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給我10塊錢」 當孩子要錢,父母的做法很重要

2021-02-14 凱叔育兒

作者 | 安心

來源 | 積木育兒(ID:jingguanyuer)

曾在一個親戚家,遇到過這樣一件事:

6歲的女孩跑到媽媽面前要錢:「媽媽,給我十塊錢吧?」

媽媽頭都沒抬地問:「不行!你要這麼多錢幹什麼?」

女孩一下愣住了,說道:「同學都有零花錢買自己喜歡的東西,就我沒有!」

「別人有你就得有?這麼想要就認別人當媽去啊!」媽媽惱羞成怒,大聲斥責道。

女孩嚇得眼淚在眼眶裡打轉,她不懂為什麼媽媽會為了十塊錢突然翻臉。

也許是看到孩子要哭了,媽媽開始講各種理由拒絕她,但結果就是——不會給錢。

孩子失望地帶著哭腔大聲問道:「媽媽,你為什麼總是見不得我開心?」說完便跑回了自己的房間,不再出來了。 

場面一度有些尷尬,媽媽為了緩解氣氛,跟周圍的親戚寒暄說:「小小年紀就要錢攀比,長大了還得了?」

媽媽說得有理,孩子卻也受了委屈,除了心疼這個女孩之外,旁人似乎也幫不上任何忙。

因為,給不給錢,真的就是這個媽媽的權力。


但是,我實在不喜歡她拒絕孩子的方式,除了斥責、威脅、謾罵,還有這種高高在上、凌駕於孩子之上的態度。

僅僅是因為孩子要了十元的零花錢。

 

這種感覺,微博上許多網友深有體會:

@小七:「小時候每次媽媽給我錢,總要念叨兩句自己賺錢不容易,後來我寧願不要錢,也不想聽她說這些話。」

@你不在我在:「我媽每次給錢,都是隨意往桌上一扔,我感覺就像被施捨了一般。怎麼說呢,錢給了,但我心裡很彆扭,總過不去這道坎。」

@caddie晴:「我小時候從不問我媽要零花錢,因為根本要不到,還會招來一頓罵。有時候為了交學校的正常收費,她也會藉機威脅我,不聽她的話就不給錢。這種無助、屈辱的感覺我一輩子也忘不了。」

為什麼有些父母,總會在金錢這件事情上對孩子處處較勁?

知乎上,點讚最高的答案是:

因為只有在錢上面,父母能完完全全地控制我們。

確實,中國許多父母的控制欲特別強,尤其是在金錢上更甚。

因為,對金錢的支配權,也是體現父母權威最直接、最有成效的一種方式。

但是,父母們有沒有想過,孩子問大人伸手要錢的時候,本質只是說明他們需要我們的幫助,不管是生活上、玩樂上的需求,還是真的遇到了什麼麻煩事,他們第一想到的「求助」對象,都是父母。

但很多父母卻把「給錢」這件事當作控制孩子的武器,把孩子對父母的依賴、信任和愛踐踏在腳下。

長此以往,父母與孩子的關係一定會出現裂縫,甚至就此崩塌。

這一點,我深信不疑。

知乎上,有個關於「問父母要錢」的真實故事(來源知乎):

故事的主人公是個男孩。

一年暑假,班上兩個女同學到他家串門。

他們坐在一起聊天,這是他平生第一次與同齡女孩交往。

後來,女同學提議去街上轉轉。

他身無分文,便去找母親,希望給他一點零花錢。

媽媽不肯給,他一再懇求。

最後媽媽掏出五毛錢,扔到地上「拿去!」

他彎下腰,撿起那五毛錢,和女同學上街了,請她們一人喝了一碗茶,就各自散去。

當年的男孩子現在30多歲了,大學畢業,經濟獨立,也早已到談婚論嫁的年齡。

但他一直不肯結婚,也不回家。

他知道他的父母非常孤寂,但目前他只想這樣過。

他說,這一切都源於那扔在地上的五毛錢。

對於這個男孩來說,他是懂禮貌、有教養的,知道朋友來訪應該熱情款待,所以,他去尋求媽媽的幫助,向媽媽要一點零花錢來招待自己的朋友。

在他伸手的那一刻,他對媽媽是依賴的、信任的,在他心中母親的形象是完整的,是在遇到困難時可以尋求幫助的人。

然而,隨著扔到地上的那五毛錢,男孩的尊嚴徹底被母親踩在了腳下,碎了一地。

男孩雖然覺得屈辱,但卻又不得不接受,因為他需要這五毛錢,他不能拒絕。

痛苦的是,母親的態度讓他覺得絕望,最信任的人傷害他最深;

矛盾的是,他不明白,這只是一個合理的請求啊,為什麼母親會如此對待他。

這種屈辱卻無力反抗的感受伴隨著他直至成年。

然而,最令人諷刺的是,這位母親可能從頭到尾都不知道,兒子因為這五毛錢心理上發生了如過山車般的變化。

當知道問父母要錢=屈辱=痛苦之後,有的孩子可能會隱藏起自己內心真實的需求,變得小心翼翼,委曲求全;

有的孩子則會另闢蹊徑,用自己的辦法去解決自己的需求,比如對父母撒謊,甚至去偷、去搶、去犯罪。

不入流的父母,只會想著用對金錢的支配權來彰顯自己的權威,而聰明的父母懂得用尊重孩子,來贏得孩子的信任和愛。


要錢與被要,是小孩和大人之間永遠的博弈。

永遠不要輕視孩子問自己伸手要錢這件事,因為不同的對待方式,會給孩子帶去無法預知的後果。

1、孩子要錢就大方的給——無原則的滿足只會養出白眼狼

看到過這樣一則新聞:

南京一名34歲的海歸男,回國後不工作,啃老十多年。父親實在看不慣兒子整天遊手好閒,一氣之下,賣掉了給兒子買的轎車,還將兒子家裡砸得一片狼藉。父親氣憤地說道:「我在他身上花了幾百萬了,車和房子都是我買給他的。」 

網友驚嘆:原來一個10多年不工作、沒有收入的人,竟然可以有車,還有房!

兒子的不上進,父母難辭其咎。


這種不讓孩子在金錢方面受任何委屈,面對孩子提出的要求無原則地去滿足的教養方式,只會把孩子養成白眼狼。

當他們無止盡地找父母要錢都覺得是理所應當的時候,父母再想後悔就晚了。 

父母對金錢的給予過度無原則,把一個普通的孩子養成富二代,這樣的行為不是愛孩子,而是在親手毀掉孩子。

2、孩子要錢就講條件——踐踏孩子的自尊只會換來惡果

在央視節目《一線》中,曾經採訪過一個少年犯。

講到他的犯罪心路的時候,他這樣說:

小時候問父母要錢,總是被他們講條件、羞辱,於是乾脆就不要了,因為去偷,去搶都比問父母要錢容易。

剛開始需要錢的時候,就找同學要,一點小錢他們也不敢伸張,後來膽子慢慢大了,就開始搶劫犯罪了。

英國作家王爾德說:「使孩子品行好的最好方法,就是使他們愉快。」

而大多數父母在讓孩子愉快這點上,都顯得出奇的吝嗇,尤其是在金錢上。

面對孩子伸手要錢,家長覺得逮住了教育的機會,甚至拿孩子正常的用錢需求來威脅孩子,就因為他們沒辦法妥協。 

拿孩子暫時沒有能力擁有的東西來要挾孩子,實際上是一種很大的失敗。

3、孩子一要錢就哭窮——會讓孩子的內心嚴重受傷

有很多網友有同樣的經歷,自己的家庭不是大富大貴,卻也沒有窮到揭不開鍋。可小時候,父母在對他們要錢的態度上,出奇一致。

「我們賺錢很辛苦,捨不得吃穿就是為了供你讀書,你還亂花錢?」

「別總想著買這買那,別人有是別人的事,我們沒條件就不要想。」

「不要總跟同學比吃穿,怎麼不比比學習成績呢?」

.

這些話是不是特別耳熟?

這些看似特別有道理的話,實際上讓孩子倍感壓力。


一位網友說,直到現在,自己花錢的時候,都會有一種強烈的愧疚感。

過度的「哭窮」會讓孩子有嚴重的匱乏感。


他們表面上看起來十分的懂事、不任性、順從父母,但實際上,他們往往是悄悄在壓抑自己合理的需求,變得「不敢要」甚至「不配要」。

他們最終會知難而退,放棄自己的正常需求。

而這種自卑、不自信的心態一旦萌芽,就會跟隨孩子一輩子。

《無條件養育》中有這樣一句話:

我們父母總是殫精竭慮地思考該如何管教孩子,而忽略了孩子行為背後的需求,忽略了從根本解決問題。

有個小故事:

孩子說:「媽媽,給我50元錢我要買東西。」

媽媽答:「我猜,你要錢買東西一定是想製造一個驚喜吧?」

孩子興奮地回答:「媽媽,你是怎麼猜到的?艾倫要過生日了,我要買一把漂亮的羽毛扇子送給她。」

媽媽答:「因為我也特別喜歡那把扇子呀。但據我所知,那把扇子只需要10元錢就能買到,所以我只能給你10元錢,如果買不到你再來跟我說好嗎?」

孩子高興得答應了媽媽,拿著錢開心地走開了。

所以,當孩子開口要錢時,我們到底該怎麼才是正確的呢?

首先,要給孩子說的權力。


當孩子跟我們要錢時,不要上來就是打擊、拒絕甚至是咒罵:「你一個小孩,要錢幹什麼!」


正是因為孩子看起來不需要花錢,而跟父母要錢時,一定有特別的理由。

有個小女孩跟媽媽要100萬塊錢,被媽媽批評了一頓後,孩子哭著說:「我就想給媽媽買一串項鍊,小姐姐說大人的項鍊都很貴,要100萬.」

媽媽聽後後悔不迭。

孩子敢於伸手向父母要錢,其實是好事一件,那證明,父母是他最信任、依賴的人,他們才敢於說出心裡的話。

其次,當孩子要錢的理由父母不能接受時,不要談錢色變,甚至辱罵孩子,一定要給孩子留自尊。

因為斥責、咒罵的話,只會給孩子增加內心羞辱感,毫無意義。

父母可以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根據實際情況選擇給或不給、給多少的決定。

如果孩子要的東西確實超出父母的經濟承受範圍,沒辦法滿足孩子的需求,也不用遮掩或哭窮,大方告訴孩子即可:

「爸爸媽媽現在沒有這麼多錢,等發了工資再給你買。」

「這個東西有點貴,媽媽沒有那麼多錢,等攢夠錢再買可以嗎,你一定會體諒媽媽的吧?」

這樣,孩子儘管不能立即得到想要的東西,但是他們會知道不是自己不配得到,而是父母確實暫時有困難,但父母還是愛自己的。 


父母不需要多完美,但至少要誠實。

孩子也許只是跟父母要了幾塊錢,但背後卻能折射出很重要的金錢教育。

正如《窮爸爸富爸爸》中說的:「金錢教育不是讓孩子變成守財奴,而是給他健康的價值觀引導,讓他對金錢有認識。」

面對金錢,父母要先拿出不卑不亢的正確態度,才能在孩子的教育上,坦然面對。

所以,當孩子下次伸出小手跟我們要錢時,不妨蹲下來,把他抱在懷裡,跟他好好聊聊吧!

也許你的那個小人兒,是想給你一個驚喜呢!

相關焦點

  • 「媽媽,給我10元錢」 !當孩子要錢,父母的做法影響孩子一生
    媽媽惱羞成怒,大聲斥責道。女孩嚇得眼淚在眼眶裡打轉,她不懂為什麼媽媽會為了十塊錢突然翻臉。也許是看到孩子要哭了,媽媽開始講各種理由拒絕她,但結果就是——不會給錢。孩子失望地帶著哭腔大聲問道:「媽媽,你為什麼總是見不得我開心?」說完便跑回了自己的房間,不再出來了。
  • 「媽媽,給我10元錢」 當孩子要錢,父母的做法影響孩子一生
    6歲的女孩跑到媽媽面前要錢:「媽媽,給我十塊錢吧?」媽媽頭都沒抬地問:「不行!你要這麼多錢幹什麼?」女孩一下愣住了,說道:「同學都有零花錢買自己喜歡的東西,就我沒有!」「別人有你就得有?這麼想要就認別人當媽去啊!」媽媽惱羞成怒,大聲斥責道。女孩嚇得眼淚在眼眶裡打轉,她不懂為什麼媽媽會為了十塊錢突然翻臉。
  • 「媽媽,給我10塊錢」 ,當孩子過年要錢時,父母的做法影響孩子的一生!
    在我們家,壓歲錢就是他的成長基金,孩子想動用要等到18歲以後! 我本身就是一個對錢很不敏感的人,我也不知道該怎麼引導她 我的財商就不高,也不知道怎麼樣培養孩子的財商啊 我也會給他點零花錢,但是怎麼給,給多少,真是不確定。
  • 「媽媽,給我點零花錢」,三位媽媽做法不同,孩子的格局差距立現
    每次回家的時候,為了買零食吃,小侄子總是換著花樣地問我要錢,你家是否也有這樣的孩子呢?隨著孩子的不斷長大,孩子有了自己的獨立意識,也漸漸懂得了向家長要錢買東西。那麼當孩子向你伸手要錢的時候,你是怎麼做的呢?其實家長的做法對孩子的影響頗大,我們看一下當孩子說:「媽,給我點零花錢。」
  • 「媽媽,給我十塊錢」,當孩子張嘴要錢時,這3句話最好不要說
    孩子經常會對媽媽說,「媽媽,我要錢」,父母的回答就很容易讓孩子自尊心受打擊,覺得孩子小,不應該花錢,也擔心孩子不會花錢,所以就會用各種理由拒絕孩子,這3句話就最好不要說。
  • 「媽,我恨你!」當孩子伸手向你要錢時,千萬不能這樣做
    你的孩子找你要過錢嗎?五塊錢還是五十塊錢?你是毫不猶豫地給了,還是沒有遲疑地拒絕?其實,當孩子伸手和你要錢時,你的反應很重要,甚至會影響孩子的一生。這是兩則真實的故事。五塊錢的故事是一個女孩子講的:初中住校,一星期回家一次。媽媽通常每周給2元零花錢,那個星期她想要5塊,媽媽不給。她就表示不去上學。媽媽說:「愛上不上,不上現在回家。」後來,她一直纏著要,媽媽很不高興地掏出5塊錢,扔在桌子上,一副嫌棄的樣子。而那五塊錢彈落到地上。
  • 「媽媽,我想要錢」,當孩子找你要錢時,家長最好不要說這3句話
    "媽媽,我想要錢",當孩子找你要錢時,家長最好不要說這3句話現在很多的家長都提倡要窮養孩子,認為孩子如果太容易得到一些東西,就會不懂得去珍惜,而且勤儉節約也一直是中國民族的傳統美德,但是這也需要家長要把握好度,千萬不要走進了"窮養"的誤區,這樣很容易導致孩子形成錯誤的金錢觀念
  • 「媽媽,能給我點錢嗎?」孩子說這句話時,你的反應很重要!
    幾天前,淘淘給小娜要1000塊錢,小娜很好奇:一個7歲的男孩要1000元去做什麼?小娜問了半天,淘淘也不肯說。在旁邊洗菜的奶奶聽到寶貝孫子要錢,二話不說就拿出來1000塊準備給淘淘。小娜很生氣,告訴淘淘的奶奶:「1000元對一個7歲的孩子來說確實太多了,你要問清楚他拿錢去做什麼。」
  • 媽媽,給我30塊錢零花錢行不?家長是給還是不給,是不管不問還是
    「媽媽,你能給我30塊錢零花錢嗎?」吃過早飯後,小兒子說。我說:「可以」。然後麻溜滴拿出錢包,找出30塊錢遞給孩子。孩子高高興興地接過來,告訴我要零花錢的用處。小兒子平時比較節儉,這點隨他爺爺。一點也沒有「繼承」我這花錢大手大腳的毛病。才上二年級的孩子,對於花錢這件事情上,管理的科學有序。
  • 避免處處找父母要錢?
    對於很多父母來說,最希望看到的事情,莫過於孩子長大,甚至是工作之後能夠經濟獨立,如此,便不會再找自己要錢。而老兩口也可以開始規劃自身的養老生活,這樣才算是生活幸福。但是,經濟獨立並非說一說那麼簡單,尤其是對於年輕人來講特別困難。
  • 「媽媽我想吃櫻桃」,兩位媽媽的做法不同,決定孩子不一樣的人生
    「媽媽我想吃櫻桃」,兩位媽媽的做法不同,決定孩子不一樣的人生小孩子看到美食總是經不起誘惑,但是有些東西的價格的確很昂貴,對於一些普通家庭來說,自然是不要經常吃這種特別昂貴的東西,因此當孩子跟媽媽提出要求的時候,媽媽很有可能會拒絕孩子,在超市裡有兩個孩子都想吃櫻桃,她們的媽媽採取了不同的應對方式
  • 媽媽我被打了,能還手嗎?媽媽的回答顯高情商,值得所有父母學習
    現代生活壓力大,養娃的成本也隨之增加,所有很多父母都選擇只要一個孩子,而這唯一的孩子就成了家裡的寶貝。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少不了「熊孩子」行為,不僅會到處給家長惹麻煩,還有可能會被其他孩子欺負。如果你的孩子問你「我被打了,能還手嗎」,作為家長的你該怎麼做?
  • 當孩子要零花錢,你的做法影響孩子一生,培養正確金錢觀很重要
    文丨任林(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對於孩子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雖然有不少家庭的經濟條件並不是特別好,甚至有一些條件緊張,但是在給孩子零花錢的時候仍然出手非常大方。1.不要直接拒絕每個人在社會中生存不可避免的,都需要和金錢打交道,所以當孩子向你要錢的時候也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在這個時候父母不應該忙著拒絕,而是應該問清楚孩子到底需要做什麼。如果孩子需要花錢的地方是比較浪費的,那麼父母要注意引導,讓孩子養成正確的消費觀念,而不是直接拒絕他們。
  • 「她有我也要有」,孩子愛攀比別急著下定義,父母的做法很重要
    三歲的二寶從幼兒園回到家後,卻一直撅著小嘴不說話,我走過去問二寶究竟怎麼了,她對我說:"媽媽,王小米的紅色裙子好漂亮呀,我也想要一條"。我說"你有一條黃色的裙子要比紅色好看很多",可是二寶仍然不高興,非要買一條紅色的裙子才肯罷休。
  • 「帶兒子10塊錢吃海底撈」被群嘲:格局小的父母,養不出大氣的孩子
    先去調料區盛了兩勺牛肉粒、榨菜、香菜、剁辣椒、耗油、辣椒油、芝麻油、免費的西紅柿倒入清湯鍋。接著又去拿了兩根免費黃瓜,放在提前準備好的塑膠袋裡拍打兩下,自己做了一盤拍黃瓜。還帶著孩子去拿了免費的小吃和水果,瞬間空蕩蕩桌子就變得豐盛起來。只見她不慌不忙地從背包裡拿出一包菜,看來是早有準備。隨後,她給兒子煮了一份西紅柿雞蛋面,自己來了一份牛肉粒泡飯,加上帶來的蔬菜和免費的水果,兩個人吃得是心滿意足。
  • 孩子的壓歲錢,父母要替他攢著嗎?這位媽媽的做法,值得家長學習
    猶記得自己小的時候,身邊小夥伴拿到壓歲錢,都首先被父母拿走,說是媽媽先替你保管著,以後再給你,結果二十多年沒見著那錢。有的家庭,如筆者的父母,會給孩子辦存摺,把孩子多年的壓歲錢存起來。大多數父母收繳孩子壓歲錢,主要是怕孩子亂花,但是這件事完全可以有更好的解決途徑。
  • 孩子發脾氣時,父母的這種做法,比講道理、強行制止更有效
    2、父母在面對孩子發脾氣時,錯誤的做法會傷害孩子在孩子童年的時候,父母怎麼樣回應孩子的情緒,其實也是關係到孩子在長大成人之後的情緒問題。只要是孩子哭鬧的時候,父母馬上妥協的孩子:孩子一旦哭鬧起來,家長就會滿足所有的要求,其實這樣的做法也等於是強化了這樣的行為,孩子會在生命早期的時候就已經形成了這樣的習慣。
  • 13歲的侄子微信問我要50塊錢,但是我沒有給他,也感到非常痛心
    今天中午微信突然收到一條陌生信息,叫我轉25塊錢給他,我非常好奇,我問他是誰,然後他告訴我他的名字,我才知道原來他是我哥的兒子,就是我的侄子。他說他要買東西吃,叫我轉25塊錢給他,我沒多想,我就直接轉給他了,但是過了不到10分鐘,他要叫我再給他轉50塊,這次我問他要來幹嘛?
  • 家長吐槽:孩子偷偷問外公要錢,「盲盒」真讓我生氣
    孩子偷偷問外公要錢,這個「盲盒」真的讓我們家長生氣「家長應該管住自己的小孩,控制小孩的零花錢和思想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大人都控制不了自己買化妝品買盲盒,為什麼不讓孩子買卡片。」「前段時間女兒過生日,外婆告訴我,孩子偷偷問外公要了50塊錢,說是作為生日的祝福。」劉女士回家之後,問了女兒,這50塊錢準備怎麼用。沒想到,女兒馬上說,錢已經花掉了,全部買了「盲袋」。女兒還說,自己運氣不好,拆開裡面的東西都是一樣的,所以基本都送給小夥伴了。
  • 孩子要經歷什麼,才能懂得學業的重要、父母的不易?
    原來是女兒在向母親要錢!這位母親已經快50歲了,做環衛工10多年,一個月才幾千 塊錢。她的女兒也已做了母親,還隔三差五伸手向母親要錢,不給錢就辱罵、吵架、打架.孩子不是天生就懂得體恤父母,他們只有切切實實感受到了父母的艱辛和苦難後,才會對父母心生感激,進而對自己嚴格要求,不辜負父母的一片苦心。       當下的中國,有一個很可怕的現象——」全民富二代"。       富人家的孩子當富二代養,窮人家的孩子也當富二代養,「再夯不能夯教育,再苦不能苦孩 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