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壓調控實現一維金屬滷化物90%螢光效率—新聞—科學網

2020-12-14 科學網

 

北京高壓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呂旭傑、楊文革和美國佛羅裡達州立大學教授Ma Biwu等組成的國際合作團隊,對一種新型一維金屬滷化物C4N2H14PbBr4進行了系統深入的研究。相關成果日前發表於《美國化學會會志》。

低維金屬滷化物因獨特的電子結構和優異的發光性能而備受關注,其自陷激子產生的寬帶發射有望應用於單組分白光LED。為實現這類材料的實際應用,需要對其結構物性關係有更深入的認識,從而為進一步優化發光性能提供指導。

上述化合物由PbBr6八面體共邊連接形成的雙鏈構成,具有較好的寬光譜發光效率(20%)。該團隊利用高壓同步輻射X射線衍射、拉曼、吸收、穩態和時間分辨螢光等原位測試技術,對其結構、激子的輻射和非輻射複合等行為與發光效率之間的關係進行了研究。

研究表明,高壓調控可有效提升一維金屬滷化物的發光效率,在2.8 GPa下實現了90%的螢光量子效率(為已報導的一維金屬滷化物材料的最高值)。原位時間分辨光譜和第一性原理計算揭示大幅抑制的非輻射複合是螢光量子效率提升的主要原因。壓力可有效調整自陷態的能級並增強激子束縛,同時更高結合能、更局域化的激子降低了被散射的可能,從而抑制非輻射衰減。

另外,原位結構表徵顯示,高壓下有機離子的運動被顯著抑制,激子散射進一步降低,螢光量子效率得到提升。

壓力抑制一維金屬滷化物C4N2H14PbBr4非輻射損失,實現90%的螢光量子效率。

該研究表明,壓力可有效調控低維金屬滷化物的自限態激子行為,提升其發光效率。而高壓調控結合結構物性原位表徵可加深對材料構效關係的理解,為探索優異性能的新型光電材料提供新途徑。

相關論文信息:https://pubs.acs.org/doi/full/10.1021/jacs.0c07166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相關焦點

  • 雙光發射多組分零維有機金屬滷化物
    對於發光材料而言,多組分單相材料可以是一個優異的平臺實現同時多色發光,從而達到寬光譜白光應用於照明。然而,高效的多組分單相白光材料並不多見,時至今日此類材料還未能滿足實際應用要求。 近年來,零維有機金屬滷化物作為新一代高效發光材料引起了學界的極大興趣。
  • 藍藻光合作用功效調控機制研究獲突破—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周叢照和陳宇星課題組經過長期的研究,闡明了藍藻RuBisCO酶組裝的分子機理,發現RuBisCO成熟過程的多層次精細動態調控網絡,為人工改造RuBisCO以提高光合作用效率奠定了基礎。相關研究成果5月25日在線發表於《自然—植物》。 RuBisCO酶是光合作用中決定碳同化速率的關鍵酶,同時也是植物光呼吸的關鍵酶,其在光合作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 2019年度中國光學十大進展揭曉—新聞—科學網
    >合金化和Bi3+痕量摻雜實現了高效穩定的單基質白光發光,突破了單基質白光螢光粉研究近半個世紀的效率瓶頸,為非鉛鈣鈦礦發光材料的研究指明了一條道路,有希望在綠色照明方面實現產業化應用。關鍵量子信息器件——「三高」量子糾纏光源研究 中山大學王雪華教授團隊與其合作者,提出一種能克服光子側向和背向洩漏、並能極大提高光子前向出射的新型微納「射燈」結構,其單光子理論收集效率在較大的帶寬中超過90%、最高可達95%,在國際上率先製備出同時具備「三高」的量子糾纏光子對源。
  • 茶多酚蛋白自組裝水凝膠可精準調控腸道健康—新聞—科學網
    分子加工精準調控營養機制。南京農大供圖 如何實現「未來食品」(Future Food)對營養健康的精準調控,是科學家們普遍關心的議題。近日,南京農業大學食品科技學院教授胡冰團隊構建了一種新的食品分子加工新策略,有望精準調控腸道健康。3月24日,相關研究成果正式發表於《美國化學學會納米雜誌》(ACS Nano)。 腸道菌群與人體健康密切相關,目前已經明確了常見的腸道炎性反應與菌群相關,並由此激發了特定菌屬的異常增殖。科學家發現,膳食植物化合物具有促進人體健康的生理功能,包括調節腸道菌群。
  • 科學家揭示澱粉類作物中調控品質關鍵基因技術—新聞—科學網
    他們提出,通過基因編輯技術精確調控澱粉類作物中蠟質基因(Waxy, Wx)表達和直鏈澱粉含量,以培育優質、健康、安全的新型穀物。 澱粉是農作物中可收穫器官的最主要成分,是人類食物的主要能量來源。在水稻、玉米、小麥、大麥、馬鈴薯和木薯等富含澱粉的作物中,蠟質基因(Waxy,Wx)是控制直鏈澱粉含量的主效基因,也是作物品質改良中被廣泛關注的重要基因。
  • 《Science》重大突破:石墨烯納米帶實現金屬性調控!
    在石墨烯納米帶中設計和製造堅固金屬態具有挑戰性,因為當石墨烯在納米尺度上進行圖形化時,橫向量子約束和多電子相互作用會導致電子帶隙。自底向上合成的最新進展使原子精確的GNR的設計和表徵成為可能,但實現GNR金屬性的策略一直是難以捉摸的。 研究成果 日前,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Daniel J.
  • 科學家揭示蘋果酸積累和液泡酸化調控新機制—新聞—科學網
    他們揭示了蘋果蛋白MdBT2如何響應硝酸鹽調控蘋果酸積累和液泡酸化的分子機制。 郝玉金告訴《中國科學報》,有機酸種類和含量及其與糖的比例直接影響果實風味和加工品質,是果樹遺傳改良和栽培調控的重要目標性狀。在蘋果果實中,蘋果酸是最主要的有機酸,蘋果酸在果肉細胞的細胞質中合成代謝,並在液泡中大量積累。
  • 酸性電解水析氫催化劑研究取得新進展—新聞—科學網
    Co/Se「裡應外合」協同調控MoS2的催化性能,顯著提升了其在催化酸性HER中的活性和穩定性。 據鄧德會介紹,研究團隊2015年在國際上率先提出並實現通過MoS2晶格限域金屬雜原子來調控面內惰性硫原子的催化活性。能夠有效提高MoS2的面內HER活性,但也不可避免地過度活化邊結構,導致邊結構硫位點吸附氫過強。
  • CPL快訊|金剛石對頂砧中NV中心實現的高壓原位磁測量
    Lett. 2019, 36 (8): 086201文章亮點本文首次實現了金剛石對頂砧中高壓環境下NV中心自旋量子態的相干調控,並將該技術用於微米級樣品的高壓原位靈敏磁性測量,空間解析度達2微米,磁測量靈敏度達20 μT/Hz1/2。作者利用這種技術研究了永磁材料Nd2Fe14B的常溫高壓下的鐵磁淬滅行為。
  • 新技術讓太陽能電池在85℃下運行500小時—新聞—科學網
    研究人員一直致力於製備純相二維鈣鈦礦薄膜,但是一直無法實現。 針對這一世界性科學難題,合作團隊創新性地使用一種離子液體有機胺鹽(BAAc,乙酸丁胺),實現前驅體溶液離子配位和分子間相互作用有效調控,獲得擇優生長的微米級二維層狀鈣鈦礦晶體,實現了有效的載流子分離和電荷傳輸,最終得到了優異的太陽能電池光電轉換效率。同時,純相量子阱結構使得二維RP層狀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穩定性顯著提高。
  • 中國科大實現亞納米分辨的近場單分子光致螢光成像
    用光實現原子尺度空間分辨一直是納米光學領域追求的終極目標之一,儘管這一目標由於衍射極限的制約曾被認為是遙不可及的。掃描近場光學顯微鏡(SNOM)的出現點燃了實現這一目標的希望,空間解析度的極限不再受制於衍射極限,而是取決於實現探針下光場空間局域化的能力。從原理上而言,金屬等離激元納米天線是實現光場極限限域最可能的途徑。
  • 金屬有機框架材料的能源轉換與存儲應用:成分調控和納米結構設計
    純MOF的成分設計策略包括對其金屬節點和有機配體的設計,並由此調節純MOF材料應用於能源存儲與轉換時的活性中心電子結構、提高電子-空穴分離效率、增加MOF導電性以及穩定性等。純MOF材料的成分設計策略包括引入金屬節點缺陷和配體缺陷,引入修飾官能團、雜金屬位點、不飽和位點以及導電骨架等手段。
  • 【材料】一維介孔材料的表面限域纏繞組裝
    基於這種全新的策略,一維mSiO2(mSiO2 = mesoporous SiO2 介孔氧化矽)納米棒可以纏繞在預先製備的三維結構納米粒子(球形、立方體、六邊形圓盤、紡錘形、棒狀等)的表面,並繼承它們的表面拓撲結構。因此,直徑為50 nm、長度可變的mSiO2納米棒可以彎曲成半徑和弧度可變的弧形,也可以摺疊成60、90、120和180°的凸角。
  • 中科院植物所解析果實成熟作用新機制—新聞—科學網
    記者日前從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獲悉,該所研究員秦國政團隊和研究員田世平團隊初步明確了DNA甲基化與RNA甲基化之間存在內在關聯性,揭示了果實成熟調控的新機制
  • 【科研進展】大功率固態照明用高效透明羥基磷灰石基複合螢光陶瓷
    陶瓷基螢光轉換材料(如YAG:Ce、Lu3Al5O12:Ce、CaAlSiN3:Eu等)因其優異的發光性能及穩定性,能有效解決現有矽膠封裝LED的老化、色漂移、藍光溢出等問題,成為目前大功率LED及雷射照明用光轉換材料的一個重要研究方向。其中,稀土離子摻雜陶瓷基螢光轉換材料仍存在易濃度猝滅及濃度難以調控等問題,由其組裝得到的WLEDs表現出發光效率低、相關色溫高等不足。
  • 中國科大發明新型亞克力樹脂材料—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大發明新型亞克力樹脂材料
  • 耐低溫水系鋅基電池用電解質溶液研發成功—新聞—科學網
    通過實驗和理論計算,研究人員闡明了鋅離子—乙二醇分子間獨特的相互作用能顯著提高乙二醇—水分子間氫鍵相互作用,從而有效地破壞電解液中水分子間連續的氫鍵,大大降低混合電解液的凝固點,在低溫下實現鋅離子的快速傳輸。同時,鋅離子—乙二醇溶劑化作用可提高鋅沉積/溶解的可逆性,改善鋅負極的沉積形貌。
  • 科學家提出幹預穀胱甘肽代謝治療膠質瘤新策略—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許國旺團隊與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NCI)研究員楊春章團隊合作,在異檸檬酸脫氫酶1(IDH1)突變膠質瘤的治療方面取得新進展,揭示了Nrf2(抗氧化應激轉錄因子)調控的穀胱甘肽
  • 可溶性有機納米聚合物研究獲突破—新聞—科學網
    4月9日, 西北工業大學柔性電子研究院黃維院士和南京郵電大學信息材料與納米技術研究院教授解令海團隊在有機納米聚合物領域取得突破,研究成果以《通過中心對稱的分子排列實現格子化和聚格子化的立體選擇性