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圖片上方灸道堂,訂閱公眾號!
每天獲取新鮮的養生資訊
--諮詢微信:159871518--
【概述】
隔蒜灸,又稱蒜錢灸,是以蒜作為隔物進行施灸的一種灸法。臨床上常用隔蒜片和隔蒜泥灸兩種。本法首載於晉代的《肘後備急方》,「灸腫令消法,取獨顆蒜,橫截,厚一分,安腫頭上。炷如梧桐子大,灸蒜上百壯。不覺消,數數灸,唯多為善。勿大熱,但覺痛即擎起蒜,蒜焦更選用新者,不用灸損皮肉。」而隔蒜灸一名,則最見於宋代陳自明的《外科精要·論隔蒜灸得效第五》,「凡瘡初發一二日,須用大顆獨蒜切片三分濃,貼疽頂,以艾隔蒜灸之,每三壯易蒜,痛者灸令不痛,不痛者灸之令痛,瘡潰則貼神異膏。」
【功效】
消腫,散結,拔毒,止痛。
【適應症】
用於陰疽流注、瘡疔癤毒、乳癰、一切急性炎症、瘰癘、瘡毒、癰疽、無名腫毒等外科病症、蟲蛇咬傷和蜂蠍蜇傷、疣及腹中積塊、肺癆等症。
【施灸準備】
大艾炷,鮮獨頭蒜,鑷子,火柴,線香,灰盒,甲紫等。
【施灸方法】
隔蒜片灸:取新鮮紫皮獨頭大蒜,切成厚約0.1~0.2cm的蒜片,用針在蒜片中間穿刺數孔,放在施灸的穴位上或患處(最好放在瘡頭上,如果漫腫無頭,可貼溼紙,先幹者為瘡頭),上置艾炷點燃灸之,艾炷如黃豆大,每灸3~5壯後可更換蒜片,繼續施灸。將預定壯數灸完為止。一般以施灸處出現溼潤紅熱為度。為了防止灼痛起泡,可在蒜片下面再墊上一蒜片。對癰、疽、瘡、癤等,若不知痛灸至知痛為止,知痛者灸至不知痛為度。換艾炷不換蒜片,每日灸1~2次,每穴灸5~7壯,每日或隔日1次,7~10次為1療程。初發者可消腫,化膿者亦能使其速潰,促使其早日癒合。
隔蒜泥灸:①取新鮮紫皮大蒜適量,搗如泥狀,放於穴位或患處(最好放在瘡頭上,如果漫腫無頭,可貼溼紙,先幹者為瘡頭),上置艾炷,用線香火點燃艾炷進行施灸,當患者感到灼熱時,則換艾炷再灸,不換蒜泥,將預定的壯數(3~7壯)灸完為止。一般以灸處出現汗溼紅暈現象而不起泡為度。②取新鮮紫皮蒜適量,搗如泥膏狀,平鋪於脊柱上(自大椎至腰俞),寬約2cm,厚約0.5cm,周圍用桑皮紙封固,灸大椎、腰俞等穴數十壯,以灸至患者口鼻內覺有蒜味為度,多用於治療虛癆。
【注意事項】
(1)由於此灸法可能會遺留瘢痕,所以不適宜用於頭面等部位的灸療。
(2)因為大蒜對皮膚具有刺激性,所以皮膚過敏者慎用。
(3)施灸後宜暫避風吹,或以幹毛巾覆之輕揉,使其汗孔閉合,勿感外邪,以利恢復。
【灸法備註】
大蒜別名胡蒜、葫。其性味辛溫喜散,入脾、腎、胃、肺、大腸經,具有消腫化結,拔毒止痛的功效。所以隔蒜灸和艾火灸相併用可治療癰疽、瘡毒等病症。而且現代藥理研究也表明:大蒜中有多種含硫揮發性化合物,具有殺菌抑菌的作用。大蒜在古代就被用於治療多種疾病,如《千金方》記載可治瘰癧:「以獨頭蒜,截兩頭留心,大作艾炷,稱蒜大小,帖癧子上灸之。」《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十四》謂治癰疽腫毒:「腫痛,先以溼紙覆其上,其紙先幹處即是結癰頭也……大蒜切成片,安其頭上,用大艾炷灸之三壯,即換一蒜,痛者灸至不痛,不痛者灸至痛時方住」。這裡不僅說明大蒜可以消腫,而且闡述了一種灸法,隔蒜片灸。另外,該書還提到另一種隔蒜灸法:「若有十數頭作一處生者,用大蒜搗成膏作餅子,鋪瘡頭上,聚艾燒之,亦能安也。」即隔蒜泥餅灸。隨後此灸法又衍生出隔蒜藥餅灸法,如明代的張介賓在《類經圖翼》中闡述:「設或瘡頭開大,則以紫皮大蒜十餘頭,淡豆豉半合,乳香二錢,同搗成膏,照毒大小拍成薄餅,置毒上鋪艾灸之。」現代醫學又在古代的灸治基本上將其發展為鋪灸,在治療範圍上則有所擴大,如用以治療肺結核及疣等皮膚病證。
大醫堂艾灸培訓開課公告
1、大醫堂灸療師培訓班:國家人社部唯一指定灸療師教學機構——大醫堂!自2015年起,灸療師培訓班每月1—15日開課!學習完成後經考核通過可頒發【權威證書、證書全國通用、可官網查詢】
2、大醫堂長蛇灸培訓:藥物鋪灸療法辨證施治與臨床實操,每月16-19日開課!
3、統一客服:400-706-1518
諮詢QQ:159771518
熱線電話: 13681330029
私人微信: 651980980
★分享到朋友圈,傳播艾的火種.
熱線:13681280029 QQ:159871518
【新朋友】點擊標題下「灸道堂」關注。
【老朋友】點擊右上角,轉發朋友圈分享本頁內容。
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 謹防假冒
查閱:灸道堂正品艾條官方授權專賣店!
http://www.jiudaotang.com/article-280-1.html
【請廣大灸友就近購買灸道堂正品艾條】
全國統一價格可查詢灸道堂淘寶官網:
http://dayitang.tao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