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新聞網訊(文/圖 西安報業全媒體記者 龐樂)近日,一件出土於寶雞南郊東漢時期的青銅搖錢樹被成功修復。記者從省考古研究院獲悉,這件由人物、動物、銅錢等諸多元素組成的搖錢樹造型精美、工藝複雜,見證了兩千年前秦嶺蜀道兩端文化交流。
郭家崖墓地搖錢樹出土於寶雞市高新區郭家崖村西的郭家崖墓地,2017年11月至2018年2月,陝西省考古研究院與寶雞市考古研究所聯合組隊,對建設用地發現的文化遺存進行了發掘,搖錢樹則出土於M15墓。M15為磚室墓,南北向,墓道位於墓室北側,由墓道、封門、甬道、前室、後室、側室六部分組成。搖錢樹出土時置於前室西南角,樹枝殘片凌亂散布其周圍,由枝葉、樹幹和樹座構成,根據墓葬形制以及出土器物判斷其為東漢中晚期墓葬。
省考古研究院文物保護研究室副主任宋俊榮說:「由於墓葬受到雨水和淤泥浸泡,搖錢樹出土時已經發生折斷,只剩下86釐米殘高,樹葉殘枝散落周圍,修復難度很大。文物保護研究室歷時2年完成了其修復工作。我們先清除它的鏽蝕,鏽蝕清除完了以後,把所有保存較完好的一些葉片分類,進行補缺,然後我們在清理的時候,上面的鏽蝕基本上都是在顯微鏡底下用手術刀,因為它太酥了,又脆又薄。」
經復原後,搖錢樹通高110釐米,分底座、樹幹和枝葉三部分。底座為鐵質,底座下部為360度平均分布的三叉狀支架,底座上部為一上大下小的椎狀空心體。樹幹共分五節,每節鑄造一尊佛像,共計五尊。佛像頭頂有高肉髻,頭後有橢圓形頂光,佛像大眼圓瞪,面部豐滿,衣紋清晰,左手拳握,右手掌心向外部使用無畏印,雙腿盤曲,呈結跏趺坐。樹幹上有縱橫交錯的五層枝葉,其題材有鳳鳥、錢形枝葉、鳳鳥玉璧、猴等,其中位於第5層枝葉正中的璧與佛像圖案雖然略微殘破,但是對照以往出土的佛像枝葉,其形象依稀可見,佛像額中施加白毫相,睜眼,高髻,有兩個同心圓組成的圓形項光,由於殘破,無法辨認其衣服和手勢,僅推測其為結跏趺坐。佛兩側各站立兩個人,頭戴尖頂帽,大眼,高鼻。小人抬頭向上似乎在仰視佛像。戴尖帽小人手執蓮花藤,佛像兩側以蓮花狀樹葉裝飾,樹葉頂部各有一朵蓮花,花瓣為8瓣,佛與蓮花以及戴尖頂帽的小人均與蔓草之屬連接。壁下側為彎曲向上的龍紋龍首頂部較尖,做套掛其他枝葉之用。
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員田亞岐介紹:「從墓葬習俗上來講,搖錢樹是東漢時期流行於四川一帶的,被認為是吉祥物,也稱為'神樹',它的意義就是為進一步研究古代隨著秦嶺蜀道的開通,我國西南地區和中原地區文化交流與傳播,從這個方面來說提供了一個重要的佐證。且搖錢樹主要分布在以四川地區為中心的西南地區,在陝西勉縣、城固縣等地曾發現和出土,但在秦嶺以北及中原一帶比較罕見。這次出土的東漢青銅搖錢樹是我省目前發現的較完整的一件,蘊含了東漢時期大量的歷史、民族、民俗宗教及神話信息。」
據了解,搖錢樹形象的行成受到了巴蜀地區神樹形象和漢魏時期「以富相尚」為主導的觀念影響,與當地經商和崇尚財富的民風民俗密不可分。思想源泉來自於史前和先秦時期的祖先崇拜、社神崇拜,吸收了秦漢時期官方信仰的神仙思想,搖錢樹的內涵是追求富貴與神仙思想的結合,是追求多種幸福生活的雜糅。考古發現表明,搖錢樹不僅是一種時代特徵比較鮮明的隨葬明器,而且還蘊含了大量的歷史、民族、民俗宗教及神話信息,是人們嚮往和追求金錢財富,祈求富貴的物慾觀念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