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牆黛瓦,花草繁茂,溪流潺潺。
步入吳江七都鎮長橋村,寬敞乾淨的村道,整潔無雜物的村莊,令人爽心悅目。隨意擇一方院子,搬一把竹椅,閒看庭前花開花落,漫隨天外雲捲雲舒,愜意而美好。
從以前的經濟薄弱貧困村到如今的美麗鄉村,長橋村積極探索脫貧模式,藉助「外力」,增強「內力」,激發「活力」,從「一處美」向「一片美」,從「環境美」向「生活美」轉變。
01
盤活土地這盤棋,探索脫貧致富新路
長橋村總面積約3.8平方公裡,全村18個村民小組分布在12個自然村中,總戶數526戶,人口2020人。
2018年,長橋村被列入吳江區第八輪集體經濟薄弱村幫扶對象,與江蘇有線吳江分公司結對為扶貧對象。
這是長橋村第二次列入經濟薄弱村。早在2008年,因村年收入不足30萬元,長橋村已被 「扶貧」過。藉助第一輪幫扶,長橋村新建了11000平方米標準廠房,租金收入達到100多萬元,成功脫貧。但是隨著經濟薄弱村標準的提高,加上受土地、資金等限制,長橋村級收入上升緩慢,在2018年再度成為幫扶對象。
藉助於與江蘇有線吳江分公司的結對,長橋村對原來的老村部進行了改造,新建了1100平方米的黨群活動中心、5000平方米的標準廠房,此舉為村級經濟收入增加了70萬元。
「原來的標準廠房提高了30萬元租金,達到了130萬。加上村裡的『三優三保』、投資分紅等收入,目前長橋村『收入』達到350萬元左右,成功脫貧。」
講起兩次脫貧
長橋村黨總支書記朱新榮感慨良深
地處太湖保護區內
七都鎮的產業發展受制很多
但「破繭」脫貧刻不容緩
村級經濟發展要不斷邁上新臺階
唯有巧借「外力」增強「內力」
「長橋村由方家橋和長渠港兩個村合併而來,村級經濟的底子比較弱。」
朱新榮說,過去村民主要靠鱸魚養殖、剝電纜等來提升收入,但是因生態綠色發展的要求,村裡的280畝自有土地,已全部實現了退漁還田,同時也關閉了存在亂堆放等問題的銅材市場和電線市場。
下一步將通過鎮村結合,入股鎮上重點項目,引進現代農業提升土地收益,爭取多點開花努力增加村級收入。
02
優化公共基礎設施,提升村莊人居環境
在脫貧致富小目標實現的同時,長橋村也同步實施了美麗鄉村、三星康居村等的建設,在提高老百姓生活水平的同時,不斷提升村莊人居環境面貌。
長橋村黨總支副書記吳中華是一名年輕的90後書記,他所在的虹呈港村,去年成功獲評三星康居村。
「這座虹呈港橋,這條虹呈港兩邊的駁岸和欄杆,都是我們在打造三星康居村時新修的。」 吳中華告訴記者,虹呈港村是長橋村最大的自然村,去年共投入360多萬元完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配置,使村莊環境發生了較大的變化。
虹呈港村乾淨而美麗,河道經過整治,河水很清,兩岸銀灰色的欄杆,在太陽的照耀下閃著光芒。一幢幢黑瓦白牆的民房整齊坐落在河的兩岸,民房間的空地上種上了綠綠的蔬菜和花草。
吳森強是位土生土長的虹呈港村村民
他見證了村莊改舊貌換新顏
「現在村子變美了,空氣品質有了明顯提升,幸福感也增強了。以前覺得農村髒亂差,而且都是泥路,交通不便。現在生活在新農村就像生活在公園裡。」
短短幾年時間,長橋村實現了從貧困村到美麗鄉村的華麗蝶變。「和以前相比,村裡環境的變化是翻天覆地的。」吳中華說,曾經的長橋村,推門是泥土路,房舍破爛不堪。走進如今的長橋村,乾淨寬敞的村道兩旁是茂密的綠色林蔭,房前屋後鮮花果樹繞籬笆,河道水清無異味。
△ 整治前後對比
自區鎮兩級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百日集中攻堅行動」以來,長橋村緊緊圍繞「3233」工作總目標,以「乾淨、整潔、有序、美好」為工作方向,認真對照整治要求、細化整治內容、明確整治範圍、嚴格整治標準。
村裡不僅對破損道路進行修復和硬化,不僅新建了景牆,新增了路牌、規劃交通標誌線,還添置了路燈照明設施、完善了公務服務設施。目前,村裡請了一支由第三方管理的專業衛生保潔隊伍,日常維護著村莊的潔淨美麗。
03
豐富村民文化生活,建設美麗宜居鄉村
讓健康、文明、向上的新思想回歸到這塊土地,才能讓腰包鼓起來的村民精神上富裕起來。
去年,在長橋村,一座1100平方米的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拔地而起,成為融合「思想引領、道德教化、文化宣傳、志願服務」等多項功能於一體的綜合性宣傳思想文化陣地。結合村工作實際和群眾的需要,新時代文明實踐站下設智慧長橋村管理中心、黨員活動室、道德講堂、廣播室等。
當天,村裡恰好組織了一場健康講座,很多百姓來到村部聽健康養身知識。「村裡脫貧了,就應該讓村民多享受成果。」朱新榮說,今年以來,村裡共拆除違章棚屋25處,拆除面積近2600平方米。拆除違章的地塊,村裡新增了1500平方米的綠化用地,新建了3個健身場地,新增30多個停車位,讓村民享受更多創建成果。
為進一步提升群眾的文化娛樂,長橋村還在每個自然村安裝了廣播系統,每天定時發送相關節目。在年初的疫情阻擊戰中,這套廣播系統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通過循環播放疫情防控注意事項,讓防控知識入腦入心。
此外,長橋村還形成了常態化志願服務體系,共有註冊志願者608人,通過志願者活動,聯繫群眾、關愛群眾、服務群眾,進一步豐富村民文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