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面積被餐館取代 中國高校校園書店漸消失(圖)

2021-01-08 中國新聞網

晨曦書店內看書的年輕人。上海交通大學南洋通訊社供圖

  南開大學 馬宇平 中國人民大學 呂寧 華中科技大學 漆秋豆 上海交通大學 潘倩倩

  在很多人看來,「曦潮」是在實體書店「倒閉潮」中掙扎著成長起來的獨立書店。

  2014年4月8日,在上海交通大學校慶日的這天,「曦潮」書店正式入駐華聯校園生活中心,那裡被稱為「五千畝交大最熱鬧的地方」。書店的門臉並不顯眼,掩映在周圍的便利店、烤魚店中。

  書店營業的第二天,創始人之一的趙憶嘉在學校BBS發帖寫道:「大學需不需要一個書店?當然不是必須。它既不關乎學科建設的健全,也不關乎學術課題的完成。大學大概就是這樣,它跟書店從純粹的邏輯上來說其實沒有必然聯繫。所以然後呢?你想要一個怎樣的大學?」

  校園書店逐漸消失,在30%的高校內「片甲不留」

  似乎沒有人知道「悅讀時光」的牌子什麼時候換成了「重慶雞公煲」。這家在南開大學西門駐紮9年的書店,在夏天到來之前悄悄地搬離了校園。

  在香港城市大學攻讀博士學位的楊春感慨道,「又一個校園裡的文化標誌消失了。」在南開讀書的6年中,她目睹了一個又一個實體書店成為「過去時」。

  楊春掰著手指回憶,經營了20多年的人文書店「書香緣」,圖書館下的「滬文」,教學輔導類的「儒林」,都在她本科二三年級時相繼寂寥地離開。現在學校裡僅存的一家獨立書店名叫「荒島」,隱居在一棟居民樓裡,40平方米的空間排列著數千冊圖書。

  「雖然實體書店消亡是大勢,但校園書店的倒閉仍讓人心寒。」楊春似乎也有一些抱怨,「每次有書店倒了就有不少學生慨嘆,但平時學校和學生對書店都沒有什麼實質性的保護。」

  2015年6月,針對高校校園實體書店生存狀況,中國高校傳媒聯盟開展了問卷調查,覆蓋全國100所高校。結果顯示,30%的高校內不再有實體書店,78.57%的高校以教輔類書店為主。在閱讀習慣上,76%的同學習慣閱讀紙質書籍,每天閱讀課外書不足1小時的佔64%。同時,77%的同學喜歡在網際網路上購書。

  調查勾起了不少同學的校園書店記憶。2011年搬離北大南門、曾被稱為京城民營圖書零售業「四大天王」之一的「風入松」,由畢業生自主創辦的中國農業大學「五色土」書店,堅持13年卻在兩年前關門的武大三聯書店……

  中國農業大學2010級本科生徐立人回憶,「五色土」書店在男生宿舍樓下,離食堂不遠,主要賣教輔書和文具。「空間不大,書卻擺得密密麻麻,進去久了有種窒息的感覺。」但他同時感嘆,「我畢業的時候農大東區校園內沒有一家書店,更不要說是人文書店了。」

  租金上漲、網絡銷售的衝擊、閱讀習慣的改變都成為校園實體書店消失的原因。武大三聯書店的經營者郜定峰曾在2009年寫下困惑,「武漢大學可是全國有名的大學啊,為什麼?難道各位老師都不看書嗎?」不過,那時的他依然充滿鬥志,積極尋求解決辦法,改善不足。然而2013年1月15日,他在同一個帖子裡發表了告別信,「做了這麼多年,對書是很有感情的,但是我要還房貸、買奶粉、生活。」

  對部分受訪者而言,關於校園書店的記憶甚至空白的。

  在廣州某高校讀書的宋鵬坦承,自己從大一入學時便沒有見過校園書店,他和同學們習慣了網絡購書。宋鵬不無幽默地說,「為什麼學校沒有好的人文書店?可能老闆覺得我們買不起他的咖啡,也買不起他的書吧。」

  與宋鵬境況類似,就讀於四川農業大學的路涵(化名)也表示,自己就讀的學校沒有書店,「校外的全是複印店,賣考試資料的,根本就不是書店。」

  人文書店成追憶,教輔類書店變主流

  中國人民大學圖書館地下一層北側盡頭有一家「靜閒齋」書店。在大二學生程雪眼中,這是一個「別有洞天」的地方——二三十平方米的屋裡吊著12盞昏黃的燈,書架上都是學術類的書籍。她在這裡買到了很多「難得的國學類的書」,還有一些關於敦煌的書。

  「靜閒齋」主營文史哲圖書,也給各大院校圖書館、資料室配送圖書。書籍一般打6.5~7.5折,也有3~5折的特價書。談到每月營業額時,老闆王培臣表示,「實體書店早就不應該存在,不指望零售能帶來收入。」

  「以前人大不只有我們一家書店。」王培臣說。從2008年以來,人大校園裡的書店陸續消失。現在,王培成更多是將書店當做庫房。他大部分時間面對著電腦,手邊放著快遞單。在給各個圖書館配書的同時,經營著網際網路上的一家書店。

  「喜歡書嗎?非常喜歡。要不為什麼選擇文史不做教輔呢?理想與現實?我早就面對現實了。」王培臣坦言,經營不下去,錢是最大的問題。在他看來,紙質書消費觀念轉變、人們不願意看書是書店生存不下去主要的原因。不僅是網絡書店的衝擊,考試周期間,書店外的自習區坐滿了同學,但幾乎一整天沒有人來書店。

  比起一般校園實體書店慘澹的經營狀況,華中科技大學韻苑食堂附近一家小書店「門庭若市」。這家不足40平方米的小小門面,用半堵牆將其劃分為列印店和書店兩個區域,支撐著一家五口的生計,老闆陳玲直言「生意很好」。

  每當考試周來臨之際,小小的店面內人頭攢動,都是前來購書「臨時抱佛腳」的學生。一些全校範圍的公共基礎課教材,例如《軍事理論教程》、《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到期末還會出現脫銷的狀況。

  陳玲一家來自湖南新化,最開始只是經營列印生意,經過一段時間觀察,她發現「這裡的學生只買教材忙考試,一般的書根本賣不出去。」

  因此,列印店改變經營策略,開始賣「便宜」的教材。一本《簡明社會學教程》分為三個價格,盜版書10元,列印店從學生手中回收的二手書8元,而正版書即便打折也要25元。

  書店裡「便宜」的書很受學生歡迎。一名計算機系的大二學生透露,計算機專業的書普遍都很貴,一年教材價格大概900餘元。現在,他的同學都不在學校訂教材,都是在學校小書店購買,能省下一大筆錢。

  光電專業大三的陳敬表示,「學科有文理工之分,但生活是沒有學科之分的。」他很希望學校能有人文書店,能在這紛繁浮躁的現實社會和信息化的個人生活中,留住一份人文情懷。

  人文書店消失,教輔書店成為主導,對此,華中科技大學新聞學院的教師閆雋也表達了自己的擔憂。在課堂上,她曾要求同學們去書店拍下不同報紙的報頭、去尋找報刊雜誌上出現的錯誤,可許多同學告訴她,不知道學校哪裡有賣雜誌、報紙的。「書店不僅是販賣書籍的場所,好的書店能孕育閱讀和思考碰撞的環境,構建一種人文生活的常態。連像樣的書店都沒有,的確是很大的遺憾。」

  建立文化空間,校園實體書店力求突破重圍

  「曦潮」書店是上海交通大學「學人」書店的舊址,這家書店2013年11月關店。當時「交大即將沒有人文書店」的消息快速傳播,已在北京成為專利律師的交大03級校友趙憶嘉決定辭職回校創辦書店。

  「曦潮」的設計十分具有藝術感。入門處的小桌子上放著一套張愛玲全集,以及種種與張氏有關的評論、演義。擺放繪本的小書架前面,一位母親坐在小板凳上,津津有味地向她年幼的孩子說著什麼,一本色彩絢爛的圖書攤在膝上。旁邊的沙龍區,原木桌子、投影儀、屏幕、蒲團,一應俱全,它有一個好聽的名字——「月上柳梢頭」。

  在趙憶嘉的定位中,「曦潮」書店是社會企業,這間書店努力所要建構的是大學人文生活的常態。辦讀書會,建立「O2O」線上文化分享互動平臺,線下文化沙龍和書籍服務的結合,辦理書店雜誌,與校內各個社團合作,「曦潮」努力通過整個校園內的聯動經營逐步盤活實體書店。

  她和團隊希望回歸書店的本質。在她眼中,實體書店存在的意義,並非只是為社區讀者提供書籍販賣場所,而更應在於它帶來的「人之為人」的觸及,比如思考的樂趣、自己與自己的相處發現,或是社交之外人與人、與思想、與審美直觸靈魂的碰撞。

  「曦潮」書店得到了學校的支持。交大校長張杰曾到書店拜訪,也曾在畢業典禮上分享「曦潮」的故事。

  伴隨著書店的名氣擴大,很多高校慕名而來邀請他們去辦分店,也給出了不少優惠條件。而趙憶嘉內心自有一份篤定——書店的價值不在於開連鎖店,而在於智識心靈,「連鎖店與標準化的生產相關,一旦標準化,事實上就損害了其所依存的文化土壤」。

  在趙憶嘉的構想中,「曦潮」應該是立體的。它的發展首先是實體書店的經營,同時嘗試涉足出版,然後是構建「人文生活的常態」。

  南開大學文學院教師馬瑞潔認為,「實體書店未來的發展就是社區書店。大學也是一種社區。」在她看來,大學生比較追求品味、環境、氣氛,但同時對價格又是敏感的。「大學校園書店應該適應這樣一個群體,如果單純是紙質書消費的話,學生可能更傾向在網際網路上購買。」

  對於喜歡的實體書店的形式,調查結果顯示,66%的受訪者希望「集休閒學術於一體,經常有沙龍活動」,22%的受訪者期待「超市自助式書店」。

  「重要的是有一個地方讓大家願意讀書,或者說是把讀書作為一種生活方式,這個對校園文化是很重要的。」馬瑞潔說。

  同樣對人文書店逐漸消失感到痛心的,還有華中科技大學新聞學院副教授張明新。他認為,人文書店逐步失落,主要是因為市場需求的減少,其根本在於消費和流行文化的盛行,以及國民閱讀習慣的缺失。從根本上講,只有人們認識到人文性閱讀在生命中的價值時,人文書店才會有生機復現那一天的到來。當然,新媒體的發展使得實體類的人文書店面臨更加窘困的局面,因為部分讀者可能在網上購買了電子版的人文書籍。

  張明新建議人文書店通過全媒體營銷,通過對大數據的運營,充分掌握讀者的各種信息,為讀者提供和推送極具針對性的人文書籍。「中國具有13億多的人口,這是一個非常廣闊的市場;一本人文書籍只要找到屬於它的那1萬或者數萬名讀者,實現比較充分的銷售,就是比較不錯的成績了。」

相關焦點

  • 高校校園書店發展路徑再研究
    筆者所在的「高校校園書店建設發展情況調查研究」課題組於2019年面向全國高校開展了線上問卷調查,回收的有效問卷中,高校部分為1385份,書店部分為545份,學生部分約13.9萬份。基於在線調查數據和大學生的現實體驗與客觀需求,本文嘗試探索高校校園書店建設與發展的機遇、困境與發展路徑,以期推動高校校園書店實現可持續發展。
  • 我們的大學還需要書店嗎?
    大學實體書店是否會不復存在? 圖/搜狐曾經,書店是中國高校周邊的一道景觀。文/曹吉利「你多久沒買書了?」這樣的詰問難不住大學生們,從各大平臺公布的數據來看,他們仍然是中國社會閱讀的主力軍之一。但如果問一句「你多久沒在書店買書了」,其中的多數恐怕都會沉默。
  • 大學校園書店怎麼「活」精彩?
    賈海婷 攝 在高校校園書店領域,自2019年7月教育部辦公廳印發《關於進一步支持高校校園實體書店發展的指導意見》後,業內關注的話題集中在兩大方面:一是高校書店的建設推進問題;二是高校書店如何經營得好的問題。 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不少高校校園書店經歷了長達半年沒有開張的經營困境。
  • 讓實體書店成為高校標配
    日前,教育部下發了《關於進一步支持高校校園實體書店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要求,各高校應至少有一所圖書經營品種、規模與本校特點相適應的校園實體書店,並鼓勵高校畢業生自主創辦校園實體書店。  近年來,紙質閱讀「寒潮」到來,實體書店呈沒落之勢。可書店再少,也不能少了高校裡那一間。
  • 實體書店如何走進校園
    我國是出版大國,在讀書場所、閱讀形式越來越豐富多元的背景下,實體書店在展示精品圖書、交流分享體驗和引領全面閱讀方面,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為此,中宣部、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等11部委聯合下發《關於支持實體書店發展的指導意見》,《意見》明確提出,引導和推動高校加強校園書店建設,鼓勵發行企業參與高校書店建設。
  • 大夏書店開了品牌授權店,大學校園書店如何進入社會?
    校園書店的基因,大眾文化空間的定位2018年12月21日,大夏書店總店正式開業,這是隸屬於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的人文書店,定位於人文通識,圖書包含人文、社科、文學、科普、生活休閒五大分類,以及近50個細分類,選品優質、分類精準。
  • 中國最美的10家大學書店!
    曦潮書店利用復旦校區規劃的特點打造校園書店,從而來改善由於規劃尺度過大因而個體感知渺小不宜人問題。 設計以打造人文社區為切入點,打造一個多樣功能的開放性學生社區,更好地滿足高校校園日益增長的多樣文化需求。
  • 一所高校一家書店 怎麼開?誰來買?
    日前,教育部辦公廳發布《關於進一步支持高校校園實體書店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明確要求各高校應至少有一所圖書經營品種、規模與本校特點相適應的校園實體書店,沒有的應儘快補建。  一所高校一家書店,看上去不多,但浙江省這麼多高校有多少是做到的?在網絡購書、數字閱讀風靡的當下,校園實體書店的出路在哪裡?在學校圖書館就能免費借閱,還有多少學生願意走進書店買書?  錢江晚報記者走訪了包括浙大在內的眾多高校,結果是意料之中的,據不完全統計,省內一大半學校都已經沒有了實體書店。
  • 正在消失的書店
    那時候北京最不缺的第一是藍天,第二就是書店,就像現在最缺的一樣。當然還有對我而言古老的胡同,悅耳的鴿哨,以及廉價但解渴的大碗茶。而在校園裡,最常做的事情第一是佔座,第二就是逃課,就像如今的吃飯等位子,買車搖號一樣司空見慣。
  • 評論:與書漸行漸遠的誠品書店(圖)
    編者按:這一次,誠品書店真的要來了。8月1日,大陸首家誠品書店將在蘇州正式開門營業,而就在本月,位於蘇州誠品對面的微型誠品店將率先投入使用。到誠品逛書店不只是逛書店這層意義,最精彩的是裡面每個人的表情都那麼獨特,不論他是優雅、孤獨還是雀躍,都太美了。」  十多年前,我在博客來網路書店工作時,便將「泡誠品」視作工作延展,並擅自將它當做在這城市生活中一個自我療愈、洗滌的小天地。在其設計的獨特閱讀動線中慢慢走著,細細盯著每個書櫃,想撈取些珍珠。  彼時的誠品不曾讓我失望。
  • 安徽首家複合式校園書店在安醫大建成開放
    央廣網合肥1月8日消息(記者王利 通訊員程焱)兩米多高的實木書架上擺滿了圖書,明亮的玻璃臺裡擺放著各式的文創產品,還有舒適整潔的閱讀區,空氣中瀰漫著書墨和咖啡混合的香味……1月8日,由安徽醫科大學和安徽新華發行集團共同打造的合肥首家高校「書店+文創+咖啡」綜合書店——新華書店·東南書屋正式建成開放
  • 2020中國書店大會:書店重做的核心是創新
    人民網北京1月9日電 由中國書刊發行業協會主辦的2020中國書店大會暨「新時代杯」2019時代出版·中國書店年度致敬盛典近日在京召開。本屆大會的主題是「書店重做與高質量發展」。本次大會發布了《2019-2020中國實體書店產業報告》和《2019中國實體書店圖書報告》。
  • 消失的書店
    今天是世界讀書日,希望我們不僅能閱讀一本書,也能「閱讀」一家書店,走進一家書店,珍惜一家書店,最後熱愛一家書店。大連「如果註定是場失敗,但因為總得有人去做,即便失敗。」在媒體人看來,比起北京其他書店,老書蟲的活動更加國際化,這使它不可取代。閉店當天,數百位常客將老書蟲書店擠得水洩不通,一起告別。
  • 上海實體書店進校園、進商場 2019年近30家開門
    高校書店重現繁榮2019年7月,教育部辦公廳發布了《關於進一步支持高校校園實體書店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各高校應至少有一所圖書經營品種、規模與本校特點相適應的校園實體書店,沒有的應儘快補建」,12月,上海高校書店、閱讀空間一氣開出4家,顯現繁榮之態。
  • 網紅黑墨水冰激凌、爆款校名校史文創,上海高校書店有書有溫度
    就在新書店開業之際,由上海書刊發行行業協會發起的上海高校校園及周邊區域實體書店融合經營分享會,邀集近20家高校書店負責人探討疫情背景下的高校書店融合經營發展之路。新「上外書店」展現在讀者面前的是物理空間和經營理念的雙重升級,在為讀者提供舒適閱讀體驗的同時,打出「國內首家跨文化書店」口號,設置了語言測試室、深度閱讀區等創新空間。
  • 開了27年的復旦經世書局新址新開,上海高校書店有這些好消息告訴你
    經營27年後,經世書局遷址重開,在復旦大學出版社董事長嚴峰看來,這是一次機遇,「希望它能成為復旦乃至周邊大學圈的地標性人文書店。」曾經,復旦大學邯鄲校區周邊星羅棋布著大大小小10多家書店。新世紀第一個十年之交,高校書店逐漸從高校版圖中消失。那股閉店潮中,經世書局經營也進入低谷,書局經理馬勇華介紹,2007年至2013年,經世書局圖書零售額從高峰的428萬元下降到320萬元。
  • 臺灣書店,正在慢慢消失
    王英豪攝  喜歡臺灣文藝氣息的人可能不願聽到這樣的消息:臺灣的書店正在一家家消失減少。臺北重慶南路曾經是一條充滿書店的街,全盛時期多達100多家書店,如今卻只剩下10家,而且還在持續減少。文藝出版界人士和愛書之人在扼腕嘆息的同時,也呼籲臺灣當局推出有效手段,有計劃地鼓勵閱讀,振興出版業。
  • 超過70000家實體書店,2019中國成為世界書店總量最多的國家
    2020中國書店大會暨「新時代杯」2019時代出版·中國書店年度致敬盛典近日在京舉辦,本屆大會的主題是「書店重做與高質量發展」。記者獲悉,2019年實體書店業繼續保持了良好的發展態勢,圖書銷售網點同比增長了4 %。
  • 高校邊民營書店壓力大 北大最後實體書店走還是留
    北大最後實體書店走還是留?   店面或重新招標,經營成本提高;高校周邊民營書店租金壓力大,因不符合條件,難獲政府扶持  位於北京大學物美地下超市的野草書店,已經經營十多年,被書友稱為「燕園最後的實體書店」。近日,有消息稱北大要對物美地下店面重新超標,這家書店有可能面臨招標不中、被迫撤店的局面。
  • 書店眼︱北大校園裡的書店
    提到北大校園裡的書店,首先想到的是校內45號宿舍樓地下一層的三個書店,即博雅堂書店、漢學書店、野草書店。要穿過超市、紀念品店、藥店,才能看到書店的模樣。這裡沒有咖啡,沒有音樂,沒有排行榜,沒有推薦書目,舉凡說起書店容易想到的那些調調,這裡都沒有。有的只是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