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委在12月18日公布的《關於全力做好2020年春運工作的意見》中,要求推行回空方向列車票價優惠措施,鼓勵「反向春運」。(12月25日 人民網)
12月26日,鐵路部門正式開始發售1月24日(除夕)的火車票,這也意味著春運搶票進入了「白熱化」階段,儘管今年鐵路部門春運車票依舊提前開售,與此同時有關部門也相繼推出了許多春運「搶票攻略」,但是由於路途遙遠時間緊張,據相關數據顯示越來越多的外來務工人員選擇了留城過年。在這種情況下,「反向春運」也給漂泊異鄉打拼一年的人們帶來了合家團聚的新選擇。
「反向春運」,顧名思義就是與傳統的外出務工人員返鄉過年相反,由留守家鄉的父母親人前往孩子工作的城市過年。追溯其悄然流行的根源,隨著時代的發展,80、90後逐步成為社會的中堅力量,而他們對春節團聚和盡孝方式的理解也在慢慢發生著變化——平日工作繁忙無暇陪伴父母的他們,既希望節假日裡自己能夠多陪陪老人小孩,但又不願意把珍貴的時間浪費在往返的路上,加之春運票源緊張,節日期間又有值班及訪親需求,這時充分保留自己假日時間的「反向春運」自然成了他們的首選方案。
「反向春運」,雖然看似與傳統的回家過年方式不同,但追根溯源它的初衷依舊是為了讓更多家庭實現春節團聚,拋開濟實惠不說,「反向春運」的社會意義同樣不容小覷。對於城市運行來說,更多外來務工人員留城過年,可以有效減少春節期間勞動力短缺,從而保障商品和服務正常供應;對交通運輸來說,「反向春運」能夠有效緩解集中返鄉和返城壓力,有助於更加充分地調配鐵路運力,分散客流阻滯,確保運輸平衡通暢;對外來務工人員來說,「反向春運」既避開了春運出行高峰的擁堵,也為空巢老人和小孩提供了走出家門感受城市現代化的機會,最重要的是能把往返於兩地間的旅途時間變成闔家團聚的幸福時光,這般一舉多得的「逆向」思路也從反面折射出,人們對於幸福團聚的需求度隨著社會發展和出行理念的改變而不斷提升。
「反向春運」為漂泊異鄉的廣大遊子提供一道春節團圓的「多選題」,但是不必諱言,我們在歡喜點讚之餘也要清晰地認識到,想要提升「反向春運」的「客戶體驗」,不能僅憑鐵路部門的一己之力:在鐵路推行一系列優惠措施及配套服務的同時,其他交通運輸、城市管理、市場管理、文化旅遊等部門也要行動起來。城市在做好市場秩序維護、應急協調聯動、社會服務保障等「基本功」的同時,也要不斷挖掘自己的潛能,豐富春節文化形式與氛圍,提升自身的開放性和包容性,讓反向春運一族能夠真切感受到城市帶給他們的親切感和歸屬感。
「反向春運」,其實也是一種基於當前運輸形勢下人們充分利用資源和時間的擇優選擇,但是筆者相信,在不遠的將來,隨著高速鐵路、城際鐵路的快速發展,城鄉距離將逐漸「縮短」,城鄉差距也將逐漸消除,到那時春運將不再成為百姓出行的「難題」,而「反向春運」的概念也將被賦予新的時代含義。(施佳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