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藻光合作用功效調控機制研究獲突破—新聞—科學網

2020-12-26 科學網

 

藍藻是一種神奇的存在,雖然不是植物卻能進行光合作用並放出氧氣。藍藻學名藍細菌,其光合作用在地球大氣環境有氧化的進程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也是無機態的碳進入生物圈的重要途徑。科學家發現,藍藻中含有一種名為「Rubisco」的酶在光合作用中發揮著關鍵作用,但是其工作機制卻長期未被認識。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周叢照和陳宇星課題組經過長期的研究,闡明了藍藻RuBisCO酶組裝的分子機理,發現RuBisCO成熟過程的多層次精細動態調控網絡,為人工改造RuBisCO以提高光合作用效率奠定了基礎。相關研究成果5月25日在線發表於《自然—植物》。

RuBisCO酶是光合作用中決定碳同化速率的關鍵酶,同時也是植物光呼吸的關鍵酶,其在光合作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利用太陽能將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固定起來,既可降低溫室效應,還可充分利用無機碳源,形成碳水化合物,以維持植物體的生命。有研究發現,向植物中添加這種酶,可以有效促進植物生長。然而這種酶的催化效率極低,一個RuBisCO全酶每秒鐘只能催化3~10個二氧化碳分子的轉化。藍藻通過二氧化碳濃縮機制,可以有效提高RuBisCO的催化效率。將藍藻的二氧化碳濃縮系統引入植物被認為是一種潛在的提高植物光合作用效率和產量的方法,然而迄今為止對於RuBisCO組裝和成熟的精細過程仍然不清楚,極大制約了RuBisCO的活性優化和產業應用。

在該研究中,科學家們通過冷凍電鏡單顆粒分析的方法和生化手段,揭開了催化酶RuBisCO發揮功效的神秘面紗,解析了其組裝和調控的多步動態構象和分子機制,為進一步利用RuBisCO酶服務人類奠定了分子基礎。

據了解,藍藻水華的形成機制和幹預策略是周叢照多年來的主要研究領域。「我們應該更多地了解藍藻,然後加以利用,而不是也不可能簡單地將它徹底消滅。藍藻作為地球上最古老的原核生物之一,其生命力非常旺盛。由於前些年淡水湖泊水體受到汙染,藍藻過度繁殖而導致水華,帶來一系列環境問題。但另一方面,藍藻也可以消耗大量空氣中的二氧化碳,還可能用於生產下一代新型綠色能源。因此,藍藻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學意義和實用價值」周叢照說。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1477-020-0665-8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大在藍藻光合作用功效調控機制研究中獲重大突破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通訊員 楊凡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磊 王海涵)藍藻學名藍細菌,其光合作用在地球大氣環境有氧化進程中起重要作用。藍藻光合作用中,一種名為「Rubisco」的酶發揮著關鍵作用,但是其工作機制長期未被認識。
  • 中國科大科研人員揭開藍藻光合作用關鍵面紗
    中國科大供圖中新網合肥5月27日電 (吳蘭 楊凡)記者27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科研人員在藍藻光合作用功效調控機制研究上獲重大突破,揭開藍藻光合作用的「關鍵先生」神秘面紗——催化酶RuBisCO的組裝調控機理。藍藻作為地球上最古老的原核生物之一,是一種神奇的存在,不是植物卻能進行光合作用並放出氧氣。
  • 生物物理所在光合藍藻長鏈脂肪烴合成的結構基礎研究中獲進展
    生物物理所在光合藍藻長鏈脂肪烴合成的結構基礎研究中獲進展 2020-03-25 生物物理研究所 通過結構分析和比較,結合相關的生化實驗,研究人員揭示了藍藻AAR結合底物和輔因子的結構細節,闡明了其採取「桌球機制」在同一位點結合底物和輔因子的結構基礎,揭示了AAR-ADO複合物的相互作用方式和關鍵胺基酸,並發現AAR-ADO複合物中形成了一個貫穿兩個蛋白的疏水通道,解釋了以前研究中一直困惑的脂肪醛分子是如何在兩個蛋白之間進行傳遞的問題。
  • 研究揭示光合作用卡爾文循環的催化及調控機制
    光反應階段中光信號經由一系列蛋白最終轉變為氧化還原信號,通過硫氧還蛋白(TRX)調控卡爾文循環及大量下遊反應。葉綠體磷酸核酮糖激酶(PRK)和甘油醛-3-磷酸脫氫酶(GAPDH)是卡爾文循環的關鍵酶,分別消耗光反應過程中產生的ATP和NADPH,並均受到TRX的氧化還原調控,處於還原態時為激活狀態,氧化態時為失活狀態。
  • 可溶性有機納米聚合物研究獲突破—新聞—科學網
    4月9日, 西北工業大學柔性電子研究院黃維院士和南京郵電大學信息材料與納米技術研究院教授解令海團隊在有機納米聚合物領域取得突破,研究成果以《
  • Nature Plants刊發中國海洋大學團隊藍藻光合膜天然結構研究重要...
    高光適應的藍藻光合膜超分子結構模型圖。光合作用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物能量轉化過程之一,通過光合膜上光合複合物(光系統1 PSI、光系統2 PSII、細胞色素b6f複合體Cytb6f、ATP合成酶等)間的電子傳遞將光能轉化為化學能。長期以來,人們對光合複合物的結構和功能進行了大量研究,獲得了多種光合複合物單獨的原子結構,對它們的功能也有了較深入的理解。
  • Nature Plants刊發中國海洋大學團隊藍藻光合膜天然結構研究重要進展
    高光適應的藍藻光合膜超分子結構模型圖。 光合作用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物能量轉化過程之一,通過光合膜上光合複合物(光系統1 PSI、光系統2 PSII、細胞色素b6f複合體Cytb6f、ATP合成酶等)間的電子傳遞將光能轉化為化學能。
  • 生物物理所揭示光合作用卡爾文循環的催化及調控機制
    光反應階段中光信號經由一系列蛋白最終轉變為氧化還原信號,通過硫氧還蛋白(TRX)調控卡爾文循環及大量下遊反應。葉綠體磷酸核酮糖激酶(PRK)和甘油醛-3-磷酸脫氫酶(GAPDH)是卡爾文循環的關鍵酶,分別消耗光反應過程中產生的ATP和NADPH,並均受到TRX的氧化還原調控,處於還原態時為激活狀態,氧化態時為失活狀態。
  • 春季針葉樹木質部首個細胞發育機制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研究員黃建國與國內外合作者在揭示春季針葉樹木質部第一個細胞發育的環境啟動外因及機制研究中取得重大進展。
  • 中科院植物所解析果實成熟作用新機制—新聞—科學網
    ,為闡明成熟調控網絡提供了新思路。   通過比較番茄果實不同成熟階段的變化,以及野生型和成熟缺陷突變體果實差異,研究人員發現,RNA甲基化修飾在果實成熟過程中展現出動態變化趨勢,RNA甲基化整體水平隨著果實成熟逐漸下降,與DNA甲基化類似;在成熟缺陷突變體中,伴隨著DNA超甲基化,RNA甲基化整體水平也更高。
  • 科學家揭示蘋果酸積累和液泡酸化調控新機制—新聞—科學網
    他們揭示了蘋果蛋白MdBT2如何響應硝酸鹽調控蘋果酸積累和液泡酸化的分子機制。 郝玉金告訴《中國科學報》,有機酸種類和含量及其與糖的比例直接影響果實風味和加工品質,是果樹遺傳改良和栽培調控的重要目標性狀。在蘋果果實中,蘋果酸是最主要的有機酸,蘋果酸在果肉細胞的細胞質中合成代謝,並在液泡中大量積累。
  • 「科學網」海洋無脊椎動物血淋巴吞噬調控機制研究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生物資源與生態重點實驗室海洋生物分子生物學和遺傳學研究團隊,在海洋無脊椎動物牡蠣血淋巴的吞噬調控機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研究分別發表於《科學報告》和《交叉科學》。為了闡明牡蠣吞噬過程的分子機理,研究人員通過密度梯度離心結合高通量蛋白定量技術,鑑定了牡蠣血淋巴細胞的早期和晚期吞噬體蛋白,揭示了細胞骨架重塑和Rab蛋白的信號驅動了吞噬體的形成和成熟,並證實了內質網參與了吞噬體的成熟過程。該研究不僅揭示了牡蠣吞噬作用是一個高度複雜和動態調節的過程,還為深入了解無脊椎動物吞噬作用的演化提供了基礎框架。
  • 植物三萜代謝物多樣性形成催化機制研究取得突破—新聞—科學網
    河南省農科院植物三萜代謝物多樣性形成催化機制研究取得突破   近日,國家中藥材產業技術體系花類藥材崗位團隊成員、河南省農科院芝麻研究中心譚政委博士對植物三萜代謝物多樣性形成催化機制研究取得突破,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新植物學家》雜誌上。
  • 茶多酚蛋白自組裝水凝膠可精準調控腸道健康—新聞—科學網
    分子加工精準調控營養機制。南京農大供圖 如何實現「未來食品」(Future Food)對營養健康的精準調控,是科學家們普遍關心的議題。近日,南京農業大學食品科技學院教授胡冰團隊構建了一種新的食品分子加工新策略,有望精準調控腸道健康。3月24日,相關研究成果正式發表於《美國化學學會納米雜誌》(ACS Nano)。 腸道菌群與人體健康密切相關,目前已經明確了常見的腸道炎性反應與菌群相關,並由此激發了特定菌屬的異常增殖。科學家發現,膳食植物化合物具有促進人體健康的生理功能,包括調節腸道菌群。
  • 海洋上升流區生態動力過程及其氣候響應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相關研究近日發表在《地球物理研究學雜誌—海洋》。據悉,郭琳博士為論文第一作者。 加利福尼亞海域是世界上著名的四大東邊界上升流海域之一,擁有極高的生產力和豐富的漁業資源,尤其中部加利福尼亞海域(34.5°N~40.5°N),研究其生態動力學機制及其對氣候變化的響應是目前的國際研究熱點之一,同時具有重要的實際意義。
  • 高壓調控實現一維金屬滷化物90%螢光效率—新聞—科學網
    北京高壓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呂旭傑、楊文革和美國佛羅裡達州立大學教授Ma Biwu等組成的國際合作團隊,對一種新型一維金屬滷化物C4
  • 科學家構建新型脂質體複合超分子水凝膠材料—新聞—科學網
    華東理工大學化工學院研究員王義明與教授郭旭虹團隊在仿生自組裝水凝膠領域的研究工作中獲新進展,團隊通過凝膠因子和磷脂分子的正交組裝,構建了具有應變增強特性的脂質體複合超分子水凝膠材料
  • 薇甘菊:「瘋狂」的植物殺手—新聞—科學網
    「不分晝夜 全身發力」 該研究構建了染色體水平的高質量薇甘菊參考基因組,利用比較基因組學、代謝組學、轉錄組學和土壤宏基因組學等技術,從多方面揭示了薇甘菊環境適應性進化與快速生長的分子機制。 研究發現,薇甘菊有著較強的光合能力。 「薇甘菊是一種很『勤奮』的植物,它在別的植物休息時間『加班加點』吸收CO2」。
  • —新聞—科學網
    但到目前為止,百合花花青素苷的轉運機制鮮有報導。 揭示雙色百合花花青素苷轉運分子機理可為花色的人工調控及分子改良提供理論依據。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百合課題組找到了其中的關鍵,揭示了雙色百合花花青素苷轉運的分子機理。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基因》上。
  • 突破!山東農大張憲省團隊揭示植物幹細胞發育調控關鍵機制!
    調控植物莖端分生組織發育的WUSCHEL(WUS)、SHOOTMERISTEMLESS(STM)和CLAVATA3(CLV3)三個關鍵因子已被國內外科學家發現20餘年,學術界對WUS和STM蛋白調節CLV3轉錄和幹細胞活性維持的關鍵作用有一定的認識,但是對於它們如何相互作用以調節幹細胞命運的調控機制仍不十分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