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的尾巴,所住小區「香樟園」臨街的門面又出租了一間。女孩仰頭看招牌「新燎原書店」,比圖書城的總店面積小一點,但添了些文具紙筆。
女孩衝進書店,跟老闆寒暄,並拍胸脯保證,「回學校,我一定好好給你家做宣傳!」
老闆點頭,問女孩想要什么書,可以從總店拿來。
裝修完成,正式開業。此後,都是他妻子守在這家店。店裡放學時都有藍校服進進出出,看著生意還不錯。
和新燎原作鄰居,相距不過50米,這是女孩高三歲月裡莫大的慰藉。雖然「課外書」都待在小柜子裡,周末才可見天日,逛書店自然不敢再瀟灑「下單」;知道書在不遠處,總讓愛書人心頭暗湧歡喜。
昨日重回母校十五中,隔著校園後門的鐵圍欄,心情忐忑地望著香樟園,尋熟悉的標誌。多了幾家小吃店,香樟超市仍在,原來的新燎原呢?書店原址已經換了主人,變成快遞店。
沒事,我去找總店,總不會撤離吧。坐上公交去圖書城。正月初七,沃爾瑪照樣喧嚷,臨近的書城安靜許多。開學前夕,這兒會熱鬧幾日,大都是爸媽帶上孩子買參考書。
上樓梯,直走,左拐,新燎原在第一條街的第一個十字路口。
老魚一邊默默複習心頭地圖,一邊加緊步伐往前走。
「到了!」
抬頭,招牌仍是同一個,低頭,書店患了「肌肉萎縮症」。原來,它佔據兩個鋪面,是長長一道走廊型,而今,只剩下當初2/5。老闆呢?是一個年齡相仿的男子,不過換成陌生面孔。從門口往裡看,不像以前,分門別類,不同書或躺或立,舒展在書架;空間有限,書架上、地面上都堆滿書,看形狀像教輔書籍而非文藝類。
頭一次感到書店之殤,因新燎原的改變。
這樣巨細不遺地講與一家書店的相遇相知,可能被人視為瘋子或文青的矯情。老魚卻覺著,書店,是一座按秩序運行的城市少有的自由呼吸地。看一個人,看ta書架上有什么書,便可大致推測這人的水平、趣味。當然,那些以書本為裝飾品的附庸風雅者不適用此規律。閱讀書店,觀察書店中的人,也可觸到一座城市的精神。高樓、大賣場、人流、KFC,每座城市都不缺;叫人留戀的書店,並不多見,範圍是中國大陸。
只在圖片見過,常常耳聞,竊以為臺灣的誠品書店算理想去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