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拓展海藻資源高值化利用途徑—新聞—科學網

2020-12-26 科學網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菸草研究所(以下簡稱菸草所)灘涂生物資源保護利用創新團隊研究探索了褐藻多酚對於Ⅱ型糖尿病小鼠的降血糖作用,以及基於海藻廢棄物轉化的海藻源微生物液體肥料的綠色製備技術及其應用。上述研究對實現海藻資源全產業鏈綜合利用,提高其產品附加值具有重要指導意義。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廢棄物管理》等期刊上。

菸草所袁源博士介紹,我國目前對海藻資源的利用主要集中在食用、飼料及海藻膠的生產等,對其活性物質的開發利用雖已有報導,但尚未形成產業化規模。該團隊從4種經濟型褐藻中提取分離了高純度的褐藻多酚,驗證了其體外抗氧化活性,以及對Ⅱ型糖尿病小鼠的降血糖和降血脂作用,為褐藻多酚的高效提取及其在醫藥保健領域的開發應用提供理論依據。

針對以褐藻膠為主要產品的褐藻生產殘渣中約2/3的海藻成分尚未得到利用,以及滸苔泛濫影響生態環境的實際情況,該團隊探索了微波水熱高效降解海藻廢棄物的工藝技術方法,並明確了提取海藻多糖的最佳條件。通過與菸草病蟲害防控創新團隊合作研究,篩選獲得了可以在海藻降解產物中生長的生防菌株,並進一步研究發現,「海藻降解物-微生物發酵體系」可以有效提升菌株的生防特性,且可以顯著促進辣椒生長。

系列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國農科院科技創新工程、青島西海岸科技計劃專項等項目資助。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16/j.foodres.2018.07.021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jafc.9b05118                     

                        https://doi.org/10.1016/j.carbpol.2017.11.061                   

                        https://doi.org/10.1016/j.wasman.2020.10.020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相關焦點

  • 研究拓展海藻資源高值化利用途徑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菸草研究所灘涂生物資源保護利用創新團隊研究探索了褐藻多酚對於Ⅱ型糖尿病小鼠的降血糖作用,以及基於海藻廢棄物轉化的海藻源微生物液體肥料的綠色製備技術及其應用。上述研究對實現海藻資源全產業鏈綜合利用,提高其產品附加值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 藍藻光合作用功效調控機制研究獲突破—新聞—科學網
    藍藻學名藍細菌,其光合作用在地球大氣環境有氧化的進程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也是無機態的碳進入生物圈的重要途徑。科學家發現,藍藻中含有一種名為「Rubisco」的酶在光合作用中發揮著關鍵作用,但是其工作機制卻長期未被認識。
  • 中國學者主持制定的竹炭系列國際標準發布—新聞—科學網
    張文標 近日,記者從浙江農林大學了解到,學校工程學院教授張文標主持完成的《通用竹炭ISO21626-1:2020》、《燃料用竹炭 ISO21626-2:2020》和《淨化用竹炭ISO21626-
  • 研究揭示鳥類「腦力」發展—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Bruce Museum 一個國際團隊利用龐大數據集重建了鳥類大腦的進化過程。這些數據集包含了從恐龍、已經滅絕的鳥類,如始祖鳥和大海雀,到現代鳥類的大腦資料。近日,發表在《當代生物學》網絡版上的這項研究顯示,在白堊紀末期的大滅絕之前,鳥類和非鳥類恐龍的相對腦容量相似。
  • 走進明月海藻 探訪國家級海藻實驗室
    ……在明月海藻集團的海藻活性物質國家重點實驗室裡,這些問題正在被研究人員逐漸解答。伴隨著博士後科研工作站、省級院士工作站、青島市院士專家工作站等系列人才支撐平臺的建立,這裡正成為中國海藻產業的科學聖地。
  • 研究發現十字花科根腫病病原的侵染循環過程—新聞—科學網
    相關研究結果分別發表在《植物病理學》和《微生物前沿》上,美國植物病理學會在其官方網站上以代表性的重要研究進展進行報導。 該研究利用多種螢光化學物質對侵染過程中的根腫菌進行活體標記,藉助雷射共聚焦顯微鏡和電子顯微鏡進行觀察,成功解析了根腫菌在寄主體內的侵染循環過程。
  • 迄今最大規模蓮基因組重測序完成—新聞—科學網
    通過對蓮基因組多樣性和遺傳機制的研究,可以更好地指導優良品種培育,提升經濟價值。 近日,武漢市農業科學院蔬菜研究所研究員柯衛東團隊聯合華大基因副研究員簡建波團隊在《植物雜誌》在線發表了研究論文。該研究利用短讀長測序技術對296份蓮種質資源進行了重測序,涵蓋了來自廣泛地理分布的不同種、生態型及栽培蓮類型,通過生物信息學分析獲得遺傳變異信息、群體結構等群體遺傳學數據對蓮起源與進化、栽培蓮馴化研究提供了重要基因組學資源,也為蓮育種提供了新線索。
  • 秸稈還田過量對重金屬鉻超標土壤不利—新聞—科學網
    論文通訊作者、研究員楊建軍介紹,秸稈還田是我國農業廢棄物資源化的重要途徑。秸稈還田過程中,如何保障重金屬超標農田的安全利用尤為重要。 秸稈還田過程會釋放溶解性有機碳。在秸稈還田量較低的條件下,溶解性有機碳釋放量有限,不會影響土壤中有機鐵氧化物複合體對鉻(III)的固定,其環境風險低。
  • 2020年,這些熱詞關係你我餐桌安全—新聞—科學網
    從營養健康角度來看,能夠滿足人的胺基酸、蛋白質營養需求;從行業發展看,具有資源消耗低、來源豐富、環境友好的特點。大力發展植物基食品,是未來人類社會的必然選擇。但部分植物基食品尚面臨營養素密度較低,缺乏維生素A、維生素B12、礦物質等問題,亟需開展營養設計和精準加工研究,以滿足人體健康的需要。
  • 現代海藻資源綜合利用之「海藻酸鹽醫用敷料的特別療效」
    Segal 等(1998)研究結果表明海藻酸鹽敷料敷貼在傷口上後的5min 內,即可產生止血效果。他們對幾種不同結構的海藻酸鹽敷料的止血性能做了詳細的研究,發現使海藻酸鹽敷料止血的原因主要有兩個,即凝血效應和對血小板活性的增強作用。海藻酸鹽敷料的凝血效應比其他紗布更好,且當纖維中含有鋅離子時,敷料的凝血效應和對血小板活性的增強作用比一般的海藻酸鈣敷料更好。
  • 研究揭示纖維素生物合成秘密—新聞—科學網
    近日,來自美國普渡大學的Lei Huang研究團隊在《植物細胞》雜誌發表的一項成果表明,內皮素20(ES20)作為一種強大的新型纖維素合成抑制劑,與纖維素的合成密切相關。5月14日同一期刊發表的綜述性文章指出,該成果是「一份突破性的報告」。 纖維素是地球上最豐富的生物高聚物,而且它的化學成分也很簡單。
  • 研究發現突破傳統二價金屬離子化合物認知新晶體—新聞—科學網
    理論研究表明,這種異常晶體的形成是由於石墨烯表面的芳香環與鈣離子之間的強陽離子-π相互作用所致。由於其他金屬離子與石墨表面也存在強的陽離子-π相互作用,初步研究也表明,其他金屬陽離子也會形成類似的異常價態晶體。 此類二維CaCl晶體表現出金屬性,也顯示出明顯的類壓電性質。
  • 可溶性有機納米聚合物研究獲突破—新聞—科學網
    4月9日, 西北工業大學柔性電子研究院黃維院士和南京郵電大學信息材料與納米技術研究院教授解令海團隊在有機納米聚合物領域取得突破,研究成果以《
  • 微生物介導是深海冷泉形成單質硫的新途徑—新聞—科學網
    近日,國際生物學權威期刊ISME J刊發文章,報導了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孫超岷課題組關於深海冷泉環境細菌氧化硫代硫酸鈉形成單質硫新型途徑的研究成果
  • 基因編輯技術創製出高抗性澱粉小麥新種質—新聞—科學網
    研究發現抗性澱粉具有調節、保護小腸,防止糖尿病和脂肪堆積以及促進鋅、鈣、鎂離子的吸收等功能,是一種非常重要的膳食纖維資源,對於改善人類健康、降低糖尿病、高血脂和肥胖症等多種慢性疾病風險具有重要意義。目前,培育高抗性澱粉穀物作物已成為國內外育種和功能食品研究熱點。
  • 益生菌療法有望解決鼻竇炎困擾—新聞—科學網
    現在,研究人員在人類的鼻子中也發現了有益菌的蹤跡。這種居於鼻上的微生物群可以預防慢性鼻竇炎或者過敏。 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微生物學家Maria Marco並未參與此項研究,但她表示這樣研究是在新的身體部位認識到細菌保護作用的「重要途徑」,「過去也有研究人員做過相關工作,但這是第一次進行深入研究。」
  • 王丕新小組:用科技提升硅藻土的附加值—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生態環境高分子材料重點實驗室(隸屬於中科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水資源材料課題組負責人王丕新研究員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如何利用豐富的自然資源,將自然資源進一步科技化和高附加值化是我們課題組研究的初衷之一。」 日前,水資源材料課題組在硅藻土高值化應用方面獲新進展,並通過吉林省科技廳組織的項目驗收,相關的研究內容已申報國家發明專利6項,其中3項獲得授權。
  • 人工智慧首次發現強效抗生素—新聞—科學網
    或對「無法治療」的細菌有效
  • 薇甘菊:「瘋狂」的植物殺手—新聞—科學網
    薇甘菊屬C3植物,通過全基因組測序分析,研究人員發現,在正常環境下(非乾旱高溫、荒漠戈壁等較惡劣環境條件)生長的薇甘菊可能存在另外一種光合作用碳同化途徑——景天酸代謝途徑(CAM途徑)。CAM途徑一般是生長在熱帶及亞熱帶乾旱及半乾旱地區的一些肉質植物所具有的一種光合代謝途徑,其葉片氣孔白天關閉,夜間開放,是一種適應極端環境的光合代謝途徑。
  • 投資五大領域有助保護海洋—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自然》 研究人員在一篇評論文章中指出,投資包括海產品生產、緩解氣候變化和沿海管理等在內的5個關鍵領域,可以保護海洋,並利用其潛力應對全球性挑戰。12月2日,相關文章刊登於《自然》。人們一致認為,必須負責任地、公平地、可持續地利用海洋資源,但直到現在,「還沒有政治行動被落實來創造一個健康的海洋。」 研究人員概述了一項優先投資的行動計劃,認為改革漁業和生產更多的貝類,投資基於海洋的可再生能源,到2030年有效保護30%的海洋,恢復溼地和使航運更加綠色,這些措施有望籌集數萬億美元,創造數以百萬計的就業機會,緩解氣候變化和保護生物多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