是更應該吃蘿蔔,冬天不更應該吃生薑嗎?

其實這個常識是錯誤的,我們來看看原因:

         不太懂吧,沒關係,為大家講解簡單一點:住過窯洞的人都知道,窯洞裡冬暖夏涼,這個冬天的暖其實來自上一個夏天,夏天烈日炎炎,太陽的熱被大地蓄積下來,經歷半年時光,外面天寒地凍,而窯洞裡則溫暖如春。到了夏天呢,上一個冬天的寒冷則在窯洞裡體現了出來。還有一個例子就是井水,深井裡的水,夏天冰涼可口,而冬天的早晨,井口會冒出熱氣,冬天的井水則是溫溫的,不那麼寒冷。

       夏天陽氣在表,胃氣虛冷,心煩口渴,多食生冷,貪涼飲冷,多患腹瀉。這個腹瀉除了食用不衛生的食物引起外,主要原因是吃了涼的食物引起的腹瀉。這就是藿香正氣水流行於夏天的原因。再次告訴大家,藿香正氣是一個芳香化溼,解表散寒,理氣和中的一個方子,是溫性的,決不是印象中的解暑涼藥。有些朋友為了防止中暑就喝藿香正氣水預防,這個道理在哪裡?

    再次科普下:厚的玻璃杯子,往裡面倒開水,杯子容易炸裂的季節是冬季還是夏季?

   有一點常識的就知道:是冬季

   夏天炎熱,胃中虛寒,而服用了藿香正氣水後可化胃中溼氣,能祛胃內寒涼,這樣以來胃裡熱了,外面再遇到熱,內外平衡則無病。反過來呢,比如吃了冰鎮西瓜,胃內寒了下來,再到烈日下,暑氣中,外熱內寒,病就來了。有的人說:我怎麼吃都沒事,怎麼解釋?

       不用解釋,只能說你現在身體好,還年輕,不過欠的帳早晚都要還的。現身說法,本人高中畢業後曾經在一個工廠工作,夏天中午吃撈麵條,剛出鍋就把麵條放在水龍頭下面衝到涼,然後再加上菜去吃,這樣吃了兩年,當時覺得美呀,涼快。到了如今,夏天西瓜也不敢吃了。

      《遵生八箋》中關於六月修養法這樣說道:此時陰氣內伏,暑毒外蒸,縱意當風,任性食冷,故人多暴洩之患。

       如何健康度過三伏天呢?把內伏的陰氣趕出來,預防著外面的暑毒,這樣就可以了。

       夏吃薑是可以的,夏天艾灸也是可以的,腹瀉灸神闕穴常常能夠立竿見影的有效。隔姜灸是一個最好的選擇。

       讓主角閃亮登場吧

     原始楠竹切段製成,所以沒有完全一樣的兩個,都為大致尺寸。

     灸寶配合壓制艾團的艾碗,兩個配一個艾碗即可。  

        生薑用刀直接切姜塊即可 

艾碗直接裝艾絨,輕輕壓,倒出備用

    適合於各種隔姜灸,比如:灸神闕,灸命門,灸中脘

也可以

小技巧

       如何得到?

        即日起,凡投稿本平臺,文章被編發就贈送隔灸寶兩個,多發多得可累計,封頂最多可得10個。

       即日起,凡轉發本文章積攢100個,即可獲贈隔灸寶兩個,每人僅限領取一次。

贈送隔灸寶活動計劃贈送50個,送完為止。獲得者需支付快遞費用。

       即日起,隔姜灸不再麻煩,不再繁瑣

       

       

         隔灸寶更多詳情,可加以下微信諮詢:

當生薑遇到艾,健康的夏天就到來了

當有了隔灸寶,隔姜灸就簡單多了

編輯:佳墨

相關焦點

  • 三伏灸之:隔 姜 灸
    隔姜灸又分為隔薑片灸和隔薑蓉灸。適合各位艾友三伏天在家裡操作的是隔薑片灸。生薑,歸肺、脾、胃經,對於祛除肺、脾胃寒氣有很好的作用。隔姜灸主要是針對的就是虛寒之證;而我們三伏灸,「冬病夏治」主要針對的也是虛寒之證,特別是肺部的虛寒之證,因此對於普通艾友來說,三伏灸採用隔姜灸正好對症,效果會更好!在三伏天裡,隔姜灸適用於所有的病症!
  • 隔 姜 灸
    中國自古就有用隔姜灸保健和治療疾病的記載,最早的隔姜灸,是切一個厚薑片,用針扎幾個眼,上面點燃艾炷,放在穴位上灸。
  • 為什麼經常做隔姜灸的人,不容易長腫瘤?
    隔姜灸,在明楊繼洲的《針灸大成》即有記載:「灸法用生薑切片如錢厚,搭於舌上穴中,然後灸之」。是目前臨床上最常用的隔物灸法之一。
  • 女人三伏天做隔姜灸祛寒邪翻倍!從內到外暖起來!
    在三伏天裡,可以對這些穴位進行隔姜灸效果更好!隔姜灸,是以薑片隔在皮膚和艾火之間施灸的一種方法。隔姜灸在古代應用很廣,特別適合調理陽氣不足引起的許多疾病,三伏時採用隔姜灸,使艾灸拔除寒邪的能力更會達到頂峰!生薑的藥效,更是為人稱道,其性味辛溫,入肺、脾、胃經。
  • 完勝霧化的隔蒜灸
    去年我的好朋友,草愈堂的周姐分享了一個簡單有效的方法——隔蒜灸。立竿見效。效果好到什麼程度呢,去年11月那段時間我咳嗽沒有管,拖了10多天,後來發展到白天晚上都忍不住地咳,每說一句話嗓子都覺得癢。在媽媽的勒令下,我才開始重視起來。
  • 灸法篇——第二節間接灸(隔粉 灸)
    四十七、隔 粉 灸【概念】隔粉灸是我國江蘇省一老中醫家傳灸法。長期的臨床實踐表明隔粉灸法對不少病證有較好的療效。【灸前準備】陳艾絨,丁香,肉桂,滑石粉,鑷子,火柴,線香,銅、鋁或其他金屬片,灰盒,甲紫等。【施灸法】(1)選穴原則∶隔粉灸施灸穴位以軀幹、四肢部為重點。
  • 隔物灸:隔蒜、隔姜、隔鹽~~各有講究,對症才能灸出效果!
    馬少群大師這樣操作》《名醫武國忠:自己艾灸,一定要注意這兩件事兒》隔灸寶隔物灸是老祖宗流傳下來的艾灸方法,最早記載於東晉葛洪的《肘後備急方》。據統計,《肘後備急方》中收錄隔物灸方7首,包括隔鹽、隔蒜、隔椒麵餅、隔香豉餅、隔巴豆面、隔瓦甑、隔雄黃灸等。
  • 隔附子餅灸臨床研究進展
    1.2.2脾胃虛寒型腹瀉的治療      葉丹等[4]使用隔附子餅灸治療脾 胃 虛 寒 型 腹 瀉 也 收 到 了 較 好 的 臨 床 效果。治療組選取神闕穴進行隔附子餅灸治療,1次灸3柱,每天灸1次,10d為1個 療 程,共 治 療2個療 程。對照組口服整腸生膠囊,每次2片,每日3次,連續服用20d。
  • 灸法篇——第二節間接灸(隔商陸餅灸)
    三十三、隔商陸餅灸【概念】隔商陸餅灸是在患處和大艾炷之間隔以商陸根餅而施灸的一種灸法。隔物灸法之一。首載於 唐-《千金翼方》,治療九漏,「生商陸捻作餅子,如 錢大,厚三分,貼漏上,以艾灸之。餅乾熱則易之, 可灸三四炷艾。」同時代的醫著《外臺秘要》也記載: 「痴病、喉痺攻痛,生商陸根搗作餅,置病上,以艾炷 於上灸三四壯,良。」同菌麻仁一樣,生商陸根也可 用於敷貼。《本草綱目》指出:「方家治腫滿、小便不利」。
  • 艾灸技術操作-隔豆豉灸
    隔豆豉灸【施灸法】將淡豆豉餅放在瘡面上,上置艾炷,用線香火點燃施灸,如果豉餅燒焦,可易溼餅再灸。
  • 灸法篇——第二節間接灸(隔灸)
    二十九、隔韭餅灸【概念】隔韭餅灸是在皮膚和艾炷之間隔以韭菜而施 灸的一種方法。隔韭菜灸又稱隔韭灸,在清代顧世 澄《瘍醫大全》中有較詳細的記載:「瘡毒潰後,風寒 侵襲,作腫痛者,用韭菜……搗成餅,放患上,艾圓 灸之,使熱氣入內。」此法由於臨床上使用不便,韭 菜又有一定時令性,現代已少見應用。
  • 傳統中醫冬病夏治:艾灸隔姜灸隔鹽灸溫針灸拔火罐兒總有一樣適合你
    艾 灸,中醫針灸療法中的灸法,是用艾葉製成的艾灸材料艾炷、艾條產生的艾熱刺激體表穴位或特定部位,通過激發經氣的活動來調整人體紊亂的生理生化功能,從而達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種治療方法。中醫艾灸。艾灸產生於中國遠古時代,因為它的作用機理和針療有相近之處,並且與針療有相輔相成的治療作用,通常針、灸並用,故稱為針灸。
  • 一切急性炎症選擇——隔蒜灸!
    每天獲取新鮮的養生資訊   --諮詢微信:159871518--  【概述】  隔蒜灸,又稱蒜錢灸,是以蒜作為隔物進行施灸的一種灸法。臨床上常用隔蒜片和隔蒜泥灸兩種。本法首載於晉代的《肘後備急方》,「灸腫令消法,取獨顆蒜,橫截,厚一分,安腫頭上。炷如梧桐子大,灸蒜上百壯。不覺消,數數灸,唯多為善。勿大熱,但覺痛即擎起蒜,蒜焦更選用新者,不用灸損皮肉。」
  • 【隔蒜灸】消腫,散結,拔毒,止痛
    每天獲取新鮮的養生資訊   --諮詢微信:159871518--  【概述】  隔蒜灸,又稱蒜錢灸,是以蒜作為隔物進行施灸的一種灸法。臨床上常用隔蒜片和隔蒜泥灸兩種。本法首載於晉代的《肘後備急方》,「灸腫令消法,取獨顆蒜,橫截,厚一分,安腫頭上。炷如梧桐子大,灸蒜上百壯。不覺消,數數灸,唯多為善。勿大熱,但覺痛即擎起蒜,蒜焦更選用新者,不用灸損皮肉。」而隔蒜灸一名,則最見於宋代陳自明的《外科精要·論隔蒜灸得效第五》,「凡瘡初發一二日,須用大顆獨蒜切片三分濃,貼疽頂,以艾隔蒜灸之,每三壯易蒜,痛者灸令不痛,不痛者灸之令痛,瘡潰則貼神異膏。」
  • 灸法篇——第二節間接灸(隔香附餅灸)
    三十、隔香附餅灸【概念】隔香附餅灸是在皮膚和艾炷之間隔以香附餅 而施灸的一種方法。【灸前準備】大艾炷,生香附(研末,加入生薑汁調和,製成圓餅,厚約o.5cm),德子,火柴,線香,灰盒等。施灸時,將 香附餅放於患處,上置艾炷用線香火點燃灸之,每 次灸3〜9壯。如患者有灼熱感可略微提起香附 餅,或者更換艾炷再灸,灸至溫熱舒適為度。【適應證】本法適於治療痰核、縻病、痺證、局部紅腫及風 寒襲絡等證。
  • 艾灸療法:隔蒜灸
    因為灸療可溫陽補虛,所以灸足三裡可使胃氣常盛,而胃為水谷之海,榮衛之所出,五臟六腑,皆受其氣,胃氣常盛,則氣血充盈。用鮮大蒜頭切成厚 0.2~0.3 釐米的薄片,中間以針刺數孔,然後置於應灸腧穴部位或患處,然後將艾炷放在蒜片上,點燃施灸。待艾炷燃盡,易炷再灸,直至灸完規定的壯數。
  • 換一種方式灸神闕——隔鹽灸神闕穴,功效增加5倍!
    隔鹽灸可以用來灸很多地方,但最適合的莫過於肚臍,也就是神闕,神闕因為天然凹陷,適合拿來隔鹽灸,故隔鹽灸也有神闕灸的說法。神闕穴是人體唯一可以用手觸摸的穴位,中醫認為它能夠連通內外,協調陰陽。隔鹽灸不是現代人發明的,關於隔鹽灸,最早記載於東晉的《肘後備急方》,主張用食鹽填平臍窩,在上面置大艾炷施灸,以治療霍亂(急性腹瀉疾病)等急症。
  • 灸法篇17——隔木香餅灸
    隔木香餅灸
  • 灸法篇20——隔甘遂灸
    隔甘遂灸[概念]甘遂灸是在皮膚和大艾炷之間隔以甘遂而施 灸的一種灸法。《本草綱目》引宋《聖惠方》云:「二 便不通,甘遂末以生麵糊調敷臍中及丹田內,仍艾 三壯」。【灸前準備】大艾炷,甘遂,麵粉,紫皮大蒜,水,鐐子,火柴,線香,灰盒,甲紫等。【施灸法】將甘遂研成細末,取適量麵粉,調水和成藥餅,直徑約2~3cm,厚0.3cm,上置艾炷,用線香火點,進行施灸,當患者感到灼熱時,則換艾炷再灸,不換甘遂餅,每次3~5壯。本法用於症狀較輕者。
  • 神奇的隔鹽灸,秋季腹瀉必用,好處多的數不勝數,居家必備!!
    《肘後備急方》首次運用神闕穴隔鹽灸治療霍亂猝死和蛇毒,開啟神闕穴隔鹽灸的先河。賈紅玲研究臍療文獻顯示,神闕穴隔鹽灸多用於治療傷寒陰證或吐瀉並作、中風脫證、急性寒性腹痛、痢疾、四肢厥冷、虛脫等症。古代醫家很早就將神闕穴隔鹽灸用於危重疾病。《肘後備急方》日:「以鹽納臍中,灸百壯,治霍亂猝死。」《備急千金要方》和《本草述鉤元》亦有此類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