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蒜灸】消腫,散結,拔毒,止痛

2021-02-07 灸道堂

  點擊圖片上方灸道堂,訂閱公眾號!

  每天獲取新鮮的養生資訊

  --諮詢微信:159871518--

  【概述】

  隔蒜灸,又稱蒜錢灸,是以蒜作為隔物進行施灸的一種灸法。臨床上常用隔蒜片和隔蒜泥灸兩種。本法首載於晉代的《肘後備急方》,「灸腫令消法,取獨顆蒜,橫截,厚一分,安腫頭上。炷如梧桐子大,灸蒜上百壯。不覺消,數數灸,唯多為善。勿大熱,但覺痛即擎起蒜,蒜焦更選用新者,不用灸損皮肉。」而隔蒜灸一名,則最見於宋代陳自明的《外科精要·論隔蒜灸得效第五》,「凡瘡初發一二日,須用大顆獨蒜切片三分濃,貼疽頂,以艾隔蒜灸之,每三壯易蒜,痛者灸令不痛,不痛者灸之令痛,瘡潰則貼神異膏。」

  【功效】

  消腫,散結,拔毒,止痛。

  【適應症】

  用於陰疽流注、瘡疔癤毒、乳癰、一切急性炎症、瘰癘、瘡毒、癰疽、無名腫毒等外科病症、蟲蛇咬傷和蜂蠍蜇傷、疣及腹中積塊、肺癆等症。

  【施灸準備】

  大艾炷,鮮獨頭蒜,鑷子,火柴,線香,灰盒,甲紫等。

  【施灸方法】

  隔蒜片灸:取新鮮紫皮獨頭大蒜,切成厚約0.1~0.2cm的蒜片,用針在蒜片中間穿刺數孔,放在施灸的穴位上或患處(最好放在瘡頭上,如果漫腫無頭,可貼溼紙,先幹者為瘡頭),上置艾炷點燃灸之,艾炷如黃豆大,每灸3~5壯後可更換蒜片,繼續施灸。將預定壯數灸完為止。一般以施灸處出現溼潤紅熱為度。為了防止灼痛起泡,可在蒜片下面再墊上一蒜片。對癰、疽、瘡、癤等,若不知痛灸至知痛為止,知痛者灸至不知痛為度。換艾炷不換蒜片,每日灸1~2次,每穴灸5~7壯,每日或隔日1次,7~10次為1療程。初發者可消腫,化膿者亦能使其速潰,促使其早日癒合。

  隔蒜泥灸:①取新鮮紫皮大蒜適量,搗如泥狀,放於穴位或患處(最好放在瘡頭上,如果漫腫無頭,可貼溼紙,先幹者為瘡頭),上置艾炷,用線香火點燃艾炷進行施灸,當患者感到灼熱時,則換艾炷再灸,不換蒜泥,將預定的壯數(3~7壯)灸完為止。一般以灸處出現汗溼紅暈現象而不起泡為度。②取新鮮紫皮蒜適量,搗如泥膏狀,平鋪於脊柱上(自大椎至腰俞),寬約2cm,厚約0.5cm,周圍用桑皮紙封固,灸大椎、腰俞等穴數十壯,以灸至患者口鼻內覺有蒜味為度,多用於治療虛癆。

  【注意事項】

  (1)由於此灸法可能會遺留瘢痕,所以不適宜用於頭面等部位的灸療。

  (2)因為大蒜對皮膚具有刺激性,所以皮膚過敏者慎用。

  (3)施灸後宜暫避風吹,或以幹毛巾覆之輕揉,使其汗孔閉合,勿感外邪,以利恢復。

  【灸法備註】

  大蒜別名胡蒜、葫。其性味辛溫喜散,入脾、腎、胃、肺、大腸經,具有消腫化結,拔毒止痛的功效。所以隔蒜灸和艾火灸相併用可治療癰疽、瘡毒等病症。而且現代藥理研究也表明:大蒜中有多種含硫揮發性化合物,具有殺菌抑菌的作用。大蒜在古代就被用於治療多種疾病,如《千金方》記載可治瘰癧:「以獨頭蒜,截兩頭留心,大作艾炷,稱蒜大小,帖癧子上灸之。」《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十四》謂治癰疽腫毒:「腫痛,先以溼紙覆其上,其紙先幹處即是結癰頭也……大蒜切成片,安其頭上,用大艾炷灸之三壯,即換一蒜,痛者灸至不痛,不痛者灸至痛時方住」。這裡不僅說明大蒜可以消腫,而且闡述了一種灸法,隔蒜片灸。另外,該書還提到另一種隔蒜灸法:「若有十數頭作一處生者,用大蒜搗成膏作餅子,鋪瘡頭上,聚艾燒之,亦能安也。」即隔蒜泥餅灸。隨後此灸法又衍生出隔蒜藥餅灸法,如明代的張介賓在《類經圖翼》中闡述:「設或瘡頭開大,則以紫皮大蒜十餘頭,淡豆豉半合,乳香二錢,同搗成膏,照毒大小拍成薄餅,置毒上鋪艾灸之。」現代醫學又在古代的灸治基本上將其發展為鋪灸,在治療範圍上則有所擴大,如用以治療肺結核及疣等皮膚病證。

大醫堂艾灸培訓開課公告


  1、大醫堂灸療師培訓班:國家人社部唯一指定灸療師教學機構——大醫堂!自2015年起,灸療師培訓班每月1—15日開課!學習完成後經考核通過可頒發【權威證書、證書全國通用、可官網查詢】


  2、大醫堂長蛇灸培訓:藥物鋪灸療法辨證施治與臨床實操,每月16-19日開課!


  3、統一客服:400-706-1518

  諮詢QQ:159771518

  熱線電話: 13681330029

  私人微信: 651980980

  ★分享到朋友圈,傳播艾的火種.

  熱線:13681280029 QQ:159871518

  【新朋友】點擊標題下「灸道堂」關注。

  【老朋友】點擊右上角,轉發朋友圈分享本頁內容。


  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 謹防假冒

  查閱:灸道堂正品艾條官方授權專賣店!

  http://www.jiudaotang.com/article-280-1.html

  【請廣大灸友就近購買灸道堂正品艾條】

  全國統一價格可查詢灸道堂淘寶官網:

  http://dayitang.taobao.com


相關焦點

  • 『艾灸大講堂』【隔蒜灸】消腫,散結,拔毒,止痛
    【概述】  隔蒜灸,又稱蒜錢灸,是以蒜作為隔物進行施灸的一種灸法。臨床上常用隔蒜片和隔蒜泥灸兩種。本法首載於晉代的《肘後備急方》,「灸腫令消法,取獨顆蒜,橫截,厚一分,安腫頭上。勿大熱,但覺痛即擎起蒜,蒜焦更選用新者,不用灸損皮肉。」而隔蒜灸一名,則最見於宋代陳自明的《外科精要·論隔蒜灸得效第五》,「凡瘡初發一二日,須用大顆獨蒜切片三分濃,貼疽頂,以艾隔蒜灸之,每三壯易蒜,痛者灸令不痛,不痛者灸之令痛,瘡潰則貼神異膏。」
  • 一切急性炎症選擇——隔蒜灸!
    臨床上常用隔蒜片和隔蒜泥灸兩種。本法首載於晉代的《肘後備急方》,「灸腫令消法,取獨顆蒜,橫截,厚一分,安腫頭上。炷如梧桐子大,灸蒜上百壯。不覺消,數數灸,唯多為善。勿大熱,但覺痛即擎起蒜,蒜焦更選用新者,不用灸損皮肉。」
  • 隔物灸:隔蒜、隔姜、隔鹽~~各有講究,對症才能灸出效果!
    但是,即使是常見的這些東西,在做隔物灸的時候,什麼時候用姜,什麼時候用蒜,什麼時候用鹽,其實很多灸友是不清楚的。今日,瀟湘君就來介紹下隔物灸的幾種常見隔墊物的使用方法。《肘後備急方》灸腫令消法:「取獨顆蒜橫截厚一分,  安腫頭上,炷如梧桐子大,  灸蒜上百壯。」
  • 這個中藥,能夠溫肺化痰化飲,理氣消腫,散結止痛
    白芥子是一個具有溫肺化痰化飲,消腫散結止痛功效的中藥。在臨床上,白芥子主要是能夠起到化痰的作用,能化有形之痰,也能化無形之痰,有形之痰,是指停留在胸隔肺部之間的咳嗽咳痰的痰,比如三子養親湯,是用白芥子配伍蘇子、萊菔子,治痰溼阻肺導致的咳嗽咳痰、氣喘胸悶等症狀。
  • 完勝霧化的隔蒜灸
    去年我的好朋友,草愈堂的周姐分享了一個簡單有效的方法——隔蒜灸。立竿見效。效果好到什麼程度呢,去年11月那段時間我咳嗽沒有管,拖了10多天,後來發展到白天晚上都忍不住地咳,每說一句話嗓子都覺得癢。在媽媽的勒令下,我才開始重視起來。
  • 中草藥之馬錢子:散結消腫,通絡止痛!
    善散結消腫、通絡止痛,治癰腫、跌打、頑痺、拘攣,外用內服均可。散結消腫,通絡止痛。(1)癰疽腫痛,跌打傷痛。(2)風溼痺痛,拘攣麻木。內服:炮製後入丸散,0.3-0.6g。外用:適量,研末調敷。
  • 艾灸療法:隔蒜灸
    因為灸療可溫陽補虛,所以灸足三裡可使胃氣常盛,而胃為水谷之海,榮衛之所出,五臟六腑,皆受其氣,胃氣常盛,則氣血充盈。用鮮大蒜頭切成厚 0.2~0.3 釐米的薄片,中間以針刺數孔,然後置於應灸腧穴部位或患處,然後將艾炷放在蒜片上,點燃施灸。待艾炷燃盡,易炷再灸,直至灸完規定的壯數。
  • 間接灸的幾種常用艾灸方法 你都用過嗎?
    隔姜灸、隔蒜灸、隔鹽灸是間接灸中使用最多最常用的三種灸法,相信做艾灸的您一定聽說過,那您都用過嗎?都有什麼功效,您知道嗎?間接灸是目前大眾常用的艾灸養生之法,又稱為隔物灸。就是在艾條和皮膚之間隔上其它物品而艾灸的一種方法。相隔所用的物品可以是生薑(又被稱為隔姜灸)、大蒜(又被稱為隔蒜灸)、食鹽(又被稱為隔鹽灸),也可以是其它物品。
  • 馬錢子的功效與作用:通絡止痛,散結消腫.—《中草藥手冊》
    馬錢子圖片散血熱,消腫,止痛。治咽喉痺痛,癰疽腫毒,風痺疼痛,骨折。並治面神經麻痺,重症肌無力。通絡止痛,散結消腫。用於風溼頑痺、麻木癱瘓、跌扑損傷、癰疽腫痛。1、對中樞神經系統的作用本品所含的番木鱉鹼對整個中樞神經系統都有興奮作用,首先興奮脊髓的反射機能,其次興奮延髓的呼吸中樞及血管運動中樞,並能提高大腦皮質的感覺中樞機能。
  • 中醫養生:拔毒生肌中藥32味,建議收藏
    蜜蠟皂角刺搜風,拔毒,消腫,排膿。治癰腫,瘡毒,癘風,癬瘡,胎衣不下。①《本草圖經》:"米醋熬嫩刺針作濃煎,以敷瘡癬。"②《綱目拾遺》;"葛祖遺方:合麻藥,治跌打損傷,痔瘻麻風,敷腫毒,止痛,治瘡癬,搗敷腫傷。"③江西《草藥手冊》:"解毒,止痛,消腫。治內外痔瘡,小兒脫肛。"升藥搜膿,拔毒,去腐,生肌。治癰疽,疔瘡,梅毒,下疳,一切瘡瘍肉暗紫黑,瘡口堅硬,久不收口。①《張氏醫通》:"治黴瘡結毒。"②《吳氏醫方彙編》:"治一切陽症腐爛太甚者。"③《沈氏經驗方》:"治癰疽爛肉未清,膿水未淨。"
  • 茶療(下)①:外科方(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曼陀羅果實又稱醉葡萄、天茄子等,其性味辛苦溫,有毒,藥用祛瘀止痛、平喘、祛風溼。與茶配用可清熱解毒、拔膿斂腫。適用於瘡癤、流膿久不收、纏綿不愈。倍子茶調散:一種古驗房。出自《家用良方》。取五倍子15克研末,用松蘿茶(綠茶)15克煎濃汁調和,備用。亦可將五倍子與松蘿茶共研末,以濃茶汁調和用。外用每日數次,調敷患處即可,幹則換之。
  • 灸法篇——第二節間接灸(隔商陸餅灸)
    三十三、隔商陸餅灸【概念】隔商陸餅灸是在患處和大艾炷之間隔以商陸根餅而施灸的一種灸法。隔物灸法之一。首載於 唐-《千金翼方》,治療九漏,「生商陸捻作餅子,如 錢大,厚三分,貼漏上,以艾灸之。餅乾熱則易之, 可灸三四炷艾。」同時代的醫著《外臺秘要》也記載: 「痴病、喉痺攻痛,生商陸根搗作餅,置病上,以艾炷 於上灸三四壯,良。」同菌麻仁一樣,生商陸根也可 用於敷貼。《本草綱目》指出:「方家治腫滿、小便不利」。
  • 三伏灸之:隔 姜 灸
    常見的隔物灸有:隔姜灸、隔鹽灸、隔附子灸;還有隔核桃灸、隔蔥灸、隔蒜灸、隔梨皮灸、隔豆豉灸、隔泡蘿蔔灸肺熱的艾友可以隔梨皮灸魚際穴、合谷穴去肺火;陰虛的艾友可以隔梨皮灸三陰交滋陰。也要在裡皮上刺幾個小眼,梨皮帶肉的一面對著穴位。
  • 灸法篇——第二節間接灸(隔香附餅灸)
    三十、隔香附餅灸【概念】隔香附餅灸是在皮膚和艾炷之間隔以香附餅 而施灸的一種方法。【灸前準備】大艾炷,生香附(研末,加入生薑汁調和,製成圓餅,厚約o.5cm),德子,火柴,線香,灰盒等。施灸時,將 香附餅放於患處,上置艾炷用線香火點燃灸之,每 次灸3〜9壯。如患者有灼熱感可略微提起香附 餅,或者更換艾炷再灸,灸至溫熱舒適為度。【適應證】本法適於治療痰核、縻病、痺證、局部紅腫及風 寒襲絡等證。
  • 灸法篇——非 艾 灸 4.6 桑 木 灸
    對於未潰者,可"拔毒止痛",對於已潰者,可"補接陽氣,去腐生肌"。《外科正宗》主張"用新桑木,長六寸,劈指大,一頭燃著向患上灸之,火盡再換,每次灸木五六條,肉腐為度"。清代吳亦照《神灸經綸)雲∶"以桑木燒作紅炭,漏勺盛之,懸患上,自口周烘至瘡口,或高或低,總以瘡知熱為度"。吳尚先《理瀹阱文》認為桑枝灸法可治風痺,名之為"桑枝針"。
  • 灸法篇——第二節間接灸(隔灸)
    二十九、隔韭餅灸【概念】隔韭餅灸是在皮膚和艾炷之間隔以韭菜而施 灸的一種方法。隔韭菜灸又稱隔韭灸,在清代顧世 澄《瘍醫大全》中有較詳細的記載:「瘡毒潰後,風寒 侵襲,作腫痛者,用韭菜……搗成餅,放患上,艾圓 灸之,使熱氣入內。」此法由於臨床上使用不便,韭 菜又有一定時令性,現代已少見應用。
  • 【每日一穴】大迎穴:祛風通絡,消腫止痛
    【按摩大迎穴位的作用與好處】  作用功效:祛風通絡,消腫止痛。 主治疾病:齒痛,頰腫,牙關緊閉,口喎,面腫,面痛,唇吻瞤動。    五官科系統疾病:齲齒痛,智齒冠周炎,面部蜂窩質炎,眼瞼痙攣,頸淋巴結核。
  • 傳統中醫冬病夏治:艾灸隔姜灸隔鹽灸溫針灸拔火罐兒總有一樣適合你
    艾 灸,中醫針灸療法中的灸法,是用艾葉製成的艾灸材料艾炷、艾條產生的艾熱刺激體表穴位或特定部位,通過激發經氣的活動來調整人體紊亂的生理生化功能,從而達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種治療方法。中醫艾灸。艾灸產生於中國遠古時代,因為它的作用機理和針療有相近之處,並且與針療有相輔相成的治療作用,通常針、灸並用,故稱為針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